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学校的中文班上老师讲到“孔融让梨”这一课。为了看看学生们理解得如何,老师挨个儿问,如果换成了她们,会不会让梨?
老师问女孩A,“如果邻居家的小朋友来了,妈妈拿出一盘梨,她会不会把大梨让给邻居的小孩吃?”女孩A搖头说:“我不会,我要吃大的。”
老师问:“为什么呢?”A回答:“他家的两个小孩每次吃东西都要剩下,如果把大梨给他们吃肯定要浪费,浪费东西不是好习惯。”这个孩子虽然不让梨,但她的说法蛮有道理。
女孩B家里有个年龄比她大很多的哥哥,父母对B极其宠爱。老师问:“你在家里吃梨,会不会把大的让给哥哥吃?”女孩B连连摇头说:“因为我妈妈和哥哥总是把大梨给我吃,我吃了他们才高兴。”这孩子的出发点好像也站得住脚。
接着问到女孩C,C有个大她两岁的哥哥,两个人时常打打闹闹。老师问C:“是否会把大梨让给哥哥?”她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哥哥他很坏,对我一点都不好,我才不要把大梨让给他!”老师听了长叹一口气。
第四个问到凯丽,凯丽生在中国家庭,老师问:“凯丽,如果你和弟弟一起吃梨,会不会把大梨让给弟弟吃?”凯丽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不让,我比弟弟大,我当然要吃大的。大的吃大的,小的吃小的,这才公平。”
老师问最后一个孩子:“你是否会把大梨让给哥哥?”这个女孩也有个大她两岁的哥哥,她听到问题后,轻轻地点了点头。老师继续问道:“为什么呢?”那女孩回答:“我不爱吃梨,我哥哥爱吃,他都拿去吃好了,我不在乎。”
美国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个性鲜明、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赞赏的。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多么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都会得到一句“GoodTry(很好的尝试)”的赞许。从这几个女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虽然没有人真正理解“孔融让梨”的真谛,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让梨或者让梨的理由。
(李淑珍摘自《青年参考》)
老师问女孩A,“如果邻居家的小朋友来了,妈妈拿出一盘梨,她会不会把大梨让给邻居的小孩吃?”女孩A搖头说:“我不会,我要吃大的。”
老师问:“为什么呢?”A回答:“他家的两个小孩每次吃东西都要剩下,如果把大梨给他们吃肯定要浪费,浪费东西不是好习惯。”这个孩子虽然不让梨,但她的说法蛮有道理。
女孩B家里有个年龄比她大很多的哥哥,父母对B极其宠爱。老师问:“你在家里吃梨,会不会把大的让给哥哥吃?”女孩B连连摇头说:“因为我妈妈和哥哥总是把大梨给我吃,我吃了他们才高兴。”这孩子的出发点好像也站得住脚。
接着问到女孩C,C有个大她两岁的哥哥,两个人时常打打闹闹。老师问C:“是否会把大梨让给哥哥?”她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哥哥他很坏,对我一点都不好,我才不要把大梨让给他!”老师听了长叹一口气。
第四个问到凯丽,凯丽生在中国家庭,老师问:“凯丽,如果你和弟弟一起吃梨,会不会把大梨让给弟弟吃?”凯丽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不让,我比弟弟大,我当然要吃大的。大的吃大的,小的吃小的,这才公平。”
老师问最后一个孩子:“你是否会把大梨让给哥哥?”这个女孩也有个大她两岁的哥哥,她听到问题后,轻轻地点了点头。老师继续问道:“为什么呢?”那女孩回答:“我不爱吃梨,我哥哥爱吃,他都拿去吃好了,我不在乎。”
美国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个性鲜明、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赞赏的。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多么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都会得到一句“GoodTry(很好的尝试)”的赞许。从这几个女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虽然没有人真正理解“孔融让梨”的真谛,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让梨或者让梨的理由。
(李淑珍摘自《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