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请柬的个人画展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0月27日,上海中华艺术宫迎来了一个特殊的个人画展——“韩书力西藏绘画展”,与过往个展不同的是,拥有中华艺术宫两个展厅、近两百件作品的画展开幕式,既无邀请函也没有请柬,然而来自海内外宾朋汇聚一堂,他们中有长期关心支持西藏美术发展的澳门、新加坡美术界同仁,也有先生早年留学巴黎的好友,更有阔别二十一年的老朋友——台湾艺术家出版社社长何政广先生与长期负责韩书力专著出版工作的主编王庭玫女士,两岸老友重逢时,均已年近古稀,然对艺术探索的激情不减当年。在新老朋友的一片祝福声中,一个充满跨越时空交汇的艺术盛宴拉开了帷幕……
  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局、西藏文联、上海文联主办,上海市美协、西藏美协、中华艺术宫承办的“韩书力西藏绘画展”,展出的近两百件作品,反映了韩书力四十三年来西藏生涯中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求索历程。
  选择10月27日作为个展开幕式的日子,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个日子对于韩书力来说,一直被视为重获新生之日。四十三年前的1973年深秋,拉萨早已是飞雪缤纷,韩书力作为黑龙江北大荒农场的一名知青,从老家北京踏上了进藏工作的天路,他很快就被这片蕴藏着巨大文化宝藏的高地所诱惑,沉醉痴迷于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瀚海中,从此他以准西藏人自居,诚挚接受藏文化的洗礼。如研讨会上韩书力的一段感言:“我恰恰是一个沾西藏文化光的美术工作者,这么多年,如果没有藏文化的滋养,没有藏族同胞的理解、关注、接纳,我恐怕支撑不下来。我给予他们的,远远少于他们给我的。” 把10月27日作为生日,因为西藏这片高天厚土给予了他最为珍贵的艺术生命,他以四十三年的历练走出了一条风格独到的艺术天路,对于韩书力而言,这条通往艺术境界的天路永无驿站……
  此次展出的两百件作品,是韩书力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至跨世纪期间创作的作品,共分五大部分:水墨、布面重彩、邦锦美朵、扇画、织锦贴绘,无论任何时期、何种画风,在他四十三年的艺术风格历程的文脉中清晰可鉴,总是透出一种对艺术真诚与执著的定力,那就是始终如一的坚守。
  正是始终如一的坚守,成就了他今天的绘画风格样式;始终如一的坚守让他得以融汇藏汉、中西文化的艺术精髓,从画界万象世俗中脱颖而出,自成一体;始终如一的坚守,使他立足西藏,面向世界,四十三年来,他结识了到访西藏的海内外艺术家,其中不乏日本风景画家东山魁夷、美国当代艺术家劳申伯格(画廊)、台湾山水画家刘国松,最让人感怀的还是与台湾艺术家出版社社长何政广先生的交往,何先生更是集读者、作者、好朋友于一身。
  追溯至1995年夏,何政广先生随当时一位藏传佛教学者到访西藏,专程拜访韩书力,当看到了许多他创作的作品之后,欣喜万分,与之相约,为台湾艺术家杂志撰稿,并在《艺术家》期刊专辟一栏“西藏非常视窗”,以图文并茂形式,定期向世人開启了西藏艺术之窗。由于种种原因,此后二人虽然彼此长达二十一年未再谋面,韩书力却一以贯之地坚守履约,命笔供稿二十载。正是这样始终如一的坚守,让西藏原生态艺术通过笔尖连接全球的文化网络,以至于在海内外拥有一批热爱、关心、支持西藏文化发展的忠实读者。
  为此,这回专程赴沪出席“韩书力西藏绘画展”的何政广先生在画展学术研讨会上谈到1996年由艺术家出版社出版的韩书力专著《西藏艺术集萃》时,依然激动不已:“新书发表在拉萨,当时西藏的(省委)书记丹增主持,这本书在台湾出版,得到当年台湾出版最高奖——‘金鼎奖’。这个奖一年只给一本书,那本书获奖之后,我邀请他为艺术家专栏每期写一篇文章,两年后,开始出单行本《西藏非常视窗》。很特殊的是,在台湾出版的这本书,后来由大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来买版权,(可见这本书的重要性)……这是我与韩书力在出版方面结缘的故事。”
  接着,何先生意犹未尽侃侃而谈:“这次我看到他的实际作品,非常感动,他的绘画风格在《邦锦美朵》中就已经找到自己的路子,他最近画的《在河之洲》以及许多作品,把他在西藏生活了四十三年的感觉融化到他的非常独特的绘画符号里,他后来的发展很自然。今天我们说,韩书力是西藏画派的先驱,其实他不仅限于西藏画派。我可以肯定地说,他的艺术创作超越了地域性,已经是世界性的画家,很多世界性的风格都是从一个很小的地域性走出来的。”这或许就是始终如一坚守修成的正果吧!
