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改革的推移,经济上升,城市规模变大,世界上每一个城市,都不得不迎接发展的挑战。而这些城市的中心,是民众聚集的地方,应该有满足民众服务的各类建筑并和谐的集中在一起。不同的城市发展时期,城市中心的形态是在改变,直到今日,新型的大都市城市中心又有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深圳;城市中心;新市民中心
引言:
深圳作为“大鹏展翅”的地方,一直飞翔在改革开放的浪尖,引领改革开放的潮头,营造着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形象。而作为“城市大客厅”的城市中心区,它的建设也就成为了政府的一件大事, 城市发展规模扩大,不单单是重建老城区和合理开拓新区的问题,还要做出新的规划。是老城区向外扩建发展还是完全建设新城区?前者老城区原有的市中心,在功能上仍然要能为新城区服务;后者要协调好新老市民中心的使用关系。本文集中讨论深圳新城市中心——深圳市民中心。
一、城市中心的演变与变革:
建市之初,深圳是一个面积不足3km2海边渔村,所谓的“城市中心”也只是小小的港口。随着改革的开始,深圳香港之间最初有罗湖、沙头角和蛇口三个通商口岸,罗湖口岸是人流量最多、最为繁华的港口,罗湖区自然成为特区初期的城市中心区。紧接着火车站附近的人民路和东门地区,因为交通的便利,接棒成为城市的商业中心,成为“新深圳人”在深圳聚集、消费、生活的主要区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金融机构,使金融成为城市支柱产业,城市发展迎来第二春。但当时人民路和东门地区的发展已趋于饱和,城市扩建的方向只能向外出发,深南大路及其东部成为新的发展位置,并与原有的人民路、东门地区之间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最后便是福田中心区,福田中心区是唯一一个从从世纪九十年代在城市规划上预留土地的中心区,做好了成为新的城市中心的准备。
总的来看,由于中心区是为整个城市的市民提供服务,因此理想的区位必定是核心商业区且处于城市空间的中心。如果采取以建设新城市中心的方式来达到扩建的目的,那么对于整个城市的活力与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深圳中心区虽然完成了从罗湖口岸区域到福田中心区的演变,但是随着旧城区的扩大,城市中心的位置也自然演变迁移,政府避免了城市核心区域与所建设中心区错位的巨大风险。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一方面,从上个世纪80年代深圳规划总局便已经确定了城市带状组团空间形态,为中心区的转移做好了空间上的预留,并且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心区的演变顺势而为;另一方面,深圳华强北地区早期是工业园区,随着城市功能的需求的不断發展,该片区域成功转型为商务中心,为成为城市中心区提供了适宜的空间,为全国第一例也是唯一一例。而预留的福田中心区也做好了成为新型城市中心的准备。
二、新时代城市中心的特点:
我国过去没有开放空间的城市中心,普遍突出历史纪念意义、革命色彩、用于大型群众政治集会。而作为新世纪的大都市,深圳市民中心(福田中心区),以服务市民为基本功能的规划和设计,反映出从“人民”向“市民”的转变,它们更多是关于休闲、文化、自然景观的主题,具有以下特色:
(一):生态化。
考虑到中心城区作为大公园与周边绿地的关系,大公园应成为可以辐射周边绿地的布局核心, 例如:莲花山公园与周边行政区、居民区、广场、街道及其他绿地等功能区域形成绿色廊道,使得市民能自由安全地往来于公园与居住区,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对市民的关怀,使中心区的生态系统布局达到理想境界。
(二):布局遵循传统。
市民中心依托莲花山公园、深南大道横贯其中,以北布置行政中心与文化中心,以南是CBD。明确可以看出纵轴线和方格形路网相结合的总体布局,可见传统观念对城市规划者的强大影响力。
(三):开放行政,文化开路。
作为市政府的所在地,过去人们习惯称之为“衙门”,市民与政府之间好像始终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一次,深圳市政府领风气之先,将行政办公中心改为市民中心,其中所蕴含的行政理念的转变更具标志性意义。建设新的城市中心,都少不了文化艺术场馆,例如音乐厅、图书馆、展览馆、剧院等,既能服务市民生活又能提升城市公共形象,打造城市名片。
(四):中心商圈作为辅助。
深圳市民中心南部是以巨大的会展中心为主体建筑,两翼的是十余幢CBD商厦,中轴线为一层高的商场,配以合理的交通系统,不断高效率运转为城市经济服务。核心商务区在中心区所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城市形象,它还是一个能量聚集地,一个人量、物量、信息量、资金量汇聚的城市中心大磁场。
综上所述,深圳新城市中心,传统为本(纵轴线布局),西学为用(城市广场、公园),行政文化为主,经济为辅。主循律是健康的,因为新市民中心是为市民服务的建设成果。在市中心,市民可以无拘无束地认识陌生人,因为公共场所向所有人开放。他们可以聚集在那里,同时能有机会享受城市所提供的最好的娱乐、演出和文化活动。互不相识的人可以透过这种场合,在群众中发现鲜活的人性价值和找到进行社会接触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恰好是现代人经常被剥夺了的。创造这些中心是政府的职责,这些市中心的元素不能靠商业投资,它们是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所必须具备的,应该以公款建设。但总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在选址上没有延续原市民中心的优势,在设计上也没有充分展现当地文化内涵,这方面巴黎拉德芳斯、北上广城市CBD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J·L.萨特
[2]李磷、薛求理 著.《21世纪中国城市主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9页
