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一些县级中学中,英语教师普遍欠缺“提问”的艺术性,这部分缘于对“提问的功能定位把握不准”。“提问”具有掌控教学节奏、推动教学进度、关联教学环节的功能,也可以维持课堂纪律,兼具交际功能。明确“提问”的功能定位后,方能有效开展英语教学。
【关键词】 提问 功能定位 高中英语教学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提问”(这里侧重指以问答方式开展教学的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同时也是师生间的一种交际互动。那么在县级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提问”是一种什么状况呢?这里以笔者所在的高中为例,此高中为一所普通的县级中学,学生分布以农村学生为主,城市学生为辅。故而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在县级高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提问”现状
在笔者所在高中,一直以来,理科是优势学科,文科班的学生大部分是被动选择,而非主动兴趣选择(也就是说,由于理科成绩不理想才转而学习文科)。
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提问”存有以下问题:1.教师提问的对象群体相对固定,导致部分学生被边缘化;2.教师提问的方式比较固定,“yes or no”式的提问占据绝对多数,少有发散性、讨论性的问题;3.学生应答的积极性不高,从高一到高三,回应教师提问的热情逐步降低;4.鲜有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的现象,但在课后,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单独向教师提问。如果采取书面提问方式的话,大部分学生都会写上一两个问题;5.学生存有英语学习焦虑症,这在农村学生中表现特别明显,在课后征集的问题中,很多是有关“如何学好英语?”“如何记忆单词?”等普泛性问题,针对某一知识点的提问比较少;6.在提问效果上,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不积极,而学生则认为老师在提问中存有“偏心”,或有刁难意味,或过易过难,多数同学认为英语课堂教学比较沉闷,亮点少。
出现上述状况,部分缘于很多教师不重视“提问”,对“提问”的功能尚缺乏清晰认识。
二、“提问”的功能定位与相应策略
一种情况下,大部分老师都把“提问”当成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考核学生水平、检测学习效果、评价教学得失的一种手段;另一种情况下,“提问”成为展示教学水平的手段,特别是在公开课中,提问的设计特别精心,当然提问对象的选定也很精心,才能保证“提问”的预期效果,然而这种预设的问答模式又与检测考核目的相矛盾。第一种想法没有错,只是这种想法有不完善之处,一是提问仅仅局限于课堂吗?二是提问的功能仅仅限于上述几方面吗?第二种情况其实曲解了“提问”的功能内涵。上述两种情况都把“提问”倾向定位于单向度的行为,即师对生的优势地位。“提问”的诸多功能(启发、检测、反馈、评价等)其实都是围绕其“组织教学”的功能展开的。教学活动是复杂多向的,自然“提问”组织功能也是多样化的。
2.1 “提问”具有掌控教学节奏、推动教学进度、关联教学环节的功能
“提问”是贯穿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研究表明,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常态下每分钟提问频率为1—4个,占用课时80%。据统计,教师每天平均提出350个问题。问答的交互情况控制教学节奏,推动教学进度(是前进到下一个问题,还是就当前的问题再讲解)等,这是最基本的功能。然而,“提问”不仅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之内,它理应包括新课开始前的预习提问、课程学习中的实时提问、课后复习中的检测提问等等,简而言之,“提问”应该延展到课堂以外。
2.2 “提问”具有维持课堂纪律的功能
“提问”在维持课堂纪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新手上课时,常常要停下来整顿纪律,导致教学中断,一方面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学生又因教学中断而分散注意力。而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会利用适时合适的提问提醒走神的同学,警告顽皮的学生,不露声色中维持了课堂纪律,也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注意自己提问方式、提问群体的多样性,不要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循而产生懈怠心理,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每个人都有被点到的可能性。同时,在提问的时候,可以用“The person next to XX”、“the boy dressed in xx”等等提问方式,新奇有趣又能提高注意力。
2.3 “提问”具有交际功能
“提问”是多向交互行为,将课堂、师生、教学融为一体。提问的向度不能仅仅局限在师→生,还应该有生→生,生→师等形式。如果说提问以教师的“置疑、释疑”来体现教师水准的话,学生的“怀疑、质疑”则更为可贵,经过引导,这种问题意识会内化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行为,通过“提问”达到理解、互助、认同等等效果。那么提问不仅仅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也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良好的问答互动,会带来良性的师生、生生互动,这对于交际对象的长远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 穆凤良. 课堂对话和提问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11).
