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剪力墙的布置原则,对高层建筑剪力墙的结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1 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有风和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载,结构自重和各楼层活荷载等竖向荷载,剪力墙能抵抗结构的水平侧力,利用其强大的抗侧移刚度,减小结构的侧移,因此剪力墙一般多布置为:
1.1 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宜沿两个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双向布置,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不宜相差过大。双向布置时两方向刚度宜接近为好,具体的控制可以看计算结果中两个方向的位移和刚重比等指标;
1.2 剪力墙不宜过长,较长剪力墙宜设置跨高比较大的连梁将其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各墙段的高度与墙段长度之比不宜小于3,墙段长度不宜大于8米;
1.3 剪力墙要尽可能的布置在建筑物的外围;墙布置必须要考虑刚度的传递,不能把剪力墙分散布置;在出现墙肢和平面外楼面梁进行连接时,必须要设暗柱,暗柱宽度应为梁宽加两倍的墙厚;
1.4 剪力墙形状多布置成“L”形、“T”形,这更有利于剪力墙结构稳定性。尽可能不布置成“—”字形,如若出现“—”形的短肢墙时,必须要严格控制轴压比。
1.5 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避免造成墙肢宽度相差悬殊的洞口设置。
2 高层建筑剪力墙的结构设计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结构剪力墙不应采用全部短肢剪力墙的结构(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于300m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B级高度高层建筑以及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布置短肢剪力墙,不应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当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时,应让一般剪力墙和短肢剪力墙来共同抵抗水平力的结构,且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宜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同时,房屋适用高度应比《高规》表3.3.1-1规定的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适当降低,7度、8度(0.2g)和8度(0.3g)时分别不应大于100m、80m和60m。短肢剪力墙比一般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稍差,经济指标也相对不好。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规定:在抗震设计时抗震等级比一般剪力墙要提高一级,对于无翼缘和端柱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其轴压比限值相应减少0.1;短肢剪力墙截面都纵向钢筋配筋率,底部加强区部位不可小于1.2%,剩余的部位不能小于1.0%,除底部加强部位以外,其余各层的短肢剪力墙设计值;一、二级抗震级数分别乘增大系数和1.2或者1.4。上面的这些要求大大的提高了剪力墙截面厚度和配筋率,因此,在实际中特别是地震易发生区要尽可能的避免采用这种布置方式。设计应使其结构水平和竖向都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的分布,必须要将剪力墙墙肢截面高度取值比8倍墙厚稍大,剪力墙没有必要按开间布置,两间合并布置成大开间的剪力墙,还要同时满足竖向荷载传递要求。
3 合理剪力墙结构方案
3.1 在框支剪力墙的结构中,其上部的剪力墙结构一般采用短肢剪力墙的结构体系。
其底部的大空间剪力墙结构体系是指框架支承的剪力墙和全落地剪力墙共同工作的体系,这样的结构体系一般在底层为店铺,上层为住宅或者是旅馆的建筑中常常采用。但是这种体系也有很大的缺点,即抗震性能不够好,这主要是由于上层的剪力墙结构抗侧刚度比较大,下层框架的剪力墙结构抗侧刚度比较小,结构刚度在竖向变化悬殊,甚至可达五到六倍左右,这使其结构在受水平力作用时,极易发生变形集中和应力集中,而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规定,下层框架的刚度要大于上层框架刚度的70%。在一般的实际工程设计时,为了达到相关要求,通常采用加大下层剪力墙厚度,提高框支层的刚度,降低上下层之间的刚度比,这样也就增加了相应的工程费用。
3.2 在大于二十层的高层建筑上,最好是采用传统的全现浇剪力墙结构体系。在层数很多的高层建筑中,假如运用短肢剪力墙体系,就使其结构相对较柔,结构层间位移和顶点位移不一定满足规范要求,假如底部剪力系数偏低,那么剪力墙的结构也就趋于不安全。但是,在一些情况下采用传统全现浇剪力墙结构体系,其剪力墙的结构刚度计算值还有点偏大时,可以在较长的剪力墙墙肢开设结构洞口,或者是把窗台改成砖砌加以微调。
3.3 对于层数相对较少的高层建筑,如二十层以下的建筑,一般都可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小于二十层的建筑采用传统现浇剪力墙结构,各墙肢轴压比计算值往往较小,墙体配筋为构造配筋,墙体承载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工程费用偏高。这时,可采用一种改进的短肢剪力墙结构,其具体做法是:利用位于建筑平面中部抗侧刚度很大的楼梯间或电梯间做为一个抵抗水平力的抗剪核心筒,这个核心筒由多片剪力墙组成,用以抵抗大部分由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力。一般情况下,这些剪力墙都不做成短肢剪力墙,只有当某片剪力墙长度大于8米时,在其中间开一个结构洞,使其成为双肢剪力墙。除了核心区外其它各片的剪力墙,根据所其所处的位置不同,把它们分割为多个“T”型或“一”字型的短肢剪力墙。但是要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小墙肢,如果出现小墙肢时,必须要加强小墙肢配筋。建筑平面上的这部分短肢剪力墙主要是承担结构竖向荷载的,各个墙肢由连梁来进行连接,并协同工作,让其整个结构成为一个良好抗震体系。
