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时期下,随着高等教育日益脱离精英化,就业压力日渐凸显,原本高校教育中所致力于的人文精神教育也日渐淡化。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等现象进行分析,寻找建立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使高校大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大学生活。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现状分析;有效途径
人文精神一词源于西方,它是指以人为核心,对于人的本性、平等、自由以及精神的尊重与追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其持续发展的支柱与动力。但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应和就业市场需求,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工作的方针。当许多高校全面开展学风建设,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水平时,却忽略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即学生该为什么而学,学校的培养目标又是什么。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各种社会思潮互相激荡,加快高校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分析
1.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人文”是人与人交流、沟通与合作的一个平台,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巨大财富。当前,大学生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失范大学生缺乏诚信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这种现象都普遍存在。学习上有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论文造假等现象;生活中则存在学费久欠不交,助学贷款久拖不还,甚至以隐瞒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方法逃避还贷;而在就业时,学生往往不能如实向就业单位介绍自己,提供虚假的推荐材料,签约后不履行或者频繁跳槽,严重的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和择业混乱的局面。(2)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开创事业,成就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但是,目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对理想信念表现出令人担忧的游离态度。当被问到“你的理想信念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没有想过为社会为国家做什么贡献,更没有想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对金钱,权利等功利性的价值观相当关注,而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相当漠视。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实用性和互惠性。(3)学业偏向实用化。由于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的导向作用,导致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术轻道”的现象。往往和市场联系密切,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受到学生青睐,而与市场相对脱节的传统专业成为冷门专业,学生鲜有问津。学习重心偏移,只注重实用性技能型较强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伦理道德,文史哲,艺术等社会科研知识。一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历史知识知之甚少,甚至没有系统的读过优秀历史文化典籍,甚至在写东西时也会出现诸多错别字。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的匮乏已经不容忽视。
2.原因分析。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个不争的事实,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层面的外在原因,也有教育层面的内在原因。(1)实用主义盛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市场经济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但也让当代大学生缺少了对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市场经济的优胜略汰原则使得大学生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信奉个人主义,关心个人利益。面对膨胀的欲望,人性的弱点以及复杂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影响,人文精神认同的混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又缺乏价值定位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既对社会各种拜金主义深恶痛绝,但又随波逐流,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与迷茫。(2)高校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实用性为主,重理轻文,甚至在老师和学生中都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强调政治教育而弱化了道德教育。目前公共课中涉及到人文教育的课程多数是理论课,这与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传承文化为宗旨的广博的人文精神教育相距甚远。而中小学应试教育中的分数至上原则也让学生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我们如果寄希望于短短的大学三四年的时间,通过这些理论课程就将学生们培养成具有较高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也是不切实际的。(3)人文精神教育工具化。长期以来,高校人文精神教育所占的比重极小,而且这极小的人文精神教育也显得相对单薄,多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的。人文教育既然以培养人,完善人性为目的,它的内容就应该涉及到哲学、语言文学、历史、艺术等领域。而目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较为单一,已不能适应社会与学生发展的需要。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和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的人文教育只会让学生厌烦。
二、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首要问题就是构建精神支柱。实践表明,大凡有所作为的人,在他们年轻时必然具备伟大的理想信念。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首先,要进行中国特色理想人文教育。人不可能超越历史,只有将自己的需求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个人的价值才能体现。其次,进行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对于提升精神境界具有较强的推进作用。最后,进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教育,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品质之一。(2)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构建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文化氛围是一种环境,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的影响。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既与现实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又选择性的吸收社会中先进的文化因素自觉地去可以营造学校环境。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德会不知不觉的受其影响。要想办法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比如,通过开办人文讲座,邀请知名人物和学者来学校讲座,用他们的知识、品格和个人经历的现身说法来激励师生;举办各种有益于身心的娱乐活动,激发人们人文精神素养的活性元素;通过各种学生社团,进行人文精神的宣传;通过开展电影欣赏、红色旅游、研讨会等,让学生们有精神栖息地;加大网上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功”与“过”。提高大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校园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3)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在像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老师的言谈举止,精神风貌也在向学生传授老师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是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人格的完善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的力量,它会激发学子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教师道德高尚、志趣高雅、政治立场坚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以大学生人文精神要从教师抓起,要坚定教师的思想立场和敬业态度,在对高校教师高要求,高标准的同时,社会和学校要为教师创设适宜的环境,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 考 文 献
[1]邹广文.试论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构建[J].北方论丛,2010(1)
