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孤独的时代》聆听时代的呐喊与呼唤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ko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法国诺贝尔奖得主加缪发表《局外人》以来,在文学界、影视界关于“边缘人”的探讨从未停歇;跨越半个多世纪之后,英国导演苏伯恩又一次通过影视文本向人们展示了这个令人内心不寒而栗的类型题材。与法国作家不同的是,在作为纪录影片的《孤独的时代》中,导演以“群像”的形式向世人袒露了孤独不仅仅来自边缘个体,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主旋律”,既包括于年轻人,也包括中年人、老年人……一言蔽之,所有人都被卷入了“孤獨的洪流”之内,被其裹挟着奔向不知去向的未来。
  一、 孤独主题的时代性
  由于影片《孤独的时代》未在中国上映,很难找到剧本、影片等资料,因而先对《孤独的时代》中主要情节表现进行简要说明,然后从情节出发指出它在孤独主题下由孤独群体向孤独社会、孤独心理、孤独人类的“时代之孤独”的传达。
  《孤独的时代》探讨的是一个关于“孤独”的主题,并透过寻找、采访、展示来自于英国社会的“孤独的人们”制成纪录片题材电影,从整个影片体现的人物、事件、社会影响观察,其主体情节与线路可以概括为“一组孤独群像”。其中有丧偶的老人、孤独的青年、富裕的家庭成员、社会的各个阶层等。按照BBC的评论认为,这部来自BBC导演集中探讨的是“孤独对于整个英国社会的影响”。但由于导演及其制作团队采用“集中表现”手法,突显了影片主题的主要特征,并且采用了BBC惯用的“集体心理”探查,因此将这部关于孤独主题的影片上升到了“时代潮流”的高度,并借助电影这个渠道从英国的群体揭示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现象,令其进一步提升到了遍及人类整体的“话题”。
  无论从影视评论的角度、观看者的角度,这部影片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其理由有四,分别是透过《孤独的时代》,导演及其制作团队向人们揭示的孤独的群体、孤独的社会、孤独的心理、孤独的人类。这4个理由既是层层推进得到了结果,也是一种对于孤独主题的进一步探索、分析。首先在《孤独的时代》中导演通过“一组孤独群像”的生活自述表明了孤独困境的普遍存在,呈现了“孤独群体”的存在[1],这一点通过画面、人物、事件、剧情得到了较好的传达;随着这种形象化的直观表现之后,导演将镜头一转,以不断变幻的画面、多重的人物、多个场景、多个阶层的生活现状将“孤独群体”较好的过渡、提升到了“孤独社会”的层面,指出“孤独已经成为了英国社会的普遍问题”,而且是社会层面所表现的“时代主旋律”。按照纪录片剧情的进展,在人物对话、采访式的说明,专家、学者、人物纷纷登场,倾诉着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孤独心理。同时也在追索、探寻、分析、归纳总结中说明了人类生活对“人生主轨道”的偏离,从而造成了“人的异化”,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孤独人类”。这四大理由既是影片中揭示的孤独主题的内容,也是它的现状、原因、结果,由此可以认识到BBC导演及其制作团队在《孤独的时代》中所运用的多重构造法——在同一个主题之下,对影片的框架结构进行多层内涵植入,令其表现力更丰富。笔者建议国内在制作手法、内涵植入方面对其应用比较纯熟的“集中表现法”“多重构造法”加以学习与借鉴,以此充实国内影片的制作方法,提升影片制作水平。
  二、 对孤独原因的影像诠释
  如何让一部叙述孤独的电影远离隐郁和绝望,从而成为可以让观众静心观看而不是避之不及的优秀影片,是导演苏伯恩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认为,人类是一种适合群居的动物,我们都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任何形式的孤独都会触发我们心底的恐惧。因此,导演在影片创作伊始就去寻访一些“勇敢”的人,在坦诚诉说他们面临的孤独的同时,也得到一些能够让人们摆脱孤独的案例,从而让观众看到一些难得的曙光。但是,导演发现在英国社会受到孤独困扰的不仅是老年人,孤独更是像感冒一样感染了这个社会的所有人,不仅中年人,就连年轻人也深受其害。因此,导演在拍摄《孤独的时代》过程中塑造出饱受孤独困扰的群像,同时展示了导致孤独的原因的复杂性。
  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无不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孤独会席卷我们的社会,深入我们的骨髓?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变迁,丰富的物质生活和高度城市化使我们的社区、村落和小镇都失去了原本的模样。因为生计问题,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远离自己原本熟悉的生活圈。当我们有了孩子的时候,不仅会被新生命的魔力所吸引,同时也会不自觉中疏远原来的亲朋好友。因此,新生命不仅会带给我们喜悦,同时也会让我们孤独不已。此外,不断增加的离婚率、失去工作或工作调动都会在无形中剥夺我们的存在感和归属感,平添孤独的意蕴。[2]
