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我随总部考察组前往俄罗斯,有幸目睹了几处与中国革命、军事以及历史相关的场景,感慨颇深。自由地行走是一扇窗,可以令我们真切地感知世界。而在行走之后的思考与审视,却别有一番意义。
“坦克城”的峥嵘岁月
初冬的下午,阴雨绵绵,云雾笼罩着大地,我漫步在空旷的基洛夫工厂厂区里,望着一座座新老相间的厂房,抚摸着一辆辆弹痕斑驳的各型老式坦克,我的思绪被带回到70年前那段承载着苦难与辉煌、光荣与梦想的峥嵘岁月,仿佛嗅到卫国战争中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滚滚硝烟,听到从波罗的海上空传来的隆隆炮声,看到基洛夫工厂工人们夜以继日、不知疲倦的忙碌身影。
基洛夫工厂位于圣彼得堡(原列宁格勒)市郊,始建于十九世纪上半叶,拥有近200年的悠久历史,是俄罗斯机械制造行业的“巨人”。它的真正含义是一个企业联合体,下属有多家分厂,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有上万名工人,是当时苏联最重要的坦克和装甲车研究生产基地。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对苏联不宣而战,三个月内迅速攻陷其西部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大片国土。当年9月,基洛夫工厂从列宁格勒迁往乌拉尔山脉的车里雅宾斯克,与当地的拖拉机厂等合并,扩建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坦克制造厂,被称为“坦克城”。战争期间,“坦克城”共设计生产了13500多辆KV系列、IS系列坦克和自行火炮,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兵器史上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苏联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取决于苏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战,也有赖于当时苏联强大的国防工业和武器装备生产能力,以基洛夫工厂为代表的军工企业就是这一能力的强大支柱和生动“写实”。早在卫国战争之前,苏联就在完成工业化改造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国防工业建设,为应对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工业基础。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迅速着手改组国民经济,调整国防工业布局,一座座“坦克城”、“汽车城”拔地而起,成为支撑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石。正是由于强大的国防工业基础和战时动员能力,苏联仅用不到1年时间就实现了国民经济平战转换。相比之下,德国完成战时经济转轨的时间是苏联的5倍。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了约769万挺机枪、10.5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83.4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3.3万架军用飞机,为前线提供了数量庞大的军用汽车、轻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使苏联红军在武器装备上逐渐对德军形成了优势。
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尘埃,我们迎来了一个和平繁荣的新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全民动员、举国迎敌的战争形态似乎已经远去,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止步凝视,初冬的“坦克城”已然有了一丝萧瑟景象。举目遥望,远在东方的祖国大地上,一座座航天城、科技城、汽车城、军工城正在不断崛起,这正是我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可靠支柱。我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和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人民军队将更加强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定能实现。
中国人的“阿芙乐尔”情结
对于不少到俄罗斯圣彼得堡游览的中国人而言,不论冬宫、夏宫,还是保罗彼得要塞的意义都比不上“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圣彼得堡涅瓦河北岸的河汊内,浅灰色的“阿芙乐尔”号静静地停靠在纳希莫夫海军学校前。虽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但其雄伟的舰姿和高昂的舰炮,仿佛标志着它仍在履行十月革命赋予的使命。