  面对各界的赞誉,韩书力总是念念不忘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人的一生有许多老师,对我很重要的三位老师,一位是蒙师(启蒙老师)余友心先生;另一位是我的业师(专业导师)贺友直先生;还有一位是我的恩师——吴作人先生,我们1975年认识,他最后指导我完成的一幅画是《金瓶掣签》。我的蒙师余友心先生在我研究生毕业创作最关键的时候,对我帮助很大。”研讨会上,韩书力请余友心先生起身,向与会嘉宾作特别介绍,全场掌声雷动,让人感受到了久违多年了的真诚。
  这位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画院自愿到西藏定居的韩书力少年时的老师,而今已是耄耋之年,谈起韩书力的绘画历程如数家珍,动情又不乏幽默:“他在画《邦锦美朵》的时候,我正好到西藏,那时他的四十多幅画基本画完了,问我怎样,我说有没有勇气重来。他很感动,毅然决然地重画了,46幅他画了两百多幅,有一页就画了四五张,在那样的环境下,能画出比宋代院画还深入的画,没有创造能力是永远做不到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套连环画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全套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后来中央美院也提出来要收藏,他又画了十张,给央美收藏。”
  “《邦锦美朵》在韩书力的艺术生涯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起点”,余友心先生如是说:“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布面重彩,实际上把西藏传统绘画、壁画、唐卡、雕塑和汉地传统的绘画、工笔重彩等元素融合,又与早年国外访学理解的西方现代艺术构成要素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样式,后来成为西藏画派,一个没有的画种就出来了。我把他的三个阶段归纳为三点:第一,读书,读古今中外的书;第二,想事,想天下大事;第三,画画,画没人画的画。他最近的画应该定位为西藏当代文人画。”
  曾任西藏美协副主席的余友心先生,与韩书力在西藏工作、共事四十年。研讨会上,余老对韩书力的绘画艺术做了高度定位:“他的绘画风格在整个中国画坛独一无二,他的绘画高峰在于对社会现实,对当前人们的所谓流俗做了尖锐的批判。此次展出的作品《该控枪了》,两把枪都要控,很有意味。他的画风有着非常辛辣的对现实抒发的真实情感,和鲁迅先生的文风很相似……”
  研讨会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联主席、中华艺术宫馆长施大畏做了总结:“韩书力的绘画作品,主要吸取了汉文化艺术与藏文化艺术元素,也吸取了西方写实艺术与东方传统艺术的元素,显示了其艺术创作的多元性,更具有民族色彩又具有清晰的个性特征,在中国画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就,此次展览对于民族艺术该如何秉承传统、创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中华艺术宫学术展厅举办的展览开幕式上,韩书力向馆藏捐赠了两件代表作,由施大畏先生授赠收藏证书,之后举行了“沪藏两地文化合作”签约仪式,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
  这是一场没有名人标签的一位西藏美术工作者四十三年的工作汇报展,将在当代中国美术发展史中书写一个特例,那么质朴、意味深远。
其他文献
杨振华(1906—1979),现代制笔家,浙江吴兴善链镇人,居上海。其曾祖为苏州著名笔庄“杨二令堂”之创始人。他14岁时自苏至沪,在商务印书馆制笔工场工作。四年后返回故里,于当地“沈庆元作坊”制笔两年。以后,开始了“走包笔”(背着笔袋串门售笔)的生涯。三十岁时,与手艺高超的“水盆”女工严再林结婚。婚后,夫妇两再赴沪合作制笔。先是在成都路“中国画苑”展览场所前设柜销售,以后又在福州路开设了“杨振华笔
期刊
书法本是最讲究规矩的,何谓规矩——顶天立地,浩然正气。古人早已为我们立下了此等规矩,而现代人没能守住,并且乱了规矩,甚至坏了规矩。  规矩不存,大法不传,大道必衰,这是天律。  世人皆明“书者,心画”之理,然而,能巧言者千万众,真善书者难常有。  静思之,真善书者,魏晋不过钟、卫、二王数人,大唐不过欧、褚、颜、张、素数人,宋亦不过苏、黄、米而已,而其中又有高下,可见,书之神髓,只能掌握在极少数人手
期刊