[2]田坤.大学人文精神的衰落与重构[J].世纪桥,2009(12)
[3]景玲.借传统文化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4]黄亚莲.重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现状分析;有效途径
人文精神一词源于西方,它是指以人为核心,对于人的本性、平等、自由以及精神的尊重与追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其持续发展的支柱与动力。但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应和就业市场需求,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工作的方针。当许多高校全面开展学风建设,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水平时,却忽略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即学生该为什么而学,学校的培养目标又是什么。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各种社会思潮互相激荡,加快高校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分析
1.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人文”是人与人交流、沟通与合作的一个平台,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巨大财富。当前,大学生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失范大学生缺乏诚信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这种现象都普遍存在。学习上有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论文造假等现象;生活中则存在学费久欠不交,助学贷款久拖不还,甚至以隐瞒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方法逃避还贷;而在就业时,学生往往不能如实向就业单位介绍自己,提供虚假的推荐材料,签约后不履行或者频繁跳槽,严重的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和择业混乱的局面。(2)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开创事业,成就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但是,目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对理想信念表现出令人担忧的游离态度。当被问到“你的理想信念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没有想过为社会为国家做什么贡献,更没有想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对金钱,权利等功利性的价值观相当关注,而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相当漠视。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实用性和互惠性。(3)学业偏向实用化。由于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的导向作用,导致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术轻道”的现象。往往和市场联系密切,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受到学生青睐,而与市场相对脱节的传统专业成为冷门专业,学生鲜有问津。学习重心偏移,只注重实用性技能型较强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伦理道德,文史哲,艺术等社会科研知识。一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历史知识知之甚少,甚至没有系统的读过优秀历史文化典籍,甚至在写东西时也会出现诸多错别字。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的匮乏已经不容忽视。
2.原因分析。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个不争的事实,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层面的外在原因,也有教育层面的内在原因。(1)实用主义盛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市场经济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但也让当代大学生缺少了对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市场经济的优胜略汰原则使得大学生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信奉个人主义,关心个人利益。面对膨胀的欲望,人性的弱点以及复杂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影响,人文精神认同的混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又缺乏价值定位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既对社会各种拜金主义深恶痛绝,但又随波逐流,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与迷茫。(2)高校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实用性为主,重理轻文,甚至在老师和学生中都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强调政治教育而弱化了道德教育。目前公共课中涉及到人文教育的课程多数是理论课,这与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传承文化为宗旨的广博的人文精神教育相距甚远。而中小学应试教育中的分数至上原则也让学生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我们如果寄希望于短短的大学三四年的时间,通过这些理论课程就将学生们培养成具有较高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也是不切实际的。(3)人文精神教育工具化。长期以来,高校人文精神教育所占的比重极小,而且这极小的人文精神教育也显得相对单薄,多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的。人文教育既然以培养人,完善人性为目的,它的内容就应该涉及到哲学、语言文学、历史、艺术等领域。而目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较为单一,已不能适应社会与学生发展的需要。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和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的人文教育只会让学生厌烦。
二、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首要问题就是构建精神支柱。实践表明,大凡有所作为的人,在他们年轻时必然具备伟大的理想信念。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首先,要进行中国特色理想人文教育。人不可能超越历史,只有将自己的需求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个人的价值才能体现。其次,进行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对于提升精神境界具有较强的推进作用。最后,进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教育,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品质之一。(2)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构建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文化氛围是一种环境,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的影响。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既与现实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又选择性的吸收社会中先进的文化因素自觉地去可以营造学校环境。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德会不知不觉的受其影响。要想办法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比如,通过开办人文讲座,邀请知名人物和学者来学校讲座,用他们的知识、品格和个人经历的现身说法来激励师生;举办各种有益于身心的娱乐活动,激发人们人文精神素养的活性元素;通过各种学生社团,进行人文精神的宣传;通过开展电影欣赏、红色旅游、研讨会等,让学生们有精神栖息地;加大网上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功”与“过”。提高大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校园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3)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在像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老师的言谈举止,精神风貌也在向学生传授老师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是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人格的完善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的力量,它会激发学子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教师道德高尚、志趣高雅、政治立场坚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以大学生人文精神要从教师抓起,要坚定教师的思想立场和敬业态度,在对高校教师高要求,高标准的同时,社会和学校要为教师创设适宜的环境,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 考 文 献
[1]邹广文.试论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构建[J].北方论丛,2010(1)
[2]田坤.大学人文精神的衰落与重构[J].世纪桥,2009(12)
[3]景玲.借传统文化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4]黄亚莲.重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