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9月15日,“哈佛男孩”张杨来到重庆巴蜀中学,开始了他的全国校园巡讲。张杨和1000多名学生面对面,讲述他的青春梦想、他的挣扎仿徨、他的成功与成长。
清华几乎摧毁了他的“精英梦”
高中毕业时,张杨给自己定了个“不太切合实际”的高考目标:清华大学。成绩不算特别突出的他,做出这个选择主要源自母亲从小灌输的精英教育。一直被“考试波浪起伏”(病征为相邻的两次考试成绩会走极端)困扰的他,在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考中,以“坚决不要考好”的信念考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全校第四名。
结果,高考时“悲剧”真的应验了,他的数学考出了一个非常差的成绩,清华就这样和他失之交臂,他最终进入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
看着很多同学都考入一些很“牛”的学校,这种反差反倒让张杨有了很强的危机感,大学4年一刻也没闲着,学英语、参加比赛、到别的系蹭课,不知不觉就到大学毕业的时候。
这时的张杨有3个选择:考研究生,申请法国留学,成为湖北省外事办的一名公务员。4年前的高考之痛,让张杨选择了考研,目标清华。
一路过关斩将,张杨最终笑傲群雄,从此,别人介绍他的时候总会刻意强调,这是“清华的研究生张杨”,然而,刚刚开始膨胀的虚荣心,转眼就输给了现实。常常透支的餐卡和羞涩的口袋,时时都在提醒着他,再牛的“名校精英”也得如常人般吃饭穿衣。暑假赚的1000元已经所剩无几,每个月350元的补助总是接不上趟,那时,张杨能做的,就是把每天的开支压缩在15元以内。
与窘迫的生活相比,最大的打击来自于学业。本科时,最让张扬自豪的就是可与英语专业学生媲美的英文水平,在清华新生的英语分级考试中,只有考到90分以上才能免修英文,他带若舍我其谁的架势走进考场,结果却是,“免修”的学生一太片,唯独他榜上无名。
初入清华,用张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精英感’被拮据的生活慢慢打碎。而被打得更碎的,是积累了4年的自信。”重归现实的他,开始找到那些免修的同学讨教经验,每天晚上坚持听CNN英语新闻,周五到人民大学英语角练口语。别人的研究生生活都不紧不慢地进行着,张杨却比上本科时还要忙还要累。
第一学年结束。他的英语口试和笔试都拿到了满分,尤其是口语,把考官彻底震住了。
面对拮据的生活,22岁的张杨思考着得自己去挣钱。他在新东方找到了工作,做英语培训老师,一个班教下来,能净收入8000元,让他立即“脱贫”。在新东方,张杨工作了三年,除了赚够以后的留学费、生活费、旅游费外,剩下的钱还能在北京买上一套价值不菲的房子。
在差一点击倒自己的地方,张杨把自己炼成了一个真正的精英!
为哈佛放弃百万股票期权
在新东方,张杨曾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也被学生评出过最低分。丰厚的收入,让他的生活开始变得很奢侈。他曾在一次外出讲课的间隙,逛街时把“杰竞·琼斯”专卖店里的衣服,每个样式都豪爽地买下一件,颇有一掷千金的豪迈。
当他不再为钱担心发愁的时候,这样的生活也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就是所谓的成功吗?如何让这些钱花得更有意义?
留学,去世界一流大学!
在清华研究生即将毕业的时候,张杨再次做出了让很多人意外的选择。他首选的留学目标是剑桥大学。膨胀的自信加上老师的鼓励,让张杨觉得考取剑桥不过是囊中取物。然而,三次报考雅思,三次失利,张杨的剑桥梦破灭了。
而六三时就开始学习的法语,成为张杨的一线希望,他重新开始学法语,骑着简陋的自行车,到北大法语系的教室做旁听生。一年之后,他选择了法国名校“巴黎高等政治学院”,递交精心准备的材料、面试时对答如流、与主考官愉快地交谈……张杨找不出自己不被录取的理由,结果,录取名单公布了,张杨没找到自己的名字。
更受打击的是,不甘心的他又继续申请了几所更差的法国学校,连这些之前根本没看上的学校,也拒绝了他。对张杨而言,这是最铭心刻骨的一次打击,此时距他毕业还有半年的时间,他几乎到了崩溃边缘。
为了帮助张杨走出低谷,导师建议他申请“清华路透实习奖学金”,或许能遇到一些新的机遇。在路社,长期和来自英美名校的人一起工作,因为一次翻译的机会,张杨有幸结识了美国大使馆新闻发言人,并以他出色的表现得到长期担任美国大使馆翻译的机会。和这些深居简出、略带神秘的美国使馆高级官员在一起,一个新的想法在张杨心中萌生出来:何不申请美国学校?
