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冲孔灌注具有冲孔直径大、深度深,施工成本低,操作方便,桩端能可靠进入持力层,单桩承载力大等特点,在岩溶地区高层建筑桩基础中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工程实例,总结了冲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主要的质量控制点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冲孔灌注桩 岩溶地区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4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466-2
1工程概况
某工程在广州市某区,设计高地上15层地下1层。基础座落于地质构造复杂,土洞、溶洞和地下水十分发育的灰岩地基场地上,桩基础设计采用冲孔灌注桩,总桩数131根,桩径分别为φ1200、φ1000、φ800三种桩,其中φ1200桩22根、φ1000桩52根、φ800桩57根。桩砼采用水下C30商品砼,设计±0.00相当于绝对标高5.55m,设计桩顶标高-4.70~-5.0米,地面相对标高-0.10~-0.5m,设计桩入微风化灰岩不小于0.5m,且不小于0.50米。
2工程地质概况
该地区土洞、溶洞发育,溶洞具有多层性,溶洞内地下水丰富,渗透性极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岩土自上而下分为:人为填土层(Q4ml),冲积层(Q4al),粉质粘土、粘土层、中粗砂、砾砂层,可塑性粉质粘土、粘土层,软塑状粉质粘土层,岩石微风化带。
3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1 成孔过程中的施工要点
(1)冲桩机摆放必须水平,摆放处地基或平台平稳,不会下陷。
(2)护筒埋设深度不宜小于1.0m,并要保持孔内泥浆面高于地下水位1.0m以上;护筒口高于地面不小于30cm,周边土应回填密实不漏浆;护筒中心与桩中心应重合,偏差不大于30mm。
(3)泥浆池容量应满足所有冲桩机同时施工时所需的泥浆储存,浆渣分离设备应满足施工要求。
(4) 开孔时注入一定的泥浆低锤慢击,以泥浆不溅出孔外为宜,反复击造孔壁,保证护筒稳定。
(5) 各类地层成孔施工;黏性土层或粉质黏性层,小冲层0.3~1m,泵入清水或稀泥浆,经常清除钻头上的泥块;粉砂或中粗砂层,中冲程2~3m,泥浆密度1.2~1.5m,投入黏土块,勤冲勤掏渣;砂卵石层,中冲程2~3m,泥浆密度1.3~1.5m左右,勤掏渣;基岩,高冲程3~4m,泥浆密度1.3左右,勤掏渣;塌孔回填层,小冲层0.3~1m反复冲击黏土块夹小片石,泥浆密度1.3~1.5。
(6)在冲孔中遇到溶洞、土洞,根据超前钻前资料确定其厚度。用粘土、黄泥膨润土、水泥及石块填充,待土质稳定后,继续施工。
3.2冲孔灌注桩护筒的设置
(1) 护筒埋设应平稳准确、牢固,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30mm。
(2) 护筒的埋设深度:在黏性土中不宜小于1.0m,砂土中不宜小于1.5m;护筒顶应高出地面30cm。
(3)受水位涨落影响或水下施工及岩溶地区施工的冲孔灌注桩,护筒应加长,必要时应打入不透水层。
3.3泥浆配制的质量监控
(1)应注意加大泥浆黏度,防治孔壁塌方。
(2)施工期间护筒内的泥浆面应高出地下水位1.0m以上,并应考虑水位涨落的影响。
(3)在清孔过程中,应不断置换泥浆,直至浇注水下混凝土。
(4)浇注混凝土前,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密度应在1.15~1.20;含砂率≤8%;黏度≤28s。
3.4清孔时的质量监控。
本工程采用泥浆循环清孔法,要求如下:
(1)清孔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泥浆补给,保持孔内泥浆液面的稳定。
(2)应将泥浆管口挂在冲锤上,在桩孔底1.0m范围上下拉动,同时不断压入符合指标要求的泥浆。
(3)清孔后,孔底50cm范围的泥浆密度应控制在1.15~1.25;含砂率≤8%;黏度≤28s。
(4)本工程为端承桩,浇混泥土前,沉渣允许厚度应≤50mm。对沉渣的控制主要是泥浆的质量控制,浇注混凝土前,对孔底泥浆含砂率进行测定,若孔底50cm以下的泥浆密度为1.15~1.25,含砂率≤8%;黏度≤28s,那么泥浆指标符合要求,沉渣也就控制了。
