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
尼木藏香
从拉萨向西一百来公里,离开雅鲁藏布江往北,就是尼木县。在这里,藏香、藏纸、雕版并称“尼木三绝”。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有一片开阔的坡地,古老的水车在溪水上轉动,淡淡的柏木香到处弥漫。这便是吞巴乡吞达村,藏香发源地,藏文创立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
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王朝后,派了16位少年去印度学习文字。其中就有这位聪慧而好学的年轻人——桑布扎。在游历了印度大部分地方之后,他在南部拜师学习梵文,七年后成为颇有造诣的学者。
据传,桑布扎功成名就后,回到故乡,看到这里能够耕种的土地很少,于是传授了藏香制作技艺给村民。他利用吞巴乡丰富的水力资源,发明了木制的水车来磨制藏香的原料——柏木。
水磨藏香的工艺繁琐:将柏木裁成合适的长方块,泡在水中,然后嵌在水车的往复杆上,在磨池中磨成木浆。将未磨细的木屑挑拣出来,磨好的则制作成木泥砖,存放在家里或卖到拉萨的藏香厂。西藏的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即便如此,这些木泥砖也需要晒上一个月才能使用。一个月后,将晒干的柏木泥与各种香料按照比例搅拌均匀,一起揉搓至“稀泥”状,就成了藏香的基本原料。制作藏香签时,藏族人民使用了牛角来帮忙。将牛角洗净,角尖部分开大小适中的孔,将混合好的柏木泥灌入牛角,再小心地一条一条挤出来,放在在阳光充足但温度不高的地方晾晒,干透后就成了藏香。
现在,吞达村有藏香水磨上百座,沿河流曲线分布,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构成一道美丽景观。甚至可以说,吞达村的脉搏也由这些水磨运行的节奏定义。而那些源自高原的植物,沐浴过高原阳光的藏香,就像生命,在消耗、繁衍和再生中延续着。
黔
水磨制香
在贵州黔西南地区,有一条静静流淌的香车河,在香车河边随着河水流淌,年复一年缓缓转动的木质香车,向人们讲述着一段段关于布依族人制香的故事,勤劳善良的布依族人称其为“故央”。
“故央”在布依族语言里,就是“制香”的意思,指的就是布依族特有的传统手工水磨制香技艺。
布依族制香,会将被砍倒的香树加工成与水磨石槽相同的宽度,然后安装在香车上。香车河的水流带动香粑车转动,把木料磨成细腻的木浆,木浆晒干后,就得到制作香料的基础材料——木粉团。将木粉团、香粉与水按照比例调匀成糊状,发酵一段时间就成了还未完全加工的香粑团。如果制作青香,只需将香粑团加工成细细的条状即成。如果要制作红香,还得在当地采集一种叫“红土石”的矿石,碾压成粉状,与干木粉按照比例混合均匀,再加工整形。
从发掘出的相关物件推断,早在宋朝前后,洞广村就已经开始用这种传统的水磨制香技艺制作香签,发展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苏
竹泓制香
竹泓,这条长不过百米的老街,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着竹泓镇上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
旧时,在竹泓镇上,尤其辛苦的行当数被称为“香花子”的手艺人。“做香”是当地人的口头语,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最辛苦。“一双手干一天,满头满脸的灰,苦得很。”竹泓镇上老“香花子”如是说。直到2012年12月,竹泓制香的手艺入选了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泓制香才有了正式的称谓“竹泓制香制作技艺”。
现在竹泓镇上还有作坊保持着手工制香的习惯,从“和香”“压香”“撂香”,再到“晒香”“捆香”“把香”,一道道繁琐又细致的工序,全都倚靠“香花子”的一双巧手。竹泓制香主要以榆面、木粉、柏香为主要原料,再根据不同的香型,配以四十多味不同的香料,整个制作过程都采用手工完成,十分辛苦。
“竹泓制香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开始流传。许多作坊都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竹泓人靠着这份手艺,勤恳劳作,在平淡的日子里闲看风云。而制香技艺,也与竹泓老街融为一体,在时间中沉淀得越来越醇。
