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数字经济,减缓就业压力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_h05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3月18日,合肥市胡大郢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通过线上、线下教学,为学生讲授污水处理及节约用水知识。图/ 中新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冲击,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政府高度重视疫情后的“稳就业”、“保就业”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相较于线下为主的传统产业,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在疫情期间逆势爆发,在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办公效率、提升劳动力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对冲失业影响,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新的方向。

稳就业的三大压力


  受疫情影响,部分行业及中小微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企业生存压力明显增大,对稳就业造成重大影响。
  一是生活性服务业冲击较大,破产裁员形势严峻。目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娱乐、餐饮、住宿、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尚未完全恢复。一方面,生活性服务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对于吸纳就业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生活性服务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占比相对较高,它们资金实力弱,应对风险能力低。
  今年一季度,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同比下滑幅度居各行业前两名,分别下降35.3%、17.8%,餐饮、住宿企业复工率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全国连锁的K歌之王KTV在无法与员工达成薪酬发放和社保缴纳等协议后,进入破产清算阶段;作为国内签证业龙头的百程旅行网因资金不能维持公司运转决定关闭公司并进行破产清算。短期内,生活性服务业破产裁员压力骤增,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二是制造业产业链恢复难,劳动力闲置现象严重。疫情对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制造、物流、商务沟通等均造成重大影响,制造业面临减产停产风险,劳动力出现闲置。短期来看,一方面,制造业面临上游原材料、设备短缺等问题,影响复工效率。制造业生产流程紧凑,一旦上游供应链断裂,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减产停产,最终影响到员工复工和薪资待遇。
  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供应链的中断通过全球产业链的传导作用直接影响中国的制造业。例如,在中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当中,来自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这四个国家的占比达到60%以上,对国外依赖程度较高,更易受到贸易暂停或受阻的冲击。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面临下游需求不足等问题,影响产能和劳动力配置。
  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受冲击更大,以纺织行业为例,根据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纺织工业与纺织服装批发零售就业人员共达1612万。受疫情冲击,纺织行业严重缺少直接或代加工出口订单,纱布等库存占压大量流动资金,导致员工工资及其他支出困难。2020年3月,纺织服装出口下降15.1%,明显超过整体出口下降幅度(6.6%)。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调查,4月上旬七成纺织企业出口订单量不足正常的50%,85.7%的企业反映订单不足,57.1%的企业遇到客户取消订单。5月,根据人民法院公告网上显示,仅5月17日至19日三天,就有7家纺织业企业发布破产公告。
  订单减少引发制造业企业一线员工需求减少,闲置人员增加,如果中国外向型产量不能快速恢复,可能会引发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被替代,带来长期外需不足和工作岗位减少风险。
  三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特殊群体就业更加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与疫情双期叠加,导致企业总体需求大概率减少,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就业方面,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40万人,增幅是2012年以来的最大值。
  今年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延迟、用工成本提高,导致原有应届生招聘计划缩减;另一方面,春招往往是企业招聘的重要环节,疫情使企业无法按原计划春招,招聘时间不确定、时间段压缩、方式改变等可能会导致招聘竞争更加激烈。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春季校招期间职位发布量同比降低13%,求职人数同比上升27%,简历投递量更是暴涨三倍。
  特殊群体方面,疫情可能引发短期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进而挤压部分女性、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就业机会,使得特殊就业群体就业更加困难。一是女性在“脆弱行业”工作比例较高,女性就业多的行业更易受影响,如酒店、餐饮、零售、教育等;二是女性就业前景本不乐观,行业内性别不平等仍然存在,女性被裁员的风险普遍高于男性,疫情加剧了这种状况。对于残疾人群体而言,面对疫情冲击时该群体更为脆弱。中国现有8500万残疾人,疫情发生后,残疾人和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面临停工停产等诸多困难,几乎所有的盲人按摩诊所停止营业,部分残疾人家庭生活水平明显下滑,残疾人就业和脱贫压力加大。

数字经济如何创造就业机会


  疫情让数字经济在生活、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在消费端,线下消费渠道受阻,线上消费模式凸显。生产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加快推广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数字经济赋能消费和生产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就业岗位,为劳动力市场注入新活力。