“阿芙乐尔”意为“黎明”或“曙光”,在古罗马神话中是指司晨的女神。“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00年下水,沙皇尼古拉二世亲临观礼,虽经历三次革命和四场战争,但它看上去保养得不错。甲板、船舷、烟囱以及火炮等依然光亮如新。该舰长124米,宽16.8米,排水量6730吨,航速20节,装备 152毫米炮8门,75毫米炮24门,37毫米炮8门,鱼雷发射管2具,舰员578名。高高矗立于舰桥上的三个大烟囱,体现着老式舰船的特征。船艏的152毫米口径大炮格外引人注目,炮口直指对岸冬宫方向,显得如此沉静。一块铜牌上写着:“十月革命时,攻打冬宫的炮弹就是从这门主炮发射的。”
1941年6月22日,“阿芙乐尔”号因无力抵挡德军轰炸坐沉于港内。1944年,“阿芙乐尔”号被打捞出来。1948年,饱经沧桑的老巡洋舰终于引起重视,该舰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舰,永久性停泊在涅瓦河畔,并被列为波罗的海舰队名誉旗舰。
如今,“阿芙乐尔”号大部分被布置为陈列室,展览着500余件与该舰光荣历史有关的文件和物品,详尽介绍了其光荣的历史:有当年的水兵们使用过的物品,有记载着昔日辉煌的老照片。另外,还包括很多枚勋章。其中一枚是1968年授予的、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为主题设计的“十月革命”勋章。正如第一苏维埃博物馆馆长加琳娜所言,“‘阿芙乐尔’号是一个博物馆,不管地位如何,记录的是一段历史”。1949年,毛泽东深刻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2011年,我党迎来了建党九十周年华诞。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历史的转角邂逅苏武
贝加尔湖,源于突厥语,意为“富饶之湖”,大约形成于2500万年前,是世界最古老的湖泊之一。在我到达之时,贝加尔湖畔银装素裹,远远望去只见一片微微闪光的银色世界。
站在贝加尔湖畔,远处的水面和天空融为一体,波浪不停地拍打湖岸所产生的白色浪花及时常出现的海燕,让人有身处海边的错觉。金色的白桦林、绿色的樟子松、古朴的原始村落都是贝加尔湖的美丽所在。在东岸,奇维尔奎湾像王冠上珍贵的钻石一样绚丽夺目;在西岸,佩先纳亚港湾像马掌一样钉在深灰色岩群之间。湖岸群山环抱,溪涧错落,原始森林带苍翠茂密,湖山相映,水树相亲,风景格外奇丽,被伟大的文学家契诃夫誉为“瑞士、顿河和芬兰的神妙结合”。
没有到过贝加尔湖的人难以想象它的浩瀚壮观。湖形狭长弯曲,面积3.15万平方千米,总蓄水量23000立方千米,占全球淡水湖总蓄水量的20%,是全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被称为“西伯利亚的蓝眼睛”。若全世界的主要河流均向贝加尔湖注入,则约需1年时间才能灌满,该湖的水可供50亿人饮用半个世纪。
贝加尔湖最早出现在书面记载中是在公元前110年前,中国汉代的一个官员在其札记中称贝加尔湖为“北海”。
西汉时期,“贝加尔湖”是在匈奴的控制范围之内,名曰“北海”。2100多年前,汉武帝击败匈奴,然后派苏武出使匈奴以商谈和约。汉将卫律的部将打算劫走匈奴旦靼单于的母亲,与苏武一道归汉。不料事情败露,苏武也受牵连,被单于流放到“北海”去牧羊。苏武在北海边艰难熬过19年,拒绝了匈奴的多次高官利诱,最后回到汉都长安。这就是流传千百年的“苏武牧羊”的佳话。
在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贝加尔湖”是在鲜卑的控制范围之内,名亦曰“北海”;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贝加尔湖”改称为“于巳尼大水”;南北朝时期,“贝加尔湖”先被柔然控制,后又被突厥控制,仍被称为“于巳尼大水”;隋朝时期,“贝加尔湖”被东突厥控制,复改称“北海”;到了唐朝前期,“贝加尔湖”成为大唐帝国版图的一部分,归关内道骨利干属,“贝加尔湖”也改称为“小海”;后东突厥(史称后突厥)复国,“贝加尔湖”复归突厥,后又归回鹘所辖,仍称“小海”;宋朝,“贝加尔湖”被蒙古八剌忽部控制;13世纪,蒙古后裔布里亚特人也来到贝加尔湖地区。蒙元时期,“贝加尔湖”又划入蒙古帝国版图,属“岭北行省”;明朝时期,“贝加尔湖”被瓦剌不里牙惕部控制;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和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蒙古分别先后被清军控制或征服。之前在清俄《尼布楚条约》中,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被康熙皇帝划归俄罗斯帝国,清世宗雍正帝在位期间划分清俄中段边界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原王朝最终与贝加尔湖彻底隔离。
从俄罗斯归来,内心仿佛被什么牵引着,总想用笔端记录一些感触。作为一名“装备人”我深感肩负的责任,同时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高技术武器不断装备部队,强大的国防和工业基础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与现实都雄辩地证明,只有使军队作战能力深深植根于雄厚的国家实力之中,才能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战胜一切敌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坦克城”的峥嵘岁月
