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地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本文以经济学基础为例,对高职分层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分层教学 个体差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O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200-02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经济学主要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组成,其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的主要理论一般运用经济模型进行分析,比如供需理论、厂商理论、生产理论等都需要数学公式推导以及图形的理解,学习难度较大。而高职院校学生差别较大,基础及能力层次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千篇一律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经济学基础》课程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中专、技工、职业高中的毕业生 (即“三校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使用传统一致的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能有针对性的提高和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全面性的重要体现。
著名心教育家、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在分层教学理论中,面向学生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是辨证统一的,分层教学的实施就是要解决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不同的具体教学策略,认识到学生的不同,并且在此基础上允许学生的不同发展。
二、高职经济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综合考量,划分层次
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基础条件,也是重要环节。在进行层次划分的时候,不能只是以之前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一定要科学细致地调查分析,从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两个方面综合考量,并以此为依据来划分学生层次。在完成基本课程任务的基础上,对学生要求可以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A层(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B层(基础一般、学习较自主)、C层(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层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分层教学,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保障。在传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紧扣分层教学目标,本着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层次差别的原则,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内容、辅导及作业内容等),满足三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 A层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拓展相关教学内容,关注学科发展,激发学生对自主与创新精神的探索。对于B 层学生,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C层学生,要求实现基本教学大纲的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自信心。
(三)作业及辅导分层
分层设计作业是巩固分层教学成果的重要措施,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C层次围绕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涉及,A、B层次有不同的拓展与提高。
通过分层辅导解决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C层学生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辅导,可以把大纲的目标分解,降低难度,逐級达到最终目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定理时,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模型,但是C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先补充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能够看懂图形,进而掌握经济模型的绘制、了解其经济意义;对B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学习分组,教师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探寻并总结有效的学习方式;对A层学生加强拓展式培训,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辅导,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分层教学的成绩评价问题
分层教学要打破统一标准的传统测验形式,坚持以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不能以终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的一刀切做法。C层次侧重基本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B层次强调知识的应用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探寻,A层次侧重知识的综合性,同时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全面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措施,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各层次的学生是弹性和流动的,结合学生自愿选择层次,鼓励学生向更高层级迈进,激发每个学生的上进心,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
作者简介:
马海云(1981.9-),女,山东省聊城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关键词】分层教学 个体差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O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200-02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经济学主要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组成,其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的主要理论一般运用经济模型进行分析,比如供需理论、厂商理论、生产理论等都需要数学公式推导以及图形的理解,学习难度较大。而高职院校学生差别较大,基础及能力层次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千篇一律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经济学基础》课程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中专、技工、职业高中的毕业生 (即“三校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使用传统一致的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能有针对性的提高和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全面性的重要体现。
著名心教育家、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在分层教学理论中,面向学生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是辨证统一的,分层教学的实施就是要解决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不同的具体教学策略,认识到学生的不同,并且在此基础上允许学生的不同发展。
二、高职经济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综合考量,划分层次
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基础条件,也是重要环节。在进行层次划分的时候,不能只是以之前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一定要科学细致地调查分析,从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两个方面综合考量,并以此为依据来划分学生层次。在完成基本课程任务的基础上,对学生要求可以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A层(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B层(基础一般、学习较自主)、C层(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层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分层教学,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保障。在传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紧扣分层教学目标,本着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层次差别的原则,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内容、辅导及作业内容等),满足三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 A层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拓展相关教学内容,关注学科发展,激发学生对自主与创新精神的探索。对于B 层学生,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C层学生,要求实现基本教学大纲的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自信心。
(三)作业及辅导分层
分层设计作业是巩固分层教学成果的重要措施,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C层次围绕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涉及,A、B层次有不同的拓展与提高。
通过分层辅导解决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C层学生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辅导,可以把大纲的目标分解,降低难度,逐級达到最终目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定理时,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模型,但是C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先补充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能够看懂图形,进而掌握经济模型的绘制、了解其经济意义;对B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学习分组,教师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探寻并总结有效的学习方式;对A层学生加强拓展式培训,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辅导,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分层教学的成绩评价问题
分层教学要打破统一标准的传统测验形式,坚持以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不能以终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的一刀切做法。C层次侧重基本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B层次强调知识的应用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探寻,A层次侧重知识的综合性,同时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全面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措施,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各层次的学生是弹性和流动的,结合学生自愿选择层次,鼓励学生向更高层级迈进,激发每个学生的上进心,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
作者简介:
马海云(1981.9-),女,山东省聊城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