一、数字经济丰富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


  数字经济相关就業岗位多呈现就业方式灵活、覆盖群体广泛等特征,对于疫情期间拓宽就业渠道、吸纳就业群体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互联网+”模式成为疫情期间就业新风向,相关就业岗位逐步增加。电子商务、网络直播、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行业需求旺盛,就业岗位丰富。
  以在线教育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110.2%,占网民整体的46.8%。在线教育的爆发增长,也增加了相关招聘需求,字节跳动、新东方、学而思等多家机构都在扩招。   其次,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前沿领域成为就业焦点。在疫情期间,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技术类岗位逆势增长。
  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的《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2020年春招季,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安全和5G行业应届生岗位占比达32.7%,Java工程师、Web前端工程师等成为热门岗位。

图:中国失业类型分类



资料来源:作者提供。制图:于宗文

  最后,数字经济丰富零工经济模式,缓解待业者生活压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行业发展,不仅催生了工程师类岗位,还催生了数据标注、语音录入等新型辅助岗位。这些工作门槛低、上手快且覆盖群体广泛,可以有效缓解待业期及隔离期人员就业压力。

二、远程办公提升办公效率,引领就业新趋势。


  数字技术在本次疫情中充分发挥信息共享、远程协同等优势,优化线上在线办公效率,助力经济平稳运行,降低疫情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基础层方面,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纷纷加强网络保障、加快设备优化、免费开放云超算能力等方式确保疫情防控通信、数据沟通顺畅。如,腾讯云向中山大学等高校研究团队免费提供批量GPU云服务器使用权,助力病毒药物筛选。
  应用层方面,在线办公、远程协同等平台及服务快速扩容,帮助企业员工实现居家办公、在线作业、运维服务等,确保企业生产、企业办公得以正常运转。
  2020年3月钉钉数据显示,企业组织在钉钉上发起在线会议的数量,单日突破2000万场、超1亿人次,及时满足疫情期间企业远程沟通和协助的需求。
  中国的远程办公仍处于起步阶段,远程办公比例低于国际水平,今后伴随远程办公理念推广,远程办公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视频会议、文档协同、文件传输等领域的应用也将逐步增多,从而优化在线办公环境,并广泛吸纳就业。

三、工业互联网远程调度资源,优化劳动力配置。


  在用工上,工业互联网提供返程交通住宿对接、员工防疫智能管理和复工实操指南等,助力工人顺利返工返岗。在复产上,工业互联网整合采购、生产、销售全链条的信息和资源,助力企业提升用工需求和劳动力配置效率。
  例如,海尔COSMOPlat构建企业复工生态链群,全流程保障企业复工和生产运营。在COSMOPlat协助下,部分企业完成转产备案手续,并解决设备、原材料供应问题,顺利向防护服转产复工,有效缓解劳动力闲置。
  此外,依托工业互联网,降低用工的培训成本,间接带动人力资源优化。工业互联网汇聚设计运营管理、数字技术、工业生产等领域的知识,形成智力资源池,助力企业实践员工培训。同时,应用工业APP等软件产品,增加了研发、测试等工作的可视性和便捷性,人机协同的工作环境下有助于普通员工提升技能,参与到高技术工作中。

