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神马都是浮云”已由当年的网络流行语转变成了人们日常的语言,它的产生、流行和接受与人们的认知密不可分。本文从认知语义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此句汉语的结构和句子成分,说明了隐喻和转喻对语言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神马;认知;隐喻;转喻
作者简介:奎国萍(1987-),汉族,云南弥渡人,楚雄师范学院助教,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所成员,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2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1],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语言在社会中产生和发展,因此社会既是语言的创造者,又是语言的载体[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各种网络活动,形成了众多的网络社区。为实现网络社区内的有效交际,人们使用有别于日常生活的语言,形成了新的语言社区[3]和语言变体。每年,新词新语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网络流行语最终变成日常语言。这一变化反映了人们的认知,尤其是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方式。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从而揭示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在创造语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神马都是浮云”的概述
2010年起,网络流行语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其中,“神马都是浮云”这句话曾一度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流行语,其英译也随之出现,如: All things are of no consequence just like floating clouds [4],Magic horses are floating clouds,God horses are floating clouds4,Everything is nothing。该句子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它传达一种别无选择甚至绝望之意的同时,又透露出一种超然和乐观。正是因其可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该句子的意义很广,可用于很多场合,使其流行和吸收成为了可能。人们也曾对它的起源进行过探讨,如误打、受电影影响等。事实上,该句子的形成和广泛接受说明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是传统的语义学所不能解释的,故有必要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该句子进行分析。
三、对句子“神马都是浮云”的分析
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语言的意义[2]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思维的一种新方法[2]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它主要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人的思维和身体经验或外部世界的关系,语言和人的思维或身体经验或外部世界的关系等[5]。为弄清楚这些关系,很有必要把对意义的研究放在首位,故20世纪末,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意义便产生了认知语义学。确切地说,认知语义学研究的是概念化的形成,隐喻射体,范畴化,原型,比拟,理想化认知模型等[6]。根据认知语义学,意义的结构反映的是人们与外界接触的经验所形成的心理的范畴和由此产生的语言使用者的认知[7]。在认知机制中,隐喻和转喻是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因为它们在语言意义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单词的新意义源于其基本意义,是基本意义的衍生。人们通常强调新旧语境,这实际上就是隐喻[8]。尽管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它通常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18世纪起,研究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认为它是人类认知的一种手段而不仅是一种修辞[9]。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 曾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意味着隐喻不仅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而且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10],即用一种概念域或认知域来理解另一种概念域或认知域。其中,用于理解另一概念域的概念域是源域,而被理解的概念域被称为目标域[2]。隐喻在语言中的作用是在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基础上对意义进行延伸和创造[8]。此外,转喻也是一种在意义延伸和创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认知机制。和隐喻一样,转喻也曾被认为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根据认知语言学,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这过程中,同一认知域或理想认知模型下的源范畴为目标范畴提供了思维实现[2]。根据这一定义,转喻与隐喻的不同之处在于,转喻只涉及到一个认知域下面的两个不同的范疇,而隐喻则涉及到两个不同的域。王寅认为五种词义变化现象,如词义扩展,词义缩小,词义贬降、词义升扬以及词义转移都可以用转喻机制作出解释[8]。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人类的认知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隐喻和转喻两种思维方式。“神马都是浮云”这一句子的形成最具典型性,故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该句子为主系表结构,其中主语是“神马”,谓语系动词为“都是”,表语是“浮云”。起初,该句子的主语是表示任何事物的“什么”而不是 “神马”。由于“什”和“神”发音完全一致,主语的变化是基于第二个词素“么”和“马”发音的相似。实际上,这一种基于发音的相似而发生的变化是一种转喻[8]。“什么”和“神马”都属于一个概念域,即发音这一概念域。然而,尽管这两词的第一个词素相同,第二个词素的声母也都为/m/,但第二个词素的韵母却不同,这样就使得这两个词成为了两个不同的范畴。在该认知过程中,源认知范畴“神马”在同一个认知域,即发音这一认知域下,为目标认知范畴“什么”提供了思维实现。此外,隐喻的认知思维也对主语“神马”的形成起了作用。在这一认知过程中,“神马”被认为是源域而“什么”被认为是目标域。这是因为“神马”是一个概念域,使人们从中获得隐喻词汇去理解另一概念域“什么”。关于表语“浮云”,它的形成也和人们的认知有关。“浮云”最初有漂浮的云彩之意,代表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然而,自从孔子曾经它用来描述他对富贵的态度后[4],“浮云”这一次的意义逐渐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转变为了与价值观有关的意思。在所讨论的这句网络流行语中,“浮云”的意思很显然是变化后的意思,即与人们的价值观有关。和主语“神马”的形成一样,表语“浮云”的形成也与人的认知隐喻有关。这一认知过程中,有两个认知域,即自然现象认知域和价值认知域。人们用自然现象认知域来理解价值认知域,因为两者存在像似性。自然事物浮云的特征是随风不断地变化,给人一种稍纵即逝的感觉。