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至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1980年代后期开始, 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得到了恢复, 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六大人才队伍之一,可见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变的更加重要。本论文将从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背景、发展轨迹、发展特点、面临挑战、发展前景五大方面来诉述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社会工作 教育 发展
1、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背景
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从1840年开始,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转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其中1840-1949年,为社会慢速转型期;1949-1978年,为社会中速转型期;1978年至今,为社会快速转型期。我国快速转型期的弱势群体问题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是规模大。据统计我国社会弱势人群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老人、儿童及残疾人,城乡贫困人口,失地农民,以及进城农民工、灾民等几类。其二是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突出。在社会快速转型期,由于社会支持网新旧交替等原因,无论是哪一类因素导致的弱势群体都存在着种种问题有待解决,这其中,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更为突出。
2、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轨迹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始于20世纪20-30年代,在西方学界和宗教团体的影响下,燕京大学于1922年成立社会学系,着重培训社会服务的专业人才,1925年,该系改为“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之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方面的课程或专业。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2年全国高等教育实行院系调整,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等专业被取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长达30余年的中断期。1987年9月民政部举行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同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由此正式开始恢复重建。关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20余年进程的阶段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史柏年将其划分为恢复重建(1987-1993年)、初步发展(1994-1998年)、快速发展(1999年至今)三个阶段。
3、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是国家大力支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与西方来自社会需求的渐进式发展显然不同,受到党和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受到来自中共中央、国务院等中国最高领导层强有力推动,这一特点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也是比较独特的。据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除经济学专业的发展曾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外,社会工作专业是第二个受到如此高度重视的专业。
二是发展速度迅猛。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统计,2000年以来,招收社会工作本科学生的高等院校以平均每年20-30所的速度增长。
三是注重借鉴西方经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重建之初的主导意见是要遵循“国际通则”。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教育经验成为主要参考借鉴的对象。
4、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教育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层次性、特色性,会的多样化。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有独特的研究范围、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区别于其它专业的价值观。作为社会工作学生,这些东西是首先应当掌握的。但这并不抹杀不同教育主
体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及配合自身条件的不同办学特色。中国的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异大,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广泛多样,社会工作服务人群异常复杂,而且中国高校之间的差别很大、层次复杂,所有这些,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应当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以满足社会的多方面需求。
第二,社会工作教育人才严重缺乏。
师资问题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又一个突出问题。社会工作教育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掌握社会工作方法、又有本土经验的社会工作教育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各校这类人才都不同程度地缺乏。社工教师大多从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对社会工作教育国际通则的了解不足、专业知识不足、实务经验缺乏等,难以胜任社会工作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第三,社会工作教育存在严重的区域、高校、培养方向的不平衡。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一是地域上的不平衡性。中国目前有200多家设置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校,但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二是高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要和减缓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迅速增加,有些连最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的学校,也仓促上马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三是培养方向上的不平衡性。目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培养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专门人才,对农村相关专门人才的培养还鲜有涉及,问题在于,中国农村存在着一个极其庞大的弱势群体,其内部又十分复杂。
第四,社会认同度不高、职业声望低,影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在中国,直至今日,对社会工作是否是一个专业和职业,社会认同度不高或认识模糊。有人把社会工作当作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的志愿性、不计酬劳的服务工作,有人将社会工作理
5、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前景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尽管面临着上述各种严峻挑战,但其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广阔,这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已经变得愈来愈明显,对此,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已经形成基本共识。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及战略任务的提出成为推动社会工作教育大发展的关键因素。
6、总结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各种群体性事件就很具有典型性,引起了中国最高领导层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作为这种反思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要加快社会工作的发展,其中包括加快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我们相信,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将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应对上述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挑战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可以预期,在不太遥远的将来,中国将形成全球最大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及全球最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体系。当然,这种发展将不仅体现在外延上的继续扩大,在一定时期内外延式发展仍将持续下去;更重要地是,内涵式发展将得到突出的强调和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推进,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保障国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中的功能将进一步凸显,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及实务与国际先进的社会工作教育及实务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参考文献:
[1]李迎生、韩文瑞.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社会科学.
[2]王莲法.国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研究述评,法治与社会.