3.5 钢筋笼的制作、起吊、安装中的质量监控
(1)钢筋间距必须大于砼骨料料径3倍以上。
(2)箍筋应在主筋外面,主筋一般不设弯钩,钢筋头不得向内弯曲。
(3)主筋的搭接應相互错开,同一截面接头数量不得超过钢筋总数的一半。
(4)钢筋笼外径应比冲孔直径小140mm,并对称设置砼垫块或用φ10钢筋制作的保护层,保证钢筋笼的主筋净保护层不小于50mm。
(5)钢筋笼应在清孔后立即吊装,安放入冲孔中。
(6)安装钢筋笼时,应对准孔位,吊直扶稳,缓慢下沉,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下沉至设计位置后,应立即固定,防止移动。
(7)钢筋笼安装完毕后,对该桩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应及时灌注C30水下砼,其间歇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
3.6 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1)开灌注时,隔水栓吊放的位置应临近泥浆面,导管底端部到孔底的距离应以能顺利排出隔水栓为宜,一般为0.3~0.5m。
(2)开始灌前储料斗内必须有足以将导管的底部一次性埋入水下砼中0.8m以上深度的砼储量。
(3)砼灌注的上升速度不得小于5m/h。
(4)随着砼的上升,要适当提升和拆卸导管,导管底端进入砼面以下一般宜保持2~4m,不大于6m,并不得小于1m,严禁把导管端提出砼面,避免造成断桩或夹泥。
(5)水下砼的灌注应连续进行,不得中断,在水下砼灌注过程中,应有专人测量导管埋深,填写好水下砼灌注记录。
(6)桩顶砼面标高控制:当混凝土浇注接近桩顶部位时,应控制最后一次浇注量,使桩顶的浇注标高比设计标高高出0.5~0.8m,且必须保证暴露的桩顶混凝土达到强度设计值。
4结语
施工过程中应用以上的方法严格控制,采用低应变检测、钻芯法检测,检测合格率为100%,实践证明,在土洞、溶洞发育,地下水丰富的岩溶地区,采用冲孔灌注桩,施工中准备充分、方法得当、严格控制施工环节。可以有效控制桩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中国计划出版社.《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徐天平.《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问答》.
[关键词]冲孔灌注桩 岩溶地区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4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466-2
1工程概况
某工程在广州市某区,设计高地上15层地下1层。基础座落于地质构造复杂,土洞、溶洞和地下水十分发育的灰岩地基场地上,桩基础设计采用冲孔灌注桩,总桩数131根,桩径分别为φ1200、φ1000、φ800三种桩,其中φ1200桩22根、φ1000桩52根、φ800桩57根。桩砼采用水下C30商品砼,设计±0.00相当于绝对标高5.55m,设计桩顶标高-4.70~-5.0米,地面相对标高-0.10~-0.5m,设计桩入微风化灰岩不小于0.5m,且不小于0.50米。
2工程地质概况
该地区土洞、溶洞发育,溶洞具有多层性,溶洞内地下水丰富,渗透性极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岩土自上而下分为:人为填土层(Q4ml),冲积层(Q4al),粉质粘土、粘土层、中粗砂、砾砂层,可塑性粉质粘土、粘土层,软塑状粉质粘土层,岩石微风化带。
3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1 成孔过程中的施工要点
(1)冲桩机摆放必须水平,摆放处地基或平台平稳,不会下陷。
(2)护筒埋设深度不宜小于1.0m,并要保持孔内泥浆面高于地下水位1.0m以上;护筒口高于地面不小于30cm,周边土应回填密实不漏浆;护筒中心与桩中心应重合,偏差不大于30mm。
(3)泥浆池容量应满足所有冲桩机同时施工时所需的泥浆储存,浆渣分离设备应满足施工要求。
(4) 开孔时注入一定的泥浆低锤慢击,以泥浆不溅出孔外为宜,反复击造孔壁,保证护筒稳定。
