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顾景舟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lipps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顾景舟(1915年~1996年),原名景洲,早年别称曼唏、武陵选人、荆南山樵,晚年自号壶叟,出生于宜兴川埠乡上袁村的一个紫砂壶世家。当代著名紫砂大师,其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海外来宾,被国内外收藏家典藏。
  
  在宜兴工艺美术史上,顾景舟的名字震古烁今,蜚声海外。他的造壶艺术更与明代时大彬等齐名并称。
  顾景舟自幼便有着很高的制壶悟性,虚心学习前人经验。年方二十即在造壶艺术方面初露才华,跻身于同行业名手之列。上世纪30年代,顾景舟应上海古董商郎玉书之聘,到上海专事仿古制作,博采众长,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明清两代的名家名作。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藏品中由顾氏早年仿制陈鸣远的两件精品:“龙把凤嘴壶”及“竹笋水盂”。造型端庄,制作严谨,细部刻画尤其精到,从中可见顾氏当初仿古精品之功力。
  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顾景舟结识了上海许多书画高手;并与名画家江寒汀、王仁辅、唐云、来楚生等交往甚笃,互相切磋艺术,探讨壶艺,视野大为开阔,使紫砂壶与诗书画相结合。为了发掘紫砂瑰宝,他遍访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等地的博物馆。他一次次地跨入艺术院校的大门,虚心请教专家教授。他还带领科技人员多次到其它陶瓷产区考察。艺术的吸引力和崇高的事业心。使他和全国许多文学艺术家、科学家结为至交。同时,在他的制作实践中,艺术格调和创作思路也都有所突破,一改清初以来纤细繁琐、堆砌浮华之气,刻意追求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和造型整体的简朴大方,这段时期顾景舟潜心于紫砂壶造型研究,终于形成独特的成型技法,由此进入了造壶艺术的成熟期。
  195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建厂初期。顾老即负担起“紫砂工艺班”的育才重任。他常说:“教师者,传业授道者也。”一改过去师徒授艺的陈旧方式。他以自己特有的文学艺术素养,总结自己的制作实践经验,进行技艺传授,从感性认识作示范,以古代作品作具体分析,指出其精华和不足。他常把紫砂壶拟人化,说壶是具有灵性的,也是作者品格的具体体现。他教徒要求甚严,作业必须按时完成,每次制作产品,都要求学生做笔记,并养成习惯。上世纪60年代紫砂工艺的提高,与他对紫砂专用工具的改进分不开。经他教过的学生,都十分讲究工具的制作与使用,从而使紫砂壶制作工艺精益求精、精妙绝伦。当代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赞美顾老的工艺为“百代壶公第一流”。
  顾景舟从事造壶艺术已有60多个春秋,其基本功全面,风格广泛,造型严谨周正,气度浑厚而秀挺,特别是处理线条的比例方面,尤有独到之处,他把紫砂壶造型艺术的特点加以充分表现。顾老制壶,方圆俱优,“花”、“素”都佳。其款式造型完美准确,细部处理的高超手法,堪称超尘脱俗,巧夺天工。1987年他制的一套“题壁茶具”被国务院选定为中南海紫光阁的陈设。题壁茶具是顾老完成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造型气势宏伟,色泽古雅沉穆,制作严正挺括,给人以一种浑成恬静的美感。1978年题壁茶具展出时,许多行家都叹为观止。一位考古学家看到后敬佩异常,当即刻了一枚印章赠给顾老,章上提扫:“千载一时久绝迹,二陈妙造也难求。如今阳羡名壶手。海内争传顾景舟。”认为顾老的壶艺已经超过了清代制壶名家陈鸣远和陈曼生。1979年,邓颖超访问日本时,曾将一套顾氏的题壁茶具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
  顾景舟制壶,青年时人手以方器为主,兼作圆器,尔后偏重于光货(素式)茶壶。60多年来,他创作了数十种壶型,他善制素面光货,不事堆雕。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一件素面壶。一入鉴赏家的眼睛,好坏立见。其精者,就如看=F的书法。耐人寻味;其俗者,往往搔首弄姿,反而不成姿态。”
  
  顾景舟作品赏析
  
  回纹竹茶壶
  以竹为题材,夸张变化成形,壶身塑成主干,竹节简洁有致,中正沉稳。流、把化为新抽嫩枝。动势内酝。生动有力。盖上堆塑屈曲的竹枝为桥形钮,钮下贴塑竹叶纹饰。
  
  均玉壶
  壶身做圆角方柱体。圆口,短坡颈,小圈足,桥形盖钮塑来大有古意。无论整体或局部造型皆可见方中寓圆之意,有如天地方圆,和协统一。
  
  云肩如意壶
  造型简练有致,以细部雕琢刻画加以变化。扁鼓身,直颈,管状流微曲作蓄劲吞吐状,环形把,下有三只鼎状足。肩上堆塑云形图案,壶口与盖圈刻以仿古图形,盖钮成莲花微放状。
  
