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文化课程的改革思路与专业课程不同,应采用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课程改革。在不改变课程知识结构的前提下,适当整合课程内容,大力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是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实景教学和BPL教学法是比较适合高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知行合一;教学改革;中国旅游文化
关于高职文化课程的课改,目前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文化课程应该按照课程本身的知识形态来教学,如果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便会破坏这些课程所特有的主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才是学什么。与专业结合的课改,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在专业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线索。[1]
与专业结合是目前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与专业结合的过程中,文化课程又不可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按照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编排课程内容,因为很难在课本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找到非常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文化课程的改革思路与专业课程不同,只能是采用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授已经编排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它的改革更多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知行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学做一体”则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论。在教、学、做三者中,“教”与“学”都是为了“做”,“做”联系着“教”与“学”,是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2]
一、《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旅游文化》作为导游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多年来,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做笔记、划重点、机械记忆,以备导游证考试的现状。由此,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导游证考试拿高分的学生却并不能完全胜任景点导游,一旦企业需要学生自学掌握新的景点导游词时,有些学生往往无处下手,不知道应如何记诵。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源于观念上的两个误区:其一,忽略了高职教育重能力培养的教育本质。《中国旅游文化》的授课固然起到了知识积累的作用,但这种积累仅仅为应试所用,学生并不能将所积累的知识运用到景点讲解的实践中。其二,未能正确定位《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忽略了《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之间的前导和后续关系。长期以来,《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词设计与讲解》被认为是两门独立的课程,有各自独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团队,以致前者无法服务于后者。
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整合课程内容
目前《中国旅游文化》课程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导游词讲解与设计》课程存在割裂现象,很直接的原因是课程的内容缺乏有效整合。《中国旅游文化》教材将授课内容分为中国历史概述、中国的年节民俗、中国自然景观、中国四大宗教、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建筑和主题公园、中国旅游文学知识、其他基础知识九个章节。《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依据景区类型,将课程内容分为自然景区、人文景区、人造景区三个模块,其中人文景区讲解又细分为宗教民俗类景区和建筑设施类景区两个教学任务。两门课程对授课内容的编排依据不统一,以致《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很难与不同类型景区的讲解相对应。
为此,课题组进行了课程内容调整。在不改变《中国旅游文化》原有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将授课内容整合为五个模块:文史常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造景观、风物特产。人文景观又细分为建筑设施类景观、宗教民俗类景观两个教学任务。建筑设施类景观包括古典园林、古代陵寝、古代宫殿等。宗教民俗类景观则包括四大宗教、庙会、节庆活动等。这种整合并非是要改变文化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而恰恰是从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角度出发,完善课程知识结构。以宗教和民俗为例,由于诸多的民俗节庆活动都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如傣族的泼水节源于佛教的传说,开斋节、古尔邦节都是伊斯兰教徒的宗教节日,因而将宗教与民俗整合为一个教学任务更便于学生了解节事活动的渊源和内涵。
这五个模块中,除文史常识外,其他四个模块与旅游景区的分类基本对应,自然景观对应自然景区,人文景观对应人文景区,人造景观对应主题公园,风物特产则对应导游讲解活动中的旅游商品推介。如此对应后课程内容便与景区讲解内容相一致。每一模块可设置一个景区讲解的实践按环节,如景区自然风光介绍、景区建筑讲解、景区特产推介等。通过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四个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景区讲解的实践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1.实物展示和实景教学法
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表现能力佳,可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让学生上台演示。如风物特产中酒、茶这两大内容,因实物取材方便,可讓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物介绍与展示。以酒的介绍为例,可分为白酒组、黄酒组、药酒组、啤酒组、葡萄酒组五组,由学生选取实物进行介绍,并请学生现场品尝,区别各种酒类。茶的介绍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同学演示和现场品尝后,大部分学生不仅能区别出红茶、绿茶、黄茶、花茶等类型,而且在品尝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味觉记忆,总结出各类茶的特点,并了解各类名茶的产地、特征和归属。实物展示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景教学的环节一般安排在每一模块的理论讲授之后,下面以宗教民俗模块中的佛教专题为例,谈谈实景教学的设计与安排。佛教是我国四大宗教之一,天下名山僧占多,大部分宗教景区都属于佛教旅游名胜,因此,佛教专题在整个教学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专题中运用最广,与景区讲解关系最密切的是佛教供奉的对象、汉语系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常用佛教礼仪三部分内容。
