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目前存在很不一致的结论。本文旨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尊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关系做一个概括性归纳,旨在为大学生的教育及人际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尊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高自尊可能使一个人更可爱,因为人们可能更愿意与那些自信的、有进取心的、有吸引力的、有能力的、温和并且道德好的人交往,而回避与那些自我怀疑的、不安全的人交往。在自我报告中,高自尊个体认为自己有吸引力、智慧、有社会技能、不自私、情绪稳定并且道德好。一些研究者研究发现,高自尊的人们认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比低自尊的人更受欢迎,而低自尊的人比高自尊的人更多的报告厌恶社会活动,体验更多的生活压力事件和更少的社会支持。我国学者张玲对大学生的自尊与人际关系做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自尊、集体自尊和人际关系困扰均达到显著负相关,即自尊越高,人际关系困扰就越少,人际关系就越好。
赖建维等对中学生同伴关系对自尊的影响做了研究,也得出相类似的结论: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自尊的发展,不好的同伴关系不利于自尊的发展。刘翠秀等对中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所做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自尊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
Glendinning和Inglis1999年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在学生自我报告了同伴关系情况和自己的受欢迎程度后,把学生分在了四类不同的社会群体中,然后看群体成员与学生自尊水平之间的联系。社会群体被划分为四类:同伴定向(高状态,与同伴关系好);传统的(中等状态,接受权威);社会孤立(很难交朋友,并且很难保持友谊);不满意的(麻烦,不尊重权威)。结果显示:低自尊的青少年相对更多的在社会孤立和不满意的社会群体中,也就是说低自尊的青少年相对更孤立、对生活不满意;而高自尊的青少年相对更多的在传统的和同伴定向的社会群体中,即高自尊的青少年相对有更好的同伴关系。
另外,一个小样本的关于自尊对亲密关系的研究也得出了与以上相类似的结论:低自尊的伴侣比高自尊的伴侣更有可能在相处超过1个月的时间分开。说明低自尊伴侣对彼此的关系处理不如高自尊伴侣好。
总之,以上研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自尊与人际关系呈正相关。然而有些研究者却得出了与此不一致的结论,认为自尊与人际关系零相关。
Bishop和Inderbitzen(1995)做了一项大的社会测量研究,让542名9年级学生提名自己最喜爱的和最不喜爱的同伴。在此基础上,把每个人都划分为一种类型(共五类:受欢迎的、一般的、有争议的、被忽视的、被拒绝的),结果显示自尊与友谊情况和受欢迎程度无关。
Buhrmester,Furman,Wittenberg,and Reis(1988)研究了人际行为的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最初的交往和相互关系中,高自尊的人表现比低自尊的人有更多的社会技能,这可能是因为高自尊的人不会预期被拒绝,认为自己有吸引力、令人满意,所以能够更好的与陌生人交谈,而低自尊的人可能会害羞而远离这样的接触。除此,高自尊的人认为自己有较高的社会技能并未被认可,而且舍友也不认为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更受欢迎。
Brochner和Lloyd(1986)在实验室进行了人际互动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与Buhrmester et al.(1988)的相吻合:高自尊能使人认为自己受欢迎和讨人喜欢,但事实上,高自尊与低自尊的人在受欢迎程度和令人喜爱的程度上没有差异。J .D.Campbell和Fehr(1990)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同伴及观测者对高低自尊个体的评价并没有差异。
还有研究证明自尊在某些条件下与人际关系呈负相关,即自尊越高,人际关系越差,自尊越低,人际关系越好。
Heatherton和Vohs(2000)发表了一篇关于自尊和人际喜好的研究报告。实验中,他们把被试分为两组,自我威胁组和控制组。在自我威胁组引入了一个自我威胁的操作:相互交谈前,一半的参与者带着一项困难的智力测验,并且接收到自尊威胁反馈(他们的表现比同伴差得远)。控制组则带着一个中性的相同测验,而且没有收到反馈。然后所有的参与者进行了20分钟的结构性访谈,与一位参与者进行低、中等、高亲密的谈话。最后进行彼此评价。结果显示,在自我威胁的条件下,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有更低的评价,即高自尊的人更不受人喜爱。这些发现被Vohs和Heatherton的研究结果所确定,即高自尊的人受到威胁时,受同伴的喜爱性降低。
