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共产党首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间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态文明 社会 和谐 发展 建设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127-0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1 生态文明的含义及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态文明观念已经超越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生态环保运动也早已超越主义之争和国家界限,成为全人类最具号召力凝聚力的“共同语言”。
生态文明与其他三大文明的关系。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言:“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社会和谐的理想,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1 人口问题严峻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二战之后,世界人口数量大幅攀升。到了本世纪,尽管人口增长速率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基数大,妇幼保健水平提高等因素,世界人口仍将维持较高的数量,并以一定的速率增长。截止2005年12月19日,世界人口已经突破65亿;据联合国发布人口报告,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3亿。
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我国,人口问题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它是导致今天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的最主要的原因,并使之欲演欲烈。
2.2 能源危机,资源短缺
1975年的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人类在过去25年的时间里消耗了地球资源的1/3。按此速度计算,地球资源还能用多还能用多久呢?也有数据显示,我国多种资源已告急。我国即是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因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开发难度大,人均占有量少,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加剧我国资源能源紧张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对资源利用的不够合理不够科学而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2.3 环境恶化,生态失衡
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环境问题必将威胁人类健康,导致生态失衡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荒漠化,森林资源锐减,草原退化,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水位下降,河流污染严重治理后又出现反复,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农产品的农药化肥残留超标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国人民生活质量,而且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不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必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3.1 转变理念
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这种古老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过去我们豪迈的宣称人定胜天,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们人类毫不顾忌的向自然索取我们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然后任意向大自然排放废弃物,结果怎么样?早在1876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上述一系列的危机不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和报复吗。 因此我们对自然要有一种尊重,与自然和谐共处,万物和谐,则天下太平。
3.2 转变模式
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3.3 从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的生活方式向适度,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转变
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竟然与我们所追求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我们对小汽车的追求使城市不但交通不畅,而且空气质量下降,并导致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其中很多消费并不是生活所必须而是奢侈品,因此这是过度和盲目的消费方式,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用适度,理智的绿色的消费取而代之。绿色消费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等。
参考文献
[1] 黄爱宝.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意蕴与历史必然[J].探索,2006年01期.
[2] 廖才茂.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理论依据[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社会 和谐 发展 建设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127-0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1 生态文明的含义及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态文明观念已经超越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生态环保运动也早已超越主义之争和国家界限,成为全人类最具号召力凝聚力的“共同语言”。
生态文明与其他三大文明的关系。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言:“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社会和谐的理想,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1 人口问题严峻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二战之后,世界人口数量大幅攀升。到了本世纪,尽管人口增长速率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基数大,妇幼保健水平提高等因素,世界人口仍将维持较高的数量,并以一定的速率增长。截止2005年12月19日,世界人口已经突破65亿;据联合国发布人口报告,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3亿。
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我国,人口问题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它是导致今天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的最主要的原因,并使之欲演欲烈。
2.2 能源危机,资源短缺
1975年的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人类在过去25年的时间里消耗了地球资源的1/3。按此速度计算,地球资源还能用多还能用多久呢?也有数据显示,我国多种资源已告急。我国即是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因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开发难度大,人均占有量少,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加剧我国资源能源紧张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对资源利用的不够合理不够科学而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2.3 环境恶化,生态失衡
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环境问题必将威胁人类健康,导致生态失衡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荒漠化,森林资源锐减,草原退化,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水位下降,河流污染严重治理后又出现反复,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农产品的农药化肥残留超标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国人民生活质量,而且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不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必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3.1 转变理念
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这种古老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过去我们豪迈的宣称人定胜天,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们人类毫不顾忌的向自然索取我们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然后任意向大自然排放废弃物,结果怎么样?早在1876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上述一系列的危机不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和报复吗。 因此我们对自然要有一种尊重,与自然和谐共处,万物和谐,则天下太平。
3.2 转变模式
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3.3 从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的生活方式向适度,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转变
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竟然与我们所追求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我们对小汽车的追求使城市不但交通不畅,而且空气质量下降,并导致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其中很多消费并不是生活所必须而是奢侈品,因此这是过度和盲目的消费方式,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用适度,理智的绿色的消费取而代之。绿色消费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等。
参考文献
[1] 黄爱宝.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意蕴与历史必然[J].探索,2006年01期.
[2] 廖才茂.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理论依据[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