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群健身现状及服务体系的构建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群健身现状并构建服务体系,对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采 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认为流动人群的体育健身意识薄弱,流入地及 流出地应及早建立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构建服务体系的多级化网络管理模式。
   关键词: 城市化;流动人群;健身现状;服务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8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5-0001-03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Exercise Condi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 ation of the Building of Service System in Urbanization
  ——Take Shanghai Migrant Workers as Example
  
  WANG Guang, ZHANG Xiuping
  (Shanghai University Sports Institute, Shanghai 200444, China )
  Abstract:Researching the exercise condi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building servi ce system is significant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By adopting the methodof documentation, investigation and logistic analysis, it reckons that the exe rcise awarenes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weakIt proposes that the inflowand outflow region shall build a management institution as early as possible,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build a multilevel network management model o f the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urbanization; floating population; exercise condition; servic es system; building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现象,并引起了诸多的社会问 题,其中流动人群的体育健身就是其中之一[1]。虽然各领域的学者对此关注及研 究,但这 些研究更多的偏重于流动人口的状态描述,以及对流动原因和产生后果的分析,而对其生活 方式及体育健身和建立科学的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则显得相对单薄和不足,然而,进行这方 面的应用性研究则更具有现实的价值。本课题选择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代表的流动人群为研究 对象,对城市流动人群的健身服务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将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 面实施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以及城乡体育的互动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流动人群现居住地工作单位及个体调查:建筑业调查6个单位,发 放问卷180份,涉及到的流动人口2 896名;酒店服务业调查五星级4个单位、四星级4个单位 、三星级3个单位,合計11个单位,发放问卷200份,涉及到的流动人口854名;大型超市调 查4个单位,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涉及到的流动人口985名;小饭店调查6个单位,发放问卷 60份,涉及到的流动人口174名;菜市场调查5个单位,发放问卷50份,涉及到的流动人口96 8名;理发业调查6个单位,发放问卷60份,涉及到的流动人口122名。合计调查38个单位, 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回收645份,回收率达到99.2%,涉及到的流动人口合计5 999名。进 行为期一年多的调查时间。
  1.2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法, 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动人群体育健身现状调查
  2.1.1 对上海市部分行业流动人群基本情况的调查主要来自 江 苏、浙江、安徽,部分来自于宁夏、黑龙江、四川、山东等地;其中男性约占总人数的576%,女性约占总人数的42.4%,平均年龄为28.8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总人数的67.3 %, 高中、中专学历约占总人数的32.7%(表1)。该部分流动人群属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且文化程度偏低。 2.1.2 流动人群个体居住时间及流动目的调查从总体上看, 居 住时间半年的流动人员约占总人数的7.7%,一年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61.7%,两年以上的 人 员约占总人数的30.6%;流动目的:感受生活的约占41.2%,赚钱回家的约占93%,留城发展的约占16.3% ,而其它原因的约占总
  人数的12.5%(表2)。可见,流动人群中居住一年的人员总数较多,而赚钱回家 所占的比例最高。说明流动人员并不愿意长时间在外流动,而是迫于生活的需要,暂时外出 赚钱,最终返回家乡生活。
  余时间参加休闲活动主要的内容是看电视,占总人数的98.2%;其次是打牌、玩麻将,占总 人数的87%;文化娱乐、上网(聊天、游戏)、体育活动、听音乐、上街购物、家务劳动等 均属少数人的休闲活动(图1)。没有人参与看电影和旅游的活动。另外,流动人群在回答 了解体育的基本途径和参加体育锻炼形式的问题时,六个职业中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看电视 了解体育。
  图1 流动人群个体业余时间参加的休闲活动
   就星级酒店而言,有32%的流动人员参加体育活动,有16%的流动人员到经营性场所参加 体育运动。利用业余时间或双休日到健身房和其它健身场地进行锻炼,目的是为了健身,部 分是为了减肥。参加的运动项目主要有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其次是踢踺子、跳绳、拔河 ;偶尔进行游泳、长跑、排球、自行车、旅游、打牌、保龄球、运动会、团日活动等。建筑 业、大型超市、小饭店、菜市场、理发业的流动人员属于体力或重体力劳动者,每天工作时 间长,休息时间较少,体育锻炼只能说是他们的一种愿望。
  2.1.4 影响流动人群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调查中认为经济能力是影响流动人群 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的占总人数92%,锻炼时间的占总人数6%,体育场所的仅占总人数2 %。可见,经济能力是影响流动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3]。
