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社会发展”理论,着重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与困境。面对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不仅要做好顶层的政策设计,还要落实到具体领域的制度安排,并在执行政策过程中运用创新有效的技术措施。从社会治理入手,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充分发动社会组织策划社会服务,调动城乡居民互助的积极性。
关键词社会发展 本土解读 社会治理
一、“社会发展”概念界说
(一)“社会发展”的涵义
微观层次上的社会发展观将社会发展视为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并列。有学者认为最微观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等同于社会工作(Social Work),即社会发展是一种社会福利性的专业服务工作。中观层次上的理解是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的。宏观层次上的理解是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这种理解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把社会看作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的有机整体。
综上所述,本文中笔者认为社会发展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把社会看作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的有机整体。这种理解不仅日趋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过程,而且有利于人们制定综合、全面的社会发展政策,不致于社会发展任一方面的严重滞后。
(二)社会发展理论
1.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将“传统_现代”二分法运用到对社会发展的考察中,主张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该理论强调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内部,以特定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社会内部的传统性,要对其社会内部的价值观念、制度结构和行为取向进行改革。现代化理论家认为只有西方的文化和制度才能产生现代化,非西方欠发达国家必须引入西方文明,移植西方文化中的现代因素,走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发展道路。
2.发展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期,现代化理论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研究拉丁美洲国家和非洲国家社会发展过程的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取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发展理论。依附理论面对的是拉丁美洲国家现代化的过程,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而前者在中心地位,后者在边缘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不断地对拉美落后地区实施军事压迫、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造成了后者的贫穷落后。北美历史社会学家沃勒斯坦则提出有着经济、政治、文化上密切联系的一体化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动态结构,处于不同地位的国家都有上升或下降的可能。近几年来美国在全球的经济、政治影响力逐渐衰落,而中国一直保持低姿态地和平崛起很好地驗证了这一点。
3.转型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中国、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转型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里的转型主要指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变。该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发展动力和逻辑体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多样的和复杂的。转型理论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深入、审慎地分析社会主义市场转型复杂的制度演变。孙立平教授提出“断裂”这一社会结构的概念来解读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凸出的问题并揭示社会不公平现象背后的深层制度原因。他认为,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所拥有的社会权利极度失衡,2005年的房地产调控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志着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
本文以“社会发展”概念的宏观理解为基础,着眼于中国现代化过程,尝试着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作出一些整体性的解读。
二、社会发展问题的本土解读
(一)关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各类能源储量相对匮乏、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飞速发展的经济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雾霾笼罩、水污染事件、沙尘暴等生态问题使广大群众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一些地区仍奉行GDP主义,片面夸大GDP增长速度的重要性,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消耗大量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例如:我国每年荒漠化造成的损失竟达540亿元,每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因缺水的损失高达2000亿元。
(二)社会转型中的公平公正问题
1.住房保障问题
住房问题主要发生在城市,贫富差距表现为行业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得城市中出现了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家庭;而城市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使得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对土地和住房供需求很大,住房的短缺,价格飞速上涨。目前为低收入人群主要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这项政策确实让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享受到了切实的住房优惠,但存在一些缺陷。:(1)对保障对象筛选标准不明确;(2)保障性住房标准过高,有些地方经济适用房建设面积过大;(3)保障措施重叠难以区分重点。(4)政策执行走样,房源配置不合理。此外,我国现有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主要问题包括对住房保障含义的理解不准确。、对存量住房的基本状况不了解、忽视了住房高自有化率和城镇化进程的现实背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事权和财权支出责任不明等。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我国的住房保障法律还不完善,住房政策执行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强。
2.教育公平问题