  鹧鸪提梁壶
  变化提梁的形式及空心盖钮以虚衬实,塑造耐人寻味的效果。壶身成短圆筒状,线条洗练明确,与盖和提梁浑成一体。配以较长的流,更有画龙点睛之妙。
其他文献
感谢各位读者对“三人行”的支持,上期我们讨论的家庭茶室在茶道茶友论坛上引起了很多茶友们的讨论,不少茶友还给我寄来了很多不一样的观点和建议,在此很感谢大家的关注。那么让我们进入本期话题:泡茶用的水有讲究吗?    明代茶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讲茶与水的关系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茶与水亲密难分,更是互助互长的。红楼梦中妙玉的“看
期刊
人说岁月如歌,我说岁月如茶。  夜晚,静坐窗前,将自己放逐于一杯清茶中,听风卷起岁月的回声。月光朦胧,树影婆娑,思绪如夏夜的裙裾,随风轻舞。  浅尝一口清茶。热流自舌尖直抵肺腑,心湖如花般徐徐绽放……世界,在似有若无的清香茶味中逐渐陷入沉静。唯有眉间跳跃的不肯停歇的记忆,如茶叶般在水中轻灵舞蹈。  时光之手在岁月的河堤上雕刻着人们所有的记忆。那些飞逝的日子,曾经刀样切割着快乐时光……正是大段的痛苦
期刊
茶楼/拷贝上海豫园    茶楼坐落于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市中心的菲尔布仑大街,是上海“送”给汉堡的一件礼物。说起来,茶楼算是“园中园”,因为整个建筑群是模仿上海豫园地区的景点建造的。有绿波廊、九曲桥、湖心亭等等,其中湖心亭就是著名的茶楼了。  在汉堡,和当地人说起豫园,可能大部分还需要“google”之,而只要说起“茶楼”,却是人尽皆知。“茶楼”名气之大,甚至在中国外交部的新闻里都可以经常看到。  
期刊
日前,在台担任台湾茶协会理事长、开创台湾佛教禅茶种植风气的圣轮法师,在所属台湾佛法山有机生态茶园农场中举行了一项别开生面的“佛茶茶祭大典”,为禅茶的发展注入新文化。  这项茶祭大典以“植树造生态茶林”、“爱护地球”、“人与万物和谐共处,还给大地一片净土”为主轴。配合有机禅茶的开采,在茶界官员、各界民意代表、台湾各地及海外数千爱茶人士的观礼下,俨然成为一场国际环保盛典。  典礼先以庄严的仪式为茶树诵
期刊
你在办公室里,是不是常常觉得口干舌燥的时候才想到喝水;你悬不是常常和朋友抱怨:“我今天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真的吗,真的是没时间吗?  皮该只是忘记了吧。职场里的人,每天都饕应对大大小小的琐事,淡而无味的白开水又怎么抢夺你有限的吸引力呢?不过黏腻的速溶咖啡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挑别的职场人,在讲求高效、高性价比的今天,如果有一杯饮料能够一次满足人们对健康、口感、视觉,甚至是时尚的全方位需求,那它一
期刊
“茶和两岸,合作双赢,天福天仁先行!”日前,在漳州天福茶学院内,刚从台湾回到大陆的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意气风发,介绍了天福集团的最新动态。6月中旬。李瑞河在台北主持召开天仁集团董事会,通过了增资转投资天福15%股权的决议。消息发布,在台湾反响热烈,天仁的股票连续4天大涨,挂出涨停板。  三十年海东,三十年海西。1990年6月,对台商李瑞河来说,是绝望日,是断肠时,天仁证券宣布结束。亏
期刊
编者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在中华文明悠长的历史长河中,茶道与花道相生相息,辉映成趣。自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刊登关于“花道”的特约文章,以期用最美的茶花艺术提升饮茶的环境与心境。  本期特邀中华花艺老师操瑞芸讲述关于茶室及茶席用花的系列文章。  操瑞芸,女,1984年开始从事花艺工作。1990~2003年先后取得国际花艺讲师证、日本小原流证、欧美花艺师资格证、中华花艺教授证等。先后在东南亚
期刊
刘汉群是广西省茶叶协会的秘书长,与刘汉群老师认识是在元泰茶业举办的每月一次的红茶日。刘汉群,这个名字很男性化,与刘老师见面之前,我并没有想过她是一位和茶一样优雅动人的女士,而且她也是我参加一年多的红茶日活动所见过授课老师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因为刘老师过于中性化的名字还闹出了一个小插曲,当地媒体在报道中误写成“刘汉群先生”,刘老师得知此事,并不介意,她还特别要把这篇报道的样报带回去,她说,“我很喜欢‘
期刊
闽东的茶叶,蕴闽东明山秀水之灵气,天生丽质,闻名遐迩。闽东茶叶部分来源于鹫峰山山脉,茶区海拔在800米以上。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决定了这里的气候温爽、滋润,常年云雾缭绕,滋养出的绿茶品质特优,以香高、味浓、耐泡、毫显而负有盛名。除主茶区福安、福鼎和蕉城外,宁德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茶业。寿宁大力推广乌龙茶,重现“风烟团一市,茶香绕千家”的茶乡盛景;霞浦立足当地资源,推广名优茶加工技术;
期刊
福建三明市是闽中偏西内陆山区,但是与名茶铁观音之乡——安溪毗邻,优越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不少台茶商和周边茶商来此投资建厂,短短几年间高山乌龙茶得到大力发展,更是出产了不少优秀茶品,如金观音、黄旦、毛蟹等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然而这新产区的“高山茶”滋味到底怎么样呢?《海峡茶道》杂志社特别选取了三明市大田县、永安市和沙县3个县市5家茶厂的“高山春茶”进行品鉴对比,希望能使茶友对三明高山茶有个更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