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有灵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ti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感动中国》直播,老兵高秉涵的故事让人垂泪。“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穿人肺腑,但更让我感慨的却是他分到的那两勺泥土,一勺被他收藏,一勺冲了七壶水喝下。对于离乡远行的人而言,故里的泥土有神奇的魅力。即使你离家万里,长大之后的每一寸人性,都通达着小时候的每一寸物性。我的家乡虽属沂蒙山区,离海也近,但我所有的记忆全是土地,土便深入骨髓,成为摆脱不掉的秉性。
  我初来昆明求学时,邻居奶奶说出远门最怕水土不服,最好带一包家里的泥土,不舒服的时候泡水喝。我当时便去菜园挖了一包放在行李箱最下面。大学期间果然很少生病,后来多次搬家,那包泥土也不知所踪。年前身体不舒服,花了近3000元钱也没改善,于是请探亲假回家,返转后身体已然好了。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故乡有灵》。是的,故乡有灵,我深信。
  当我们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他乡时,也就渐渐丢失了炊烟与大地,丢掉了那些虫鱼鸟兽,那些池塘午后,那些割麦拉犁的安静时光。但关于故乡和童年的记忆总会不时涌上心头。桑麻农事、渔猎野趣、乡间人物、怪力乱神……映衬着乡村的背景,在“花如掌灯”的笔下显得愈灵愈美。
  “我外婆有个习惯,新的东西要放到旧了再用,好的东西要藏到坏了再吃。”是的,在那个年代,没有“过期”一说,也还没有三聚氰胺。你的奶奶和外婆是否也经常把那些“好吃的”藏起来?等舍得拿出来给你吃的时候,已经变味了。“这原本是珍惜,结果是一辈子吃的用的都没有光鲜过。”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懂,于是什么东西都有了保质期,于是我们行色匆匆,为稻粱计,为生计谋,懒得让心闲下来,忆一忆那快乐简单的旧时光。殊不知,“眼里喜欢过,心里踏实着,是比吃着用着还要心满意足的。”
  故乡之所以常常勾起你的思念,是因为那儿有你人生最值得留恋的时光。那时,长大是个遥远的事情,别人都在老,都在忙,麦子抽穗、玉米结棒……我们则似乎在光阴之外徜徉。低矮古旧的庭院、村旁清澈见底的小河、老树旁讲故事的老人……甚至连偷西瓜被抓住痛打都是柔软的。煎饼、地瓜干、年糕、榆树叶、荠菜……无论走多远,儿时的美味总是游子们骨子里散不尽的乡愁。故乡的世界,是一丛丛绿色。花草树木、庄稼野果、流水白雪、星空月色,样样都赏心悦目。就像书里说的:荒村的油菜花开了,春天和烟雨就一起来。油菜花季,晴好的天气不常有,一般都是山岚重重的阴天。成片的油菜花开,天欲雨而未雨,田野淡淡的黄,阴霾中如有亮色。真正云开天晴时,但见花连阡陌。田埂是笔直的绿,山灰青,山头还缠几缕未褪去的云。
  那时的我们有着美好的梦想,梦想自己到了远方,遇到和善的人,过着自己欢喜的日子。当“少小离家老大回”时,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喜欢的女孩不会嫁人,儿时的伙伴依旧亲密,我们的亲人不会死去……
  只是,时间是最公平而残酷的法官。终有一天,我们长大了,为稻粱计,流窜他乡。物是人非事事休,游泳摸鱼的小河干了,辽阔的责任田里建起了工厂,冒着黑烟……
  故乡倘真有灵,也但愿长醉不复醒吧!
