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湖北自贸区起步晚,但具备后发优势,可借鉴其他自贸区的经验,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成立3周年之际,湖北成为新一轮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试点地区之一。
8月底,商务部部长高虎城透露,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区。
9月中旬,《支点》记者从湖北省商务厅获悉,商务部正与相关省市和部门一起研究完善新设立自贸区的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有望于11月出台。
这表明,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湖北自贸区”)挂牌已进入倒计时。身处内陆腹地的湖北自贸区,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对湖北、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为何选中湖北
这一轮,全国共有21个省市向国家提出设立自贸区的申请。
为何湖北能被选中成为“幸运儿”之一?
“改革开放38年来,在沿海地区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已得到快速发展。下一步,中国经济的主要任务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上升到高收入国家行列。”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对《支点》记者说,“要达到这一目标,既需要沿海地区的持续拉动,更需要广大中西部地区深化改革,释放更大动能,共同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支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省份,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张建华补充说,“设立湖北自贸区,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除此之外,在张建华看来,湖北之所以获得青睐,也是自身不断努力的成果,湖北已具备承担国家使命的能力。
近年来,湖北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5年,湖北GDP总量逼近3万亿元,在全国的排名由第9位上升至第8位,位居中西部省份前列。
不仅如此,湖北对外开放的格局也在不断深化。
当前,湖北已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在湖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28家;拥有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武汉出口加工区,以及黄石棋盘洲、宜昌三峡、襄阳保税物流中心6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拥有武汉阳逻港、花山、金口、汉南、黄州、三江,以及黄石外贸码头、宜昌云池、荆州盐卡9个对外开放口岸。
交通方面,湖北铁、水、公、空综合网络已通达全球:连接欧亚大陆的中欧班列“汉新欧”常态化运营,国际班列发送量跃居全国第二,武汉正成为全球货物中转中心;武汉新港开通至东盟四国集装箱试验航线、至日韩集装箱快线,武汉加速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通车总里程达6204公里,一举跃居全国第4名;武汉天河机场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40余条,拉近了湖北与世界的距离。
2015年,湖北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838.8亿元,比2010年增长75.8%,年均增长11.9%。
“这一切都说明,设立内陆自贸区,湖北独具优势。”张建华说。
补齐外向型经济“短板”
成功申报自贸区后,会给湖北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呢?这也是很多人十分关心的问题。
“毫无疑问,自贸区会带动湖北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迈上新台阶。”武汉大学中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建清对《支点》记者说,“虽然近年来,湖北的外向型经济已加快发展,但发展不够一直是短板。”
2015年,湖北GDP总量在全国排第8位,但进出口总值排在全国第15位;对外贸易依存度为9.6%,出口依存度为6.1%;实际利用外资89.48亿美元,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实际投资额为12.5亿美元。这些都表明,湖北外向型经济还不够强。
“与沿海地区相比,身处内陆的湖北,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先天不足,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张建清补充说,“自贸区本身就是以开放促改革的平台,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后,政策宽松化、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等功能都将得到大幅提升。这种提升,有助于湖北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地理位置的劣势,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看来,湖北自贸区的设立,不仅能带动湖北经济的发展,更能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发展。
“就像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已被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借鉴实施一样,湖北自贸区也具有同样的功能。”陈波向《支点》记者解释,中部地区只有湖北和河南成功申报自贸区,其他省份也有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求,它们就可与湖北合作,大家共同发展。
陈波举例说明:在涉及进出口货物需要在中部省份流通时,其他地区的海关可采取和武汉海关一样的标准,优化报关、检验、检疫等流程,从而大大降低流通时间和成本,为企业营造更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氛围。
“物资间的相互流动只是开始,未来还可拓展到产业合作等方面。”陈波认为,长此以往中部地区就能打破一直存在的区域壁垒,既能开展内陆经贸合作,又能一起做大外向型经济。
自贸区应有湖北特色
湖北自贸区在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
客观来讲,已运行的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区,各方面的条件、资质,整体上优于湖北,湖北自贸区还有很多需要赶超的地方。另一方面,在同批设立的7个自贸区中,与湖北同处中部地区的有河南,同处长江流域的有四川、重庆和浙江,它们的发展状况和湖北相似,这也将成为湖北自贸区创新的挑战。
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脊梁,湖北自贸区必须先行先试。
“首先,要以更加开放的发展理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解决湖北自贸区的基本功能问题。”张建华称,湖北可借鉴已有自贸区的经验,建立四大制度: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以金融服务业开放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 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
综合专家们的观点,具体表现为,在市场准入上,凡是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
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可建立高效通关机制,如实行“先进区、后报关”的海关监管制度,“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便利措施,以及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集聚货物申报、企业资质、支付结算、贸易许可、邮包查询等功能于一体。
在简政放权方面,能更多地放手让微观主体发挥作用,如企业要落户湖北自贸区,若没有不良信用,审查登记通过网上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并成为一种常态。
在金融创新方面,传统银行除设立一般业务外,还应开展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等创新业务。此外,还要引进互联网金融、跨境融资和投资等新金融服务,全面开放金融服务。
“这些都需要湖北自贸区不断学习和探索,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张建华认为,湖北科教资源丰富,高科技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完全可将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探索知识产权入股等融资机制改革,并研究科技金融在各个制度方面的创新。
陈波和张建清还建议,除了要在自贸区基本功能上下功夫,湖北还应为自贸区营造更好的外围环境。比如,应加快大通道建设,打造江海直达、铁路直达、空港联运等多式联运中心,助力湖北自贸区更好地发展。
优势产业要有更多的“华为”
做到这些是否就够了呢?显然不是!
