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顾景舟(1915年~1996年),原名景洲,早年别称曼唏、武陵选人、荆南山樵,晚年自号壶叟,出生于宜兴川埠乡上袁村的一个紫砂壶世家。当代著名紫砂大师,其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海外来宾,被国内外收藏家典藏。
在宜兴工艺美术史上,顾景舟的名字震古烁今,蜚声海外。他的造壶艺术更与明代时大彬等齐名并称。
顾景舟自幼便有着很高的制壶悟性,虚心学习前人经验。年方二十即在造壶艺术方面初露才华,跻身于同行业名手之列。上世纪30年代,顾景舟应上海古董商郎玉书之聘,到上海专事仿古制作,博采众长,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明清两代的名家名作。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藏品中由顾氏早年仿制陈鸣远的两件精品:“龙把凤嘴壶”及“竹笋水盂”。造型端庄,制作严谨,细部刻画尤其精到,从中可见顾氏当初仿古精品之功力。
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顾景舟结识了上海许多书画高手;并与名画家江寒汀、王仁辅、唐云、来楚生等交往甚笃,互相切磋艺术,探讨壶艺,视野大为开阔,使紫砂壶与诗书画相结合。为了发掘紫砂瑰宝,他遍访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等地的博物馆。他一次次地跨入艺术院校的大门,虚心请教专家教授。他还带领科技人员多次到其它陶瓷产区考察。艺术的吸引力和崇高的事业心。使他和全国许多文学艺术家、科学家结为至交。同时,在他的制作实践中,艺术格调和创作思路也都有所突破,一改清初以来纤细繁琐、堆砌浮华之气,刻意追求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和造型整体的简朴大方,这段时期顾景舟潜心于紫砂壶造型研究,终于形成独特的成型技法,由此进入了造壶艺术的成熟期。
195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建厂初期。顾老即负担起“紫砂工艺班”的育才重任。他常说:“教师者,传业授道者也。”一改过去师徒授艺的陈旧方式。他以自己特有的文学艺术素养,总结自己的制作实践经验,进行技艺传授,从感性认识作示范,以古代作品作具体分析,指出其精华和不足。他常把紫砂壶拟人化,说壶是具有灵性的,也是作者品格的具体体现。他教徒要求甚严,作业必须按时完成,每次制作产品,都要求学生做笔记,并养成习惯。上世纪60年代紫砂工艺的提高,与他对紫砂专用工具的改进分不开。经他教过的学生,都十分讲究工具的制作与使用,从而使紫砂壶制作工艺精益求精、精妙绝伦。当代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赞美顾老的工艺为“百代壶公第一流”。
顾景舟从事造壶艺术已有60多个春秋,其基本功全面,风格广泛,造型严谨周正,气度浑厚而秀挺,特别是处理线条的比例方面,尤有独到之处,他把紫砂壶造型艺术的特点加以充分表现。顾老制壶,方圆俱优,“花”、“素”都佳。其款式造型完美准确,细部处理的高超手法,堪称超尘脱俗,巧夺天工。1987年他制的一套“题壁茶具”被国务院选定为中南海紫光阁的陈设。题壁茶具是顾老完成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造型气势宏伟,色泽古雅沉穆,制作严正挺括,给人以一种浑成恬静的美感。1978年题壁茶具展出时,许多行家都叹为观止。一位考古学家看到后敬佩异常,当即刻了一枚印章赠给顾老,章上提扫:“千载一时久绝迹,二陈妙造也难求。如今阳羡名壶手。海内争传顾景舟。”认为顾老的壶艺已经超过了清代制壶名家陈鸣远和陈曼生。1979年,邓颖超访问日本时,曾将一套顾氏的题壁茶具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
顾景舟制壶,青年时人手以方器为主,兼作圆器,尔后偏重于光货(素式)茶壶。60多年来,他创作了数十种壶型,他善制素面光货,不事堆雕。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一件素面壶。一入鉴赏家的眼睛,好坏立见。其精者,就如看=F的书法。耐人寻味;其俗者,往往搔首弄姿,反而不成姿态。”
顾景舟作品赏析
回纹竹茶壶
以竹为题材,夸张变化成形,壶身塑成主干,竹节简洁有致,中正沉稳。流、把化为新抽嫩枝。动势内酝。生动有力。盖上堆塑屈曲的竹枝为桥形钮,钮下贴塑竹叶纹饰。
均玉壶
壶身做圆角方柱体。圆口,短坡颈,小圈足,桥形盖钮塑来大有古意。无论整体或局部造型皆可见方中寓圆之意,有如天地方圆,和协统一。
云肩如意壶
造型简练有致,以细部雕琢刻画加以变化。扁鼓身,直颈,管状流微曲作蓄劲吞吐状,环形把,下有三只鼎状足。肩上堆塑云形图案,壶口与盖圈刻以仿古图形,盖钮成莲花微放状。