尼木藏香
从拉萨向西一百来公里,离开雅鲁藏布江往北,就是尼木县。在这里,藏香、藏纸、雕版并称“尼木三绝”。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有一片开阔的坡地,古老的水车在溪水上轉动,淡淡的柏木香到处弥漫。这便是吞巴乡吞达村,藏香发源地,藏文创立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
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王朝后,派了16位少年去印度学习文字。其中就有这位聪慧而好学的年轻人——桑布扎。在游历了印度大部分地方之后,他在南部拜师学习梵文,七年后成为颇有造诣的学者。
据传,桑布扎功成名就后,回到故乡,看到这里能够耕种的土地很少,于是传授了藏香制作技艺给村民。他利用吞巴乡丰富的水力资源,发明了木制的水车来磨制藏香的原料——柏木。
水磨藏香的工艺繁琐:将柏木裁成合适的长方块,泡在水中,然后嵌在水车的往复杆上,在磨池中磨成木浆。将未磨细的木屑挑拣出来,磨好的则制作成木泥砖,存放在家里或卖到拉萨的藏香厂。西藏的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即便如此,这些木泥砖也需要晒上一个月才能使用。一个月后,将晒干的柏木泥与各种香料按照比例搅拌均匀,一起揉搓至“稀泥”状,就成了藏香的基本原料。制作藏香签时,藏族人民使用了牛角来帮忙。将牛角洗净,角尖部分开大小适中的孔,将混合好的柏木泥灌入牛角,再小心地一条一条挤出来,放在在阳光充足但温度不高的地方晾晒,干透后就成了藏香。
现在,吞达村有藏香水磨上百座,沿河流曲线分布,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构成一道美丽景观。甚至可以说,吞达村的脉搏也由这些水磨运行的节奏定义。而那些源自高原的植物,沐浴过高原阳光的藏香,就像生命,在消耗、繁衍和再生中延续着。
黔
水磨制香
在贵州黔西南地区,有一条静静流淌的香车河,在香车河边随着河水流淌,年复一年缓缓转动的木质香车,向人们讲述着一段段关于布依族人制香的故事,勤劳善良的布依族人称其为“故央”。
“故央”在布依族语言里,就是“制香”的意思,指的就是布依族特有的传统手工水磨制香技艺。
布依族制香,会将被砍倒的香树加工成与水磨石槽相同的宽度,然后安装在香车上。香车河的水流带动香粑车转动,把木料磨成细腻的木浆,木浆晒干后,就得到制作香料的基础材料——木粉团。将木粉团、香粉与水按照比例调匀成糊状,发酵一段时间就成了还未完全加工的香粑团。如果制作青香,只需将香粑团加工成细细的条状即成。如果要制作红香,还得在当地采集一种叫“红土石”的矿石,碾压成粉状,与干木粉按照比例混合均匀,再加工整形。
从发掘出的相关物件推断,早在宋朝前后,洞广村就已经开始用这种传统的水磨制香技艺制作香签,发展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苏
竹泓制香
竹泓,这条长不过百米的老街,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着竹泓镇上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
旧时,在竹泓镇上,尤其辛苦的行当数被称为“香花子”的手艺人。“做香”是当地人的口头语,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最辛苦。“一双手干一天,满头满脸的灰,苦得很。”竹泓镇上老“香花子”如是说。直到2012年12月,竹泓制香的手艺入选了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泓制香才有了正式的称谓“竹泓制香制作技艺”。
现在竹泓镇上还有作坊保持着手工制香的习惯,从“和香”“压香”“撂香”,再到“晒香”“捆香”“把香”,一道道繁琐又细致的工序,全都倚靠“香花子”的一双巧手。竹泓制香主要以榆面、木粉、柏香为主要原料,再根据不同的香型,配以四十多味不同的香料,整个制作过程都采用手工完成,十分辛苦。
“竹泓制香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开始流传。许多作坊都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竹泓人靠着这份手艺,勤恳劳作,在平淡的日子里闲看风云。而制香技艺,也与竹泓老街融为一体,在时间中沉淀得越来越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