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彩色数码,我的照相故事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老百姓有相机的少,要照相就得去照相馆,很贵。记得照学生证用的普通一寸照片要4毛钱,可以买10个大馒头,照相是奢侈的“高档消费”。
  
  小时候,在北京工作的父母又是出差又是搞运动,没法管孩子,就把我送湖南乡下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地方,很远的镇上才有照相馆,大人忙,再说也没那个闲钱,所以我5岁之前的照片只有三张。
  一张是婴儿躺着望天的,最显眼的是棉袄棉裤。第二张不过一寸大,三个小孩儿加个大人,就是拿放大镜也看不清眉眼。最后一张倒是我的正脸,咧着嘴笑得挺快乐,两个小辫子超可爱,只是穿的衣服太憋镜头:家织布,黑糊糊的对襟小褂,这不是老太太的样式吗?
  如今,在网上看年轻妈妈们几乎天天给宝宝照相,贴博客里交流“会爬啦”“长牙啦”“叫妈妈了”之类的大变化小进步,特别喜人。一想到没见过自己穿小裙子、露着没牙小嘴的美好童年,就觉得遗憾、沮丧。
  我5岁回北京跟着父母生活,去过北海公园,在湖边的照相服务点照过一张“全家福”。因为很少照相,我特紧张,低着头、皱着眉,像是在被批斗。我翻遍了相册也找不到幼儿园毕业、小学毕业的合影,好奇怪,那会儿的社会咋那么不重视小孩子呢?
  1965年,我第一次自己照相是刚加入少先队的时候,与同学们约好去天安门前留影。天安门广场支着一溜太阳伞,那是十几个摄影点。照相的人可真多,天热,晒得我够呛,但心里美滋滋的,一点儿不急。排了好长时间才轮到我,还没摆好姿势,那个晒得黑黑的叔叔就“咔嚓”了。“下一个。”他说。“这就照完了?我还没有酝酿好表情呢!”挺遗憾的。留了地址,一个星期后照片便寄来了。“太阳晃得眼睛眯着,嘴巴笑得有点歪”,照得不理想。
  
  我大姐喜欢照相,很想有台自己的相机。1968年,她初中毕业进纺织厂当工人,一个月工资18块钱,省吃俭用半年多,父母再支持点,买了台国产120海鸥相机,这是我家最贵重的“固定资产”了。姐姐教我怎么调光圈、速度,照相的学问可真大。有了相机也不能经常照,胶卷、冲洗、加印都很贵,人们都说“照相这个爱好是无底洞”。除非同学当兵、邻居下乡、老家来亲戚这些情况,平时没人舍得照。
  因为有相机的人少,我们在公园照相时,总有不认识的人小心翼翼地问:“我们是外地的,第一次来北京,能给我们照张相吗?可以付钱。”我们很愿意帮忙,通常是照好相,留个地址和一些钱。妈妈总是提醒我们:“赶紧给人家寄过去,别拖太久。”记着呢,从来没误过事,“得讲信用”。
  不久,北京流行自己洗照片,我姐姐也学会了,照相的成本算是降下来了。她买了放大机和相纸,找了两个大碗,一个装显影液,一个装定影液,把家里台灯的灯泡用油漆涂成红色,当工作用灯。再找双筷子,从家里翻出块大塑料布,就“开张”了。老姐通常是晚上洗照片,一干就是半夜。我特爱给她打下手,先用塑料布把窗户蒙上,然后把底片放在机器下,调好距离,“啪”一声开灯数数。“1、2、3……曝光时间到!”我马上把照片捞出来放显影碗里,出人影后放清水里涮涮,再放定影碗里。
  1979年我上大学,班里一个男生居然有架日本带闪光灯的“傻瓜相机”。系里晚上开联欢会,他的相机出尽风头,我们羡慕得直流哈喇子。开春,宿舍女生们偷偷借了旗袍去公园“扮模特儿”,派有点“姿色”的小玲找他借相机,一切OK。公园里景色很美,我们找了个离厕所近又有草坪的地儿扎营,换一套照一堆,还偷偷摘把野菊花当道具,那天可过足了服装瘾。我负责把底片拿回家冲洗加印,这时已经熟练地掌握全部洗照程序,效果也超好。
  
