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形象是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国际传播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际传播力建设是多维度、多角度、多层级的系统化过程,要在制度建设、资源整合、技术引领、文化底蕴四个维度进行深度建设,形成具有国内高校特色的国际传播力建设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国际传播力;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闻宣传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不断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学的国际传播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一所高校在世界的声望、影响也集中体现在国际传播力建设上。在“双一流”建设中,国际传播能力是我国高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一流大学必然要具有广泛深远的国际传播力。国际传播力建设是多维度、多角度、多层级的系统化过程,高校国际传播力的提升需要立足国内高校实际和区域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进,在制度建设、资源整合、技术引领、文化底蕴四个维度进行深度建设,形成具有国内高校特征的国际传播力建设体系和体制机制。
在制度维度,强化对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
高校作为国家传播的重要力量,提升高校国际传播力,实质就是在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目前,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基本是以单个高校为单位,高校之间的联合性不够、目标设定不够,从而容易形成高校传播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此,需要从制度层面对提升国际传播力做出设计。
一是把提升高校国际传播力作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从战略高度认识高校国际传播力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还需要从战略高度来确定高校国际传播在国家传播体系当中的位置,从而做出基本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作为外交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在外事活动中频繁带领外宾参观国内高校、出访参观国外高校,安排高校出席各类外事活动,包括见证签约、参观考察等。高校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形象的塑造也多是积极正面的,在国际社会具有高度的认可度。高校要把国际传播力建设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形成上下一体、上下一心、战略一致、目标清晰的高校国际传播力建设蓝图。
二是把提升国际传播力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传播力的提升是高校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校走向世界、提升世界影响力的必然途径。高校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世界体系,融入世界体系又会进一步增强高校的整体实力。放眼全球,当今世界著名高校,大多是在国际化发展中走在时代前列的。国际化成就了这些高校,改变了这些高校的视野、定位、资源分配方式、教育体系以及国际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当增强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对国际传播的认识,把提升国际传播力作为提升学校国际化的先锋力量,把学校的各项工作融入国际传播体系当中,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变局限发展为广域发展,变单一文化发展为多元文化发展,在国际化过程中提升学校的各项实力。
三是提高高校国际传播的针對性、系统性、科学性。在开展国际传播过程中,国内高校要避免过度竞争、无序发展的问题。一方面,国家要强化对高校国际传播的整体定位、长远规划和统筹安排,建立国家需求台账,在国家层面对高校国际传播进行有序规范,既提供制度支持、政策保障,又建立有效的国际传播目标体系,把高校纳入国家传播战略的整体过程中统筹安排。另一方面,高校之间、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要提升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明确国际传播的目标定位,明确国际传播的使命,明确国际传播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从而避免陷入“人跑我跑,人追我追,人抢我抢”的局面。由于每一所学校的办学定位、综合实力、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要避免在人才引进、交流学习、留学生招录等方面千篇一律的局面,把提升国际传播力真正转化为高校内在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在资源维度,加大对国际传播的支持力度
伴随改革开放逐步深入,高校还要将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同学校的整体发展相结合,要在资源要素层面进行有效整合。资源要素,包括我们传统上的人、财、物,也包括资源分配方式、资源流动体系、资源使用效度等。
一是要形成资源合力,建构提升国际传播力的大工作格局。高校要把增强国际传播力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中心任务,将学校上下可以推动国际传播力的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特别是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方面,要建立有效的领导小组。成立高校国际传播发展委员会,聘请国内外重要的专家学者官员担任委员,形成学校国际传播发展的有效智库。将国际交流合作处进行有效整合,从单一的对外交流合作职能转变成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主责机构。将适合国际传播的学科资源、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国际传播的统筹规划。
二是要统筹资源分配,增强国际传播的发展力度。解决国际传播力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是要对国际传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统筹资源分配。资源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了话语建构方式和国际交流交往方式。在资源的再分配过程中,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部门在全校发展体系中的位置,增强国际化在整个学校发展体系中的分量,强化国际传播由被动传播向主动传播发展,增强国际传播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应充分考量学校的未来发展战略,将人、财、物资源向国际传播层面进行有效倾斜,特别是在国际传播人才的引进和国外设立国际传播发展机构方面提供切实保障。