鹧鸪提梁壶
变化提梁的形式及空心盖钮以虚衬实,塑造耐人寻味的效果。壶身成短圆筒状,线条洗练明确,与盖和提梁浑成一体。配以较长的流,更有画龙点睛之妙。
在宜兴工艺美术史上,顾景舟的名字震古烁今,蜚声海外。他的造壶艺术更与明代时大彬等齐名并称。
顾景舟自幼便有着很高的制壶悟性,虚心学习前人经验。年方二十即在造壶艺术方面初露才华,跻身于同行业名手之列。上世纪30年代,顾景舟应上海古董商郎玉书之聘,到上海专事仿古制作,博采众长,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明清两代的名家名作。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藏品中由顾氏早年仿制陈鸣远的两件精品:“龙把凤嘴壶”及“竹笋水盂”。造型端庄,制作严谨,细部刻画尤其精到,从中可见顾氏当初仿古精品之功力。
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顾景舟结识了上海许多书画高手;并与名画家江寒汀、王仁辅、唐云、来楚生等交往甚笃,互相切磋艺术,探讨壶艺,视野大为开阔,使紫砂壶与诗书画相结合。为了发掘紫砂瑰宝,他遍访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等地的博物馆。他一次次地跨入艺术院校的大门,虚心请教专家教授。他还带领科技人员多次到其它陶瓷产区考察。艺术的吸引力和崇高的事业心。使他和全国许多文学艺术家、科学家结为至交。同时,在他的制作实践中,艺术格调和创作思路也都有所突破,一改清初以来纤细繁琐、堆砌浮华之气,刻意追求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和造型整体的简朴大方,这段时期顾景舟潜心于紫砂壶造型研究,终于形成独特的成型技法,由此进入了造壶艺术的成熟期。
195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建厂初期。顾老即负担起“紫砂工艺班”的育才重任。他常说:“教师者,传业授道者也。”一改过去师徒授艺的陈旧方式。他以自己特有的文学艺术素养,总结自己的制作实践经验,进行技艺传授,从感性认识作示范,以古代作品作具体分析,指出其精华和不足。他常把紫砂壶拟人化,说壶是具有灵性的,也是作者品格的具体体现。他教徒要求甚严,作业必须按时完成,每次制作产品,都要求学生做笔记,并养成习惯。上世纪60年代紫砂工艺的提高,与他对紫砂专用工具的改进分不开。经他教过的学生,都十分讲究工具的制作与使用,从而使紫砂壶制作工艺精益求精、精妙绝伦。当代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赞美顾老的工艺为“百代壶公第一流”。
顾景舟从事造壶艺术已有60多个春秋,其基本功全面,风格广泛,造型严谨周正,气度浑厚而秀挺,特别是处理线条的比例方面,尤有独到之处,他把紫砂壶造型艺术的特点加以充分表现。顾老制壶,方圆俱优,“花”、“素”都佳。其款式造型完美准确,细部处理的高超手法,堪称超尘脱俗,巧夺天工。1987年他制的一套“题壁茶具”被国务院选定为中南海紫光阁的陈设。题壁茶具是顾老完成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造型气势宏伟,色泽古雅沉穆,制作严正挺括,给人以一种浑成恬静的美感。1978年题壁茶具展出时,许多行家都叹为观止。一位考古学家看到后敬佩异常,当即刻了一枚印章赠给顾老,章上提扫:“千载一时久绝迹,二陈妙造也难求。如今阳羡名壶手。海内争传顾景舟。”认为顾老的壶艺已经超过了清代制壶名家陈鸣远和陈曼生。1979年,邓颖超访问日本时,曾将一套顾氏的题壁茶具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
顾景舟制壶,青年时人手以方器为主,兼作圆器,尔后偏重于光货(素式)茶壶。60多年来,他创作了数十种壶型,他善制素面光货,不事堆雕。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一件素面壶。一入鉴赏家的眼睛,好坏立见。其精者,就如看=F的书法。耐人寻味;其俗者,往往搔首弄姿,反而不成姿态。”
顾景舟作品赏析
回纹竹茶壶
以竹为题材,夸张变化成形,壶身塑成主干,竹节简洁有致,中正沉稳。流、把化为新抽嫩枝。动势内酝。生动有力。盖上堆塑屈曲的竹枝为桥形钮,钮下贴塑竹叶纹饰。
均玉壶
壶身做圆角方柱体。圆口,短坡颈,小圈足,桥形盖钮塑来大有古意。无论整体或局部造型皆可见方中寓圆之意,有如天地方圆,和协统一。
云肩如意壶
造型简练有致,以细部雕琢刻画加以变化。扁鼓身,直颈,管状流微曲作蓄劲吞吐状,环形把,下有三只鼎状足。肩上堆塑云形图案,壶口与盖圈刻以仿古图形,盖钮成莲花微放状。
鹧鸪提梁壶
变化提梁的形式及空心盖钮以虚衬实,塑造耐人寻味的效果。壶身成短圆筒状,线条洗练明确,与盖和提梁浑成一体。配以较长的流,更有画龙点睛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