  1980年,同学阿珠爸爸去日本访问,带回几卷彩色胶卷。以前我只在画报上见过彩色照片,蓝天白云、绿草红花,漂亮得不得了。一直觉得那是专业摄影师的高级东西,这次看见真的了,稀罕得不得了。
  等大人们上班了,我们几个女孩儿带上漂亮衣服偷偷跑到阿珠家化妆照相。关好门、拉上窗帘,怕人看见,那会儿女孩儿爱美是“资产阶级”。不懂舞台妆与生活妆的区别,按照电影海报上剧照的样子把嘴画得红红的,眼睛描得大大的。我抱着洋娃娃打着花伞,拎着漂亮的手提袋,摆着奇奇怪怪的姿势,觉得自己太“潮”了,太幸福了。嘻嘻哈哈玩了一下午,彩色胶卷给我们带来无限新奇和快乐。
  彩色胶卷舍不得一次照完,只有出去玩或者同学聚会才照,前后用了快一年。直到有人说老不洗胶卷,效果会变差,我们才拿去冲。那会儿,冲和洗是分开的,冲好了再从里面挑满意的加洗。能洗彩色照片的地方不多,北京宣武门有个新华社图片中心,那儿能洗,只是很贵,1.60块一张。当时,我们大学食堂里一份香掉舌头的红烧茄子不过0.25元。洗照片贵得像割肉,路远不便更让人发疯。每次都得换好几次公交车去加洗,过几天再跋山涉水取回来,麻烦极了。
  1984年我结婚,照相馆里可以照婚纱照了,但是只有黑白的,而且要排队预约。我们选的是西单著名的“国泰照相馆”,22块钱一套:一张小6寸黑白全身照,一张一尺上色半身照。服装由照相馆提供,男人黑西服,女士白婚纱,各一套,没得挑。珍珠项链和耳环不知道被多少新娘戴过,没得挑。背景是一幅摄影“欧洲风格的豪宅”,也没得挑。几星期以后取来,粉粉的脸,红红嘴唇,头上斜插了一朵花,嘿,好看得一塌糊涂。我太满意了,无论怎么搬家,这照片始终放在客厅最显眼处。
  工作以后,我很想买台相机。但一个月工资才56元,买粮食、买菜、付房租水电,每月还得存20块以备急用,买相机只能在“计划中”。我怀孕8个月时,老公派去国外工作。他也喜欢照相,为了省下买相机的钱,一直舍不得理发。4个月后回来,头发长得像“艺术家”。我们终于买了台带闪光灯的“傻瓜”相机,1800块,真是“天价”。想到可以记录女儿的成长过程,让她没有遗憾,觉得挺值。
  
  彩色胶卷仍然贵,柯达、富士、樱花,价格基本上是22元、24 元。有时碰上便宜的就多买几卷放在冰箱里,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久,国产彩色胶卷“乐凯”问世,9.8元一卷,比进口的便宜很多。洗彩色相片也容易多了,南方城市引进洗彩色胶卷的设备。北京不少照相馆接了洗彩色胶卷的活送到广州、深圳,一星期后取回来,虽然时间长,但便宜,“一块钱一张”,普通老百姓能接受。因为洗照片要运来运去,中间难免出问题。
  1985年秋天,我家附近的洗衣店里有很多人在吵架,原来洗衣店也办收洗彩色照片的业务。结果交接照片的人出了问题,一直没把照片送来。等着取照片的人急死了,声音最大那个丢的是结婚照,还有一个年轻妈妈急得哭了,她宝宝的“百天照”没有了。后来,警察来了,商店答应赔钱。但是,那些宝贵的瞬间不能重现,有些照片是无价的。
  1996年前后,洗彩色照片变得方便了。原来北京有经济实力的照相馆买了冲印彩色胶卷的小型设备,可以前面收活后面冲印,挂上了“立等可取”的招牌。最火的时候,我们那条几百米的大街有四家洗照片的店,黑白照片几乎见不到了。因为竞争,价格也便宜了,“加印一张5寸的,0.5元,多了还能打折”。为了省钱,我在单位门口办了“洗照片年卡”,打8折。
  