[3]李迎生.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简介:
朱贺,出生于1986年3月15日,现就读长春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工作单位: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
关键词:社会工作 教育 发展
1、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背景
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从1840年开始,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转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其中1840-1949年,为社会慢速转型期;1949-1978年,为社会中速转型期;1978年至今,为社会快速转型期。我国快速转型期的弱势群体问题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是规模大。据统计我国社会弱势人群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老人、儿童及残疾人,城乡贫困人口,失地农民,以及进城农民工、灾民等几类。其二是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突出。在社会快速转型期,由于社会支持网新旧交替等原因,无论是哪一类因素导致的弱势群体都存在着种种问题有待解决,这其中,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更为突出。
2、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轨迹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始于20世纪20-30年代,在西方学界和宗教团体的影响下,燕京大学于1922年成立社会学系,着重培训社会服务的专业人才,1925年,该系改为“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之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方面的课程或专业。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2年全国高等教育实行院系调整,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等专业被取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长达30余年的中断期。1987年9月民政部举行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同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由此正式开始恢复重建。关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20余年进程的阶段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史柏年将其划分为恢复重建(1987-1993年)、初步发展(1994-1998年)、快速发展(1999年至今)三个阶段。
3、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是国家大力支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与西方来自社会需求的渐进式发展显然不同,受到党和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受到来自中共中央、国务院等中国最高领导层强有力推动,这一特点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也是比较独特的。据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除经济学专业的发展曾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外,社会工作专业是第二个受到如此高度重视的专业。
二是发展速度迅猛。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统计,2000年以来,招收社会工作本科学生的高等院校以平均每年20-30所的速度增长。
三是注重借鉴西方经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重建之初的主导意见是要遵循“国际通则”。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教育经验成为主要参考借鉴的对象。
4、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教育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层次性、特色性,会的多样化。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有独特的研究范围、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区别于其它专业的价值观。作为社会工作学生,这些东西是首先应当掌握的。但这并不抹杀不同教育主
体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及配合自身条件的不同办学特色。中国的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异大,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广泛多样,社会工作服务人群异常复杂,而且中国高校之间的差别很大、层次复杂,所有这些,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应当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以满足社会的多方面需求。
第二,社会工作教育人才严重缺乏。
师资问题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又一个突出问题。社会工作教育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掌握社会工作方法、又有本土经验的社会工作教育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各校这类人才都不同程度地缺乏。社工教师大多从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对社会工作教育国际通则的了解不足、专业知识不足、实务经验缺乏等,难以胜任社会工作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第三,社会工作教育存在严重的区域、高校、培养方向的不平衡。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一是地域上的不平衡性。中国目前有200多家设置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校,但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二是高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要和减缓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迅速增加,有些连最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的学校,也仓促上马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三是培养方向上的不平衡性。目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培养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专门人才,对农村相关专门人才的培养还鲜有涉及,问题在于,中国农村存在着一个极其庞大的弱势群体,其内部又十分复杂。
第四,社会认同度不高、职业声望低,影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在中国,直至今日,对社会工作是否是一个专业和职业,社会认同度不高或认识模糊。有人把社会工作当作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的志愿性、不计酬劳的服务工作,有人将社会工作理
5、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前景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尽管面临着上述各种严峻挑战,但其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广阔,这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已经变得愈来愈明显,对此,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已经形成基本共识。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及战略任务的提出成为推动社会工作教育大发展的关键因素。
6、总结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各种群体性事件就很具有典型性,引起了中国最高领导层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作为这种反思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要加快社会工作的发展,其中包括加快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我们相信,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将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应对上述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挑战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可以预期,在不太遥远的将来,中国将形成全球最大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及全球最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体系。当然,这种发展将不仅体现在外延上的继续扩大,在一定时期内外延式发展仍将持续下去;更重要地是,内涵式发展将得到突出的强调和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推进,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保障国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中的功能将进一步凸显,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及实务与国际先进的社会工作教育及实务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参考文献:
[1]李迎生、韩文瑞.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社会科学.
[2]王莲法.国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研究述评,法治与社会.
[3]李迎生.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简介:
朱贺,出生于1986年3月15日,现就读长春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工作单位: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