4 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超筋问题
在实际中,一般剪力墙数量相对较多,且相对分散,各个剪力墙之间抗侧刚度相差甚小,通常在水平力的作用下,每片剪力墙的受力是比较均匀的,所以,构成剪力墙结构的主要构件的连梁超筋现象就相对比较少。假如出现连梁超筋现象时,可能是由下面原因引起的:
第一、連梁跨高比相对较小引起的。
第二、和连梁连接的剪力墙的墙肢相对较长引起的。
第三、上下洞口没有准确对齐。
解决连梁跨高比相对较小问题可以采用把窗台改成砖砌的方法,在连梁中间设一道贯穿缝或者是加大洞口高度和宽度。解决连梁连接剪力墙的墙肢相对较长问题的方法是,在长墙肢中间开一个洞,让其成为连肢墙。解决上下洞口没有准确对齐问题方法是,让洞口对齐或者是计算时先简化对齐,随之,再在设计过程中间加强洞口的抗震构造措施。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相对较少,可是大部分的水平力都是由剪力墙所承受的,连梁就极易造成超筋现象的出现。所以,在方案的初步设计阶段就必须要考虑将剪力墙分散,让其布置均匀,还要把剪力墙布置的较多且墙肢比较短。如果用上面的措施,连梁超筋问题仍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还可采取下面的两种补救措施:
第一、假如某层连梁弯矩超过了自身的最大受弯承载力,这时可以减小该层连梁弯矩受力设计值,把相邻上层和下层连梁弯矩设计值做适当的提高,以此来补偿减少的弯矩,并满足平衡条件。可是提高和降低幅度,都不可超过设计时弯矩设计值的20%,必要的时候也可提高相邻墙肢的配筋,来满足极限的平衡条件。
第二、把连梁的刚度折减,刚度的折减系数必须要大于0.5,也就是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准许连梁首先开裂,进入弹塑性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曾亚平.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9,(08).
[2] 伊宏光,李竞飞.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处理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
[3] 苏绍坚.住宅楼剪力墙结构设计分析[J].核工程研究与设计,2011,(01).
[4] 杜艳玲.张大海.浅谈房屋剪力墙结构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4).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1 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有风和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载,结构自重和各楼层活荷载等竖向荷载,剪力墙能抵抗结构的水平侧力,利用其强大的抗侧移刚度,减小结构的侧移,因此剪力墙一般多布置为:
1.1 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宜沿两个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双向布置,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不宜相差过大。双向布置时两方向刚度宜接近为好,具体的控制可以看计算结果中两个方向的位移和刚重比等指标;
1.2 剪力墙不宜过长,较长剪力墙宜设置跨高比较大的连梁将其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各墙段的高度与墙段长度之比不宜小于3,墙段长度不宜大于8米;
1.3 剪力墙要尽可能的布置在建筑物的外围;墙布置必须要考虑刚度的传递,不能把剪力墙分散布置;在出现墙肢和平面外楼面梁进行连接时,必须要设暗柱,暗柱宽度应为梁宽加两倍的墙厚;
1.4 剪力墙形状多布置成“L”形、“T”形,这更有利于剪力墙结构稳定性。尽可能不布置成“—”字形,如若出现“—”形的短肢墙时,必须要严格控制轴压比。
1.5 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避免造成墙肢宽度相差悬殊的洞口设置。
2 高层建筑剪力墙的结构设计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结构剪力墙不应采用全部短肢剪力墙的结构(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于300m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B级高度高层建筑以及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布置短肢剪力墙,不应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当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时,应让一般剪力墙和短肢剪力墙来共同抵抗水平力的结构,且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宜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同时,房屋适用高度应比《高规》表3.3.1-1规定的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适当降低,7度、8度(0.2g)和8度(0.3g)时分别不应大于100m、80m和60m。