“无论是投资便利化还是贸易自由化,又或是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最终是为了和产业对接,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张建华提出,“湖北自贸区的建设,还得在产业发展方面做文章。”
湖北自贸区地域广阔,既包括武汉这一省会城市的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又包括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的中心地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三个片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明显,在产业发展方面,首先得处理好内部片区的协调发展问题。
陈波表示,就像湖北自贸区的申报方案那样,武汉片区应重点发展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特色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襄阳片区应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宜昌片区应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航运物流、绿色环保等产业。
张建华认为,在大的产业发展方向上,湖北除了自身要培育发展这些产业,还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使湖北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有投资就要接受。”张建华补充说,而是应该把握湖北产业发展的要素禀赋、条件和市场前景,充分认识有效需求和供给,有序引进投资,不可一拥而上、不加区分,更不可恶性竞争形成产能过剩。
持同样观点的张建清举例说,光电子通信虽然是武汉的优势产业,但在武汉,具备像华为、中兴这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并不多,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应多引进华为、中兴以及国外高端企业,建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总之,湖北自贸区虽然起步晚,但也正因于此而具备后发优势,能借鉴其他自贸区的各项经验,有望实现弯道超车。”陈波总结说。(支点杂志2016年11月刊)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成立3周年之际,湖北成为新一轮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试点地区之一。
8月底,商务部部长高虎城透露,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区。
9月中旬,《支点》记者从湖北省商务厅获悉,商务部正与相关省市和部门一起研究完善新设立自贸区的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有望于11月出台。
这表明,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湖北自贸区”)挂牌已进入倒计时。身处内陆腹地的湖北自贸区,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对湖北、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为何选中湖北
这一轮,全国共有21个省市向国家提出设立自贸区的申请。
为何湖北能被选中成为“幸运儿”之一?
“改革开放38年来,在沿海地区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已得到快速发展。下一步,中国经济的主要任务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上升到高收入国家行列。”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对《支点》记者说,“要达到这一目标,既需要沿海地区的持续拉动,更需要广大中西部地区深化改革,释放更大动能,共同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支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省份,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张建华补充说,“设立湖北自贸区,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除此之外,在张建华看来,湖北之所以获得青睐,也是自身不断努力的成果,湖北已具备承担国家使命的能力。
近年来,湖北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5年,湖北GDP总量逼近3万亿元,在全国的排名由第9位上升至第8位,位居中西部省份前列。
不仅如此,湖北对外开放的格局也在不断深化。
当前,湖北已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在湖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28家;拥有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武汉出口加工区,以及黄石棋盘洲、宜昌三峡、襄阳保税物流中心6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拥有武汉阳逻港、花山、金口、汉南、黄州、三江,以及黄石外贸码头、宜昌云池、荆州盐卡9个对外开放口岸。
交通方面,湖北铁、水、公、空综合网络已通达全球:连接欧亚大陆的中欧班列“汉新欧”常态化运营,国际班列发送量跃居全国第二,武汉正成为全球货物中转中心;武汉新港开通至东盟四国集装箱试验航线、至日韩集装箱快线,武汉加速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通车总里程达6204公里,一举跃居全国第4名;武汉天河机场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40余条,拉近了湖北与世界的距离。
2015年,湖北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838.8亿元,比2010年增长75.8%,年均增长11.9%。
“这一切都说明,设立内陆自贸区,湖北独具优势。”张建华说。
补齐外向型经济“短板”
成功申报自贸区后,会给湖北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呢?这也是很多人十分关心的问题。
“毫无疑问,自贸区会带动湖北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迈上新台阶。”武汉大学中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建清对《支点》记者说,“虽然近年来,湖北的外向型经济已加快发展,但发展不够一直是短板。”
2015年,湖北GDP总量在全国排第8位,但进出口总值排在全国第15位;对外贸易依存度为9.6%,出口依存度为6.1%;实际利用外资89.48亿美元,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实际投资额为12.5亿美元。这些都表明,湖北外向型经济还不够强。
