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清明还有五六天光景,一大早,手机响了,有短信传来:一杆旗枪,满园清香。
  短信脱胎于“清明一杆枪,姑娘采茶忙”,本是龙井村茶谚。“枪”乃“旗枪”之简称。茶家规矩,一芽之茶为“莲蕊”,一芽一叶为“旗枪”,一芽两叶为“雀舌”,茶友巧用茶谚告诉我,新茶上市了。看上去这是一条信息,实则是一帖邀请函。于是,匆匆买了一张卧铺票,直奔杭州——吃茶去。
  你道这杭州是什么地方?在普通人的眼里,那是东南形胜,是人间天堂,可在茶人的心目中,那杭州竟是天地间一处大茶寮。自古饮茶之人,讲究择茶、择水、择器、择场所。那杭州,不仅有龙井雾里茶,又有虎跑林下泉,还有越窑千古器,更有湖畔云山亭,可谓茶、泉、器、室,四美兼备,天底下,哪有这么周全的喝茶去处。我是杭州常客,每次到杭州,可以不去河坊街购物,可以不登雷峰塔观景,可以不到孤山寺凭吊,只要喝上一杯清茶,一切的眼福、口福的缺憾,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晚11时许,车抵城站,要了一辆的士,径往绿园。克秀在灯下等候,见了我,递过一杯茶说:是新茶,你慢用。自去里屋睡了,留下我一人,在客厅里品茗。这绿园在栖霞岭下,离苏堤不远,推窗远眺,夜色弥漫,一片朦胧,因想到东坡先生亦是茶痴,汲水烹茶,素来倾心情景合一,不忘大自然的恩惠与深情。有一次,他老先生跑到一处叫“钓石”的江边,临江野饮之余,信笔抒发与天地自然为侣的浩然之气:
  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呼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正在胡思乱想,茶友来了电话:西湖龙井茶,向以“狮龙云虎梅(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不知你属意何处?我说:那就狮峰吧。电话那头说:巧了,那里有熟人。
  翌日清晨,春和景明。与茶友在林风眠故居前会面,乘27路车直抵龙井村。下了车,抄右手沿山道步行,不一会儿,就来到十八棵御茶树前。所谓御茶树,是不是乾隆亲手所植,无从稽考,据朋友说,这位风流皇上,确实来过这里,并且留下一首《观采茶作歌》:
  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漫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揭览民艰晓。
  正议论着,茶友的熟人来了,客客气气地引我俩到一株枫杨树下,临涧置席,旋即泡上两杯新茶,说是自家所产。揭开杯盖,但见汤清明亮,叶底均匀,一枪一旗,若矛若缨,闻之,香馥若兰;入口,则味甘鲜美。品着品着,蓦然记起一段判词:“龙井茶,真者甘美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心下叹服,古人所言不虚也。
  茶友乃饱学之士,却不合时宜,每与潮流格格不入,曾撰文调侃某些舞文弄墨之辈:此等高人,一提到茶,张口茶禅一味,下笔浑话千言,说什么“茶即是禅,禅即是茶;饮茶亦是参禅,参禅亦是饮茶”,殊不知茶为何物,禅是何意。想那禅宗主张“自心是佛”,余则空无一物矣。既然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参禅的人,除“心识”之外,本来无一物,你却将“茶”引将进来,岂不拂了佛祖的本意?
