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是卫生医疗系统采集信息的源头,它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卫生医疗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涵盖面广,包括基础的健康档案,预防免疫、健康检查、妇幼保健、计划生育、老年健康管理档案等,同时还要做好就诊病人的诊疗记录。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一开始,就要考虑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本身的任务和工作内容,就要首先从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模式和各项具体业务流程做起。
由于卫生医疗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规范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为前提,做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针和每一步的实施方案。然而,社区卫生信息化刚刚起步,面临的问题比较多,我们应当从何做起?怎样规划、如何实施,才能少走弯路?为了搞好社区卫生医疗信息化建设,对一些问题需要预先取得基本共识,这样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
编码唯一要从源头做起
一般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外部接口部分。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卫生医疗机构本身的人、财、物的管理,主要还是管好服务对象的一系列健康档案与临床诊疗信息,并逐步实现多档合一,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的一体化。对于就诊患者的临床信息管理,要设置规范的业务流程,首先抓住信息源头,从挂号开始进行患者基本信息的输入。
在此必须强调:无论是采用条形码、磁卡、或是IC卡,都必须以保证就诊患者在诊疗全过程中编码的唯一性为原则。从源头开始管好了,就为进一步诊疗的医生工作站提供了工作前提和平台,借助这个信息平台,门诊医生能迅速了解病人的健康、疾病史,家庭、社会及个人背景资料,以便全面考虑诊疗方案。这不仅可以缓解门诊就医过程中的挂号、看病、检查、取药、收费“三长一短”的现象,真正做到全程信息共享并且保证准确、便捷,有助于缓解看病难的现状;同时还便于财务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分析医疗费用的发生情况,有效遏制大处方、大检查、重复检查,有助于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坦诚地讲,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三级医院尚未能真正实现规范管理,更不用说社区卫生服务站。有的医院门诊病人信息管理还停留在单纯划价、收费阶段,并未能从挂号这一信息源头做起,这种“倒插笔”式的信息管理方式不便于患者就医,应当改革。因此,在建设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时,我们就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用有限的钱和时间建好真正的信息系统。
信息共享才能整合资源
俗话说“大病去医院,小病在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主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和普遍存在的疾病的一般诊断治疗问题。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疑难、要求诊疗水平较高的疾病,还是要及时向有关上级医疗机构转诊,以免贻误。当然,有些病人在医院诊断治疗告一段落,也可以回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治疗或康复。社区卫生服务站要通过各种方式与医院实现信息共享,才能整合医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个以中心医院为基础建立的医疗集团内,保持信息互联互通可以方便进行会诊或转诊。对地理位置处于边远的社区,单纯有IT技术的信息网络系统虽然信息传递便捷,但是需要转移病人到上级医院时,还要考虑物理距离的实际问题。应该考虑一些专家提出的实行区域性医疗资源协同整合利用。再者,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整合社区卫生信息资源的信息网络,并与上级医疗服务的机构连成医疗保健网。进而实现各地、市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各医疗业务机构、各级医院以及社区医疗服务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各种互动方式都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要突出网络化,避免信息孤岛。社区卫生机构是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那就必然联想到它与整个网络结构的关系。目前,可以采取示范试点的方法,以某个(或者几个)城市为单位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中管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点多、分布广、计算机基础薄弱和技术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这样既便于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同时也有助于防止重复投资和无效投资,充分保证投资效益。
当然,真正要达到信息共享,还有许多重要问题必须解决。所采集的“信息”本身是否符合共享的“标准”和条件是首要问题。网络上的各医疗机构作为信息节点是否能保证信息顺畅传递和交互使用,这里有相当专业的技术问题和医疗相关知识,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例如,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互相传递的检查、检验结果为什么不能完全互通互用?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并非单纯是医院或者医生为了经济利益的驱使而让患者重复检查。问题关键在于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尚未建立紧密的业务系统关系,各自的诊疗设备条件、技术水平、检验、检查标准不统一,难以简单地互通互用。因此,在讨论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时,有必要提出建立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标准及平台,使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系统实施和扩展不但能够实现即插即用,而且保证准确无误。
卫生信息化正在向社区卫生信息化进展,形势逼人。我们应该达成共识,团结一致,迎接这一新的挑战。
刘素宾认为,各个医院的检查结果要做到互通互用,建立业务系统的共享平台是必须的。
国外模式
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守门人
自行开业的家庭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他们热衷于医疗服务、忽视预防保健。政府不得不开展一些社区预防保健服务。澳大利亚的家庭医生占医生总数的2/5,国家有严格的家庭医生资格认证和复审制度。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认证工作对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认证并非一劳永逸,分1、3、5年期认证,到期后需要进行重新认证。
