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发展的手段,不创新只会重复,人类就不会进步,也更难立足于变化万千的新时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今天,不可能是在守陈守旧的教育环境下进行的,它必须在教育目标、观念、手段、方法、评价等都与创新精神相协调,为学生构建起创新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倡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承担起教育的使命,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定位于课堂,才会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行为。在科学课堂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每个科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发现真理”。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从无疑到有疑,再从解疑到创新。然而,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质疑这一能开发创新能力的教学技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一是教师不善于提问,即使提问,也只停留在“对不对、是不是等无效问答上,没有技巧,没有深度,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了。二是学生不愿提问,没有质疑,没有挑战,只有被动地接受、被动地作答。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1、创设民主氛围,营造质疑环境
  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要素。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引导者,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引导学生能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营造既充满竞争又愉快的合作的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起来,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体系。在《科学》教学中进行质疑,首先要营造适宜于质疑的条件和环境。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废除旧的教学模式,创建“多维互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创设创造思维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各种疑问和猜想,在探索中学习科学方法、获取知识。例如: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课时,首先讲述小故事一则,“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师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却被波浪送回岸边”。让学生分析,猜想奴隶不沉入水里的原因在哪里,是“天神”保佑他们吗?然后教师再做鸡蛋在清水和浓盐水中的浮沉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从中悟出道理来。通过生动形象的举例,加之科学的实验,不仅使学生破除了封建迷信思想,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喜爱科学的目的。
  2、鼓励学生质疑,保护和发展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老师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探求答案。要使学生自觉主动的质疑,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情感和敢于质疑的勇气。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即使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提出的想法、见解和设计的方案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创造精神也是很可贵的,教师不应当轻易的否定了之。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使学生逐步达到“善疑”、“会疑”和“质疑”。
  例如,在初中《科学》总复习课上,我要求学生重做一次“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以加深对液体沸腾的有关科学现象的解释。开始,如事先预料的那样,不长时间,便可以得到液体沸腾的有关结论。当我准备结束实验时,有一个叫王杰的同学迫不及待的站起来,提出自己得见解:老师,我还看到了水沸腾前,水中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以至消失。而在沸腾的时候这些气泡才会越来越大,到水面上破裂开来。我表扬了王杰同学,敢于提出新问题,并承认自己也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虚心向同学们征询:你们还有谁观察到了与王杰同学同样结果的?不少同学一片茫然,我决定让同学们重新做一次这个实验。实验开始了,我和所有同学都集中了全部注意力,时间一秒一秒过去了,一个个气泡也跟个出现了,它们挣扎离开了烧杯底部,上升、再上升,奇怪,真的变小了,又小了……,杯底气泡越来越多,终于沸腾了。大量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大,越来越快了。我肯定了王杰同学观察的结论是正确的,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
  同学们自己发现了问题,教科书也没有的的新问题,学生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总结得出结论:水沸腾前,烧杯中上部水温比下部水温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放出热量,泡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液滴,所以越来越小;沸腾时各处都发生了剧烈的汽化,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充入,所受水的压强也越来越小,所以体积越来越大。体积变大后受到的浮力也随着变大,就出现了越来越快的状况。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尝到了质疑和释疑的乐趣,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并体验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地喜悦。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的科学兴趣会大增,创新教育才有落实到学生的可能。由此可见,创新教育不应是一种雕刻的教育,而是潜意识地渗透到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中。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的创新能力
  
  1、教会学生用身边易找的材料进行实验
  比如,在讲“分子间引力”的时候,用折段的粉笔不能重新结合,来说明分子间距大于分子直径10倍以上,引力不存在;在讲摩擦力与压力有关时,我随手拿起黑板擦按在竖直的黑板上,当压力不够时,黑板擦滑落在地上;在讲摩擦起电时,用塑料泡沫与手摩擦,极易使泡沫带负电,而且可以将吊起的乒乓球吸引得不停跳动,久而久之,教师的示范会在学生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讲到压强实验时,学生会用笔尖和笔头顶着拇指来说明压强和受力面积有关。
  2、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实验
  演示实验一般以老师为主体,边讲边演示,学生只是边听边观察,虽然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实验的要领,但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没有动手机会,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老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增设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遗憾,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精神。比如,在蒸发致冷课中,可给每个学生配有一小杯酒精、一个温度计、若干棉花,学生通过酒精涂于手背而感到凉爽,说明酒精蒸发吸热;将温度计玻璃泡从酒精中取出,发现示数先下降后上升,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进一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创造的过程。