  现在,不管走到哪儿都能看到拿着数码相机的人,公园里照相摊快绝迹了,家门口的照相馆也隔出一块租给卖香烟的了。开车去西藏,在日喀则看到年轻的僧人熟练地使用数码互相拍着玩。有了突发事件,马上有人爆料给媒体,同时附上照片,新闻变得及时、立体而真实。2008年5·12汶川地震,全国人民就是从媒体一张张真实的照片中了解灾情的严重、灾民的需求,真切感受到血脉相连,继而掀起一股股捐款捐物的高潮。
  只不过几十年,照相就由黑白、彩色到数码,一步一步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循着记忆的脉络,我亲身感受到祖国的日新月异。
  编辑/麻 雯[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U段、V段、绕射、“名古屋79EL”……听不懂这些无线电领域的专业术语没关系,但如果听说许多人已经把无线电当成了业余爱好时还瞪大眼睛、不敢相信,问一句“无线电有什么好玩
世界顶级的商用车及零部件展览会,为期10d的第64届德国汉诺威国际商用车展(英文简称:IAACV)于2012年9月18日(18、19日为媒体日,20—27日为观众日)拉开了大幕。本刊记者亲临展
1.后海是一片有水而能观山,垂柳拂岸的闲散之地,岸上的民居和居民,周边的王府和名人故居更为它铺陈着京味和历史的无穷韵味。堤岸旁,这位音乐学院的洋女郎每到周末都喜欢用她的班卓琴诠释后海独有的浪漫气息。  2.这位老外真不含糊,他用流利的汉语不时请教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汉字构造的含义。   3.也不管地安门外15号大院的居民乐不乐意,这老外就睡过去了,真拿自己不当外人嘿。  4.烟袋斜街曾是喜欢抽旱烟的
期刊
2010年2月26日晚,王在加拿大太平洋体育馆以1分29秒213的成绩夺得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冠军,李琰带领的中国短道速滑队史无前例地包揽了女子项目的全部4枚金牌,结局堪称完美。手握3枚金牌,王如此称呼李琰:“改变中国短道速滑历史的女人。”     人生  中国国籍、美国绿卡,外表柔弱、内心坚强,人们说:“李琰,一个有故事的女人。”从2006年的都灵到2010年的温哥华,从美国到中国,从男
说起冯长城几十年收藏的箭衣、蟒袍、斗篷什么的,那些不下3000件的京剧“行头”,可都是老爷子的至爱,哪件都够得上精品不说.提溜起一件儿保准就是一段精彩的故事.
我喜欢养宠物,宠物给我带来的益处无以言表。每日,铺纸泼墨,或二王或米芾或黄山谷,临不完的帖写不完的字。写字,一则兴趣所致;二则为实用。所谓的实用,实在是为了我家的小狗。狗儿名盼盼,不知道它盼什么,总之含有希望的意思。  盼盼经常解手屋内,我练过字的宣纸,废物利用,铺在地板上,正好成其厕所。久之,盼盼竟沾上了儒雅气。只要它闻见纸上的墨香,便会抬起一条腿。盼盼有“洁癖”,我必须随时给它收拾厕所换纸,稍
篆刻家鄂力,身上有着蒙古族血统的地道北京人,还是正白旗。鄂力称自己是“怪人”,从姓上看,鄂,不念è,而发ào音,单字“力”也是人如其名,有力度,更有一股有意味的力量,再与篆刻结缘,这“力”可就不一般了。多一分力刻毁一枚好章子,少一分力刻则不出石头的精魂。而鄂力手中的篆刻,每一刀都刻得恰到好处,丝丝力量都透着对篆刻无尽的情怀,难怪著名摄影家徐肖冰给鄂力题字“刀下留情”。  慕名篆刻家鄂力许久,亲见鄂
我坚信每个人在世界上,终其一生的成功不是成为偶像、楷模,而是——最终成为自己。台南小子的才干与勇气优秀需要勇气吗?黄朝扬的眼神流露出沉着、智慧及不失妥帖的锐利;他的
北京人恐怕没有不知道延吉餐厅或没吃过朝鲜冷面的。  有相当多的北京人喜欢朝鲜冷面,特别是大夏天里吃上一碗,肚子里凉透,脑门儿上却大汗淋漓,那滋味真是挺美。若是有工夫儿,您再要盘辣肉,来瓶啤酒,浅斟慢饮,也着实滋润。  北京人都知道延吉餐厅的朝鲜冷面不是传统的北京吃食,按说老北京的当家面是炸酱面,可许多人就爱这口儿,与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陕西臊子面、四川担担面凉面一样,它们深受大众欢迎,逐渐就融入
每逢五四,人们就会想起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值此之际,我又找出我收藏的老外语辞典,发现原来“德先生”来中国已有百年了.翻着手中的辞典,那些让人无法忘怀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