  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影响孤独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丰富的精神生活却变得如此遥不可及。随着医疗和保养条件的不断好转,人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已不是遥远的童话,但是拥有健康、丰富的心理世界却并不容易。导演试图通过找寻摆脱孤独的坚强勇敢者的案例,让观众感受到人类社会的温情。这些人中,有些人找打了合适的方式,寻求存在的意义,进而消解他们内心的孤独,但是大多数人仍处于一个孤独的状态。
  除此之外,人类寿命的延长也是产生孤独感的又一重要因素。伴侣可能先走一步,留下可以自我照料的另一半独自走过暮年。对这些人而言,孤独可能比死亡更让人害怕和惊惧。虽然可能有相对富裕的生活以及满堂的儿孙,但是心底就像有一个无法弥合的破洞,永远也无法填满。因此,与物质生活相比,孤独的人们可能更需要一个能够陪伴在身边的人,即使什么也不做,只是聊天和闲坐。
  三、 孤独主题下聆听时代的呐喊与呼唤
  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孤独的时代》通过“文本之声”向人们传达了来自心灵的声音、表达了灵魂的渴求,因此下面就从“呐喊”与“呼唤”的角度探讨孤独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的思考。
  (一)孤独主题下的心灵之声:呐喊
  鲁迅先生为其作品取名《呐喊》,意在唤醒深处水身火热的民族同胞的爱国热情,去改革、去战斗、去“救亡图存”;蒙克的画作《呐喊》通过一幅摇摆的幽灵身影揭示出战争的恐怖、生存的恐慌,希望借助艺术作品宣泄人类积压在内心的那种沉郁情绪。那么,《孤独的时代》的导演及其制作团队在这部以孤独为主题的纪录片类型影片中,想通过它向人们“呐喊”什么?深入骨髓的孤独、渗进肌肤与心灵的苦闷、恐惧、无聊,通过孤独的人物群像之口、之行扑面而来,给观众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激起了普遍的孤独氛围下的同情之心,因为时代的孤独潮流以其强大的席卷、裹挟之力,正在一步步地将人类带入孤独的漩涡中心。所以,当导演及其制作团队以影视文本的形式向世人宣示“人啊,你太孤独”的时刻,也意在通过这种表达,向人们发出心灵之声,并以集体之口呐喊道:“改变这种孤独的境况吧!”   (二)孤独主题下的灵魂渴求:呼唤
  正是在这种孤独主题的心灵之声所发出的呐喊,唤醒了沉溺于孤独而不能自拔的存在者,因而在该主题下的灵魂更加渴求一种新的志向,它呼唤着一个“不再孤独的世界”。当人们明了这种呼唤背后的存在意志之时,就会进一步看到尼采所批判的现代社会中的“流通的人”、马克思所忧心的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的人”的悲剧性存在,也会更加理解呼唤“另一个世界”的必要性与重要价值。根据导演及其制作团队所提供的分析路径可知,孤独产生的原因有所谓的十大因素——老龄化、家庭解体、个人主义、社会活动范围无限扩大、生存压力急剧增长、伦理关系破裂、物质化发展、人性贪婪、信仰缺失、生活同质化。[3]因而在导致孤独的十大因素基础之上,伴随着《孤独的时代》中的呐喊与呼唤,可以建议运用“思路决定出路”的总原则,从人性角度、社会角度、价值角度进行一些改善。比如,当认识到人性已经因物质化发展释放了“贪婪”因子,就可以借助社会功能,在公共教育中加强“三观”的思想引导,增强集体价值心理的引导与培养;同时通过政府部門的努力,在公共服务层面增强对老年群体的关怀、对青年群体生存压力的缓解,如增加缓解居住问题的公租房、提供财政支持增加企业发展提高就业水平、关注创新精神鼓励社会民众重拾家庭伦理,以家庭生活克服生活同质化带来的威胁等。由于《孤独的时代》所传达的“时代的孤独”属于普遍现象,因此在解决时也应该通过人类群体举全体之力加以克服、解决。
  结语
  现代社会发展因其自身的演进方式导致了诸多结果,孤独只是诸多问题的一个集中反映,当孤独已经演变为普遍的时代潮流,并渗透到生活中的普遍个体时,它已经属于社会问题之一。因此建议在聆听《孤独的时代》中的呐喊与呼唤时,应该注重国家、政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功能与价值;同时应该通过社会民众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而建立起一个全民性的“解决社会问题”的集体,在各个层面共同发力,解决隐藏于孤独之下的各种问题。因为根据“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的基本原理可知,孤独现象的普遍存在这种意识已经表明了社会存在中的问题,而要解决它也只能通过改变存在,建立“另一个世界”,一个“不再孤独的世界”,才能真正缓解这种孤独、转变这种意识,减轻笼罩在人类头顶的“孤独阴云”。
  参考文献:
  [1]苏·伯恩,王倩.孤独的时代,孤独的你[J].译林,2016(3):29-30.
  [2]《时代青年悦读》编辑部.“失陪族:把孤独留给了谁[J].时代青年·悦读,2013,(7):8-11.
  [3]傅正科.关系的自识与反思——好莱坞公路电影中孤独者的三重自我分析[J].东南传播,2015(2):42-45.
其他文献
脂肪肝是一种肝组织脂肪积蓄过多所致的肝脏疾病.在某种病因下,如果肝内脂肪占肝湿重达到或超过10%时,即为脂肪肝.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的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