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评析题是新闻评论题的一种变化,也是以生活现实材料为依托,要求对具体事实进行评说,有旗帜鲜明的观点,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者方法。遇到这类题,很多同学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结果得分却很“悲催”。比如下面这道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对“中国教育的这个现象”进行简要评析。要求:语句简明,见解深刻,不超过50字。(5分)
学问学问,学本乎问,非问无以成学。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共识。中国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说:“多问的人将多得。”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过或参与过讨论,而在美国,这样的大学生只有3%;同时,只有10%的中国学生经常提问,美国大学生则有63%经常提问。中国教育的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材料中,两国大学生提问习惯的差异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分两部分,前四句强调“问”的重要性,后三句是两组数据的比较,揭示了中国学生在提问与交流上落后于美国学生的现象。要对此作出评析,应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就原因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
参考答案为:
(1) 中国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应多想多思。(2) 部分中国学生羞于提问,应加强交流。(3) 灌输教育有问题,教学应多启发。
(答出1点给2分、3点给5分)
失分示例1
“学本乎问”,问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提问上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学生不善于提问。
【分析】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因为它只是概括了材料的主要内容,没有对“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提问上存在巨大差异”的现象进行任何评析,没有原因的探究,更没有给出解决措施。类似的答案还有“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提问人数的较量”“中美两国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同习惯”等。
失分示例2
中国教育“不提问”的现象非常严重,造成这个恶果的原因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慢慢变得没有个性,不善提问。
【分析】 这个答案只能得1分,原因是这位同学的原因归纳很武断。学生不爱提问只是应试教育这一个原因造成的吗?显然不是。
当然,能想到应试教育这一层面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能深一度思考,从教育模式和学生自身这两个角度出发,内外因结合,评析应试教育中“满堂灌”现象及学生不善提问的弊病,那就是优秀答案了。
失分示例3
中国大学生不善于提问的现象急需得到改变,首先改变高考教育制度,然后培训校长及教师,最后改变家长专制的作风,多和学生平等沟通。
【分析】 这个答案看似从多个角度给出建议,但是也只能得1分。首先,没有分析造成不提问现象的原因;其次,给出的多个角度建议归根结底只是从外因一个角度出发,并没有对学生自身提出要求。这样的答案容易给人“认识比较偏激”的印象。
这类答案有不少,很多同学激动地抨击中国教育,认为教育过于应试化、学校管理过于死板、老师过于严厉、家长过于专制,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去讨论,言辞激烈、片面,偏离了题目的意图。
失分示例4
中国人普遍性格内向,大学生觉得这么大了还提问,这是令人害羞的事。中国的老师普遍严厉,令人不敢提问。
【分析】 这个答案可以得2分,它从学生内向和老师严厉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学生不敢提问的原因。但是,这位同学没能把具体现象加以抽象提炼,导致语言不够简洁明确,给人感觉思考肤浅。这样的答案还有“中国人天性胆小、内敛”“中国人过于自负,好面子”“怕被学生笑,被老师骂”等。
评析类题目,一定要将现象背后的本质提炼出来,用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可以把“大学生觉得这么大了还提问,这是令人害羞的事”从心理学角度加以提炼,得出“有羞于提问的心理”。
此外,这个答案给出了一个原因,但没有给出改变的意见和建议,也会扣分。
高分示例
对于中国教育的这个问题,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读书也要有做学问的态度,多想多思,自然会多问。从学校角度来看,需要改变大学校长及老师的工作作风,多走近学生,有感情了,学生自然就会多提问了。
【分析】 这个答案可以得4分。失分的原因主要是语言表达不够简洁,“从学生角度来看”的部分只需概括为“学生多思多发现问题,自然会多问”;“从学校角度来看”的部分只需提炼概括为“学校要改变工作作风,创造更多交流空间”。题目中明确要求不超过50字,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忽视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答案“从学生角度来看”的部分紧扣“非问无以成学”的材料,评析较有创见,比其他同学的评析更深一度了。
很多同学做评析题时,总不能对材料提出有创新、有深度的见解。想答好此类题目,要做到三个“深一度”。
(1) 读材料“深一度”。认真阅读题目材料,抓住材料表述的对象及相关细节,将材料内容分门别类加以提炼,重点关注材料中有现实意义的部分,为深入评析打下基础。
(2) 析观点“深一度”。为了全面分析,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主要和次要、主观和客观等角度出发展开分析,并且分析要紧扣题目反映出的问题的实质。