那一年的6月,张杨疯狂地准备托福和GRE、寄发申请材料,该做的都做了,疲惫到极点的张杨静待命运的安排。最终,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邱鲁大学等7所美国著名大学向张杨寄出了录取通知书。
2006年3月14日,他最神往的哈佛大学,也张开了欢迎他的手臂。9月上旬,张杨办理好了新东方的辞职手续,踏上了去美国的飞机。9月中旬,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中间短短10天的间隔,意味着,张杨主动放弃了他在新东方工作4年应该得到的价值百万的股票期权。
“God closed a door and will open another window for you(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在另一个地方为你打开一扇窗)。”面对很多人的疑问,这是张杨的回答。
做一个“国际化的中国人”
与很多初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不同,张杨可是带着自己工作积攒下的大把美元登陆哈佛的。美国大学生一个月的零花钱不过500美元,而张杨带了一万,这些钱足够他在留学的第一年,双倍地享受生活。
然而,张杨没有选择这样的生活,他一边上学,一边到学校的图书馆勤工俭学、教美国孩子学中文、做留学咨询、当广告公关、做会议企划,再加上每学期7000美元的奖学金,他他的哈佛生活实在是很“富有”。
即将从哈佛毕业的时候,摆在他面前的每个选择都很诱人:可以重回新东方,可以到美国的咨询公司,年薪逾80000美金,或者用自己的积蓄创业,开一家留学咨询公司……
张杨却再次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他走进了美国一所百年私立中学Worcester Academy,成为该校第一位来自亚洲的雇员。
面对许多人的不解,张杨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希望在亲历了美国的高等教育之后,再亲历美国的基础教育。现在,张杨是一家著名教育集团的美国中心总监,Hazard China Review中国区经理,他希望帮助更多的中国学生融入世界。工作之余,他也没有忘记享受生活的乐趣,计划每年和妻子一起游历10个国家,体验不一样的异域风情。
就如他在《我的哈佛日记》和《年轻的战场》两本书中,一直强调和阐述的观点一样,面对今天的世界,每一个中国学生,都应该具有让自己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中国人”的理念而他的经历和成功,就是对这一观点最生动的诠释。
清华几乎摧毁了他的“精英梦”
高中毕业时,张杨给自己定了个“不太切合实际”的高考目标:清华大学。成绩不算特别突出的他,做出这个选择主要源自母亲从小灌输的精英教育。一直被“考试波浪起伏”(病征为相邻的两次考试成绩会走极端)困扰的他,在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考中,以“坚决不要考好”的信念考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全校第四名。
结果,高考时“悲剧”真的应验了,他的数学考出了一个非常差的成绩,清华就这样和他失之交臂,他最终进入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
看着很多同学都考入一些很“牛”的学校,这种反差反倒让张杨有了很强的危机感,大学4年一刻也没闲着,学英语、参加比赛、到别的系蹭课,不知不觉就到大学毕业的时候。
这时的张杨有3个选择:考研究生,申请法国留学,成为湖北省外事办的一名公务员。4年前的高考之痛,让张杨选择了考研,目标清华。
一路过关斩将,张杨最终笑傲群雄,从此,别人介绍他的时候总会刻意强调,这是“清华的研究生张杨”,然而,刚刚开始膨胀的虚荣心,转眼就输给了现实。常常透支的餐卡和羞涩的口袋,时时都在提醒着他,再牛的“名校精英”也得如常人般吃饭穿衣。暑假赚的1000元已经所剩无几,每个月350元的补助总是接不上趟,那时,张杨能做的,就是把每天的开支压缩在15元以内。
与窘迫的生活相比,最大的打击来自于学业。本科时,最让张扬自豪的就是可与英语专业学生媲美的英文水平,在清华新生的英语分级考试中,只有考到90分以上才能免修英文,他带若舍我其谁的架势走进考场,结果却是,“免修”的学生一太片,唯独他榜上无名。
初入清华,用张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精英感’被拮据的生活慢慢打碎。而被打得更碎的,是积累了4年的自信。”重归现实的他,开始找到那些免修的同学讨教经验,每天晚上坚持听CNN英语新闻,周五到人民大学英语角练口语。别人的研究生生活都不紧不慢地进行着,张杨却比上本科时还要忙还要累。
第一学年结束。他的英语口试和笔试都拿到了满分,尤其是口语,把考官彻底震住了。
面对拮据的生活,22岁的张杨思考着得自己去挣钱。他在新东方找到了工作,做英语培训老师,一个班教下来,能净收入8000元,让他立即“脱贫”。在新东方,张杨工作了三年,除了赚够以后的留学费、生活费、旅游费外,剩下的钱还能在北京买上一套价值不菲的房子。
在差一点击倒自己的地方,张杨把自己炼成了一个真正的精英!