根据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富贵是难料和稍纵即逝的,因为生命本身就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这两个域之间的像似性为稍纵即逝感或不确定感。正是这两个域之间的像似性使认知隐喻成为可能,进一步使得新词产生成为可能。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分析了该句子成分后,很有必要看整个句子的意思。对那些提倡语言使用标准和反对广泛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批评者来说,“神马都是浮云”这句话没是有意义的,因为如果没有任何解释,很难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如果批评者了解该句子的形成和人们认知间的关系,他们就会接受该句子,甚至惊叹人类认知在使语言更新和丰富方面的作用。当词语“什么”变成“神马”时,意思实际上也从“任何事物”变成了“神奇或神圣的马”,也就是有价值的东西。该句子中的“浮云”一词也有了“稍纵即逝”、“不确定”或“几乎不值得一提”的意思。因此,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有价值的东西都稍纵即逝、不确定或不值得一提,更何况是其他普通的东西了。前文提到,该流行语表达了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意思。对一些人来说,一个句子有两个看似矛盾的意思似乎有点奇怪。其实不然,积极意义是消极意义的进一步发展。该句子最初表达的是一种别无选择甚至是绝望之意,既然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别无选择或是只剩绝望,那么超然或乐观也就能从该句子中感受到了。实际上,认知隐喻也可以用来解释整个句子。“神马”和“浮云”当然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域。当人们试图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时,他们就会用“浮云”这一认知域来理解“神马”这一认知域。换句话说,“浮云”属于源域而“神马”属于认知域。
四、结语
网络流行語的出现到转变成为日常语言,显示出了语言的创造性和活力。传统的语义学并不能清楚有力地解释这些语言的形成和意义。认知语义学这一新学科的出现,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悬而未决的语言现象提供了可能。在人类的认知机制中,隐喻和转喻是创造新词和语言的两种重要手段。通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语句子“神马都是浮云”,本文揭示了语言形成或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也证明了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在创造新词和语言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语言的形成和人类的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隐喻和转喻两种思维。
参考文献:
[1]曹旺儒.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金志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交际语言的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
[4]百度百科“神马都是浮云”, http://baike.baidu.com/view/4531752.htm
[5]王寅.认知语义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
[6]葛林.认知语义学研究的新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3(5).
[7]刘芬,邓云华.认知、隐喻和语义[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4).
[8]林荫.‘山寨’等流行语的认知语义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9]朱军.认知隐喻——语义演化的隐形因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8).
[10]于莹.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关键词:神马;认知;隐喻;转喻
作者简介:奎国萍(1987-),汉族,云南弥渡人,楚雄师范学院助教,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所成员,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2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1],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语言在社会中产生和发展,因此社会既是语言的创造者,又是语言的载体[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各种网络活动,形成了众多的网络社区。为实现网络社区内的有效交际,人们使用有别于日常生活的语言,形成了新的语言社区[3]和语言变体。每年,新词新语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网络流行语最终变成日常语言。这一变化反映了人们的认知,尤其是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方式。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从而揭示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在创造语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神马都是浮云”的概述
2010年起,网络流行语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其中,“神马都是浮云”这句话曾一度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流行语,其英译也随之出现,如: All things are of no consequence just like floating clouds [4],Magic horses are floating clouds,God horses are floating clouds4,Everything is nothing。该句子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它传达一种别无选择甚至绝望之意的同时,又透露出一种超然和乐观。正是因其可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该句子的意义很广,可用于很多场合,使其流行和吸收成为了可能。人们也曾对它的起源进行过探讨,如误打、受电影影响等。事实上,该句子的形成和广泛接受说明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是传统的语义学所不能解释的,故有必要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该句子进行分析。
三、对句子“神马都是浮云”的分析