初冬的下午,阴雨绵绵,云雾笼罩着大地,我漫步在空旷的基洛夫工厂厂区里,望着一座座新老相间的厂房,抚摸着一辆辆弹痕斑驳的各型老式坦克,我的思绪被带回到70年前那段承载着苦难与辉煌、光荣与梦想的峥嵘岁月,仿佛嗅到卫国战争中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滚滚硝烟,听到从波罗的海上空传来的隆隆炮声,看到基洛夫工厂工人们夜以继日、不知疲倦的忙碌身影。
基洛夫工厂位于圣彼得堡(原列宁格勒)市郊,始建于十九世纪上半叶,拥有近200年的悠久历史,是俄罗斯机械制造行业的“巨人”。它的真正含义是一个企业联合体,下属有多家分厂,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有上万名工人,是当时苏联最重要的坦克和装甲车研究生产基地。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对苏联不宣而战,三个月内迅速攻陷其西部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大片国土。当年9月,基洛夫工厂从列宁格勒迁往乌拉尔山脉的车里雅宾斯克,与当地的拖拉机厂等合并,扩建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坦克制造厂,被称为“坦克城”。战争期间,“坦克城”共设计生产了13500多辆KV系列、IS系列坦克和自行火炮,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兵器史上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苏联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取决于苏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战,也有赖于当时苏联强大的国防工业和武器装备生产能力,以基洛夫工厂为代表的军工企业就是这一能力的强大支柱和生动“写实”。早在卫国战争之前,苏联就在完成工业化改造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国防工业建设,为应对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工业基础。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迅速着手改组国民经济,调整国防工业布局,一座座“坦克城”、“汽车城”拔地而起,成为支撑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石。正是由于强大的国防工业基础和战时动员能力,苏联仅用不到1年时间就实现了国民经济平战转换。相比之下,德国完成战时经济转轨的时间是苏联的5倍。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了约769万挺机枪、10.5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83.4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3.3万架军用飞机,为前线提供了数量庞大的军用汽车、轻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使苏联红军在武器装备上逐渐对德军形成了优势。
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尘埃,我们迎来了一个和平繁荣的新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全民动员、举国迎敌的战争形态似乎已经远去,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止步凝视,初冬的“坦克城”已然有了一丝萧瑟景象。举目遥望,远在东方的祖国大地上,一座座航天城、科技城、汽车城、军工城正在不断崛起,这正是我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可靠支柱。我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和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人民军队将更加强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定能实现。
中国人的“阿芙乐尔”情结
对于不少到俄罗斯圣彼得堡游览的中国人而言,不论冬宫、夏宫,还是保罗彼得要塞的意义都比不上“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圣彼得堡涅瓦河北岸的河汊内,浅灰色的“阿芙乐尔”号静静地停靠在纳希莫夫海军学校前。虽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但其雄伟的舰姿和高昂的舰炮,仿佛标志着它仍在履行十月革命赋予的使命。