(5) 各类地层成孔施工;黏性土层或粉质黏性层,小冲层0.3~1m,泵入清水或稀泥浆,经常清除钻头上的泥块;粉砂或中粗砂层,中冲程2~3m,泥浆密度1.2~1.5m,投入黏土块,勤冲勤掏渣;砂卵石层,中冲程2~3m,泥浆密度1.3~1.5m左右,勤掏渣;基岩,高冲程3~4m,泥浆密度1.3左右,勤掏渣;塌孔回填层,小冲层0.3~1m反复冲击黏土块夹小片石,泥浆密度1.3~1.5。
(6)在冲孔中遇到溶洞、土洞,根据超前钻前资料确定其厚度。用粘土、黄泥膨润土、水泥及石块填充,待土质稳定后,继续施工。
3.2冲孔灌注桩护筒的设置
(1) 护筒埋设应平稳准确、牢固,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30mm。
(2) 护筒的埋设深度:在黏性土中不宜小于1.0m,砂土中不宜小于1.5m;护筒顶应高出地面30cm。
(3)受水位涨落影响或水下施工及岩溶地区施工的冲孔灌注桩,护筒应加长,必要时应打入不透水层。
3.3泥浆配制的质量监控
(1)应注意加大泥浆黏度,防治孔壁塌方。
(2)施工期间护筒内的泥浆面应高出地下水位1.0m以上,并应考虑水位涨落的影响。
(3)在清孔过程中,应不断置换泥浆,直至浇注水下混凝土。
(4)浇注混凝土前,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密度应在1.15~1.20;含砂率≤8%;黏度≤28s。
3.4清孔时的质量监控。
本工程采用泥浆循环清孔法,要求如下:
(1)清孔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泥浆补给,保持孔内泥浆液面的稳定。
(2)应将泥浆管口挂在冲锤上,在桩孔底1.0m范围上下拉动,同时不断压入符合指标要求的泥浆。
(3)清孔后,孔底50cm范围的泥浆密度应控制在1.15~1.25;含砂率≤8%;黏度≤28s。
(4)本工程为端承桩,浇混泥土前,沉渣允许厚度应≤50mm。对沉渣的控制主要是泥浆的质量控制,浇注混凝土前,对孔底泥浆含砂率进行测定,若孔底50cm以下的泥浆密度为1.15~1.25,含砂率≤8%;黏度≤28s,那么泥浆指标符合要求,沉渣也就控制了。
3.5 钢筋笼的制作、起吊、安装中的质量监控
(1)钢筋间距必须大于砼骨料料径3倍以上。
(2)箍筋应在主筋外面,主筋一般不设弯钩,钢筋头不得向内弯曲。
(3)主筋的搭接應相互错开,同一截面接头数量不得超过钢筋总数的一半。
(4)钢筋笼外径应比冲孔直径小140mm,并对称设置砼垫块或用φ10钢筋制作的保护层,保证钢筋笼的主筋净保护层不小于50mm。
(5)钢筋笼应在清孔后立即吊装,安放入冲孔中。
(6)安装钢筋笼时,应对准孔位,吊直扶稳,缓慢下沉,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下沉至设计位置后,应立即固定,防止移动。
(7)钢筋笼安装完毕后,对该桩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应及时灌注C30水下砼,其间歇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
3.6 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1)开灌注时,隔水栓吊放的位置应临近泥浆面,导管底端部到孔底的距离应以能顺利排出隔水栓为宜,一般为0.3~0.5m。
(2)开始灌前储料斗内必须有足以将导管的底部一次性埋入水下砼中0.8m以上深度的砼储量。
(3)砼灌注的上升速度不得小于5m/h。
(4)随着砼的上升,要适当提升和拆卸导管,导管底端进入砼面以下一般宜保持2~4m,不大于6m,并不得小于1m,严禁把导管端提出砼面,避免造成断桩或夹泥。
(5)水下砼的灌注应连续进行,不得中断,在水下砼灌注过程中,应有专人测量导管埋深,填写好水下砼灌注记录。
(6)桩顶砼面标高控制:当混凝土浇注接近桩顶部位时,应控制最后一次浇注量,使桩顶的浇注标高比设计标高高出0.5~0.8m,且必须保证暴露的桩顶混凝土达到强度设计值。
4结语
施工过程中应用以上的方法严格控制,采用低应变检测、钻芯法检测,检测合格率为100%,实践证明,在土洞、溶洞发育,地下水丰富的岩溶地区,采用冲孔灌注桩,施工中准备充分、方法得当、严格控制施工环节。可以有效控制桩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中国计划出版社.《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徐天平.《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