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语言的意义[2]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思维的一种新方法[2]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它主要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人的思维和身体经验或外部世界的关系,语言和人的思维或身体经验或外部世界的关系等[5]。为弄清楚这些关系,很有必要把对意义的研究放在首位,故20世纪末,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意义便产生了认知语义学。确切地说,认知语义学研究的是概念化的形成,隐喻射体,范畴化,原型,比拟,理想化认知模型等[6]。根据认知语义学,意义的结构反映的是人们与外界接触的经验所形成的心理的范畴和由此产生的语言使用者的认知[7]。在认知机制中,隐喻和转喻是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因为它们在语言意义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单词的新意义源于其基本意义,是基本意义的衍生。人们通常强调新旧语境,这实际上就是隐喻[8]。尽管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它通常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18世纪起,研究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认为它是人类认知的一种手段而不仅是一种修辞[9]。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 曾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意味着隐喻不仅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而且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10],即用一种概念域或认知域来理解另一种概念域或认知域。其中,用于理解另一概念域的概念域是源域,而被理解的概念域被称为目标域[2]。隐喻在语言中的作用是在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基础上对意义进行延伸和创造[8]。此外,转喻也是一种在意义延伸和创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认知机制。和隐喻一样,转喻也曾被认为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根据认知语言学,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这过程中,同一认知域或理想认知模型下的源范畴为目标范畴提供了思维实现[2]。根据这一定义,转喻与隐喻的不同之处在于,转喻只涉及到一个认知域下面的两个不同的范疇,而隐喻则涉及到两个不同的域。王寅认为五种词义变化现象,如词义扩展,词义缩小,词义贬降、词义升扬以及词义转移都可以用转喻机制作出解释[8]。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人类的认知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隐喻和转喻两种思维方式。“神马都是浮云”这一句子的形成最具典型性,故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该句子为主系表结构,其中主语是“神马”,谓语系动词为“都是”,表语是“浮云”。起初,该句子的主语是表示任何事物的“什么”而不是 “神马”。由于“什”和“神”发音完全一致,主语的变化是基于第二个词素“么”和“马”发音的相似。实际上,这一种基于发音的相似而发生的变化是一种转喻[8]。“什么”和“神马”都属于一个概念域,即发音这一概念域。然而,尽管这两词的第一个词素相同,第二个词素的声母也都为/m/,但第二个词素的韵母却不同,这样就使得这两个词成为了两个不同的范畴。在该认知过程中,源认知范畴“神马”在同一个认知域,即发音这一认知域下,为目标认知范畴“什么”提供了思维实现。此外,隐喻的认知思维也对主语“神马”的形成起了作用。在这一认知过程中,“神马”被认为是源域而“什么”被认为是目标域。这是因为“神马”是一个概念域,使人们从中获得隐喻词汇去理解另一概念域“什么”。关于表语“浮云”,它的形成也和人们的认知有关。“浮云”最初有漂浮的云彩之意,代表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然而,自从孔子曾经它用来描述他对富贵的态度后[4],“浮云”这一次的意义逐渐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转变为了与价值观有关的意思。在所讨论的这句网络流行语中,“浮云”的意思很显然是变化后的意思,即与人们的价值观有关。和主语“神马”的形成一样,表语“浮云”的形成也与人的认知隐喻有关。这一认知过程中,有两个认知域,即自然现象认知域和价值认知域。人们用自然现象认知域来理解价值认知域,因为两者存在像似性。自然事物浮云的特征是随风不断地变化,给人一种稍纵即逝的感觉。根据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富贵是难料和稍纵即逝的,因为生命本身就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这两个域之间的像似性为稍纵即逝感或不确定感。正是这两个域之间的像似性使认知隐喻成为可能,进一步使得新词产生成为可能。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分析了该句子成分后,很有必要看整个句子的意思。对那些提倡语言使用标准和反对广泛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批评者来说,“神马都是浮云”这句话没是有意义的,因为如果没有任何解释,很难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如果批评者了解该句子的形成和人们认知间的关系,他们就会接受该句子,甚至惊叹人类认知在使语言更新和丰富方面的作用。当词语“什么”变成“神马”时,意思实际上也从“任何事物”变成了“神奇或神圣的马”,也就是有价值的东西。该句子中的“浮云”一词也有了“稍纵即逝”、“不确定”或“几乎不值得一提”的意思。因此,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有价值的东西都稍纵即逝、不确定或不值得一提,更何况是其他普通的东西了。前文提到,该流行语表达了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意思。对一些人来说,一个句子有两个看似矛盾的意思似乎有点奇怪。其实不然,积极意义是消极意义的进一步发展。该句子最初表达的是一种别无选择甚至是绝望之意,既然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别无选择或是只剩绝望,那么超然或乐观也就能从该句子中感受到了。实际上,认知隐喻也可以用来解释整个句子。“神马”和“浮云”当然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域。当人们试图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时,他们就会用“浮云”这一认知域来理解“神马”这一认知域。换句话说,“浮云”属于源域而“神马”属于认知域。
四、结语
网络流行語的出现到转变成为日常语言,显示出了语言的创造性和活力。传统的语义学并不能清楚有力地解释这些语言的形成和意义。认知语义学这一新学科的出现,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悬而未决的语言现象提供了可能。在人类的认知机制中,隐喻和转喻是创造新词和语言的两种重要手段。通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语句子“神马都是浮云”,本文揭示了语言形成或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也证明了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在创造新词和语言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语言的形成和人类的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隐喻和转喻两种思维。
参考文献:
[1]曹旺儒.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金志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交际语言的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
[4]百度百科“神马都是浮云”, http://baike.baidu.com/view/4531752.htm
[5]王寅.认知语义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
[6]葛林.认知语义学研究的新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3(5).
[7]刘芬,邓云华.认知、隐喻和语义[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4).
[8]林荫.‘山寨’等流行语的认知语义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9]朱军.认知隐喻——语义演化的隐形因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8).
[10]于莹.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