三是要强化资源效度,建立国际传播的有效发展体系。提升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建立有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增强国际传播力的重中之重。有效的发展体系,一方面,应该同资源体系相适应,即发展体系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现有资源的有限性和伸缩性;另一方面,要同学校定位,特别是国际化的定位相关联,从而提升国际传播的有效性。建立有效的国际传播体系,要以人力资源为核心,通过人的脉络进行扩展,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人力资源整合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高校的国际传播力建设也要把人力资源整合放在突出位置,把无形资源转化为有形资源,实现“关系为王”。在人力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构以项目合作为单元,以媒体传播为纽带的传播议程设置体系,通过增强海外媒体报道和新媒体传播,讲好中国大学校园故事。 在技术维度,重视对媒介技术的推广应用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对新媒体的运用和依赖程度前所未有地增加,传播结构由传统的大众传播向自媒体传播、智能传播进行过渡。国际传播也由大众传播为主向着以人际关系范畴的自媒体传播拓展,具有国际影响的传播事件都可能成为推动国际传播的议题。因此,从传播技术维度来讲,现代的高校国际传播应当更加注重现代传播技术的推广应用,利用好自媒体。
一是要学会利用国外通用自媒体资源。提升国际传播力,就需要在国际媒体资源上发音发声,就需要在国际传播体系中展现身影、塑造关系、提升形象。但是,从目前国内的高校情况来看,在Facebook、Twitter上进行官方注册和发声的高校数量是非常有限的。高校要同国际公关公司合作,加强对国际新媒体资源的使用力度,有效开展形象建构和话语传播。
二是要在国际传播领域展现新技术形象。新技术层出不穷,每一种新技术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思维、新的观念。在新技术领域,高校还要更多地使用新技术,利用好新技术,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展现学校的新技术魅力。这实际上是在向国际社会展现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展现一种科技发展的思维体系。例如:可以利用VR技术制作学校实景,探索学校实验室、博物馆,甚至开展音乐演出的展示。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展现学校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那些对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三是要利用自媒体向国际社会深层深入。增强传播的互动性和融合性,是检验国际传播效果的有效指标。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必然伴随着互动性的增强和社会交往的深入。通过自媒体进行传播拓展的优势是,自媒体不仅直接渗入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个体和家庭,而且嵌入了社会关系网络的方方面面。高校要把依靠情感植入和趣味植入的自媒体嵌入国际传播网络体系中,加强学校同国外个体的交流,提升国外人士对国内高校的了解。
在文化维度,重视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
国际传播力,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同样,文化也是国际传播力提升的必要手段。国际传播力的提升过程,是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也是一種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进行感染的过程。
一是正视文化差异,找准文化契合点。国际传播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文化语言差异上的困境。由于文化、语言、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的差异,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曲线传播的过程,各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丢失、失效,甚至会由于文化障碍形成反作用,对高校的国际传播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国际传播的过程必须要明了对方的文化特点、了解文化习俗,找准文化契合点,对应文化落地点,以此消解阻碍传播的文化差异因素。
二是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感染力。文化是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高校是文化的沃土,是文化的生产者,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当代魅力。因此,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高校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批能够体现传统和时代的文化品牌项目。特别是针对国际社会的特点,开发具有文化相通性的文化节目,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盛宴,把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大学的精神融入其中。
三是融汇中西文化,提升文化共振力。现代西方文化在拓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强大态势,对世界文化的多样化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高校在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同时,既要对西方文化保持警醒和包容,要保持平等的心态;也要对西方文化保持风骨和凛然,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弱化自己的文化精神。只有坚持这种文化自信对待西方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碰撞,那么就是对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共同尊重,从而形成文化的共存共荣,在提升传播力过程中加强文化的共振力,共同掀起新一轮的全球文化融合热潮。
