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感是学生对数或式的直接感觉、感受和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学会使用用数学语言表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估算和动手操作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意义,逐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感 培养
球艺高超的人有“球感”,文学家有“语感”,音乐家有“乐感”。同样,学好数学必须要有良好的“数感”,所谓数感,顾名思义讲的就是学生对数或式的直接感觉、感受和感悟。一般人们提到“数感”都会觉得它比较“虚”,不实在,但2011版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却把“数感”作为课程设计中的核心概念明确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十个核心概念之首,可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是新课标十分重视和强调的问题。既然培养数感对学生这么重要,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内外,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去充分体验和感知数,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不知不觉和获得数感的萌芽。
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边播放欢快温馨的动物园场景课件,边引导学生数动物园里的动物:1只长颈鹿,2只小白兔,3只老虎……可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如:你的学号是多少?家里有几口人?上学坐几路公交车?报警电话号码是多少?……这些活动都来自于生活实际,深受学生喜欢,这种“亲近数学”的行为,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的含义,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在表达交流中丰富数感
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学习数学语言(包括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并学会三类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的相互转换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通俗的自然语言表达数学语言,发展数学思维,丰富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出示“0”的卡通形象,“0”边摇动胖胖的身体边自我介绍说“同学们,大家都叫我‘0’,我想和你们交朋友,想一想大家在什么地方见过我?”教师可让学生尽情说,学生被这个可爱的、人物化的“0”吸引了,兴趣和积极性一下子高涨,有的说“在闹钟上见过”,有的说在“手机上见过”,有的说在“三角板上见过,“0”又接着说“你们可真细心,那你们想知道我表示什么意思吗?”接着让学生说说对“0”的认识。这样,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理解了“0”的含义,逐步形成数感。
三、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1980年,美国学者提出“问题解决”的教学理论,被各国教育界广为接受和认可,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启发数学思维,使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例如:五(1)班要到超市买100本练习本,经比较:三家超市练习本的零售价格都是每本0.5元,但是各家超市的促销不同,甲超市打九折,乙超市买5本送1本,丙超市满55元打八折,如果你是班上的生活委员,你选择去哪家超市购买?教师巧妙地设计各种生活情况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四、在比较估算中强化数感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其实不需要精确计算,只需要估算就够了。如盖一栋房子需要多少水泥?多少砖?估算是学生数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和直觉,加强学生估算练习,感受估算魅力,强化对数据的认知,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例如:学习了“计量单位”后,可让学生猜猜铅笔的长度,书的长度,带学生去食堂估估、称称蔬菜、大米的重量;在练习中多设计联系生活实际的估算题:一支笔芯的价格是0.9元,全班53个人每人买一支,大约需要多少钱?不同的学生对估算的策略可能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估算:“1×523= 53,不到53元。”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0.9×50 = 45,肯定超过45元。” 这些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学生能对估算结果进行合理性解释,教师都要进行及时的鼓励,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强化对数感的认识。
五、在动手操作中优化数感
小学生的天性好动、好奇心强,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调动全身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理解数学,其效果胜过老师多遍的讲解。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这课时,让学生用笔画一画树叶的外形,量一量同桌的腰围,摸一摸桌面的边线,在课堂上多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摸一摸”、“量一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感性认识并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良好数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经过长期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作为教学的具体目标,并扎实地贯彻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朱卉斌.谈中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3):268 -269.
作者简介:郑树高,江西省玉山县下塘乡新塘小学,邮编:334707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感 培养
球艺高超的人有“球感”,文学家有“语感”,音乐家有“乐感”。同样,学好数学必须要有良好的“数感”,所谓数感,顾名思义讲的就是学生对数或式的直接感觉、感受和感悟。一般人们提到“数感”都会觉得它比较“虚”,不实在,但2011版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却把“数感”作为课程设计中的核心概念明确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十个核心概念之首,可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是新课标十分重视和强调的问题。既然培养数感对学生这么重要,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内外,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去充分体验和感知数,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不知不觉和获得数感的萌芽。
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边播放欢快温馨的动物园场景课件,边引导学生数动物园里的动物:1只长颈鹿,2只小白兔,3只老虎……可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如:你的学号是多少?家里有几口人?上学坐几路公交车?报警电话号码是多少?……这些活动都来自于生活实际,深受学生喜欢,这种“亲近数学”的行为,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的含义,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在表达交流中丰富数感
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学习数学语言(包括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并学会三类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的相互转换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通俗的自然语言表达数学语言,发展数学思维,丰富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出示“0”的卡通形象,“0”边摇动胖胖的身体边自我介绍说“同学们,大家都叫我‘0’,我想和你们交朋友,想一想大家在什么地方见过我?”教师可让学生尽情说,学生被这个可爱的、人物化的“0”吸引了,兴趣和积极性一下子高涨,有的说“在闹钟上见过”,有的说在“手机上见过”,有的说在“三角板上见过,“0”又接着说“你们可真细心,那你们想知道我表示什么意思吗?”接着让学生说说对“0”的认识。这样,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理解了“0”的含义,逐步形成数感。
三、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1980年,美国学者提出“问题解决”的教学理论,被各国教育界广为接受和认可,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启发数学思维,使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例如:五(1)班要到超市买100本练习本,经比较:三家超市练习本的零售价格都是每本0.5元,但是各家超市的促销不同,甲超市打九折,乙超市买5本送1本,丙超市满55元打八折,如果你是班上的生活委员,你选择去哪家超市购买?教师巧妙地设计各种生活情况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四、在比较估算中强化数感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其实不需要精确计算,只需要估算就够了。如盖一栋房子需要多少水泥?多少砖?估算是学生数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和直觉,加强学生估算练习,感受估算魅力,强化对数据的认知,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例如:学习了“计量单位”后,可让学生猜猜铅笔的长度,书的长度,带学生去食堂估估、称称蔬菜、大米的重量;在练习中多设计联系生活实际的估算题:一支笔芯的价格是0.9元,全班53个人每人买一支,大约需要多少钱?不同的学生对估算的策略可能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估算:“1×523= 53,不到53元。”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0.9×50 = 45,肯定超过45元。” 这些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学生能对估算结果进行合理性解释,教师都要进行及时的鼓励,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强化对数感的认识。
五、在动手操作中优化数感
小学生的天性好动、好奇心强,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调动全身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理解数学,其效果胜过老师多遍的讲解。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这课时,让学生用笔画一画树叶的外形,量一量同桌的腰围,摸一摸桌面的边线,在课堂上多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摸一摸”、“量一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感性认识并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良好数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经过长期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作为教学的具体目标,并扎实地贯彻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朱卉斌.谈中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3):268 -269.
作者简介:郑树高,江西省玉山县下塘乡新塘小学,邮编:33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