[2] 尹静、付永庆. 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应用[J]. 天津教育, 2006(4).
[3] 郑友富.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课堂提问的比较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09(11).
【关键词】 提问 功能定位 高中英语教学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提问”(这里侧重指以问答方式开展教学的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同时也是师生间的一种交际互动。那么在县级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提问”是一种什么状况呢?这里以笔者所在的高中为例,此高中为一所普通的县级中学,学生分布以农村学生为主,城市学生为辅。故而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在县级高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提问”现状
在笔者所在高中,一直以来,理科是优势学科,文科班的学生大部分是被动选择,而非主动兴趣选择(也就是说,由于理科成绩不理想才转而学习文科)。
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提问”存有以下问题:1.教师提问的对象群体相对固定,导致部分学生被边缘化;2.教师提问的方式比较固定,“yes or no”式的提问占据绝对多数,少有发散性、讨论性的问题;3.学生应答的积极性不高,从高一到高三,回应教师提问的热情逐步降低;4.鲜有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的现象,但在课后,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单独向教师提问。如果采取书面提问方式的话,大部分学生都会写上一两个问题;5.学生存有英语学习焦虑症,这在农村学生中表现特别明显,在课后征集的问题中,很多是有关“如何学好英语?”“如何记忆单词?”等普泛性问题,针对某一知识点的提问比较少;6.在提问效果上,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不积极,而学生则认为老师在提问中存有“偏心”,或有刁难意味,或过易过难,多数同学认为英语课堂教学比较沉闷,亮点少。
出现上述状况,部分缘于很多教师不重视“提问”,对“提问”的功能尚缺乏清晰认识。
二、“提问”的功能定位与相应策略
一种情况下,大部分老师都把“提问”当成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考核学生水平、检测学习效果、评价教学得失的一种手段;另一种情况下,“提问”成为展示教学水平的手段,特别是在公开课中,提问的设计特别精心,当然提问对象的选定也很精心,才能保证“提问”的预期效果,然而这种预设的问答模式又与检测考核目的相矛盾。第一种想法没有错,只是这种想法有不完善之处,一是提问仅仅局限于课堂吗?二是提问的功能仅仅限于上述几方面吗?第二种情况其实曲解了“提问”的功能内涵。上述两种情况都把“提问”倾向定位于单向度的行为,即师对生的优势地位。“提问”的诸多功能(启发、检测、反馈、评价等)其实都是围绕其“组织教学”的功能展开的。教学活动是复杂多向的,自然“提问”组织功能也是多样化的。
2.1 “提问”具有掌控教学节奏、推动教学进度、关联教学环节的功能
“提问”是贯穿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研究表明,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常态下每分钟提问频率为1—4个,占用课时80%。据统计,教师每天平均提出350个问题。问答的交互情况控制教学节奏,推动教学进度(是前进到下一个问题,还是就当前的问题再讲解)等,这是最基本的功能。然而,“提问”不仅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之内,它理应包括新课开始前的预习提问、课程学习中的实时提问、课后复习中的检测提问等等,简而言之,“提问”应该延展到课堂以外。
2.2 “提问”具有维持课堂纪律的功能
“提问”在维持课堂纪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新手上课时,常常要停下来整顿纪律,导致教学中断,一方面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学生又因教学中断而分散注意力。而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会利用适时合适的提问提醒走神的同学,警告顽皮的学生,不露声色中维持了课堂纪律,也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注意自己提问方式、提问群体的多样性,不要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循而产生懈怠心理,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每个人都有被点到的可能性。同时,在提问的时候,可以用“The person next to XX”、“the boy dressed in xx”等等提问方式,新奇有趣又能提高注意力。
2.3 “提问”具有交际功能
“提问”是多向交互行为,将课堂、师生、教学融为一体。提问的向度不能仅仅局限在师→生,还应该有生→生,生→师等形式。如果说提问以教师的“置疑、释疑”来体现教师水准的话,学生的“怀疑、质疑”则更为可贵,经过引导,这种问题意识会内化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行为,通过“提问”达到理解、互助、认同等等效果。那么提问不仅仅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也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良好的问答互动,会带来良性的师生、生生互动,这对于交际对象的长远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 穆凤良. 课堂对话和提问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11).
[2] 尹静、付永庆. 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应用[J]. 天津教育, 2006(4).
[3] 郑友富.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课堂提问的比较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