(3) 评观点“深一度”。好的评论观点应该清晰地阐释事理、有理有据、导向鲜明,切不可凭空漫说。此外,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应言简意赅,避免死板、陈旧。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对“中国教育的这个现象”进行简要评析。要求:语句简明,见解深刻,不超过50字。(5分)
学问学问,学本乎问,非问无以成学。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共识。中国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说:“多问的人将多得。”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过或参与过讨论,而在美国,这样的大学生只有3%;同时,只有10%的中国学生经常提问,美国大学生则有63%经常提问。中国教育的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材料中,两国大学生提问习惯的差异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分两部分,前四句强调“问”的重要性,后三句是两组数据的比较,揭示了中国学生在提问与交流上落后于美国学生的现象。要对此作出评析,应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就原因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
参考答案为:
(1) 中国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应多想多思。(2) 部分中国学生羞于提问,应加强交流。(3) 灌输教育有问题,教学应多启发。
(答出1点给2分、3点给5分)
失分示例1
“学本乎问”,问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提问上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学生不善于提问。
【分析】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因为它只是概括了材料的主要内容,没有对“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提问上存在巨大差异”的现象进行任何评析,没有原因的探究,更没有给出解决措施。类似的答案还有“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提问人数的较量”“中美两国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同习惯”等。
失分示例2
中国教育“不提问”的现象非常严重,造成这个恶果的原因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慢慢变得没有个性,不善提问。
【分析】 这个答案只能得1分,原因是这位同学的原因归纳很武断。学生不爱提问只是应试教育这一个原因造成的吗?显然不是。
当然,能想到应试教育这一层面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能深一度思考,从教育模式和学生自身这两个角度出发,内外因结合,评析应试教育中“满堂灌”现象及学生不善提问的弊病,那就是优秀答案了。
失分示例3
中国大学生不善于提问的现象急需得到改变,首先改变高考教育制度,然后培训校长及教师,最后改变家长专制的作风,多和学生平等沟通。
【分析】 这个答案看似从多个角度给出建议,但是也只能得1分。首先,没有分析造成不提问现象的原因;其次,给出的多个角度建议归根结底只是从外因一个角度出发,并没有对学生自身提出要求。这样的答案容易给人“认识比较偏激”的印象。
这类答案有不少,很多同学激动地抨击中国教育,认为教育过于应试化、学校管理过于死板、老师过于严厉、家长过于专制,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去讨论,言辞激烈、片面,偏离了题目的意图。
失分示例4
中国人普遍性格内向,大学生觉得这么大了还提问,这是令人害羞的事。中国的老师普遍严厉,令人不敢提问。
【分析】 这个答案可以得2分,它从学生内向和老师严厉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学生不敢提问的原因。但是,这位同学没能把具体现象加以抽象提炼,导致语言不够简洁明确,给人感觉思考肤浅。这样的答案还有“中国人天性胆小、内敛”“中国人过于自负,好面子”“怕被学生笑,被老师骂”等。
评析类题目,一定要将现象背后的本质提炼出来,用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可以把“大学生觉得这么大了还提问,这是令人害羞的事”从心理学角度加以提炼,得出“有羞于提问的心理”。
此外,这个答案给出了一个原因,但没有给出改变的意见和建议,也会扣分。
高分示例
对于中国教育的这个问题,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读书也要有做学问的态度,多想多思,自然会多问。从学校角度来看,需要改变大学校长及老师的工作作风,多走近学生,有感情了,学生自然就会多提问了。
【分析】 这个答案可以得4分。失分的原因主要是语言表达不够简洁,“从学生角度来看”的部分只需概括为“学生多思多发现问题,自然会多问”;“从学校角度来看”的部分只需提炼概括为“学校要改变工作作风,创造更多交流空间”。题目中明确要求不超过50字,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忽视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答案“从学生角度来看”的部分紧扣“非问无以成学”的材料,评析较有创见,比其他同学的评析更深一度了。
很多同学做评析题时,总不能对材料提出有创新、有深度的见解。想答好此类题目,要做到三个“深一度”。
(1) 读材料“深一度”。认真阅读题目材料,抓住材料表述的对象及相关细节,将材料内容分门别类加以提炼,重点关注材料中有现实意义的部分,为深入评析打下基础。
(2) 析观点“深一度”。为了全面分析,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主要和次要、主观和客观等角度出发展开分析,并且分析要紧扣题目反映出的问题的实质。
(3) 评观点“深一度”。好的评论观点应该清晰地阐释事理、有理有据、导向鲜明,切不可凭空漫说。此外,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应言简意赅,避免死板、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