  我问到此事,茶友说:贻笑于大方之家了,不提也罢。我说:仁兄所言极是,那赵州禅师的“吃茶去!”说白了,就是叫你“一边站着去!”如此明白不过的一句话,硬是被后人拔高掏空,弄得玄之又玄。怎比得东坡先生,品茗赋诗,将自己融化于茶的美韵和自然节律中,却也不曾忘记世间人事,一曲“坐听荒城长短更”,胜过“空持千百偈”者无数!如此说来,往后若遇上这般高士,不如沏上一壶,陪他吃茶,劝他免开尊口,省得碰上赵州和尚,叫他“吃茶去”,他还以为得道升仙了呢。
  茶友听了,捧腹大笑,接下话茬:吃茶、参禅,旨在清心,自然是雅事,若凭借一杯茶,可以求解脱,证涅槃,得上等正觉,了生死大事,这茶,怕是变了味了。似不及你我这样,心不为物迷,到这天地间大茶寮来,喝上一杯清茶,把自己融到茶灵里有情有趣。若依了愚见,只有人茶相互包含,那才是天地空灵之大清爽。正所谓“一月普照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包含,是人间正道,其余都是小道理。大道理何须多言,小道理说说可以,当不得真的。
  茶友的亲戚,原是茶农。过来续水时,轻声问道:这茶如何?朋友反问:莫非有表示?那人侧过身,指着山坡上的茶园说:时下节令还没到清明,所产皆是旗枪,一芽一叶,形如矛端又增一缨,泡在杯中,光是看,也能醉人。内人正为二位装听,不成敬意,带些回去,好与家人分享。
  我俩同声谢了。那人说:不谢,在我们乡下,从来烟茶不分家的。
  身陷利益社会,生活中的色香味,庶几消耗殆尽,幸亏这世上还有茶,毛峰、龙井、瓜片、碧螺春,偶尔也来点铁观音,一天三泡,闲时,慢品,渴了,牛饮,都无所谓,权当充电。抽空就去杭州,或别的什么产茶地,汲水煮茶,不是为了吃茶养生,而是和茶融为一体,乃至变成一片茶叶,让色香味从灵魂里散发出来,自己变得自然一点,清爽一点。
  (编辑 静林)
其他文献
2018,新课标、计算思维、创客、人工智能……犹如一股源泉汩汩将创新思维融入教学,融入校园,融入生活,也融入了我们每一期话题。  2018,不管是精彩还是平淡,是快乐还是悲伤,都将过去,新的征程就要开始!在此岁末年初之际,我们特别策划了这期“回顾”,旨在梳理过去一年的热门话题,使我们未来的前行更具有方向性,也更能贴近读者的需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2019,我们将继续启动智慧,鼓足勇气,
2016年的一个采访中,“80后”小说家张悦然说:“‘80后’绝不是同一个面孔,不是大家表面上看到的那样,我们不是一个团队,我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学追求。”更早一些时候,2006年《誓鸟》的读者见面会上,张悦然就请求媒体与读者不要再把她当作是“80后”,“我希望这本书(《誓鸟》)成为对青春的一个告别”。而颜歌在2015年某次采访中重提“新概念”的时候则说过“真正到了现在,我的写作,继续的写作,和新概
信息时代的学校课堂以前所未有的节奏在变革,微课程也以一种创生力量促进语文课堂的裂变。为此,第十三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在内容上作了变动,要求对《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进行微课程设计,并且制作出相应的微视频。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和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的教师们设计的这两篇教学设计,都体现出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展现了新技术发展下的语文教
4月14—15日,2017未来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研讨会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重庆圆满举行。会议介绍了由未来教育集团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FEG未来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系统V3.0(简称FEG教与学系统),并现场观摩了该系统的常态化教学应用。  会上,FEG教与学系统示范校做了大会经验交流。重庆市树人景瑞小学校长李华表示:“借助FEG教与学平台收集到的‘实时’数据分析,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迅速做出评价与反馈,
我是小尘,我漂浮在空气中,在人群中穿梭。我很细小,没有人注意我。  我是小尘,我到处游荡,不敢随意停留,怕给人造成伤害。我漫无目的,甚至不知自己存在有何意义。  我是小尘,我遇到一位慈祥的老人。老人说我很优秀,只欠雕琢。  老人用柔情之水,滋润着我。老人让我明白,小尘也可有自己的价值。我沉浸在幸福之中,并与老人一起雕琢自我。  有一天,老人低头吻我,我爬上了他的唇迹,来到了他呼吸的地方。随着一个喷
摘要:本文是关于计算思维培养的一个教学研究案例,该教学案例凝聚了作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体会,希望能对在进行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实践的广大高中信息技术一线教师有所启发与帮助。  关键词:计算思维;Python语言;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02-0054-03  ● 研究背景  1.计算思维与高中信息技术
前言:  北京市的密云区是离北京市中心最远的区之一,但是在教学改革上,它一点也不落后,特别是在区里推行《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并开展了“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主题综合实践课程”改革后,该区很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都大大提高了。这看似跟“教学APP的学科运用”这个栏目无关,其实对于教育APP的深度应用与推广,却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不改革,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就一定不彻底,这是笔者一直以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变化甚至是革命性的。新技术支撑下的各种信息系统的应用,让人们的起居、出行、购物、阅读等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高中学生是否能感觉得到?是否觉得习以为常?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现在的高中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出生在信息技术发展进步的时代,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成果,如学习
摘要:“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新时期高职院校党建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高职院校党建云平台内涵入手,阐述了在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中搭建党建“云平台”,可以使党建工作服务更加贴身化、学习资源共享化、工作领域更加广泛化、服务更加个性化的优势,进而探索了从如何解决“技术”、“人员”、“理论研究”层面的问题构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云平台。  关键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G40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设计往往更关注教材上的具体内容,所以造成很多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过分依赖教材,而忽略了对学科课程标准的深入研读。真正的课堂并不是基于教材内容的灌输,教师的“教”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最终迁移,知识和技能只是作为理解学科中的关键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它们看作是要灌输的材料。本案例依据2017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生活真实情景入手,从感性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