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魂问题在古希腊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从早期自然哲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到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多都对灵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对后世哲学及其他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古希腊许多哲学家都从这个层面对灵魂进行了阐述,从而发展了认识论学说。首先我们要弄清认识论意义上的灵魂是指把灵魂看作人的感觉、情感、理智等意识活动的主体或活动本身,对此论述最多的是柏拉图。
在柏拉图看来,我们人类的感官所经验到得一切具体事务都变动不居,处在永恒的生生灭灭的过程中,这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生灭变动是从“不存在”到“存在”,从“无”到“有”;从“存在”到“不存在”,从有到无。所以,生灭变动的具体事物既不是“不存在”、“无”,也不是“存在”“有”,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介于有与无之间的东西——现象。
一、灵魂的三重划分
正如世界又可见与不可见两种,灵魂与肉体的区分是两个领域区分的延伸。可见的人是人的形体,不可见的人则是寓存于人的形体之中的“内在的人” 。他的区分蕴涵着身心二元论的观点,即灵魂和身体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在他看来,人的本性应该归结为灵魂,人不是灵魂与身体的复合,而是利用身体达到一定目的之灵魂。另一方面,他也看到身体对灵魂的反作用,或有益于、或有害于灵魂。《理想国》首次对灵魂做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重划分,柏拉图把它们称为灵魂的三个部分。柏拉图认为理性是人的灵魂的最高原则,它是不朽的,与神圣的理念相通。激情和欲望则是可朽的,激情高于欲望。柏拉图所说的灵魂和身体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灵魂内部理性和欲望的关系:当理性原则支配着灵魂时,灵魂正当的统摄着身体;反之,当欲望原则支配着灵魂时,身体反常的摧毁着灵魂。另外,他在《蒂迈欧篇》中说,理性存于头部,激情存于胸部,欲望存于腹部,与身体各部分分别对应。他还把灵魂的各部分于各种德性相对应:理性对应于智慧,激情对应于勇敢,欲望对应于节制,这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
二、灵魂不朽
柏拉图主要从认识的内容方面论证了灵魂不朽观点。理念之所以是单一的、绝对的、不动的、永恒的,具体事物之所以是众多的、相对的、变动不定的,从根本上说,乃是因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据,可感事物则是理念的派生物,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通过“分有”和“模仿”联系。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他们分有理念,理念是根据,个别事物分有它而获得自己的存在,再通过一个造物主模仿理念创造出具体事物。那么我们又是如何认识理念的?柏拉图认为,知识不是由对象在心灵中产生的,而是心灵自身的产物。我们在出生前就知道所有理念,只是灵魂在出生时由于受到肉体的污染遗忘了一切。既然灵魂原来就具有知识,那它当然可以回忆起来。回忆某件事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由此可见,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都不过只是回忆而已。”只要我们碰上合适的看感事物,做出一定的努力,就可以从灵魂中把知识抽引出来,也就是回忆起来。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几个比喻,其中最能表现灵魂认识能力的是四线段说。柏拉图在划分出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后,假定一根线,分割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分别代表着两个世界,然后把每一個部分按同样的比例再分成两段,这样可感世界被分为影像和具体事物,理念世界被分为数理学科的对象和辩证思维的理念。
四线段说不仅说明灵魂对知识的获得途径,而且也说明了对意见的获得途径。柏拉图认为灵魂本身就有一种认识的能力,后天的教育仅仅是使这种能力掌握正确的方向,从而使灵魂从变化的可感世界走向真实的理念世界。而这一途径被柏拉图称为“灵魂的转向”。
理念论作为一个特殊历史形态的唯心主义理论,是注定要失败的,但由柏拉图所开拓的思辨精神却开辟了西方哲学所独有的面貌,他所思考的许多问题成为以后西方哲学家所不断探索的永恒问题。
三、灵魂问题的意义
赋有宗教思想的灵魂不死观在古罗马时代发展为占社会统治地位的一神教——基督教。柏罗丁认为哲学应当转向发自上方的光芒,蔑视地上的一切。他们应从昏暗迷茫的现世飘然超升到澄清光明的世界,静观神本身甚至同神溶为一体。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离开自己的肉体大彻大悟,回到自身,处于一切他物之外,进入内心深处,获得一种奇妙的直观和一种神圣的生活,他称这种境界为“解脱”。其具有神秘主义、直觉主义倾向的哲学思想成为后来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古代希腊罗马哲学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作为这样的唯物主义,它不能彻底了解思维对物质的关系。但是,弄清这个问题的那种必要性,引出了关于可以和肉体分开的灵魂的学说,然后引出了灵魂不死的论断,最后引出了一神教。”