“阿芙乐尔”意为“黎明”或“曙光”,在古罗马神话中是指司晨的女神。“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00年下水,沙皇尼古拉二世亲临观礼,虽经历三次革命和四场战争,但它看上去保养得不错。甲板、船舷、烟囱以及火炮等依然光亮如新。该舰长124米,宽16.8米,排水量6730吨,航速20节,装备 152毫米炮8门,75毫米炮24门,37毫米炮8门,鱼雷发射管2具,舰员578名。高高矗立于舰桥上的三个大烟囱,体现着老式舰船的特征。船艏的152毫米口径大炮格外引人注目,炮口直指对岸冬宫方向,显得如此沉静。一块铜牌上写着:“十月革命时,攻打冬宫的炮弹就是从这门主炮发射的。”
1941年6月22日,“阿芙乐尔”号因无力抵挡德军轰炸坐沉于港内。1944年,“阿芙乐尔”号被打捞出来。1948年,饱经沧桑的老巡洋舰终于引起重视,该舰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舰,永久性停泊在涅瓦河畔,并被列为波罗的海舰队名誉旗舰。
如今,“阿芙乐尔”号大部分被布置为陈列室,展览着500余件与该舰光荣历史有关的文件和物品,详尽介绍了其光荣的历史:有当年的水兵们使用过的物品,有记载着昔日辉煌的老照片。另外,还包括很多枚勋章。其中一枚是1968年授予的、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为主题设计的“十月革命”勋章。正如第一苏维埃博物馆馆长加琳娜所言,“‘阿芙乐尔’号是一个博物馆,不管地位如何,记录的是一段历史”。1949年,毛泽东深刻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2011年,我党迎来了建党九十周年华诞。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历史的转角邂逅苏武
贝加尔湖,源于突厥语,意为“富饶之湖”,大约形成于2500万年前,是世界最古老的湖泊之一。在我到达之时,贝加尔湖畔银装素裹,远远望去只见一片微微闪光的银色世界。
站在贝加尔湖畔,远处的水面和天空融为一体,波浪不停地拍打湖岸所产生的白色浪花及时常出现的海燕,让人有身处海边的错觉。金色的白桦林、绿色的樟子松、古朴的原始村落都是贝加尔湖的美丽所在。在东岸,奇维尔奎湾像王冠上珍贵的钻石一样绚丽夺目;在西岸,佩先纳亚港湾像马掌一样钉在深灰色岩群之间。湖岸群山环抱,溪涧错落,原始森林带苍翠茂密,湖山相映,水树相亲,风景格外奇丽,被伟大的文学家契诃夫誉为“瑞士、顿河和芬兰的神妙结合”。
没有到过贝加尔湖的人难以想象它的浩瀚壮观。湖形狭长弯曲,面积3.15万平方千米,总蓄水量23000立方千米,占全球淡水湖总蓄水量的20%,是全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被称为“西伯利亚的蓝眼睛”。若全世界的主要河流均向贝加尔湖注入,则约需1年时间才能灌满,该湖的水可供50亿人饮用半个世纪。
贝加尔湖最早出现在书面记载中是在公元前110年前,中国汉代的一个官员在其札记中称贝加尔湖为“北海”。
西汉时期,“贝加尔湖”是在匈奴的控制范围之内,名曰“北海”。2100多年前,汉武帝击败匈奴,然后派苏武出使匈奴以商谈和约。汉将卫律的部将打算劫走匈奴旦靼单于的母亲,与苏武一道归汉。不料事情败露,苏武也受牵连,被单于流放到“北海”去牧羊。苏武在北海边艰难熬过19年,拒绝了匈奴的多次高官利诱,最后回到汉都长安。这就是流传千百年的“苏武牧羊”的佳话。
在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贝加尔湖”是在鲜卑的控制范围之内,名亦曰“北海”;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贝加尔湖”改称为“于巳尼大水”;南北朝时期,“贝加尔湖”先被柔然控制,后又被突厥控制,仍被称为“于巳尼大水”;隋朝时期,“贝加尔湖”被东突厥控制,复改称“北海”;到了唐朝前期,“贝加尔湖”成为大唐帝国版图的一部分,归关内道骨利干属,“贝加尔湖”也改称为“小海”;后东突厥(史称后突厥)复国,“贝加尔湖”复归突厥,后又归回鹘所辖,仍称“小海”;宋朝,“贝加尔湖”被蒙古八剌忽部控制;13世纪,蒙古后裔布里亚特人也来到贝加尔湖地区。蒙元时期,“贝加尔湖”又划入蒙古帝国版图,属“岭北行省”;明朝时期,“贝加尔湖”被瓦剌不里牙惕部控制;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和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蒙古分别先后被清军控制或征服。之前在清俄《尼布楚条约》中,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被康熙皇帝划归俄罗斯帝国,清世宗雍正帝在位期间划分清俄中段边界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原王朝最终与贝加尔湖彻底隔离。
从俄罗斯归来,内心仿佛被什么牵引着,总想用笔端记录一些感触。作为一名“装备人”我深感肩负的责任,同时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高技术武器不断装备部队,强大的国防和工业基础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与现实都雄辩地证明,只有使军队作战能力深深植根于雄厚的国家实力之中,才能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战胜一切敌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