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由改制后的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昆曲《1699·桃花扇》火爆京城。令人惊讶的是,这出长达三小时的大戏,演员平均年龄不超过18岁,女主角竟然只有16岁,而导演这部昆曲名剧的是国家话剧院的著名导演。这部戏和以往剧目运作最大的不同是,把作品当产品,邀请国际一流艺术家加盟,把以往以获奖为参照系改为以市场为参照系。现在已有五大国际艺术节看好《桃花扇》,国内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8月份。
北京市儿童艺术剧院转制后,在整合文化资源,在艺术生产策划、市场营销运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先后推出《迷宫》、《Hi,可爱》和《魔山》等不同题材儿童剧,演一部火一部。改制当年,剧院共创收2163万元,其中营业收入1568万元,是改制前的18倍。2005年,他们又创下总收入5000万元的业绩。
丽江民族歌舞团转制前每年演出不到20场,转制两年来,与旅游业相结合,演出已达1700多场,观众突破70万人次,总收入7000万元。
上影集团公司2004年底完成了整体转制,改革使其效益不断增长,利润由2加3年的209万元跃升到2005年妁.8548万元。体制机制的变革,激发了这些文化单位的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与任何一项改革一样,改革本身永远不是目的。根据中央确定的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入2006年以来,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步骤紧锣密鼓,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随后,在全国两会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热点之一引起代表委员的关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一切迹象表明,2006年正在成为中国文化体制变革的“破冰之年”。
从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看,文化越来越显示其作为国家软实力而存在的地位,强大的文化生产力对于促进民族自信心的培育,对增进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决定性意义。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活力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发展的水平。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绚丽花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这个伟大事业的组成部分,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特点,面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客观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卫生体制改革之后,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决策。
从本质上看,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事业单位,是一次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促进;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则是新形势下公民文化权利的落实和实现;对执政党来说,意味着文化执政能力的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在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人民群众需要的满足和党的文化执政能力建设三方面同时取得成效。从解放文把生产力来说,就是要通过改革生产更多的好作品,涌现更多的文化人才,经营性文化事业能够在市场上充分施展,公益文化事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众;从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来说,就是要通过改革使人们不仅能够享受更多的文化成果,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到文化创造中来;从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来说,就是要通过改革使健康的文化、先进的文化得到更有效的传播。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要全面领会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动力、思路、格局和发展目的的认识。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要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促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伟大事业上来。要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协调,为改革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项前人没有实践过的伟大事业。从“十五”的第一年提出文化产业开始到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到2005年试点基本结束,到2006年的开局之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在全国全面推开。总的来讲,我国文化产业在“十五”期间经历了重大的哭破,推动了文化的进展,承担了历史性的责任。“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将从局部突破走向全面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北京市儿童艺术剧院转制后,在整合文化资源,在艺术生产策划、市场营销运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先后推出《迷宫》、《Hi,可爱》和《魔山》等不同题材儿童剧,演一部火一部。改制当年,剧院共创收2163万元,其中营业收入1568万元,是改制前的18倍。2005年,他们又创下总收入5000万元的业绩。
丽江民族歌舞团转制前每年演出不到20场,转制两年来,与旅游业相结合,演出已达1700多场,观众突破70万人次,总收入7000万元。
上影集团公司2004年底完成了整体转制,改革使其效益不断增长,利润由2加3年的209万元跃升到2005年妁.8548万元。体制机制的变革,激发了这些文化单位的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与任何一项改革一样,改革本身永远不是目的。根据中央确定的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入2006年以来,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步骤紧锣密鼓,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随后,在全国两会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热点之一引起代表委员的关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一切迹象表明,2006年正在成为中国文化体制变革的“破冰之年”。
从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看,文化越来越显示其作为国家软实力而存在的地位,强大的文化生产力对于促进民族自信心的培育,对增进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决定性意义。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活力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发展的水平。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绚丽花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这个伟大事业的组成部分,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特点,面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客观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卫生体制改革之后,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决策。
从本质上看,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事业单位,是一次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促进;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则是新形势下公民文化权利的落实和实现;对执政党来说,意味着文化执政能力的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在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人民群众需要的满足和党的文化执政能力建设三方面同时取得成效。从解放文把生产力来说,就是要通过改革生产更多的好作品,涌现更多的文化人才,经营性文化事业能够在市场上充分施展,公益文化事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众;从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来说,就是要通过改革使人们不仅能够享受更多的文化成果,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到文化创造中来;从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来说,就是要通过改革使健康的文化、先进的文化得到更有效的传播。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要全面领会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动力、思路、格局和发展目的的认识。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要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促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伟大事业上来。要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协调,为改革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项前人没有实践过的伟大事业。从“十五”的第一年提出文化产业开始到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到2005年试点基本结束,到2006年的开局之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在全国全面推开。总的来讲,我国文化产业在“十五”期间经历了重大的哭破,推动了文化的进展,承担了历史性的责任。“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将从局部突破走向全面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