“与沿海地区相比,身处内陆的湖北,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先天不足,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张建清补充说,“自贸区本身就是以开放促改革的平台,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后,政策宽松化、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等功能都将得到大幅提升。这种提升,有助于湖北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地理位置的劣势,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看来,湖北自贸区的设立,不仅能带动湖北经济的发展,更能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发展。
“就像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已被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借鉴实施一样,湖北自贸区也具有同样的功能。”陈波向《支点》记者解释,中部地区只有湖北和河南成功申报自贸区,其他省份也有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求,它们就可与湖北合作,大家共同发展。
陈波举例说明:在涉及进出口货物需要在中部省份流通时,其他地区的海关可采取和武汉海关一样的标准,优化报关、检验、检疫等流程,从而大大降低流通时间和成本,为企业营造更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氛围。
“物资间的相互流动只是开始,未来还可拓展到产业合作等方面。”陈波认为,长此以往中部地区就能打破一直存在的区域壁垒,既能开展内陆经贸合作,又能一起做大外向型经济。
自贸区应有湖北特色
湖北自贸区在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
客观来讲,已运行的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区,各方面的条件、资质,整体上优于湖北,湖北自贸区还有很多需要赶超的地方。另一方面,在同批设立的7个自贸区中,与湖北同处中部地区的有河南,同处长江流域的有四川、重庆和浙江,它们的发展状况和湖北相似,这也将成为湖北自贸区创新的挑战。
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脊梁,湖北自贸区必须先行先试。
“首先,要以更加开放的发展理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解决湖北自贸区的基本功能问题。”张建华称,湖北可借鉴已有自贸区的经验,建立四大制度: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以金融服务业开放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 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
综合专家们的观点,具体表现为,在市场准入上,凡是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
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可建立高效通关机制,如实行“先进区、后报关”的海关监管制度,“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便利措施,以及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集聚货物申报、企业资质、支付结算、贸易许可、邮包查询等功能于一体。
在简政放权方面,能更多地放手让微观主体发挥作用,如企业要落户湖北自贸区,若没有不良信用,审查登记通过网上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并成为一种常态。
在金融创新方面,传统银行除设立一般业务外,还应开展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等创新业务。此外,还要引进互联网金融、跨境融资和投资等新金融服务,全面开放金融服务。
“这些都需要湖北自贸区不断学习和探索,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张建华认为,湖北科教资源丰富,高科技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完全可将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探索知识产权入股等融资机制改革,并研究科技金融在各个制度方面的创新。
陈波和张建清还建议,除了要在自贸区基本功能上下功夫,湖北还应为自贸区营造更好的外围环境。比如,应加快大通道建设,打造江海直达、铁路直达、空港联运等多式联运中心,助力湖北自贸区更好地发展。
优势产业要有更多的“华为”
做到这些是否就够了呢?显然不是!
“无论是投资便利化还是贸易自由化,又或是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最终是为了和产业对接,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张建华提出,“湖北自贸区的建设,还得在产业发展方面做文章。”
湖北自贸区地域广阔,既包括武汉这一省会城市的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又包括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的中心地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三个片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明显,在产业发展方面,首先得处理好内部片区的协调发展问题。
陈波表示,就像湖北自贸区的申报方案那样,武汉片区应重点发展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特色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襄阳片区应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宜昌片区应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航运物流、绿色环保等产业。
张建华认为,在大的产业发展方向上,湖北除了自身要培育发展这些产业,还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使湖北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有投资就要接受。”张建华补充说,而是应该把握湖北产业发展的要素禀赋、条件和市场前景,充分认识有效需求和供给,有序引进投资,不可一拥而上、不加区分,更不可恶性竞争形成产能过剩。
持同样观点的张建清举例说,光电子通信虽然是武汉的优势产业,但在武汉,具备像华为、中兴这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并不多,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应多引进华为、中兴以及国外高端企业,建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总之,湖北自贸区虽然起步晚,但也正因于此而具备后发优势,能借鉴其他自贸区的各项经验,有望实现弯道超车。”陈波总结说。(支点杂志2016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