尽管这些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灵魂,得出了不同的灵魂观;尽管他们的思想由于时代的局限有着很大的缺陷,得出的灵魂观不成熟,但他们对灵魂问题的探讨却启示了后世之人。
(作者简介:汪哲,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
古希腊许多哲学家都从这个层面对灵魂进行了阐述,从而发展了认识论学说。首先我们要弄清认识论意义上的灵魂是指把灵魂看作人的感觉、情感、理智等意识活动的主体或活动本身,对此论述最多的是柏拉图。
在柏拉图看来,我们人类的感官所经验到得一切具体事务都变动不居,处在永恒的生生灭灭的过程中,这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生灭变动是从“不存在”到“存在”,从“无”到“有”;从“存在”到“不存在”,从有到无。所以,生灭变动的具体事物既不是“不存在”、“无”,也不是“存在”“有”,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介于有与无之间的东西——现象。
一、灵魂的三重划分
正如世界又可见与不可见两种,灵魂与肉体的区分是两个领域区分的延伸。可见的人是人的形体,不可见的人则是寓存于人的形体之中的“内在的人” 。他的区分蕴涵着身心二元论的观点,即灵魂和身体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在他看来,人的本性应该归结为灵魂,人不是灵魂与身体的复合,而是利用身体达到一定目的之灵魂。另一方面,他也看到身体对灵魂的反作用,或有益于、或有害于灵魂。《理想国》首次对灵魂做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重划分,柏拉图把它们称为灵魂的三个部分。柏拉图认为理性是人的灵魂的最高原则,它是不朽的,与神圣的理念相通。激情和欲望则是可朽的,激情高于欲望。柏拉图所说的灵魂和身体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灵魂内部理性和欲望的关系:当理性原则支配着灵魂时,灵魂正当的统摄着身体;反之,当欲望原则支配着灵魂时,身体反常的摧毁着灵魂。另外,他在《蒂迈欧篇》中说,理性存于头部,激情存于胸部,欲望存于腹部,与身体各部分分别对应。他还把灵魂的各部分于各种德性相对应:理性对应于智慧,激情对应于勇敢,欲望对应于节制,这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
二、灵魂不朽
柏拉图主要从认识的内容方面论证了灵魂不朽观点。理念之所以是单一的、绝对的、不动的、永恒的,具体事物之所以是众多的、相对的、变动不定的,从根本上说,乃是因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据,可感事物则是理念的派生物,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通过“分有”和“模仿”联系。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他们分有理念,理念是根据,个别事物分有它而获得自己的存在,再通过一个造物主模仿理念创造出具体事物。那么我们又是如何认识理念的?柏拉图认为,知识不是由对象在心灵中产生的,而是心灵自身的产物。我们在出生前就知道所有理念,只是灵魂在出生时由于受到肉体的污染遗忘了一切。既然灵魂原来就具有知识,那它当然可以回忆起来。回忆某件事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由此可见,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都不过只是回忆而已。”只要我们碰上合适的看感事物,做出一定的努力,就可以从灵魂中把知识抽引出来,也就是回忆起来。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几个比喻,其中最能表现灵魂认识能力的是四线段说。柏拉图在划分出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后,假定一根线,分割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分别代表着两个世界,然后把每一個部分按同样的比例再分成两段,这样可感世界被分为影像和具体事物,理念世界被分为数理学科的对象和辩证思维的理念。
四线段说不仅说明灵魂对知识的获得途径,而且也说明了对意见的获得途径。柏拉图认为灵魂本身就有一种认识的能力,后天的教育仅仅是使这种能力掌握正确的方向,从而使灵魂从变化的可感世界走向真实的理念世界。而这一途径被柏拉图称为“灵魂的转向”。
理念论作为一个特殊历史形态的唯心主义理论,是注定要失败的,但由柏拉图所开拓的思辨精神却开辟了西方哲学所独有的面貌,他所思考的许多问题成为以后西方哲学家所不断探索的永恒问题。
三、灵魂问题的意义
赋有宗教思想的灵魂不死观在古罗马时代发展为占社会统治地位的一神教——基督教。柏罗丁认为哲学应当转向发自上方的光芒,蔑视地上的一切。他们应从昏暗迷茫的现世飘然超升到澄清光明的世界,静观神本身甚至同神溶为一体。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离开自己的肉体大彻大悟,回到自身,处于一切他物之外,进入内心深处,获得一种奇妙的直观和一种神圣的生活,他称这种境界为“解脱”。其具有神秘主义、直觉主义倾向的哲学思想成为后来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古代希腊罗马哲学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作为这样的唯物主义,它不能彻底了解思维对物质的关系。但是,弄清这个问题的那种必要性,引出了关于可以和肉体分开的灵魂的学说,然后引出了灵魂不死的论断,最后引出了一神教。”
尽管这些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灵魂,得出了不同的灵魂观;尽管他们的思想由于时代的局限有着很大的缺陷,得出的灵魂观不成熟,但他们对灵魂问题的探讨却启示了后世之人。
(作者简介:汪哲,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