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既存在于复习有关的旧知识,也在于新知识的讲解启发中,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好的课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起到增进教学效果的作用。
现代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数学教学强调培养数学思维,注重运用数学头脑去思考问题,而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展开的,若能把提问技能灵活地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应用,则可起到强化知识信息的传输,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沟通师生感情交流之功效。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课堂改革的深入,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课堂教学形式被日益重视,并在原来的“复习提问(或引入)、新课讲解、练习应用、小结提高、课外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目的性原则:提问首先要有一个“为什么问”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对提问的意图要清楚,明确其意义,再根据其意图以合适的语句加以提问,教师的提问应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如在导入新课的诱发性提问,讲授新课的启发性提问,复习小结的总结性提问,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使每一个提问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2.针对性原则:教学中对提问还有一个“问谁”的问题,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如对优生提问一些难度较深、较难的问题,鼓励其进一步刻苦钻研,培养其创造性精神;对中等程度的学生则应提一些基本性的问题,让他们“伸手不得,跳而可得”,既帮助他们掌握和巩固知识,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后进生的提问则宜提问一些估计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适度性原则:课堂提问必须要掌握好“度”,即提问的问题应紧扣教学内容,不能过于浅显,让学生觉得“唾手可得”,反而放弃了激发学生思维向深度的发展;又不能过难、超越教材,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挫伤其积极性。故提问中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4.启发性原则:提问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根据青少年好奇、好学、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适当的问题启发引导下,通过演示、实验、解答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如在提问平面上的几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多少个交点时,应该尽量启发学生自己动手,主动获取知识。
5.趣味性原则:提问中应结合有关数学和数学家的趣闻轶事、难题、游戏等,寄提问于娱乐。如传统的智力测验题是用 3 升、7 升、10 升的三个容器将 10 升溶液分成两半,实际是求 3x + 7y = 5 的整数解问题;又如“魔方”游戏、“一笔画”问题,这些有趣的故事、游戏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集趣味性和困难性于一体,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和研究兴趣。
6.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原则:结合教学内容,提问数学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有关问题。如观赏大型塑像或舞台剧的最佳位置应怎样确定?为什么一些常见的装饰图案都是由多边形均匀镶嵌而成?哪些图形能实现这类设计?这些实际问题在黄金分割,多边形的内角和等教学中都有密切联系。通过提问这些问题,必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在探讨中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发展创造意识。
7.反馈性原则:通过学生回答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可快速获取信息反馈,并据此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所以教师在提问结束时,应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明确的反应,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反应,鼓励他们向更深层次思考问题,调动其思维的主动性。
8.灵活性原则:围绕教学中心、重难点而精心设计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而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掌握时机,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疑难问题,以调整和改善教学活动。如当学生处在欲得而未得,但思维尚处在积极状态时,可及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帮助学生解惑,使之从有疑到无疑,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9.多样性原则:即提问的方式不能一成不变,应灵活多样以激发学生兴趣,可正面提问,可逆向提问;可口头提问,板书提问;可归纳提问,可归谬提问;可单向性提问,可多向性提问或学生间的互问互答;可以课外思考方式提问等。总之,提问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10.时间性原则:即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故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要求学生立刻回答问题,适当把思考时间延长到 5 秒或更长一些,这样学生的回答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
11.创设问题情境原则: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能否积极思维的动机因素,而积极的思维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要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就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如在用拆项法因式分解时,可设计如下的诱发过程: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解 x6-1 的因式。这时,学生甲:x6-1 = (x3 + 1)(x3-1) = (x + 1)(x-1)(x2 + x + 1)(x2-x + 1);学生乙:x6-1 = (x2-1)(x4 + x2 + 1) = (x + 1)(x-1)(x4 + x2 + 1) 。问:为什么答案不相同呢?一问,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思维活跃起来,这样,多数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用拆项、分组、配方的方法加以分解。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满足学生学习上的成就感。