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丹青(1953-)上海人,当代著名艺术家,职业画家,业余作家,在油画、音乐、文艺及散文著作颇丰。上世纪80年代,其创作的现实派写实主义油画《西藏组画》(七幅)与罗中立的《父亲》并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
第一次去西藏我被俘虏了,第二次去也被俘虏了,如果再去我还是会被俘虏。
23岁那年,我被偶然地借调到西藏画画。这是我第一次去西藏,其实就是昏掉的。虽然我插队的地方就是山区,但我没有见过那么高的连绵雪山,带着熟悉的中原农耕文化忽然闯入一个陌生的高原畜牧文化,那种非常纯净、透明的环境,那种辽阔与伟大,那种苍凉和强烈的震撼,让我有点害怕。
月夜,我经常可以看到遥远的雪山顶被月亮照亮,那真是传奇。但在底下浓重的阴影当中,也是大荒里头的大静,你可以听到牦牛脖子上的铃铛在跟着牦牛动。一个巨大的空间里面,周边极其安静,只有牦牛的铃铛在响,后来我到敦煌也有过类似的安静,在那样的环境下,真的会发呆。可惜我没有画到那个东西,因为我觉得一块画布根本无法容纳那个东西。
西藏的空气里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比方说,咱们到五台山,到印度,也能感受到宗教的神秘,但西藏的这种感觉有点特别。特别得只在西藏这块地方才有,非常古,非常沉闷,但又非常大气的那种。
当时我去的时候,西藏的宗教活动还没有恢复,所有寺庙都还关着。文物局的干部一把把打开布达拉宫的门锁,让我们参观。你想想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一座宫殿,讲话都有回音,我能不兴奋吗?所以我故意走丢了,中午他们下山去吃饭时找不到我,只好把我锁在里面。我一个人,一直在布达拉宫的上百个空房间里面漫游,直到他们下午吃完饭再上来。
后来,我画了十几年的西藏。这就是生活,就是人。
我大学毕业作品本来是星星美展的五位领袖,而不是西藏。创作草图,现在还留着呢。但当时法国乡村画展来中国展出,那次展览让我眼界大开,有很强的模仿欲望。结束后,我立即想要画得像米勒,像真正的法国现实主义,但是中山装和东方的面孔表现不了“苏联”或“法国”,只有西藏给了我那种可能。
我当年只是迷恋藏族人进城时互拽衣袖以防走失的淳朴相。其实我根本不懂西藏,也谈不上有多么深厚的感情。第一次进藏,我把它当成是“苏联”,第二次进藏,我干脆就当成是“法国” 了。我只是把西藏的视觉经验当作法国绘画的替代,那是一种故意的误读。如果我当时没有去西藏的机会,我不知道我会做出别的什么事情。但我想,所有认同西藏组画的人,其实是在认同西藏的同时也是在认同假想的欧洲绘画,就这么简单,西藏只是给了我将二者衔接的可能。可以说西藏是我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它改变了我的人生。
至于后来《西藏组画》被神话,我想也是出于误读吧。其实现在很多人,很多时候看到的我是写博客的我、做讲座的我(当然和美术无关)、出新书的我,至于我的画,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果你们看了《西藏组画》后能感悟到“这就是生活,就是人”,那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
第一次去西藏我被俘虏了,第二次去也被俘虏了,如果再去我还是会被俘虏。
23岁那年,我被偶然地借调到西藏画画。这是我第一次去西藏,其实就是昏掉的。虽然我插队的地方就是山区,但我没有见过那么高的连绵雪山,带着熟悉的中原农耕文化忽然闯入一个陌生的高原畜牧文化,那种非常纯净、透明的环境,那种辽阔与伟大,那种苍凉和强烈的震撼,让我有点害怕。
月夜,我经常可以看到遥远的雪山顶被月亮照亮,那真是传奇。但在底下浓重的阴影当中,也是大荒里头的大静,你可以听到牦牛脖子上的铃铛在跟着牦牛动。一个巨大的空间里面,周边极其安静,只有牦牛的铃铛在响,后来我到敦煌也有过类似的安静,在那样的环境下,真的会发呆。可惜我没有画到那个东西,因为我觉得一块画布根本无法容纳那个东西。
西藏的空气里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比方说,咱们到五台山,到印度,也能感受到宗教的神秘,但西藏的这种感觉有点特别。特别得只在西藏这块地方才有,非常古,非常沉闷,但又非常大气的那种。
当时我去的时候,西藏的宗教活动还没有恢复,所有寺庙都还关着。文物局的干部一把把打开布达拉宫的门锁,让我们参观。你想想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一座宫殿,讲话都有回音,我能不兴奋吗?所以我故意走丢了,中午他们下山去吃饭时找不到我,只好把我锁在里面。我一个人,一直在布达拉宫的上百个空房间里面漫游,直到他们下午吃完饭再上来。
后来,我画了十几年的西藏。这就是生活,就是人。
我大学毕业作品本来是星星美展的五位领袖,而不是西藏。创作草图,现在还留着呢。但当时法国乡村画展来中国展出,那次展览让我眼界大开,有很强的模仿欲望。结束后,我立即想要画得像米勒,像真正的法国现实主义,但是中山装和东方的面孔表现不了“苏联”或“法国”,只有西藏给了我那种可能。
我当年只是迷恋藏族人进城时互拽衣袖以防走失的淳朴相。其实我根本不懂西藏,也谈不上有多么深厚的感情。第一次进藏,我把它当成是“苏联”,第二次进藏,我干脆就当成是“法国” 了。我只是把西藏的视觉经验当作法国绘画的替代,那是一种故意的误读。如果我当时没有去西藏的机会,我不知道我会做出别的什么事情。但我想,所有认同西藏组画的人,其实是在认同西藏的同时也是在认同假想的欧洲绘画,就这么简单,西藏只是给了我将二者衔接的可能。可以说西藏是我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它改变了我的人生。
至于后来《西藏组画》被神话,我想也是出于误读吧。其实现在很多人,很多时候看到的我是写博客的我、做讲座的我(当然和美术无关)、出新书的我,至于我的画,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果你们看了《西藏组画》后能感悟到“这就是生活,就是人”,那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