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二天,十一座城市,六十四场比赛……在法国队捧起大力神杯的雨夜中,2018年夏天的童话画上了句号。人们关于本届世界杯的记忆,绝不只是谁赢得了冠军。
世界杯让全世界多元化地了解俄罗斯文化、建筑、艺术、美食。世界杯期间,俄罗斯共接待约300万外国游客,拉动了旅游业,带动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里、契诃夫等名人作品的热销,啤酒和伏特加的销量也在这个夏天激增。
南美球迷撑起半边天
开赛前三天抵达莫斯科,除了机场和高速公路两侧关于世界杯的条幅,感受不到世界杯的气氛。直到看见成群结队的南美球迷,他们热情奔放,穿着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乌拉圭的球衣,三五成群,在革命广场,在麻雀山,在克里姆林宫,在彼得大帝纪念雕像前,披着国旗,涂着油彩,举着啤酒,唱着鼓劲儿的歌,忘情地蹦跳、舞蹈,好像随处都在上演关于足球的摇滚。
相对于南美球迷,东道主对家门口世界杯的态度看上去平静和理性得多。他们约会、聚餐,陶醉于日常的个人生活,在游客稀少的地方,经常会忘了这里是世界杯主办地。
比起足球,俄罗斯人似乎更钟爱美女。在大街小巷的书报亭,足球类的杂志和报刊并不醒目,美丽又狂野的美女封面占据着大部分报亭最好的位置。即便在离斯巴达克体育场最近的报摊上,一本价格约合15元人民币的C罗特刊孤独地守在售货窗口,包装薄膜上已落了一层灰。
直到东道主在1/8决赛点球大战淘汰了西班牙,历史性闯入8强,莫斯科的街头出现空前的狂热。车辆纷纷按着喇叭,车里的人把国旗伸出车窗挥舞,姑娘们从敞开的天窗站起来快活地扭着,不认识的人彼此打着招呼,红场沸腾,街道变成人海。
“高冷”的俄罗斯人开始在地铁车厢里唱歌,酒吧的伏特加已经不够卖了。
在索契,举办世界杯的地方正是2014年冬奥会开闭幕式所在的菲什特奥林匹克体育场,亮着灯光的奥运五环标志和体育场外围了一圈的32面世界杯参赛国国旗不断提醒着远道而来的球迷,这里的冬天也曾属于体育。
同是国际顶级赛事,世界杯的气氛太热烈了。
组织获得球迷点赞
跟几位多次征战世界杯的记者和球迷聊过,普遍认为本届世界杯的安保是最严格的一次。
“不惜一切代价,确保绝对安全”,这是开赛前俄罗斯官网对外传递的态度。
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过去世界杯时,常有铁杆球迷在球员下榻的酒店门口或大堂内苦等几天,只为在喜欢的球员出入时索要一张签名或合影。通常来说,有志者事竟成。
今年不一样了,想跟球员近距离接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球员下榻的酒店都有重兵把守,球队集体出入,门口的安保会设置一条隔离带,不允许任何没有佩戴官方证件的人进入,球迷很难像以前一样靠近自己的偶像。在比利时队下榻的酒店,一名法国小球迷等候多时,希望得到比利时队助教、法国传奇球星亨利的签名,却始终无法进入酒店。亨利得知后,让工作人员将本子拿到房间里签好,这位小球迷才如愿以偿。
在各主办城市的体育场以及当地的球迷广场,安保人员全副武装,携警犬的警察、军人随处可见,四通八达的体育场在开赛前几个小时已经布满各种围栏。
本届世界杯安检多了一项细节上的要求,从揭幕战前一天開始,包括持证人员在内,所有进入体育场区域的人员必须将携带的电子产品全部出示,在通过安检通道后,手机要点亮屏幕,笔记本电脑要打开向工作人员展示,甚至钱包都要打开接受手检。
据了解,在揭幕战和决赛时,卢日尼基体育场的安保人员数量达到3万人。此外,在球迷免费搭乘的高铁和长途火车上,都有执勤安保保证出行安全。
俄罗斯世界杯称得上一届组织工作十分出色的盛会。决赛结束后,现场78000名球迷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离开。世界杯全过程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球迷骚乱。
有球迷说“这是我经历的组织最好的一届世界杯”,也有人说“这里效率太低,不会再来了”。
跨城市看球难
莫斯科的出租车是不打表的,车上没有电子计价器,如果你没有跟司机谈好价钱,直接上车奔目的地而去,下车了可能会听到很高昂的价格。使用了当地的约车软件,便靠谱许多。
于是,世界各地的游客们纷纷开启了“网约车”模式。一位接单的私家车司机对我说:“今天我送的客人,有巴西的,印度的,法国的,越南的,中国的,只有两个俄罗斯人。”他做了个剪刀的手势,笑着感慨。
这是一位能用英文流利沟通的司机,在俄罗斯,会说英语的人并不算多。据他介绍,与中国的学校不同,英文在俄罗斯并不是必修课,在不同的学校,学生们学习不同语种,除了英文,很多孩子从小学习法语、德语或者中文。
除了出租车,各个城市的公共交通也很方便,赛后对于同时离场的数万球迷的疏散,顺利程度令不少球迷称赞。能容纳超过8万人的卢日尼基体育场,紧挨着地铁1号线和14号线,比赛日当天,球迷可免费搭乘,赛后几万人同时退场并不会出现拥堵的情况。
索契的菲什特奥林匹克体育场,比赛期间三公里外的道路全部被封锁,从最近的公交站步行到体育场至少要半小时,组委会安排了10元一位的付费摆渡车,可以接送乘客出入广场。赛后,六七百辆快速公交被调遣至广场外侧,送离场的球迷到市中心等几个重点车站。一位中国球迷说,“每辆车坐满就走,没想到好几万人,竟然感觉不到一点拥挤,太让人意外了!”