  (摘自《玉溪日报》)
其他文献
这句话本应该这么说: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是不幸的。但仔细想一想,觉得这样说也有道理。  没有离开过故乡,没有感受到故乡带来的多重滋味,跟没有故乡又有什么两样呢?  身在故乡,日子久了,你就会觉得故乡是枷锁,是牢笼,是火焰山,是沼泽,是魔鬼放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是用火都烧不断的一根草绳,是每个失眠的夜晚一分一秒数着过的挣扎。这时的远方,则是音乐,是舞蹈,是天堂,是仙境,是沙滩,是海浪,是清风,是明月,是
期刊
她拖一只大红箱子回来过年了。那箱子比她本人小不了多少。她穿一件黑蓝的旧外套,是为了抵御火车上的脏。她是一个瘦小的人儿。那只箱子在下火车时被列车员弄断了拉手,所以更难对付了,她还不让我们去接她。一进家门,放下大箱子,她笑嘻嘻地给我和她妈一人发了一张百元钞票,不知道是啥意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我说哪有给长辈发压岁钱的道理,她也不理,径自在屋子里转开圈子。这就是她的快乐。  她没有毕业就开始在北京打工了
期刊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偶然读到清人蒋士铨的这首《岁暮到家》,一下子,我的神经针刺般地疼痛。  母亲四十岁时有了我。母亲六十岁时我离家在外求学。  青葱般的岁月里,尽管装满同伴的欢声笑语,不同的课堂内,见识着多彩的知识。但是,这一切都难以排遣远离故土亲人的孤单。想家的日子,家书就是我最亲近的温暖。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条纽带
期刊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如果生命可以重来,如果岁月的年轮像春夏秋冬一样绽放奇迹,我一定会不负这春天的厚爱,我将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这一片深情的土地。  那一年,我还没有念完中学,就独自一个人从粤北山区的穷山沟里到了繁华的广州,那时的愿望单纯而又简单,就是要赚钱将来给自己家里盖一座漂亮的房子,然后娶一个心仪的女孩做自己的老婆。刚到广州的时候,人生地不熟,也不懂广州话与人交流起来总显得困难。那时就住在同学
期刊
一家三口进门时,院子已经被打扫干净了,地上清晰的扫帚痕记录着母亲的早起。怕把院子弄脏,父亲一定又是四点钟起来放羊,等我们到家时,二十多只可爱的山羊已被赶进圈内,安静地反刍青草的香味。  在我和弟弟的强烈要求下,终于不再养猪了,猪圈里养了羊。我看见秫秸盖顶木栅栏围成的简陋羊圈已经趴架了,秫秸裸露着牙齿,跟竹门相互攀比,表明已经服役多年。或许是我属羊的缘故,我喜欢羊,尤其是山羊。每次到家,我都会去“拜
期刊
数十年的“文革”反思缠扰成了折磨刘伯勤的心结,一声道歉暗含几多辛酸。  刘伯勤头发斑白,但尚未年暮。他今年61岁,退休前任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6月,这位当年的红卫兵登在媒体上的道歉广告,引起舆论沸腾,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在广告中,刘伯勤向在“文革”中受到自己批斗、抄家和骚扰的众多师生、邻里道歉。他在广告中说,“垂老之年沉痛反思,虽有‘文革’大环境裹挟之因,个人作恶之责,亦不可泯。”  道歉广告受
期刊
南方和北方在饮食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北方人将一日三餐吃的都叫“饭”,南方人只把米饭叫“饭”;北方人的主食主要以面为主,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南方人每餐都要吃青菜,可对于北方人来说,有没有都无所谓。因此,对于许多漂泊在南方的定西人来说,能够吃上一碗香喷喷、热乎乎的面,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有年春节没有回家,我们几个定西的哥们凑到一起上一家面馆吃面。饭间,一位哥们有感而发:“好想吃一碗家乡的浆水面。”
期刊
我们是替朋友的太太去上坟的。  朋友坐轮椅,到了墓园的大门口,汽车便不能开进去,我得先将朋友的轮椅从车厢内拖出来,打开,再用力将他移上椅子,然后慢慢地推着他。他的膝上放着一大束血红的玫瑰花,一边讲着闲话,一边往露斯的墓穴走去。  那时荷西在奈及利亚工作,我一个人住在岛上。  我的朋友尼哥拉斯死了妻子,每隔两星期便要我开车带了他去放花。我也很喜欢去墓园,好似郊游一般。  那是一个很大的墓园,名字叫做
期刊
这虽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就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就回了一趟老家,作短期的小住。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圈潮潮地红起来。近了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是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是那种逼人的质朴;但我心里很温暖,便觉得,自己差不多
期刊
母亲年岁渐高,让她一个人住在老家,实在不放心。年前,好说歹说,将母亲从遥远的家乡接来和我们一起住。母亲一辈子住在乡下,很少出门,既不识字,普通话也不会讲。和我们住到一起后,母亲原本开朗的性格,反而变闷了。我知道,她这是不习惯,太寂寞。以前住在老家乡下,东家串串,西家聊聊,一天就快乐地过去了。现在,住在楼上,周围的邻居一个也不认识,整天锁在家里,就跟坐牢似的。只有晚上我们下班回家了,母亲才能和我们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