短肢剪力墙比一般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稍差,经济指标也相对不好。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规定:在抗震设计时抗震等级比一般剪力墙要提高一级,对于无翼缘和端柱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其轴压比限值相应减少0.1;短肢剪力墙截面都纵向钢筋配筋率,底部加强区部位不可小于1.2%,剩余的部位不能小于1.0%,除底部加强部位以外,其余各层的短肢剪力墙设计值;一、二级抗震级数分别乘增大系数和1.2或者1.4。上面的这些要求大大的提高了剪力墙截面厚度和配筋率,因此,在实际中特别是地震易发生区要尽可能的避免采用这种布置方式。设计应使其结构水平和竖向都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的分布,必须要将剪力墙墙肢截面高度取值比8倍墙厚稍大,剪力墙没有必要按开间布置,两间合并布置成大开间的剪力墙,还要同时满足竖向荷载传递要求。
3 合理剪力墙结构方案
3.1 在框支剪力墙的结构中,其上部的剪力墙结构一般采用短肢剪力墙的结构体系。
其底部的大空间剪力墙结构体系是指框架支承的剪力墙和全落地剪力墙共同工作的体系,这样的结构体系一般在底层为店铺,上层为住宅或者是旅馆的建筑中常常采用。但是这种体系也有很大的缺点,即抗震性能不够好,这主要是由于上层的剪力墙结构抗侧刚度比较大,下层框架的剪力墙结构抗侧刚度比较小,结构刚度在竖向变化悬殊,甚至可达五到六倍左右,这使其结构在受水平力作用时,极易发生变形集中和应力集中,而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规定,下层框架的刚度要大于上层框架刚度的70%。在一般的实际工程设计时,为了达到相关要求,通常采用加大下层剪力墙厚度,提高框支层的刚度,降低上下层之间的刚度比,这样也就增加了相应的工程费用。
3.2 在大于二十层的高层建筑上,最好是采用传统的全现浇剪力墙结构体系。在层数很多的高层建筑中,假如运用短肢剪力墙体系,就使其结构相对较柔,结构层间位移和顶点位移不一定满足规范要求,假如底部剪力系数偏低,那么剪力墙的结构也就趋于不安全。但是,在一些情况下采用传统全现浇剪力墙结构体系,其剪力墙的结构刚度计算值还有点偏大时,可以在较长的剪力墙墙肢开设结构洞口,或者是把窗台改成砖砌加以微调。
3.3 对于层数相对较少的高层建筑,如二十层以下的建筑,一般都可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小于二十层的建筑采用传统现浇剪力墙结构,各墙肢轴压比计算值往往较小,墙体配筋为构造配筋,墙体承载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工程费用偏高。这时,可采用一种改进的短肢剪力墙结构,其具体做法是:利用位于建筑平面中部抗侧刚度很大的楼梯间或电梯间做为一个抵抗水平力的抗剪核心筒,这个核心筒由多片剪力墙组成,用以抵抗大部分由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力。一般情况下,这些剪力墙都不做成短肢剪力墙,只有当某片剪力墙长度大于8米时,在其中间开一个结构洞,使其成为双肢剪力墙。除了核心区外其它各片的剪力墙,根据所其所处的位置不同,把它们分割为多个“T”型或“一”字型的短肢剪力墙。但是要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小墙肢,如果出现小墙肢时,必须要加强小墙肢配筋。建筑平面上的这部分短肢剪力墙主要是承担结构竖向荷载的,各个墙肢由连梁来进行连接,并协同工作,让其整个结构成为一个良好抗震体系。
4 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超筋问题
在实际中,一般剪力墙数量相对较多,且相对分散,各个剪力墙之间抗侧刚度相差甚小,通常在水平力的作用下,每片剪力墙的受力是比较均匀的,所以,构成剪力墙结构的主要构件的连梁超筋现象就相对比较少。假如出现连梁超筋现象时,可能是由下面原因引起的:
第一、連梁跨高比相对较小引起的。
第二、和连梁连接的剪力墙的墙肢相对较长引起的。
第三、上下洞口没有准确对齐。
解决连梁跨高比相对较小问题可以采用把窗台改成砖砌的方法,在连梁中间设一道贯穿缝或者是加大洞口高度和宽度。解决连梁连接剪力墙的墙肢相对较长问题的方法是,在长墙肢中间开一个洞,让其成为连肢墙。解决上下洞口没有准确对齐问题方法是,让洞口对齐或者是计算时先简化对齐,随之,再在设计过程中间加强洞口的抗震构造措施。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相对较少,可是大部分的水平力都是由剪力墙所承受的,连梁就极易造成超筋现象的出现。所以,在方案的初步设计阶段就必须要考虑将剪力墙分散,让其布置均匀,还要把剪力墙布置的较多且墙肢比较短。如果用上面的措施,连梁超筋问题仍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还可采取下面的两种补救措施:
第一、假如某层连梁弯矩超过了自身的最大受弯承载力,这时可以减小该层连梁弯矩受力设计值,把相邻上层和下层连梁弯矩设计值做适当的提高,以此来补偿减少的弯矩,并满足平衡条件。可是提高和降低幅度,都不可超过设计时弯矩设计值的20%,必要的时候也可提高相邻墙肢的配筋,来满足极限的平衡条件。
第二、把连梁的刚度折减,刚度的折减系数必须要大于0.5,也就是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准许连梁首先开裂,进入弹塑性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曾亚平.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9,(08).
[2] 伊宏光,李竞飞.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处理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
[3] 苏绍坚.住宅楼剪力墙结构设计分析[J].核工程研究与设计,2011,(01).
[4] 杜艳玲.张大海.浅谈房屋剪力墙结构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