[3]蒋峻涛 著.《深圳城市中心区的空间演进》深圳:城市建筑,2005,35页
[4]周伟泉 著.《人文?生态?健康谷——惠州新湖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
关键词:深圳;城市中心;新市民中心
引言:
深圳作为“大鹏展翅”的地方,一直飞翔在改革开放的浪尖,引领改革开放的潮头,营造着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形象。而作为“城市大客厅”的城市中心区,它的建设也就成为了政府的一件大事, 城市发展规模扩大,不单单是重建老城区和合理开拓新区的问题,还要做出新的规划。是老城区向外扩建发展还是完全建设新城区?前者老城区原有的市中心,在功能上仍然要能为新城区服务;后者要协调好新老市民中心的使用关系。本文集中讨论深圳新城市中心——深圳市民中心。
一、城市中心的演变与变革:
建市之初,深圳是一个面积不足3km2海边渔村,所谓的“城市中心”也只是小小的港口。随着改革的开始,深圳香港之间最初有罗湖、沙头角和蛇口三个通商口岸,罗湖口岸是人流量最多、最为繁华的港口,罗湖区自然成为特区初期的城市中心区。紧接着火车站附近的人民路和东门地区,因为交通的便利,接棒成为城市的商业中心,成为“新深圳人”在深圳聚集、消费、生活的主要区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金融机构,使金融成为城市支柱产业,城市发展迎来第二春。但当时人民路和东门地区的发展已趋于饱和,城市扩建的方向只能向外出发,深南大路及其东部成为新的发展位置,并与原有的人民路、东门地区之间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最后便是福田中心区,福田中心区是唯一一个从从世纪九十年代在城市规划上预留土地的中心区,做好了成为新的城市中心的准备。
总的来看,由于中心区是为整个城市的市民提供服务,因此理想的区位必定是核心商业区且处于城市空间的中心。如果采取以建设新城市中心的方式来达到扩建的目的,那么对于整个城市的活力与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深圳中心区虽然完成了从罗湖口岸区域到福田中心区的演变,但是随着旧城区的扩大,城市中心的位置也自然演变迁移,政府避免了城市核心区域与所建设中心区错位的巨大风险。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一方面,从上个世纪80年代深圳规划总局便已经确定了城市带状组团空间形态,为中心区的转移做好了空间上的预留,并且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心区的演变顺势而为;另一方面,深圳华强北地区早期是工业园区,随着城市功能的需求的不断發展,该片区域成功转型为商务中心,为成为城市中心区提供了适宜的空间,为全国第一例也是唯一一例。而预留的福田中心区也做好了成为新型城市中心的准备。
二、新时代城市中心的特点:
我国过去没有开放空间的城市中心,普遍突出历史纪念意义、革命色彩、用于大型群众政治集会。而作为新世纪的大都市,深圳市民中心(福田中心区),以服务市民为基本功能的规划和设计,反映出从“人民”向“市民”的转变,它们更多是关于休闲、文化、自然景观的主题,具有以下特色:
(一):生态化。
考虑到中心城区作为大公园与周边绿地的关系,大公园应成为可以辐射周边绿地的布局核心, 例如:莲花山公园与周边行政区、居民区、广场、街道及其他绿地等功能区域形成绿色廊道,使得市民能自由安全地往来于公园与居住区,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对市民的关怀,使中心区的生态系统布局达到理想境界。
(二):布局遵循传统。
市民中心依托莲花山公园、深南大道横贯其中,以北布置行政中心与文化中心,以南是CBD。明确可以看出纵轴线和方格形路网相结合的总体布局,可见传统观念对城市规划者的强大影响力。
(三):开放行政,文化开路。
作为市政府的所在地,过去人们习惯称之为“衙门”,市民与政府之间好像始终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一次,深圳市政府领风气之先,将行政办公中心改为市民中心,其中所蕴含的行政理念的转变更具标志性意义。建设新的城市中心,都少不了文化艺术场馆,例如音乐厅、图书馆、展览馆、剧院等,既能服务市民生活又能提升城市公共形象,打造城市名片。
(四):中心商圈作为辅助。
深圳市民中心南部是以巨大的会展中心为主体建筑,两翼的是十余幢CBD商厦,中轴线为一层高的商场,配以合理的交通系统,不断高效率运转为城市经济服务。核心商务区在中心区所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城市形象,它还是一个能量聚集地,一个人量、物量、信息量、资金量汇聚的城市中心大磁场。
综上所述,深圳新城市中心,传统为本(纵轴线布局),西学为用(城市广场、公园),行政文化为主,经济为辅。主循律是健康的,因为新市民中心是为市民服务的建设成果。在市中心,市民可以无拘无束地认识陌生人,因为公共场所向所有人开放。他们可以聚集在那里,同时能有机会享受城市所提供的最好的娱乐、演出和文化活动。互不相识的人可以透过这种场合,在群众中发现鲜活的人性价值和找到进行社会接触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恰好是现代人经常被剥夺了的。创造这些中心是政府的职责,这些市中心的元素不能靠商业投资,它们是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所必须具备的,应该以公款建设。但总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在选址上没有延续原市民中心的优势,在设计上也没有充分展现当地文化内涵,这方面巴黎拉德芳斯、北上广城市CBD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J·L.萨特
[2]李磷、薛求理 著.《21世纪中国城市主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9页
[3]蒋峻涛 著.《深圳城市中心区的空间演进》深圳:城市建筑,2005,35页
[4]周伟泉 著.《人文?生态?健康谷——惠州新湖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