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更要注意讲究铺设艺术,教会学生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特别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并从阅读教材中寻求解答途径,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
【关键词】语文;阅读;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理论,已成为中学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作为带头学科的初中语文课,更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明确什么叫素质?什么叫语文素质?何为素质教育?
我们知道,素质通常是指以学生的天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整体质量水平,涵盖自然素质(生理解剖特性、生理机能特性)、心理素质(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社会文化素质(政治、道德、科学、审美、劳动、交往)等三个层面的人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整合体。而语文素质,则是指语文方面的吸收能力、内化能力、思维能力、语文行为能力、语文潜力等诸要素的能动整合体。它包括语文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两个层面。其中语言素质突出表现在语文既是交流工具,又是思维工具。语文的人文素质突出表现在语言还是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们思想的媒体,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进而推知,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初中语文课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根据初中语文教学课标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理论原则,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自己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制订全面的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具体的说,可以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依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鉴赏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
2 面向全体学生
现代教育科研成果已表明,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学好文化知识的基础和潜能。换句话说,导致“差生”的存在,是因为教育思想(包括教师和家长)有误,教学方法落后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要改變这一现状,必须转变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其中包括“差生”。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2.1 因人而异,分层要求。即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把教学要求分成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两个类型。这一点,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编排就很讲究,课后练习分层次要求,分必做和选做,由教师掌握。这也给教学带来了方便,选做题,明显是难度较大的提高练习,这类题型,教师就不宜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只能交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完成。
2.2 共同合作,全面提高。即在教学过程中,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共同学习,互相启发。1994年我便开始了这项实验。问题的讨论回答,作业的批改,作文修改推荐,都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验班的成绩明显好于非实验班。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产品,而应当视学生为能动的主体,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承继性的学习,更是创新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
3.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导入课题中,置疑设难,但坡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3.2 铺设引导。
在教学中应注意设铺垫,为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铺路搭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予回答的“冷场”现象,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此时只是埋怨学生太笨,干脆越俎代庖,自己现身说法,搞成自问自答。其实,这种“冷场”有时候就是教师问题设计坡度过大造成的。此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更要注意讲究铺设艺术,教会学生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特别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并从阅读教材中寻求解答途径,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
3.3 发挥小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教给小组完成,使小组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帮助全组成功。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小组成绩、办墙报等都可以进行竞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4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增强开放意识。
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更要重视直接培养学习终身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着眼一般发展,增强开发意识。
传统教育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知识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和教材。这就形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输送渠道。我们要树立开放意识,将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现开放式的教学,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可以从三个结合着手。
3.4.1与课外结合。
我们在教学基本篇目时,可以事先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以利解决本课的问题。如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可事先让学生阅读《红楼梦》前四回,了解其中的有关人物,情节。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为解决本课的教学目标作铺垫。
3.4.2与其他学科结合。
各种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也就存在相互迁移的可能。人们在探求更深层次的知识体系时,单靠一门学科的知识是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的,而借助于相关学科的知识,则常常可以向某一领域作深层次的探索。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政治、历史、地理、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知识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4.3与生活结合。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单是局限于课本,未免狭隘了些。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观,把课本与生活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习认识生活,让学生弄清楚作者反映的是什么生活,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反映这样的生活。在写作中,要指导学生反映好现实生活。甚至,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体验生活。这样就把生活引进了语文教学,形成了语文教学的开放式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而言之,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把教育目标放在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上,真正做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关键词】语文;阅读;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理论,已成为中学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作为带头学科的初中语文课,更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明确什么叫素质?什么叫语文素质?何为素质教育?
我们知道,素质通常是指以学生的天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整体质量水平,涵盖自然素质(生理解剖特性、生理机能特性)、心理素质(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社会文化素质(政治、道德、科学、审美、劳动、交往)等三个层面的人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整合体。而语文素质,则是指语文方面的吸收能力、内化能力、思维能力、语文行为能力、语文潜力等诸要素的能动整合体。它包括语文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两个层面。其中语言素质突出表现在语文既是交流工具,又是思维工具。语文的人文素质突出表现在语言还是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们思想的媒体,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进而推知,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初中语文课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根据初中语文教学课标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理论原则,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自己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制订全面的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具体的说,可以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依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鉴赏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
2 面向全体学生
现代教育科研成果已表明,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学好文化知识的基础和潜能。换句话说,导致“差生”的存在,是因为教育思想(包括教师和家长)有误,教学方法落后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要改變这一现状,必须转变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其中包括“差生”。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2.1 因人而异,分层要求。即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把教学要求分成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两个类型。这一点,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编排就很讲究,课后练习分层次要求,分必做和选做,由教师掌握。这也给教学带来了方便,选做题,明显是难度较大的提高练习,这类题型,教师就不宜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只能交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完成。
2.2 共同合作,全面提高。即在教学过程中,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共同学习,互相启发。1994年我便开始了这项实验。问题的讨论回答,作业的批改,作文修改推荐,都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验班的成绩明显好于非实验班。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产品,而应当视学生为能动的主体,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承继性的学习,更是创新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
3.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导入课题中,置疑设难,但坡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3.2 铺设引导。
在教学中应注意设铺垫,为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铺路搭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予回答的“冷场”现象,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此时只是埋怨学生太笨,干脆越俎代庖,自己现身说法,搞成自问自答。其实,这种“冷场”有时候就是教师问题设计坡度过大造成的。此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更要注意讲究铺设艺术,教会学生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特别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并从阅读教材中寻求解答途径,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
3.3 发挥小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教给小组完成,使小组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帮助全组成功。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小组成绩、办墙报等都可以进行竞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4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增强开放意识。
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更要重视直接培养学习终身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着眼一般发展,增强开发意识。
传统教育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知识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和教材。这就形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输送渠道。我们要树立开放意识,将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现开放式的教学,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可以从三个结合着手。
3.4.1与课外结合。
我们在教学基本篇目时,可以事先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以利解决本课的问题。如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可事先让学生阅读《红楼梦》前四回,了解其中的有关人物,情节。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为解决本课的教学目标作铺垫。
3.4.2与其他学科结合。
各种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也就存在相互迁移的可能。人们在探求更深层次的知识体系时,单靠一门学科的知识是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的,而借助于相关学科的知识,则常常可以向某一领域作深层次的探索。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政治、历史、地理、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知识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4.3与生活结合。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单是局限于课本,未免狭隘了些。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观,把课本与生活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习认识生活,让学生弄清楚作者反映的是什么生活,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反映这样的生活。在写作中,要指导学生反映好现实生活。甚至,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体验生活。这样就把生活引进了语文教学,形成了语文教学的开放式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而言之,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把教育目标放在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上,真正做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