为哈佛放弃百万股票期权
在新东方,张杨曾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也被学生评出过最低分。丰厚的收入,让他的生活开始变得很奢侈。他曾在一次外出讲课的间隙,逛街时把“杰竞·琼斯”专卖店里的衣服,每个样式都豪爽地买下一件,颇有一掷千金的豪迈。
当他不再为钱担心发愁的时候,这样的生活也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就是所谓的成功吗?如何让这些钱花得更有意义?
留学,去世界一流大学!
在清华研究生即将毕业的时候,张杨再次做出了让很多人意外的选择。他首选的留学目标是剑桥大学。膨胀的自信加上老师的鼓励,让张杨觉得考取剑桥不过是囊中取物。然而,三次报考雅思,三次失利,张杨的剑桥梦破灭了。
而六三时就开始学习的法语,成为张杨的一线希望,他重新开始学法语,骑着简陋的自行车,到北大法语系的教室做旁听生。一年之后,他选择了法国名校“巴黎高等政治学院”,递交精心准备的材料、面试时对答如流、与主考官愉快地交谈……张杨找不出自己不被录取的理由,结果,录取名单公布了,张杨没找到自己的名字。
更受打击的是,不甘心的他又继续申请了几所更差的法国学校,连这些之前根本没看上的学校,也拒绝了他。对张杨而言,这是最铭心刻骨的一次打击,此时距他毕业还有半年的时间,他几乎到了崩溃边缘。
为了帮助张杨走出低谷,导师建议他申请“清华路透实习奖学金”,或许能遇到一些新的机遇。在路社,长期和来自英美名校的人一起工作,因为一次翻译的机会,张杨有幸结识了美国大使馆新闻发言人,并以他出色的表现得到长期担任美国大使馆翻译的机会。和这些深居简出、略带神秘的美国使馆高级官员在一起,一个新的想法在张杨心中萌生出来:何不申请美国学校?
那一年的6月,张杨疯狂地准备托福和GRE、寄发申请材料,该做的都做了,疲惫到极点的张杨静待命运的安排。最终,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邱鲁大学等7所美国著名大学向张杨寄出了录取通知书。
2006年3月14日,他最神往的哈佛大学,也张开了欢迎他的手臂。9月上旬,张杨办理好了新东方的辞职手续,踏上了去美国的飞机。9月中旬,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中间短短10天的间隔,意味着,张杨主动放弃了他在新东方工作4年应该得到的价值百万的股票期权。
“God closed a door and will open another window for you(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在另一个地方为你打开一扇窗)。”面对很多人的疑问,这是张杨的回答。
做一个“国际化的中国人”
与很多初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不同,张杨可是带着自己工作积攒下的大把美元登陆哈佛的。美国大学生一个月的零花钱不过500美元,而张杨带了一万,这些钱足够他在留学的第一年,双倍地享受生活。
然而,张杨没有选择这样的生活,他一边上学,一边到学校的图书馆勤工俭学、教美国孩子学中文、做留学咨询、当广告公关、做会议企划,再加上每学期7000美元的奖学金,他他的哈佛生活实在是很“富有”。
即将从哈佛毕业的时候,摆在他面前的每个选择都很诱人:可以重回新东方,可以到美国的咨询公司,年薪逾80000美金,或者用自己的积蓄创业,开一家留学咨询公司……
张杨却再次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他走进了美国一所百年私立中学Worcester Academy,成为该校第一位来自亚洲的雇员。
面对许多人的不解,张杨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希望在亲历了美国的高等教育之后,再亲历美国的基础教育。现在,张杨是一家著名教育集团的美国中心总监,Hazard China Review中国区经理,他希望帮助更多的中国学生融入世界。工作之余,他也没有忘记享受生活的乐趣,计划每年和妻子一起游历10个国家,体验不一样的异域风情。
就如他在《我的哈佛日记》和《年轻的战场》两本书中,一直强调和阐述的观点一样,面对今天的世界,每一个中国学生,都应该具有让自己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中国人”的理念而他的经历和成功,就是对这一观点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