整体来讲,高校国际传播力建设同国家传播力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要主动对标,寻找高校战略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契合点,将高校的对外交流传播与国家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融合在一起,推动中国高校的国际一流化进程,发挥高校独有的智识优势和柔性交流优势,形成高校对外发展的特色之路,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形象建构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系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课题“中国大学国际传播力研究”(项目编号:A171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苑聪雯]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国际传播力;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闻宣传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不断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学的国际传播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一所高校在世界的声望、影响也集中体现在国际传播力建设上。在“双一流”建设中,国际传播能力是我国高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一流大学必然要具有广泛深远的国际传播力。国际传播力建设是多维度、多角度、多层级的系统化过程,高校国际传播力的提升需要立足国内高校实际和区域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进,在制度建设、资源整合、技术引领、文化底蕴四个维度进行深度建设,形成具有国内高校特征的国际传播力建设体系和体制机制。
在制度维度,强化对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
高校作为国家传播的重要力量,提升高校国际传播力,实质就是在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目前,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基本是以单个高校为单位,高校之间的联合性不够、目标设定不够,从而容易形成高校传播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此,需要从制度层面对提升国际传播力做出设计。
一是把提升高校国际传播力作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从战略高度认识高校国际传播力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还需要从战略高度来确定高校国际传播在国家传播体系当中的位置,从而做出基本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作为外交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在外事活动中频繁带领外宾参观国内高校、出访参观国外高校,安排高校出席各类外事活动,包括见证签约、参观考察等。高校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形象的塑造也多是积极正面的,在国际社会具有高度的认可度。高校要把国际传播力建设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形成上下一体、上下一心、战略一致、目标清晰的高校国际传播力建设蓝图。
二是把提升国际传播力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传播力的提升是高校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校走向世界、提升世界影响力的必然途径。高校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世界体系,融入世界体系又会进一步增强高校的整体实力。放眼全球,当今世界著名高校,大多是在国际化发展中走在时代前列的。国际化成就了这些高校,改变了这些高校的视野、定位、资源分配方式、教育体系以及国际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当增强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对国际传播的认识,把提升国际传播力作为提升学校国际化的先锋力量,把学校的各项工作融入国际传播体系当中,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变局限发展为广域发展,变单一文化发展为多元文化发展,在国际化过程中提升学校的各项实力。
三是提高高校国际传播的针對性、系统性、科学性。在开展国际传播过程中,国内高校要避免过度竞争、无序发展的问题。一方面,国家要强化对高校国际传播的整体定位、长远规划和统筹安排,建立国家需求台账,在国家层面对高校国际传播进行有序规范,既提供制度支持、政策保障,又建立有效的国际传播目标体系,把高校纳入国家传播战略的整体过程中统筹安排。另一方面,高校之间、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要提升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明确国际传播的目标定位,明确国际传播的使命,明确国际传播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从而避免陷入“人跑我跑,人追我追,人抢我抢”的局面。由于每一所学校的办学定位、综合实力、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要避免在人才引进、交流学习、留学生招录等方面千篇一律的局面,把提升国际传播力真正转化为高校内在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在资源维度,加大对国际传播的支持力度
伴随改革开放逐步深入,高校还要将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同学校的整体发展相结合,要在资源要素层面进行有效整合。资源要素,包括我们传统上的人、财、物,也包括资源分配方式、资源流动体系、资源使用效度等。
一是要形成资源合力,建构提升国际传播力的大工作格局。高校要把增强国际传播力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中心任务,将学校上下可以推动国际传播力的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特别是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方面,要建立有效的领导小组。成立高校国际传播发展委员会,聘请国内外重要的专家学者官员担任委员,形成学校国际传播发展的有效智库。将国际交流合作处进行有效整合,从单一的对外交流合作职能转变成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主责机构。将适合国际传播的学科资源、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国际传播的统筹规划。
二是要统筹资源分配,增强国际传播的发展力度。解决国际传播力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是要对国际传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统筹资源分配。资源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了话语建构方式和国际交流交往方式。在资源的再分配过程中,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部门在全校发展体系中的位置,增强国际化在整个学校发展体系中的分量,强化国际传播由被动传播向主动传播发展,增强国际传播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应充分考量学校的未来发展战略,将人、财、物资源向国际传播层面进行有效倾斜,特别是在国际传播人才的引进和国外设立国际传播发展机构方面提供切实保障。