伴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口流动不断加快,贫富差距背景下教育公平问题异常凸显。首先是教育水平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公平。一些经济水平相对较落后的地区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一度紧缩现象,使得很多农村中小学办学情况雪上加霜。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学历水平较低,一位老师带多门课程的现象很普遍;其次,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教学质量相差甚远,学生家庭升学压力大。家庭条件一般,中等社会地位家庭的子女如果想要考取重点高中或大学,要有顶尖的成绩才有可能;此外,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困难。大部分农民工家庭要背着沉重的经济负担供子女上学,受到的教育质量差,失学现象时有发生。总之,国家对教育资源这一公共资源投资不足,而且在城市和乡村、重点和普通学校存在明显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3.医疗保障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全民医保的制度框架。分别针对城乡困难人群、农村人口、城镇非从业人口、城镇从业人口的城乡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共同构成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存在很多不足:(1)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城市中的大医院占有绝大多数医疗资源;(2)医疗费用居高不下;(3)流动人口(如农民工群体)的医保问题被轻视;(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社会满意程度低。从层次上来看,现行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医疗保险覆盖面窄;从经济方面来看,现行医疗保险供给有限,供需不平衡,这是导致医疗保险覆盖率低,参保人数较少的重要原因;从资金运行来看,现行医疗保障资金筹资渠道窄,医保基金抗风险能力低,保值增值能力弱,这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危机。有学者认为,现行医疗卫生体制落后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这是造成财政和单位负担过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根本原因。
三、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
坚持贯彻补充、落实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的政策,加强对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努力构建与住房保障相关的政策框架。保障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和决策的权利,并将这种权利纳入法治的框架中。为了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胜利,党和政府不仅要有先进的指导思想,而且要加强党作为领导核心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需不断拓宽思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一生坚守的准则,不断优化服务、管理。
(二)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
第一,促进就业,充分利用市场调配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吸收城乡剩余劳动力,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广阔的经营空间,以吸纳更多劳动力。
第二,提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通过改革逐步理顺政府、企业和各類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防止政府集权、越权和腐败,将自身职能准确定位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上。
第三,疏通公民反映意见建议和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营造宽松的舆论氛围。
第四,完善公民参与制度,使人们拥有同等的机会积极踊跃地参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献计献策。
(三)改善民生,需要可行有效的技术性措施
政府的工作重心应放在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充分发动社会组织策划社会服务,调动社区居民互助的积极性。目前广东省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再由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社工人才去实施专业的服务。一种形式是购买社工岗位。市、区级政府负责社工岗位采购,采用公开透明招投标的形式吸纳专业社工人才。这些岗位分别派设在学校、社区、医院及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由政府负责岗位工资及其他待遇。另一种形式是购买社会服务项目。政府根据社会需要,在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残障人士服务等领域与社工机构达成协议,提供单独的服务项目。或者政府广泛开设街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并向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服务,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根据社区服务需求,以家庭、青少年、老人等重点群体的服务为核心,设置服务项目,面向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的社会服务。
关键词社会发展 本土解读 社会治理
一、“社会发展”概念界说
(一)“社会发展”的涵义
微观层次上的社会发展观将社会发展视为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并列。有学者认为最微观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等同于社会工作(Social Work),即社会发展是一种社会福利性的专业服务工作。中观层次上的理解是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的。宏观层次上的理解是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这种理解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把社会看作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的有机整体。
综上所述,本文中笔者认为社会发展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把社会看作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的有机整体。这种理解不仅日趋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过程,而且有利于人们制定综合、全面的社会发展政策,不致于社会发展任一方面的严重滞后。
(二)社会发展理论
1.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将“传统_现代”二分法运用到对社会发展的考察中,主张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该理论强调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内部,以特定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社会内部的传统性,要对其社会内部的价值观念、制度结构和行为取向进行改革。现代化理论家认为只有西方的文化和制度才能产生现代化,非西方欠发达国家必须引入西方文明,移植西方文化中的现代因素,走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发展道路。
2.发展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期,现代化理论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研究拉丁美洲国家和非洲国家社会发展过程的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取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发展理论。依附理论面对的是拉丁美洲国家现代化的过程,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而前者在中心地位,后者在边缘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不断地对拉美落后地区实施军事压迫、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造成了后者的贫穷落后。北美历史社会学家沃勒斯坦则提出有着经济、政治、文化上密切联系的一体化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动态结构,处于不同地位的国家都有上升或下降的可能。近几年来美国在全球的经济、政治影响力逐渐衰落,而中国一直保持低姿态地和平崛起很好地驗证了这一点。
3.转型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中国、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转型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里的转型主要指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变。该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发展动力和逻辑体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多样的和复杂的。转型理论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深入、审慎地分析社会主义市场转型复杂的制度演变。孙立平教授提出“断裂”这一社会结构的概念来解读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凸出的问题并揭示社会不公平现象背后的深层制度原因。他认为,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所拥有的社会权利极度失衡,2005年的房地产调控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志着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