  3、有意识的布置一些课外实验
  包括验证科学规律或科学现象的实验构思、想法和制作,或课本实验的改进,或是任意的小制作、小发明。教师可参与适当的指导,然后评出优秀作品奖、创意奖、优胜奖,尽可能多的做到以大面积奖来鼓励学生参与。如给出这样的小实验课题:如何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食用大米的密度;如何在家中测量牛奶、酱油的密度;如何测量不规则大石头的体积;没有天平如何测量一把粗细均匀刻度尺的质量;如何测人体的最大功率;如何测家用电冰箱的功率……对这些小实验课题的设计,学生感到非常亲近、现实、平易、不管成绩优秀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会踊跃思考,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方案,甚至奇怪的连老师都想象不到的方案。
  4、重视对意外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那么,意外实验现象可作为一条有效的探索途径。实验中若出现意外现象,老师要不失时机的抓着机会,充分利用意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H2的燃烧实验,H2在尖嘴管口点燃,火焰颜色不是淡蓝色而是蓝中带黄,这是为什么?学生经分析不能回答,老师再引导燃烧是在导管口进行,学生很快明白,黄色是玻璃导管引起的。那么用什么材料做导管呢?有同学回答用铁管、铝管,还有同学用瓷玻管,这个方案得到很多同学的认可。
  有时,老师还要将可能出现的错误有意设计成错误实验,通地演示错误实验,让学生直接体会到错误实验所导致的后果,分析原因,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将一块较大的钠投入盛有CuSO4溶液的试管中,钠在水面很快燃烧,试管口出现雾状,并有燃烧现象,同时伴随尖锐的爆鸣声,试管内出现蓝色和黑色沉淀。学生通过实验很快感受到钠与水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分析出生成的NaOH与CuSO4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放出的热使钠燃烧并点燃试管内聚集的H2,同时使Cu(OH)2部分分解成氧化铜,生成黑色沉淀。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只要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开拓创新途径,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导言课来激发学习兴趣;第二阶段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不断巩固学习兴趣 ;第三阶段是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来发展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
期刊
摘 要: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学风状况日益令人担忧。经过调查了解,笔者认为必须多管齐下,通过职业生涯指导、思想认识提高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促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最终达到形成良好学风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规划 教师引导 学风建设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德才兼备。即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期刊
和谐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和谐的社会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学校实行以人为本管理,即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校园要成为师生和谐成长的家园。当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将会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使学校的管理机构更高效运转,组织效能更充分发挥,显著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现就以教师、学生的角度来
期刊
摘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家长有关,也与音乐教师自身有关。改变这种现状的措施有加强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的培训;改变观念,提高认识,使领导、家长、学生、全面认识音乐教育的作用,提高音乐课的地位;完善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 现状 措施 素质 提高 考核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
期刊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于有些不是经常接触的运动项目,有些学生会产生胆怯与恐惧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运动能力或缺乏自信心而产生的对动作害怕的情绪。造成学生产生胆怯,恐惧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体上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运动能力较差,(属力不能及),二是学生的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信心(属“心”不能及)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应用心理手段调节学生身体练习时的心态,创造最
期刊
摘要:在中学阶段,文言文中字词的教学,如高楼大厦的基脚,只有具备扎实的根基,方能实现理想的空中楼阁;只有具备扎实的字词基础,才能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中遨游。字词教学是篇章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读音 词义通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渊源,在不同时期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期刊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普遍较低,而英语阅读能力又是衡量大学生语言综合水平的重要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理解是检验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测试手段,因此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活动。如何使学生高效阅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本文针对大学生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英语阅读 阅读能力 英语教学     一直以
期刊
摘要:刘琨和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同时还是风格特征都相似的作家。本文将从少年立大志、乱世出英才、爱国显豪情、英雄空悲愤和马背抒情怀几个方面对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征的相似性及成因作简要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刘琨 岳飞作品相似性    刘琨与岳飞,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爱国英雄人物,具有神圣的地位。他们分别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为国家,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能征善战的将领
期刊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的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而教师教学观念、方法上的转变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从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看,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无从谈及;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