交通虽然便利,也有让人苦恼的时候。阿根廷死里逃生晋级16强,与法国队会师首轮淘汰赛,大批在圣彼得堡看了阿根廷队第三场小组赛的球迷,由于买不到前往喀山的机票或火车票,无法去往现场。
尽管世界杯期间已经在圣彼得堡和喀山之间增加了航班班次和车次,不过就在首轮淘汰赛打响前,依然有大批阿根廷球迷被“困”在圣彼得堡,他们当中,不少人乘坐了近30个小时的飞机从南美而来,因为交通原因没能看到主队的告别战。那晚的圣彼得堡国际机场,承载了不少阿根廷人的眼泪。
莫斯科消费不算高
从莫斯科到喀山的往返机票从平日的700多元飙升至4000元,火车单程12小时,往返总价不到1000元。
4个人一个包厢,和国内火车的软卧相似。床位相邻的是一位在喀山某家跨国银行工作的俄罗斯女人,她到莫斯科出差,感慨机票涨价实在太多,“快赶上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了”。
她说:“在俄罗斯,不同城市的人收入差别挺大的,在莫斯科每月平均收入应该是全国最高的,差不多六七万卢布(约合人民币六七千元)。喀山就少一些了,大概四万多卢布(约合人民币四千元)吧。”
莫斯科的日常消费和北京差不多,或者略低一点儿,超市里的黄瓜每公斤4-8元,面包2元钱到10元钱不等,一根烤熟的透着香气的鸡腿标价8元,餐馆里的菜一般在30-40元,如果用规范的叫车软件,3公里内的路程10块钱上下。
世界杯拉动了俄罗斯经济。据统计,世界杯期间,来自194个国家的球迷共计在俄罗斯消费了大约15亿美元。据俄罗斯储蓄银行的数据,中国公民世界杯期间共在俄罗斯花费6500万美元,紧随消费总额最高的美国球迷之后。
此外,有25个国家的总统及11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赴俄观看了世界杯。借助世界杯,俄罗斯向世界展示了社会的开放进步和东道主的友好热情。
今夜我是球迷
两位足坛巨星在短短4个小时内先后告别本届世界杯,成为6月30日的重磅新闻,国际足联官网用大篇幅关注着梅西和C罗的或许最后一届世界杯。
在莫斯科呆久了,会觉得索契是个很不同的城市,阳光沙滩伴着海风的酷热,相比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多变气候,更像夏天。走在街道上,偶尔会看见索契冬奥会闭幕时那只流下眼泪的“北极熊”,很多球迷路过时会和小熊来个自拍合影。
俄罗斯的一家三口观看乌拉圭同葡萄牙比赛,父亲为乌拉圭队赢球而疯狂庆祝,两个儿子为C罗的出局黯然神伤。索契并没有俄超球队,他们不常有机会现场看球,当世界杯来到俄罗斯,儿子从小就喜欢的C罗来到索契,父亲没有理由不带孩子来圆梦。“错过了这场,以后可能再没机会了,虽然我丝毫不在乎C罗,只是享受比赛”,这位俄罗斯父亲觉得卡瓦尼进球时很帅气,也喜欢南美人的热情。
或许这正是足球的一部分,每个人因为生命中不同的机缘,怀着不同的热爱,成为体育场内的几万分之一。90分钟里,即便是最亲的人,也可能变得水火不容。重要的是他们都曾见证过去10年统治世界足坛的勤奋、伟大的背影,在他们的目送下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