三是要强化资源效度,建立国际传播的有效发展体系。提升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建立有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增强国际传播力的重中之重。有效的发展体系,一方面,应该同资源体系相适应,即发展体系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现有资源的有限性和伸缩性;另一方面,要同学校定位,特别是国际化的定位相关联,从而提升国际传播的有效性。建立有效的国际传播体系,要以人力资源为核心,通过人的脉络进行扩展,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人力资源整合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高校的国际传播力建设也要把人力资源整合放在突出位置,把无形资源转化为有形资源,实现“关系为王”。在人力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构以项目合作为单元,以媒体传播为纽带的传播议程设置体系,通过增强海外媒体报道和新媒体传播,讲好中国大学校园故事。 在技术维度,重视对媒介技术的推广应用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对新媒体的运用和依赖程度前所未有地增加,传播结构由传统的大众传播向自媒体传播、智能传播进行过渡。国际传播也由大众传播为主向着以人际关系范畴的自媒体传播拓展,具有国际影响的传播事件都可能成为推动国际传播的议题。因此,从传播技术维度来讲,现代的高校国际传播应当更加注重现代传播技术的推广应用,利用好自媒体。
一是要学会利用国外通用自媒体资源。提升国际传播力,就需要在国际媒体资源上发音发声,就需要在国际传播体系中展现身影、塑造关系、提升形象。但是,从目前国内的高校情况来看,在Facebook、Twitter上进行官方注册和发声的高校数量是非常有限的。高校要同国际公关公司合作,加强对国际新媒体资源的使用力度,有效开展形象建构和话语传播。
二是要在国际传播领域展现新技术形象。新技术层出不穷,每一种新技术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思维、新的观念。在新技术领域,高校还要更多地使用新技术,利用好新技术,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展现学校的新技术魅力。这实际上是在向国际社会展现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展现一种科技发展的思维体系。例如:可以利用VR技术制作学校实景,探索学校实验室、博物馆,甚至开展音乐演出的展示。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展现学校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那些对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三是要利用自媒体向国际社会深层深入。增强传播的互动性和融合性,是检验国际传播效果的有效指标。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必然伴随着互动性的增强和社会交往的深入。通过自媒体进行传播拓展的优势是,自媒体不仅直接渗入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个体和家庭,而且嵌入了社会关系网络的方方面面。高校要把依靠情感植入和趣味植入的自媒体嵌入国际传播网络体系中,加强学校同国外个体的交流,提升国外人士对国内高校的了解。
在文化维度,重视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
国际传播力,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同样,文化也是国际传播力提升的必要手段。国际传播力的提升过程,是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也是一種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进行感染的过程。
一是正视文化差异,找准文化契合点。国际传播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文化语言差异上的困境。由于文化、语言、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的差异,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曲线传播的过程,各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丢失、失效,甚至会由于文化障碍形成反作用,对高校的国际传播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国际传播的过程必须要明了对方的文化特点、了解文化习俗,找准文化契合点,对应文化落地点,以此消解阻碍传播的文化差异因素。
二是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感染力。文化是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高校是文化的沃土,是文化的生产者,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当代魅力。因此,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高校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批能够体现传统和时代的文化品牌项目。特别是针对国际社会的特点,开发具有文化相通性的文化节目,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盛宴,把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大学的精神融入其中。
三是融汇中西文化,提升文化共振力。现代西方文化在拓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强大态势,对世界文化的多样化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高校在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同时,既要对西方文化保持警醒和包容,要保持平等的心态;也要对西方文化保持风骨和凛然,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弱化自己的文化精神。只有坚持这种文化自信对待西方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碰撞,那么就是对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共同尊重,从而形成文化的共存共荣,在提升传播力过程中加强文化的共振力,共同掀起新一轮的全球文化融合热潮。
整体来讲,高校国际传播力建设同国家传播力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要主动对标,寻找高校战略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契合点,将高校的对外交流传播与国家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融合在一起,推动中国高校的国际一流化进程,发挥高校独有的智识优势和柔性交流优势,形成高校对外发展的特色之路,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形象建构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系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课题“中国大学国际传播力研究”(项目编号:A171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