数字经济如何对冲失业风险


  中國失业类型可分为三类,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界定标准可以依据经济是否健康运行、失业人员是否具有岗位所需技能来判定,分类依据见下图。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可以刺激就业需求,优化就业结构,畅通就业途径,从而防范和减缓三类失业。
  激发经济活力,预防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造成的全局性失业问题,严重影响民生和社会稳定。此时,全社会岗位收缩,劳动市场招聘需求远小于求职需求。预防周期性失业的核心在于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将失业率维持在充分就业的自然失业率附近,数字经济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风险防控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协助采集和分析调查失业率、财政赤字率、银行资本充足率、企业资产负债率等,实时监测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资本市场异常波动,并对于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行为及时预警。
  在经济发展上,信息消费、数字化投资、数字贸易引发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降本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相关的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涌现,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逐步壮大。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名义增长20.9%,占GDP比重为34.8%,数字经济成为带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优化就业结构,减缓结构性失业。经济健康运行时,由于技术进步、去产能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岗位结构调整,失业人员不具有当前社会上招聘岗位所需技能,造成了结构性失业。诚然,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技术进步,并加速了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这会导致技术性失业和经济转型相关的失业问题,“机器换人”忧虑从未停止。但同时,也应看到数字经济在优化就业结构、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积极作用。
  从岗位创造上来看,数字经济加快职能分解,岗位分工更为细化、合作更为紧密化,推动工作岗位的新增和优化。例如,外卖平台迅速发展,外卖需求持续增长,这使得外卖骑手岗位广泛吸纳了中低端就业。同时,餐饮商家因业务繁忙和收入上升,会招聘更多餐饮服务人员。而为了保证餐饮商家在外卖平台的竞争力,外卖业务规划师等新型职业应运而生,为餐饮商家提供店铺和外卖业务推广方案。
  从劳动者技能提升来看,在线教育对于学习时间、空间限制较小,劳动者可以借助零碎化时间进行学习,同时在线教育模式日趋丰富,可以满足在职者和失业人员多样化培训需求。例如,B2B在线培训模式专业性强,企业可以向培训机构直接提出技能诉求,由培训机构设计课程,提升在职员工技能,助力员工工作能力适应技术的更新换代;而C2C在线培训模式价格低廉且互动性较强,学习时间、方式灵活,学习者亦可成为培训者,产生归属感和成就感,并发现工作新机遇。   畅通就业渠道,缩小摩擦性失业。当经济健康运行时,若失业人员具备社会上招聘岗位的技能要求,其失业类型为摩擦性失业。这是由于就业渠道不畅通等造成了就业岗位与失业人员匹配成本过高,最终导致具有社会所需技能的失业人员与就业岗位无法衔接。数字技术缓解了信息不对称,有效减少搜索成本、追踪成本、核实成本等,有助于增强求职匹配效率和缩小求职时空限制。
  从求职匹配上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支持下在线求职平台日趋优化。在线求职已经由模式单一的综合招聘平台向多元化、针对性强的平台生态体系演进。平台模式在技术驱动下不断创新,满足商业人脉积累需求的职业社交平台、利用爬虫程序广泛搜集职位的垂直网络招聘平台等不断涌现,海量建立汇聚、岗位需求分析、简历智能筛选有助于求职者和岗位高效匹配,保障求职双方利益。
  从就业模式来看,灵活就业模式日趋丰富,增加了工作的灵活性;远程办公打破时空限制,推动企业外包非核心业务,减少开支和促进就业,并助力偏远地区招聘高技术人才,带动区域均衡。