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数量约21000名,占注册医师的大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的活动中,全科医生担任着“守门人”的角色,他们提供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和常见病的诊断治疗等服务,并对慢性病和康复病人主动追踪观察。病人大多要通过他们转诊去医院接受专科和入院治疗,出院后继续接受他们的治疗。
延伸保健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种新思路、新项目,它是政府支持的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支持及保健服务。由政府提供政策框架及项目资助,无经济收入者可享受免费服务,有支付能力者支付一定费用,同时政府又制定了最高限额,以确保老年人对服务的可及性。
社区卫生中心具体实施服务,建立了医院外的家庭保健服务两个平台,一种是护理院,提供24小时高级护理服务;另一种是旅店式的以生活护理为主的初级服务。
自行开业的家庭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他们热衷于医疗服务、忽视预防保健。政府不得不开展一些社区预防保健服务。澳大利亚的家庭医生占医生总数的2/5,国家有严格的家庭医生资格认证和复审制度。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认证工作对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认证并非一劳永逸,分1、3、5年期认证,到期后需要进行重新认证。
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数量约21000名,占注册医师的大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的活动中,全科医生担任着“守门人”的角色,他们提供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和常见病的诊断治疗等服务,并对慢性病和康复病人主动追踪观察。病人大多要通过他们转诊去医院接受专科和入院治疗,出院后继续接受他们的治疗。
延伸保健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种新思路、新项目,它是政府支持的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支持及保健服务。由政府提供政策框架及项目资助,无经济收入者可享受免费服务,有支付能力者支付一定费用,同时政府又制定了最高限额,以确保老年人对服务的可及性。
社区卫生中心具体实施服务,建立了医院外的家庭保健服务两个平台,一种是护理院,提供24小时高级护理服务;另一种是旅店式的以生活护理为主的初级服务。
印度·卫生糟糕的免费医院
印度虽然不太富裕,并且人口众多,但为了保证广大民众病有所医,仍然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建立了一套政府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国家级医院、邦(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级医院,除此之外还有各级医疗中心。
印度农村医疗网络也很健全。1996年以后,政府推出了社区医疗中心的规划,每10万名农村居民配备1个社区卫生中心,一个中心约设30张病床和4名医生,并配有化验室和基本检查设备等。农民有小病,从村里的小诊所或卫生中心获得常用药。社区卫生中心无法处置的病人一般都送往设施较好、医护人员齐备的地区医院。
大多数病人只是一些小病,如果小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则可有效防止发展成大病,这对于国家来说可以节省更多医疗支出,对于民众来说可以减少对看病开支的担忧。从长远来看,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
与免费同时存在的是医院糟糕的卫生状况。以贫民和中产阶级为医疗对象的印度国营医院素来拥挤不堪,院内乱窜的老鼠和流浪的猫狗随处可见,即便它们与病人同床共眠也并不罕见。甚至发生过一个糖尿病人的眼睛被蚂蚁咬成黑洞的丑闻。
由于卫生医疗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规范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为前提,做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针和每一步的实施方案。然而,社区卫生信息化刚刚起步,面临的问题比较多,我们应当从何做起?怎样规划、如何实施,才能少走弯路?为了搞好社区卫生医疗信息化建设,对一些问题需要预先取得基本共识,这样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
编码唯一要从源头做起
一般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外部接口部分。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卫生医疗机构本身的人、财、物的管理,主要还是管好服务对象的一系列健康档案与临床诊疗信息,并逐步实现多档合一,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的一体化。对于就诊患者的临床信息管理,要设置规范的业务流程,首先抓住信息源头,从挂号开始进行患者基本信息的输入。
在此必须强调:无论是采用条形码、磁卡、或是IC卡,都必须以保证就诊患者在诊疗全过程中编码的唯一性为原则。从源头开始管好了,就为进一步诊疗的医生工作站提供了工作前提和平台,借助这个信息平台,门诊医生能迅速了解病人的健康、疾病史,家庭、社会及个人背景资料,以便全面考虑诊疗方案。这不仅可以缓解门诊就医过程中的挂号、看病、检查、取药、收费“三长一短”的现象,真正做到全程信息共享并且保证准确、便捷,有助于缓解看病难的现状;同时还便于财务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分析医疗费用的发生情况,有效遏制大处方、大检查、重复检查,有助于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坦诚地讲,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三级医院尚未能真正实现规范管理,更不用说社区卫生服务站。有的医院门诊病人信息管理还停留在单纯划价、收费阶段,并未能从挂号这一信息源头做起,这种“倒插笔”式的信息管理方式不便于患者就医,应当改革。因此,在建设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时,我们就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用有限的钱和时间建好真正的信息系统。
信息共享才能整合资源