2.BPL教学法
在尝试实景教学的同时,针对《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的特点,课题组尝试在教学中引入了BPL教学法。BPL教学法即基础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是指教师精心准备和预先设计特定的问题,指导和组织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3] 以人文景观模块中的古典园林为例,教师在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意境,南北园林的造园差异等内容后,有针对性地设定了四个问题:古典园林的叠山手法,古典园林的理水技巧,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小品和古典园林中的花木。指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搜集资料进行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入,高职教学改革正逐渐从“教”法向“学”法转移,在学生主动生成性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技术包括自学技术、交流技术、创新技术尤为关键。[4]实景教学法和BPL教学法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外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手段是教学改革得以进一步推进的保证。在评价方式上,力求多样化,改变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加强形成性评价,即每一次的实景教学,都要详实记录学生的成绩,并撰写评语。在学生的总成绩中,实践教学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5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50%。
在评语内容上,以激励性语言为主。[5]学生在讲解过程中难免会有理解偏差等错误出现,对学生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多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职业自豪感。
三、结 语
高职文化课程的改革思路与专业课程不同,应采用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课程改革。在不改变课程知识结构的前提下,适当整合课程内容,大力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是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又应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实景教学和BPL教学法是比较适合高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课题与策略[OL].
2007-12-07.http://wenku.baidu.com/view/a2d38769a8271fe910ef9de.html
[2] 李醍,趙红云.浅谈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J].成人教育,2010,(4):40-41.
[3] 王小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法新探——BPL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社会科学,2011,(3):180-182.
[4] 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25,8.
[5] 李宏伟.试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J].职业时空,2008,(7):73-74.
关键词:知行合一;教学改革;中国旅游文化
关于高职文化课程的课改,目前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文化课程应该按照课程本身的知识形态来教学,如果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便会破坏这些课程所特有的主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才是学什么。与专业结合的课改,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在专业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线索。[1]
与专业结合是目前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与专业结合的过程中,文化课程又不可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按照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编排课程内容,因为很难在课本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找到非常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文化课程的改革思路与专业课程不同,只能是采用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授已经编排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它的改革更多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知行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学做一体”则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论。在教、学、做三者中,“教”与“学”都是为了“做”,“做”联系着“教”与“学”,是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2]
一、《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旅游文化》作为导游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多年来,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做笔记、划重点、机械记忆,以备导游证考试的现状。由此,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导游证考试拿高分的学生却并不能完全胜任景点导游,一旦企业需要学生自学掌握新的景点导游词时,有些学生往往无处下手,不知道应如何记诵。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源于观念上的两个误区:其一,忽略了高职教育重能力培养的教育本质。《中国旅游文化》的授课固然起到了知识积累的作用,但这种积累仅仅为应试所用,学生并不能将所积累的知识运用到景点讲解的实践中。其二,未能正确定位《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忽略了《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之间的前导和后续关系。长期以来,《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词设计与讲解》被认为是两门独立的课程,有各自独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团队,以致前者无法服务于后者。
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整合课程内容