本文以“社会发展”概念的宏观理解为基础,着眼于中国现代化过程,尝试着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作出一些整体性的解读。
二、社会发展问题的本土解读
(一)关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各类能源储量相对匮乏、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飞速发展的经济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雾霾笼罩、水污染事件、沙尘暴等生态问题使广大群众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一些地区仍奉行GDP主义,片面夸大GDP增长速度的重要性,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消耗大量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例如:我国每年荒漠化造成的损失竟达540亿元,每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因缺水的损失高达2000亿元。
(二)社会转型中的公平公正问题
1.住房保障问题
住房问题主要发生在城市,贫富差距表现为行业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得城市中出现了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家庭;而城市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使得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对土地和住房供需求很大,住房的短缺,价格飞速上涨。目前为低收入人群主要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这项政策确实让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享受到了切实的住房优惠,但存在一些缺陷。:(1)对保障对象筛选标准不明确;(2)保障性住房标准过高,有些地方经济适用房建设面积过大;(3)保障措施重叠难以区分重点。(4)政策执行走样,房源配置不合理。此外,我国现有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主要问题包括对住房保障含义的理解不准确。、对存量住房的基本状况不了解、忽视了住房高自有化率和城镇化进程的现实背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事权和财权支出责任不明等。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我国的住房保障法律还不完善,住房政策执行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强。
2.教育公平问题
伴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口流动不断加快,贫富差距背景下教育公平问题异常凸显。首先是教育水平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公平。一些经济水平相对较落后的地区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一度紧缩现象,使得很多农村中小学办学情况雪上加霜。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学历水平较低,一位老师带多门课程的现象很普遍;其次,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教学质量相差甚远,学生家庭升学压力大。家庭条件一般,中等社会地位家庭的子女如果想要考取重点高中或大学,要有顶尖的成绩才有可能;此外,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困难。大部分农民工家庭要背着沉重的经济负担供子女上学,受到的教育质量差,失学现象时有发生。总之,国家对教育资源这一公共资源投资不足,而且在城市和乡村、重点和普通学校存在明显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3.医疗保障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全民医保的制度框架。分别针对城乡困难人群、农村人口、城镇非从业人口、城镇从业人口的城乡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共同构成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存在很多不足:(1)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城市中的大医院占有绝大多数医疗资源;(2)医疗费用居高不下;(3)流动人口(如农民工群体)的医保问题被轻视;(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社会满意程度低。从层次上来看,现行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医疗保险覆盖面窄;从经济方面来看,现行医疗保险供给有限,供需不平衡,这是导致医疗保险覆盖率低,参保人数较少的重要原因;从资金运行来看,现行医疗保障资金筹资渠道窄,医保基金抗风险能力低,保值增值能力弱,这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危机。有学者认为,现行医疗卫生体制落后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这是造成财政和单位负担过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根本原因。
三、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
坚持贯彻补充、落实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的政策,加强对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努力构建与住房保障相关的政策框架。保障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和决策的权利,并将这种权利纳入法治的框架中。为了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胜利,党和政府不仅要有先进的指导思想,而且要加强党作为领导核心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需不断拓宽思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一生坚守的准则,不断优化服务、管理。
(二)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
第一,促进就业,充分利用市场调配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吸收城乡剩余劳动力,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广阔的经营空间,以吸纳更多劳动力。
第二,提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通过改革逐步理顺政府、企业和各類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防止政府集权、越权和腐败,将自身职能准确定位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上。
第三,疏通公民反映意见建议和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营造宽松的舆论氛围。
第四,完善公民参与制度,使人们拥有同等的机会积极踊跃地参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献计献策。
(三)改善民生,需要可行有效的技术性措施
政府的工作重心应放在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充分发动社会组织策划社会服务,调动社区居民互助的积极性。目前广东省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再由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社工人才去实施专业的服务。一种形式是购买社工岗位。市、区级政府负责社工岗位采购,采用公开透明招投标的形式吸纳专业社工人才。这些岗位分别派设在学校、社区、医院及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由政府负责岗位工资及其他待遇。另一种形式是购买社会服务项目。政府根据社会需要,在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残障人士服务等领域与社工机构达成协议,提供单独的服务项目。或者政府广泛开设街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并向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服务,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根据社区服务需求,以家庭、青少年、老人等重点群体的服务为核心,设置服务项目,面向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的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