应对就业压力的四点建议


  当前,疫情在全球蔓延引发的经济社会效应正逐步显现,下半年全球就业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传统就业模式,壮大数字经济就业,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吸纳更广泛的就业群体。为此,我们有如下四点建议。
  1.壮大数字经济,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经济增长是避免周期性失业的关键。继续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利用数字经济规模的扩张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需求的全面增长。一方面创造更多的新增就业岗位,实现更广泛的就业人口吸纳,助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带动传统就业岗位转型,促进就业的线下转线上,固定就业转灵活就业,传统就业转新型就业,利用弹性化、多元化、灵活化的就业方式化解短期的失业阵痛。
  2.强化人才培养,提升劳动者数字化技能。加快新兴学科布局,加强前沿数字技术等相关学科建设,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技术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优化职业技能培训,在中西部地区推广公共实训基地,全面提升数字技能和人才分布的区域均衡性。加强培训教育资源共享,开发和开放大规模在线培训课程,推动5G、AR/VR、人机互动在数字化培训中的应用。鼓勵共享在线培训项目和开放学习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构建智力资源池,为待业群体和欠发达地区提供学习机会。
  3.加强就业服务,确保求职及稳岗。推广远程就业服务新模式,优化线上服务内容,推行视频招聘、远程面试,动态发布岗位信息,引导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尽可能网上办、自助办。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在校学生、待业群体提供实习、就业机会。
  4.探索新型劳动关系,强化新就业形态社会保障。针对由灵活就业大大增加带来的劳动关系认定难、劳动争议处理难、社保缴费难等新情况,构建新型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工伤保险信息化建设,促进社保卡在工伤保险领域内应用,积极推进参保缴费、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待遇发放等信息一体化建设。强化数字经济新型就业岗位保障,支持民生“短板”领域岗位创造。探索建立适应灵活就业的新型劳动关系,带动妇女、下岗职工、残障群体、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就业。
  (编辑:马克)
其他文献
横扫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挑战背后隐藏着中国全面向数字化社会迁移的机遇。  在过去的20年里,政府通过大量“铁公基”投资已经完成了很多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未来投资拉动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答案是新基建。  传统的基建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如高铁、公路、地铁等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基建项目往往就在身边,是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公共服务效率,进而促进社会经
期刊
喜茶总部位于深圳南山区航天科技广场。工业极简风的装修、连排“大通铺”式的办公桌,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会让人误以为走进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中心的确是除了门店运营之外公司里最大的部门,一共有100多个员工,这个部门下面包括IT硬件和设备、小程序研发、大数据部、门店研发等小组。”喜茶大数据负责人林叶对《财经》记者说。  公司前台的大屏幕滚动播放着一些关键数据:会员总数、会员人口结构、前五强门店…
期刊
如果以2019年4月6日韩国在全球率先商用为起点,全球进入5G商用时代已一周年有余, 5G具有超高速率、超高密度和超低时延的特点,在10倍提升人与人通信速度的同时,更是首次为物与物通信設计的公众移动通信系统。接下来,5G改变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会交出怎样的答卷?  智能连接的数字化新生态正在形成。截至2020年4月,最新全球统计数据显示了最新趋势。  网络商用一起跑就冲刺。5G信号越来越多,全球41个
期刊
中国科技公司正在进行一次卡位比赛。全球暴发的新冠疫情让数字化市场潜能提前释放,中国科技公司们希望能够抓住这次机会,进一步做大并夯实这个蓝海市场。  京东数科副总裁谢锦生近期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提出,数字化进程缩短的核心要素是数字化的认知被强化并落地了。疫情对产业数字化推动是个好事,它的意义不仅是产业对数字化的综合认知加强了,而且加深了体验。  谢锦生说,数字科技不能让人敬而远之,做产业数字化要
期刊
图/IC  金融科技发展日深,对监管创新的需求也越高。在经历了前期的观察与摸索后,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加大了创新的力度。  2019年8月,央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意在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着力打造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与此同时,人民银行与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组织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引
期刊
这一轮疫情,将几家公司带入到高光时刻,除了中国的在线协同软件钉钉迅速铺开了局面,以及在已经有WebEx和Skype的情况下还能够迅速崛起的Zoom和Slack,这两家公司的市值自疫情以来已累计上涨近500亿美元。  这两家SaaS公司的成功让我们的本土SaaS厂商们羡慕得不行,但中国的企业服务市场环境和美国有较大的区别,照抄是没法成功的。本文主要对比钉钉和Slack,以此为基础谈谈企业服务的发展思
期刊
今年2月初,北京下了一场大雪。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每日优鲜每天的业务量都是平时的几倍,大雪加剧了对拣货、配送速度的考验。  运力紧张时,智能化的配送系统开始发挥作用。“相邻的几个前置仓在进行交付的时候,如果某一个前置仓的运力出现了瓶颈,其他前置仓交付情况良好的话,我们可以实现智能调度,来确保整体交单的最优。”每日优鲜交付中台负责人王飞在疫情期间的一次媒体沟通会上说。  另一方面,增加人手的工作也
期刊
美国一家火箭制造商用3D打印技术生产的火箭发动机。图/ 法新  5月19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发布新的“实体名单”管制规则,修订内容直接针对中国企业华为,在技术链、供应链上对华为采取了精准而细致的管制手段。在新的规定之下,华为的技术通道和供应链渠道均受到封堵。中国部分高技术企业向前向上的道路越来越窄,其中既有大企业的竞争战略,也有美国政府的意志,本报告另辟蹊径,从产业链控制的视角来看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产
期刊
公有云不可能全面代替私有云。中国乃至全球有大量的大型企业,对独立部署的云需求量依然很大。最好的路径是为企业提供混合了多云环境的“一朵云”。图/ 视觉中国  年增速超过200%,总体量已经成长为中国第三的华为云是中国数字商业生态中奔跑飞快的一个商业选手。在不断获取市场份额的同时,巨大的资金体量和技术能力也让它愈加凶猛,同时也是愈加敏捷地开展市场布局。  根据国际咨询机构Gatner数据,华为云全球I
期刊
2020年4月22日,在美国加州的一辆Amazon Prime送货车。进入疫情之后,有许多美国人开启了网购初体验。图/ 法新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次的信息化浪潮像今年的新冠疫情一样让人们如此猝不及防。短短几周内,疫情的发展就会让一个国家整个社会活动彻底停顿。几乎所有的企业就如1940年5月底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的英法联军一样面临着绝境——要不快速完成业务流程数字化,要不眼看着业务灰飞烟灭。活下来,保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