除上述一些原则外,还应注意提问的技巧、提问的内容和问题形式的表达,以达到提问的艺术水平,使提问的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现代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数学教学强调培养数学思维,注重运用数学头脑去思考问题,而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展开的,若能把提问技能灵活地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应用,则可起到强化知识信息的传输,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沟通师生感情交流之功效。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课堂改革的深入,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课堂教学形式被日益重视,并在原来的“复习提问(或引入)、新课讲解、练习应用、小结提高、课外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目的性原则:提问首先要有一个“为什么问”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对提问的意图要清楚,明确其意义,再根据其意图以合适的语句加以提问,教师的提问应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如在导入新课的诱发性提问,讲授新课的启发性提问,复习小结的总结性提问,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使每一个提问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2.针对性原则:教学中对提问还有一个“问谁”的问题,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如对优生提问一些难度较深、较难的问题,鼓励其进一步刻苦钻研,培养其创造性精神;对中等程度的学生则应提一些基本性的问题,让他们“伸手不得,跳而可得”,既帮助他们掌握和巩固知识,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后进生的提问则宜提问一些估计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适度性原则:课堂提问必须要掌握好“度”,即提问的问题应紧扣教学内容,不能过于浅显,让学生觉得“唾手可得”,反而放弃了激发学生思维向深度的发展;又不能过难、超越教材,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挫伤其积极性。故提问中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4.启发性原则:提问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根据青少年好奇、好学、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适当的问题启发引导下,通过演示、实验、解答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如在提问平面上的几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多少个交点时,应该尽量启发学生自己动手,主动获取知识。
5.趣味性原则:提问中应结合有关数学和数学家的趣闻轶事、难题、游戏等,寄提问于娱乐。如传统的智力测验题是用 3 升、7 升、10 升的三个容器将 10 升溶液分成两半,实际是求 3x + 7y = 5 的整数解问题;又如“魔方”游戏、“一笔画”问题,这些有趣的故事、游戏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集趣味性和困难性于一体,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和研究兴趣。
6.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原则:结合教学内容,提问数学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有关问题。如观赏大型塑像或舞台剧的最佳位置应怎样确定?为什么一些常见的装饰图案都是由多边形均匀镶嵌而成?哪些图形能实现这类设计?这些实际问题在黄金分割,多边形的内角和等教学中都有密切联系。通过提问这些问题,必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在探讨中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发展创造意识。
7.反馈性原则:通过学生回答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可快速获取信息反馈,并据此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所以教师在提问结束时,应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明确的反应,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反应,鼓励他们向更深层次思考问题,调动其思维的主动性。
8.灵活性原则:围绕教学中心、重难点而精心设计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而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掌握时机,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疑难问题,以调整和改善教学活动。如当学生处在欲得而未得,但思维尚处在积极状态时,可及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帮助学生解惑,使之从有疑到无疑,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9.多样性原则:即提问的方式不能一成不变,应灵活多样以激发学生兴趣,可正面提问,可逆向提问;可口头提问,板书提问;可归纳提问,可归谬提问;可单向性提问,可多向性提问或学生间的互问互答;可以课外思考方式提问等。总之,提问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10.时间性原则:即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故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要求学生立刻回答问题,适当把思考时间延长到 5 秒或更长一些,这样学生的回答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
11.创设问题情境原则: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能否积极思维的动机因素,而积极的思维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要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就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如在用拆项法因式分解时,可设计如下的诱发过程: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解 x6-1 的因式。这时,学生甲:x6-1 = (x3 + 1)(x3-1) = (x + 1)(x-1)(x2 + x + 1)(x2-x + 1);学生乙:x6-1 = (x2-1)(x4 + x2 + 1) = (x + 1)(x-1)(x4 + x2 + 1) 。问:为什么答案不相同呢?一问,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思维活跃起来,这样,多数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用拆项、分组、配方的方法加以分解。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满足学生学习上的成就感。除上述一些原则外,还应注意提问的技巧、提问的内容和问题形式的表达,以达到提问的艺术水平,使提问的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