人际关系与自尊之间的相关存在矛盾、不一致,可能是因为两者之间不是直接的线性关系,而中间可能存在其它变量。那么到底是什么变量导致这种结果的不一致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自尊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高自尊可能使一个人更可爱,因为人们可能更愿意与那些自信的、有进取心的、有吸引力的、有能力的、温和并且道德好的人交往,而回避与那些自我怀疑的、不安全的人交往。在自我报告中,高自尊个体认为自己有吸引力、智慧、有社会技能、不自私、情绪稳定并且道德好。一些研究者研究发现,高自尊的人们认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比低自尊的人更受欢迎,而低自尊的人比高自尊的人更多的报告厌恶社会活动,体验更多的生活压力事件和更少的社会支持。我国学者张玲对大学生的自尊与人际关系做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自尊、集体自尊和人际关系困扰均达到显著负相关,即自尊越高,人际关系困扰就越少,人际关系就越好。
赖建维等对中学生同伴关系对自尊的影响做了研究,也得出相类似的结论: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自尊的发展,不好的同伴关系不利于自尊的发展。刘翠秀等对中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所做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自尊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
Glendinning和Inglis1999年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在学生自我报告了同伴关系情况和自己的受欢迎程度后,把学生分在了四类不同的社会群体中,然后看群体成员与学生自尊水平之间的联系。社会群体被划分为四类:同伴定向(高状态,与同伴关系好);传统的(中等状态,接受权威);社会孤立(很难交朋友,并且很难保持友谊);不满意的(麻烦,不尊重权威)。结果显示:低自尊的青少年相对更多的在社会孤立和不满意的社会群体中,也就是说低自尊的青少年相对更孤立、对生活不满意;而高自尊的青少年相对更多的在传统的和同伴定向的社会群体中,即高自尊的青少年相对有更好的同伴关系。
另外,一个小样本的关于自尊对亲密关系的研究也得出了与以上相类似的结论:低自尊的伴侣比高自尊的伴侣更有可能在相处超过1个月的时间分开。说明低自尊伴侣对彼此的关系处理不如高自尊伴侣好。
总之,以上研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自尊与人际关系呈正相关。然而有些研究者却得出了与此不一致的结论,认为自尊与人际关系零相关。
Bishop和Inderbitzen(1995)做了一项大的社会测量研究,让542名9年级学生提名自己最喜爱的和最不喜爱的同伴。在此基础上,把每个人都划分为一种类型(共五类:受欢迎的、一般的、有争议的、被忽视的、被拒绝的),结果显示自尊与友谊情况和受欢迎程度无关。
Buhrmester,Furman,Wittenberg,and Reis(1988)研究了人际行为的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最初的交往和相互关系中,高自尊的人表现比低自尊的人有更多的社会技能,这可能是因为高自尊的人不会预期被拒绝,认为自己有吸引力、令人满意,所以能够更好的与陌生人交谈,而低自尊的人可能会害羞而远离这样的接触。除此,高自尊的人认为自己有较高的社会技能并未被认可,而且舍友也不认为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更受欢迎。
Brochner和Lloyd(1986)在实验室进行了人际互动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与Buhrmester et al.(1988)的相吻合:高自尊能使人认为自己受欢迎和讨人喜欢,但事实上,高自尊与低自尊的人在受欢迎程度和令人喜爱的程度上没有差异。J .D.Campbell和Fehr(1990)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同伴及观测者对高低自尊个体的评价并没有差异。
还有研究证明自尊在某些条件下与人际关系呈负相关,即自尊越高,人际关系越差,自尊越低,人际关系越好。
Heatherton和Vohs(2000)发表了一篇关于自尊和人际喜好的研究报告。实验中,他们把被试分为两组,自我威胁组和控制组。在自我威胁组引入了一个自我威胁的操作:相互交谈前,一半的参与者带着一项困难的智力测验,并且接收到自尊威胁反馈(他们的表现比同伴差得远)。控制组则带着一个中性的相同测验,而且没有收到反馈。然后所有的参与者进行了20分钟的结构性访谈,与一位参与者进行低、中等、高亲密的谈话。最后进行彼此评价。结果显示,在自我威胁的条件下,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有更低的评价,即高自尊的人更不受人喜爱。这些发现被Vohs和Heatherton的研究结果所确定,即高自尊的人受到威胁时,受同伴的喜爱性降低。
人际关系与自尊之间的相关存在矛盾、不一致,可能是因为两者之间不是直接的线性关系,而中间可能存在其它变量。那么到底是什么变量导致这种结果的不一致还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