目前《中国旅游文化》课程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导游词讲解与设计》课程存在割裂现象,很直接的原因是课程的内容缺乏有效整合。《中国旅游文化》教材将授课内容分为中国历史概述、中国的年节民俗、中国自然景观、中国四大宗教、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建筑和主题公园、中国旅游文学知识、其他基础知识九个章节。《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依据景区类型,将课程内容分为自然景区、人文景区、人造景区三个模块,其中人文景区讲解又细分为宗教民俗类景区和建筑设施类景区两个教学任务。两门课程对授课内容的编排依据不统一,以致《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很难与不同类型景区的讲解相对应。
为此,课题组进行了课程内容调整。在不改变《中国旅游文化》原有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将授课内容整合为五个模块:文史常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造景观、风物特产。人文景观又细分为建筑设施类景观、宗教民俗类景观两个教学任务。建筑设施类景观包括古典园林、古代陵寝、古代宫殿等。宗教民俗类景观则包括四大宗教、庙会、节庆活动等。这种整合并非是要改变文化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而恰恰是从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角度出发,完善课程知识结构。以宗教和民俗为例,由于诸多的民俗节庆活动都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如傣族的泼水节源于佛教的传说,开斋节、古尔邦节都是伊斯兰教徒的宗教节日,因而将宗教与民俗整合为一个教学任务更便于学生了解节事活动的渊源和内涵。
这五个模块中,除文史常识外,其他四个模块与旅游景区的分类基本对应,自然景观对应自然景区,人文景观对应人文景区,人造景观对应主题公园,风物特产则对应导游讲解活动中的旅游商品推介。如此对应后课程内容便与景区讲解内容相一致。每一模块可设置一个景区讲解的实践按环节,如景区自然风光介绍、景区建筑讲解、景区特产推介等。通过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四个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景区讲解的实践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1.实物展示和实景教学法
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表现能力佳,可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让学生上台演示。如风物特产中酒、茶这两大内容,因实物取材方便,可讓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物介绍与展示。以酒的介绍为例,可分为白酒组、黄酒组、药酒组、啤酒组、葡萄酒组五组,由学生选取实物进行介绍,并请学生现场品尝,区别各种酒类。茶的介绍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同学演示和现场品尝后,大部分学生不仅能区别出红茶、绿茶、黄茶、花茶等类型,而且在品尝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味觉记忆,总结出各类茶的特点,并了解各类名茶的产地、特征和归属。实物展示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景教学的环节一般安排在每一模块的理论讲授之后,下面以宗教民俗模块中的佛教专题为例,谈谈实景教学的设计与安排。佛教是我国四大宗教之一,天下名山僧占多,大部分宗教景区都属于佛教旅游名胜,因此,佛教专题在整个教学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专题中运用最广,与景区讲解关系最密切的是佛教供奉的对象、汉语系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常用佛教礼仪三部分内容。
2.BPL教学法
在尝试实景教学的同时,针对《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的特点,课题组尝试在教学中引入了BPL教学法。BPL教学法即基础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是指教师精心准备和预先设计特定的问题,指导和组织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3] 以人文景观模块中的古典园林为例,教师在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意境,南北园林的造园差异等内容后,有针对性地设定了四个问题:古典园林的叠山手法,古典园林的理水技巧,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小品和古典园林中的花木。指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搜集资料进行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入,高职教学改革正逐渐从“教”法向“学”法转移,在学生主动生成性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技术包括自学技术、交流技术、创新技术尤为关键。[4]实景教学法和BPL教学法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外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手段是教学改革得以进一步推进的保证。在评价方式上,力求多样化,改变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加强形成性评价,即每一次的实景教学,都要详实记录学生的成绩,并撰写评语。在学生的总成绩中,实践教学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5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50%。
在评语内容上,以激励性语言为主。[5]学生在讲解过程中难免会有理解偏差等错误出现,对学生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多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职业自豪感。
三、结 语
高职文化课程的改革思路与专业课程不同,应采用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课程改革。在不改变课程知识结构的前提下,适当整合课程内容,大力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是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又应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实景教学和BPL教学法是比较适合高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课题与策略[OL].
2007-12-07.http://wenku.baidu.com/view/a2d38769a8271fe910ef9de.html
[2] 李醍,趙红云.浅谈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J].成人教育,2010,(4):40-41.
[3] 王小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法新探——BPL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社会科学,2011,(3):180-182.
[4] 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25,8.
[5] 李宏伟.试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J].职业时空,2008,(7):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