  2.2 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
  2.2.1 建立多级网络管理模式首先,构建宏观的管理系统( 图2)。内容有:流动人群源头和现居住地省市县的体育管理部门,以及现居住地社区和流 动人群的管理部门。宏观管理系统的主要职能是从整体上了解流动人群的基本情况,统筹协 调流动人群源头与现居住地的体育活动计划安排,并保证和处理有关专项经费的使用等工作 事宜[4]。
  图2 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的宏观管理系统
   然后,确定微观的管理系统(图3)。微观管理系统是由现居住地流动人群管理部门、社区 体育指导员,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俱乐部、体育单项协会的教练员,流动人群中的体育 骨干等组成,其职能是负责体育健身指导[5]。
  图3 流动人群健身服务的微观管理体系
   最终,形成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全方位的多级网络管理模式(图4):
  全方位的多级网络管理模式由一级、二级、三级管理部门组成。一级管理由现居住地体育局 和流动人群源头体育局的两个政府部门构成;二级管理由现居住地各区县体育管理部门、源 头市县体育管理部门、流动人群的管理单位构成;三级管理由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指导 员、体育骨干等构成。一级管理以政府为主导,两地部门沟通合作,将健身活动纳入现居住 地的群众体育工作计划之中,形成流入地与流出地互动有序的健身服务管理;二级管理以社 会化运作为主体,进行全力推动,成立流动人群各单项体育协会,并出资设立各种形式的基 金,开展流动人群体育技能培训和各类小型多样体育赛事等活动,通过多种不同的各级各类 的非政府部门的参与和组织以及运作,保证流动人群健身服务管理的相对稳定性和可持续的 不断发展;三级管理以体育健身指导为根本保障,在健身指导过程中,培养流动人群健身骨 干,保证流动人群健身活动的长期开展[6]。 2.2.2 确保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实施的条件
  2.2.2.1 政府部门专项拨款提供经费保障,健身服务有组织、有计划通过调查认为经济 能力是影响流动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因此,国家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协调财政, 规定中央和地方的专款经费分级投入的比例,专門下发有关文件,或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 将流动人群健身活动经费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
  图4 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全方位多级网络管理模式
  现居住地的财政部门一并安排流动人群健身服务经费,并计入户籍人口所需经费的总额。流 出地省市县各级体育部门应积极协调当地财政部门,将服务及管理的经费纳入到本地总人口 基数计算的同时,加入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范围,从法律法规方面保证流动人群健身服务所 必需的经费[7]。
  流入地和流出地两地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的统筹组织及安排流动人群健身活动计 划,并纳入本地区城市体育文化发展建设的总体方案之中,形成两地“双向管理”各负其责 ,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健身机制。而对流入地的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社会团体组织 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应加强和培养这些部门的责任感及服务意识,在提高加大各方 面的管理力度的同时,获得全社会多方面的支持[8]。
  2.2.2.2 实施考核制度, 配备专、兼职人员,确实调动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制定流动人群的 体育健身管理责任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如健身重点事项的工作协调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 责任制度,健身指导工作的目标制度,健身领导小组定期的会议制度,年终的行政检查、评 估、考核的制度等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考核体系,纳入该部门管理工作的范畴,作 为政绩考核的内容。同时,各流动人群管理部门设立流动人群体育健身的服务管理机构,配 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将流动人群健身服务列入到管理服务体系当中,提高这部分人群的自 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满足其体育健身需求,营造健身服务的温馨环境。全 面调动各级党政、各部门认真履行流动人群健身服务的职责和管理工作的积极性[9] 。
  2.2.2.3 发挥体育协会功能,提供运动场所,建立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效率成立流动人 群体育协会,吸纳既会经营又热心且有威信的人作为各单项体育协会的理事,在协会中 配置体育联络员、指导员,负责对流动人群的体育宣传和指导工作,发挥其与现居住地协 调,向 户籍地通报有关信息的沟通和联络的作用[10]。大中小学校的运动场地和各社区的 体育活动 场所向流动人群开放。同时,在流动人员居住集中的附近,设立一些体育健身场所和安置健 身器材,以供流动人员业余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另外,为了确保流入地与流出地的体育 健身信息反馈交流渠道畅通、准确、及时,应当建立全国流动人群健身信息系统的交换平台 ,形成省市县三级联网,使两地间的协调、合作机制有效的运转,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并有针对性地对流动人群进行健身指导和提供健康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省际间对流动人群健 身信息管理交流难的问题[11]。
  3 结论与建议
  1)通过对上海市部分行业的调查了解到:影响绝大多数流动人群不能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经济的保障支持。然而,在星级酒店工作的流动人群是仅有的经常 参加健身活动的群体,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多样,运动项目丰富多彩,主要项目是篮球、羽 毛球、乒乓球,其次是打牌、运动会、团日活动等。 2)应当强调的是:现居住地要充分发挥各项体育协会的服务及管理的功能,合理的开发和 利用现有的体育锻炼场所,逐步形成流动人群与常住人群相融合的体育健身文化[12] 。
  3)建立我国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的管理模式是:一级政府管理部门为主导,进行宏观控 制;二级管理部门为主体,实施社会运作;三级管理部门具体落实指导,实行微观调节。实 现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1]朱传耿,顾朝林,张伟.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J].人口学刊,2 001,(2):3-7.