本次“中国书画名家、西泠印社先贤肖像印展”,只是我将自己学习和探索的作品拿出来,向大家展示一下,目的是要听到不同意见,找出不足之处,这样,对本人的艺术发展有所帮助。  好多友人问我,你不是在搞篆刻吗?怎么一下子会想去刻肖像印呢?  说起刻肖像印,那是两年前,我跟随吴颐人老师参加了“海上百年印坛——近现代篆刻名家作品展”。当一踏进展览大厅,立刻被墙上的黑白老照片所吸引,这些都是近百年海上印坛名家的前
期刊
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延续2016年“艺海流金——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活动”在湖南成功举办的成果,进一步促进港湘文化交流,5月21日至28日,湖南省文化厅组织艺术代表团赴港举办“湘情港韵”——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包括“湘情港韵——湖南书画家走进驻香港军营”活动和“湘情港韵——湖南省慰问驻香港部队文艺演出”,以及在香港荣宝斋举办的“湘情港韵——湖南书画作品展”三项活动。  湖南书画代表
期刊
摘要:在文化多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受到“西化”文化冲击的今天,我国高校美术生对传统美术文化的认同和参与情况都不容乐观。本文从对高校美术生对待传统美术文化自觉意识的现状调研出发,分析了影响其对传统美术文化认同的主因,并对其如何实现从“美术自觉”到“美术自信”的自修提高的内容和途径进行了探讨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美术生 本土美术 美术自觉 美术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生生不息的
期刊
老子《道德经》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名言,突出体现了东方智慧与理念,千百年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正道,能秉此施为,则国泰民安有望。而反推此理,若能烹小鲜如治大国者,必为烹饪之道的高手大师,因可知饮食之事,看似微小,亦可履道、中道。而若能于治大国如烹小鲜、烹小鲜如治大国之道推而广之,则无事不能修道、悟道、践道、载道矣。以往得此悟,只是从读书究理中来,现在,则是在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交往中得到了印证。这个好的
期刊
2016年10月10日至12日,“彭大磬刻印艺术系列——中国书画名家、西泠印社先贤肖像印展”在上海图书馆展馆隆重举办。  彭大磬,原名彭大庆,上海市人。别署无缰游侠,斋号鱼庆楼、磬岩山房,堂号大磬堂,社号友声堂。其书法篆刻师承著名书法家吴颐人先生,他也是钱君匋大师的再传弟子。  “中国书画名家、西泠印社先贤肖像印展”展出的作品,主要是彭大磬近年创作的中国近现代书画印艺术家200多方肖像印及100多
期刊
陈文福1948年生于屏东市,早年为音乐工作者,曾致力于小提琴及古典吉他教学。1995年开始接触水彩后,他似乎找到生命另一个可以尽情挥洒的舞台,虽然没有美术学院的科班背景,但他凭恃本身艺术天分,对绘画的热情以及倍于常人的付出,十年间走遍屏东各乡镇取景写生,终能以纯熟的技巧与动人的乡土题材,创造个人独特画境。  文福君以诗意的画面处理内心对过往年代的怀想,以近于泥土般沉稳敦厚的棕色作为色韵主调,透过细
期刊
五十多岁才放下提琴改拿画笔的陈文福,既非科班出身,却将美学应有的素养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画作上,秉持着对绘画的一股疯狂执着与热爱,致力投身于画的世界里。他又连续两年更跌破眼镜以水彩勇夺以油画创会的第70届台阳美展金牌奖,这是个在台湾美术界影响又深又广的美术协会,得奖作品在台中等地巡回展出时,获得各界纷纷注目。  学音乐教音乐的陈文福在五十多岁决定从音乐教学领域退休,开始转换跑道拿起他从小就喜爱的画笔,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甘肃天水、武威、张掖、酒泉四地的中小学一线书法教师就学校情况、教学自身情况、教学情况与对书法教育前景的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调研,了解四地中小学书法教育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地区 中小学书法教育 调研  目前,书法作为国家课程已经正式走进中小学课堂。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关于传统文化的推进与书法教育的普及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让我们感觉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