俗话说“大病去医院,小病在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主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和普遍存在的疾病的一般诊断治疗问题。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疑难、要求诊疗水平较高的疾病,还是要及时向有关上级医疗机构转诊,以免贻误。当然,有些病人在医院诊断治疗告一段落,也可以回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治疗或康复。社区卫生服务站要通过各种方式与医院实现信息共享,才能整合医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个以中心医院为基础建立的医疗集团内,保持信息互联互通可以方便进行会诊或转诊。对地理位置处于边远的社区,单纯有IT技术的信息网络系统虽然信息传递便捷,但是需要转移病人到上级医院时,还要考虑物理距离的实际问题。应该考虑一些专家提出的实行区域性医疗资源协同整合利用。再者,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整合社区卫生信息资源的信息网络,并与上级医疗服务的机构连成医疗保健网。进而实现各地、市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各医疗业务机构、各级医院以及社区医疗服务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各种互动方式都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要突出网络化,避免信息孤岛。社区卫生机构是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那就必然联想到它与整个网络结构的关系。目前,可以采取示范试点的方法,以某个(或者几个)城市为单位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中管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点多、分布广、计算机基础薄弱和技术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这样既便于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同时也有助于防止重复投资和无效投资,充分保证投资效益。
当然,真正要达到信息共享,还有许多重要问题必须解决。所采集的“信息”本身是否符合共享的“标准”和条件是首要问题。网络上的各医疗机构作为信息节点是否能保证信息顺畅传递和交互使用,这里有相当专业的技术问题和医疗相关知识,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例如,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互相传递的检查、检验结果为什么不能完全互通互用?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并非单纯是医院或者医生为了经济利益的驱使而让患者重复检查。问题关键在于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尚未建立紧密的业务系统关系,各自的诊疗设备条件、技术水平、检验、检查标准不统一,难以简单地互通互用。因此,在讨论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时,有必要提出建立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标准及平台,使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系统实施和扩展不但能够实现即插即用,而且保证准确无误。
卫生信息化正在向社区卫生信息化进展,形势逼人。我们应该达成共识,团结一致,迎接这一新的挑战。
刘素宾认为,各个医院的检查结果要做到互通互用,建立业务系统的共享平台是必须的。
国外模式
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守门人
自行开业的家庭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他们热衷于医疗服务、忽视预防保健。政府不得不开展一些社区预防保健服务。澳大利亚的家庭医生占医生总数的2/5,国家有严格的家庭医生资格认证和复审制度。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认证工作对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认证并非一劳永逸,分1、3、5年期认证,到期后需要进行重新认证。
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数量约21000名,占注册医师的大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的活动中,全科医生担任着“守门人”的角色,他们提供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和常见病的诊断治疗等服务,并对慢性病和康复病人主动追踪观察。病人大多要通过他们转诊去医院接受专科和入院治疗,出院后继续接受他们的治疗。
延伸保健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种新思路、新项目,它是政府支持的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支持及保健服务。由政府提供政策框架及项目资助,无经济收入者可享受免费服务,有支付能力者支付一定费用,同时政府又制定了最高限额,以确保老年人对服务的可及性。
社区卫生中心具体实施服务,建立了医院外的家庭保健服务两个平台,一种是护理院,提供24小时高级护理服务;另一种是旅店式的以生活护理为主的初级服务。
自行开业的家庭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他们热衷于医疗服务、忽视预防保健。政府不得不开展一些社区预防保健服务。澳大利亚的家庭医生占医生总数的2/5,国家有严格的家庭医生资格认证和复审制度。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认证工作对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认证并非一劳永逸,分1、3、5年期认证,到期后需要进行重新认证。
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数量约21000名,占注册医师的大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的活动中,全科医生担任着“守门人”的角色,他们提供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和常见病的诊断治疗等服务,并对慢性病和康复病人主动追踪观察。病人大多要通过他们转诊去医院接受专科和入院治疗,出院后继续接受他们的治疗。
延伸保健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种新思路、新项目,它是政府支持的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支持及保健服务。由政府提供政策框架及项目资助,无经济收入者可享受免费服务,有支付能力者支付一定费用,同时政府又制定了最高限额,以确保老年人对服务的可及性。
社区卫生中心具体实施服务,建立了医院外的家庭保健服务两个平台,一种是护理院,提供24小时高级护理服务;另一种是旅店式的以生活护理为主的初级服务。
印度·卫生糟糕的免费医院
印度虽然不太富裕,并且人口众多,但为了保证广大民众病有所医,仍然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建立了一套政府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国家级医院、邦(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级医院,除此之外还有各级医疗中心。
印度农村医疗网络也很健全。1996年以后,政府推出了社区医疗中心的规划,每10万名农村居民配备1个社区卫生中心,一个中心约设30张病床和4名医生,并配有化验室和基本检查设备等。农民有小病,从村里的小诊所或卫生中心获得常用药。社区卫生中心无法处置的病人一般都送往设施较好、医护人员齐备的地区医院。
大多数病人只是一些小病,如果小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则可有效防止发展成大病,这对于国家来说可以节省更多医疗支出,对于民众来说可以减少对看病开支的担忧。从长远来看,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
与免费同时存在的是医院糟糕的卫生状况。以贫民和中产阶级为医疗对象的印度国营医院素来拥挤不堪,院内乱窜的老鼠和流浪的猫狗随处可见,即便它们与病人同床共眠也并不罕见。甚至发生过一个糖尿病人的眼睛被蚂蚁咬成黑洞的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