  [2] 陈玉忠.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体育的价值目标[J].体育科学,2005,25(9):2 0-23.
  [3] 王晓贞.江苏省新生代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2010,(1):69-71.
  [4] 闻涛.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9):4-7.
  [5] 郭立平.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农村体育发展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34 -28.
  [6] 范铜钢,周田芬,玉洁.世博效应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 学报,2010,(3):15-18.
  [7] 郭立平.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农村体育发展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34 -28.
  [8] 杨建设.我国西部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55-457.
  [9] 秦梅.北京奥运会对北京群众体育发展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2):13- 24.
  [10] 唐宏贵,郭惠平,吴筱洁.武汉市体育人口调查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武 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65-70.
  [11] 候令忠.陕西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 010,(2):166-173.
  [12] 郑家鲲,张怀波.影响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J].广州体育学 院学报,2010,(3):16-2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 要:开设《体育游戏》课程在成都体育学院已有近20年的历史。运用调查问卷、教学实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育游戏》课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通过《体育游戏》课程的教学,突出了“授之以渔”的现代教育思想;学生能力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有效延伸;学生所学的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整合运用和提高。课程的总体设计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学院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  
期刊
摘 要:职业能力是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具备的要求,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关系到我国体育教育教学事业的整体水平。为了保证我国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水准,促进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长期发展,拟提出以下几点管理策略: 建立《体育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和《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岗前测评与《教师资格证书》密切结合;建立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定期测评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相结合的制度;设立体育教师培训基地和职业
期刊
摘 要:在城市文化视野下,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分析杭州市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意义、概念、特征以及建设路径。研究认为: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广大师生。杭州市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师生认识积极、需求迫切及理解浅显的体育价值观特征;教师传授知识单一,与学生需求差距大的体育素质特征;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较少、群体性参加运动
期刊
摘 要:运动竞赛规则是指导和保证比赛顺利进行的基础,不同项目的运动竞赛规则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向。然而,同一项群项目的竞赛规则又有一定的共性发展特征。通过对近些年规则的研究发现,隔网对抗性项群竞赛规则在比赛保证公正性、调整发球限制、实施赛制改革、增加比赛观赏性等方面表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隔网对抗性项群;竞赛规则;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4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
期刊
摘 要:体育科学研究中,重复测量数据资料极为常见,“重测因素”越多,数据分析时所需要的统计学方法越复杂。通过对611篇实验研究性论文的调查,发现有295篇(48.28%)论文的数据资料是重复测量数据。其中,84.4%的论文中只有一个“重测因素”,15.6%的论文中有两个或以上“重测因素”。“重测因素”个数多于一个时,统计处理错误率达84.8%。可见,众多体育科学研究者还不具备正确分析这种数据资料的
期刊
摘 要: 体育旅游在旅游由单纯观光型向参与度假型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被人们广 泛认识,但现有研究缺乏对其产品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证案例的支撑。本文以浙江安吉 江南天池滑雪旅游开发为例,基于资源观点理论,运用文献分析和参与式观察研究方法,在 剖析案例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参与型体育旅游和观赏型体育旅游两个方面探讨了体育旅游 开发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资源观点;体育旅游;开发;浙江安吉;滑雪
期刊
摘 要: 目的在于通过运动和心理健康干预辅以行为矫正来对超重和肥胖大学生进行干 预,探讨超重和肥胖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干预的方法和效果。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大学生体质测试等研究工具,通过搜集、整理青岛农业大学422名超重和肥胖学 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对肥胖和超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进行了多 重比较和分析,探讨系统的运动与心理干预对超重和肥胖大学生产生的效
期刊
摘 要: 北京体育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开办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院校,在该专业发展初期就确定了“走 产 学研之路,培养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创新实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将“产学研”融入 到办学理念中,并以此作为办学特色的主要内容,作为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 产学研”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办学效果、社会效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人才 培养、扩大就业等方面取得了若干个标志性成果。  关键词:康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高住低练对线粒体钙转运功能及能量代谢的影响,为运动与低氧适应 机制的研究和高原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荧光技术和生物发光技术分别 测定心肌、肝脏和骨骼肌线粒体Ca2+浓度和心肌线粒体ATP含量,并用血乳酸分析仪 和血糖仪分别测定血乳酸和血糖浓度。结果:急性低氧应激使线粒体游离Ca2+浓度 和ATP含量下降,血乳酸明显上升;经过高住低练运动与低氧适应后线粒体
期刊
摘 要: 2010年8月28日至2010年9月12日在土耳其举办的第16届男篮世锦赛充分展示了世界篮 坛技战术的发展和变化,欧美列强在外线个人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的情况下,进攻战术趋向简 约,欧洲的高位挡拆中央突破与美国的两翼拉开,侧翼突击,各显其内在的篮球理念和技术 内涵。前八强队伍大部分是以外线为主的球队,以内为主的球队名次在逐渐后移。  3分投篮 技术已经由高难技术向普通技术转化,八强主要强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