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主动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破解技师培养难题,广州市技师学院探索出了一条技工院校企校双制人才培养路径。本文就广州市技师学院的企校双制人才培养路径进行详细阐释,从而为提高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方法路径。
关键词:技工院校;企校双制;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00-00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李宗国(1966-),男,广州市技师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510410)
翟恩民(1962-),男,广州市技师学院高级讲师、副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广东 广州/510410)
陈林生(1969-),男,广州市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510410)
吴 浩(1984-),男,广州市技师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广东 广州/510410)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立项课题,编号:GRK2011A02,成员李宗国、翟恩民、陈林生、吴浩等。
破解技师培养难题,做好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是技工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广州市技师学院主动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探索技师培养新理念、新方法,通过企校双制、双导师制、工学一体学习机制建设以及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等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技师学院学制技师培养的新路径。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国家已经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升为国家人才战略。广州市技师学院具有63年的办学历史,被誉为珠三角地区高技能人才的“黄埔军校”,具有承担培养技师的光荣使命。学院勇于承担高级工、技师培养重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开拓创新,转移升级培养策略,积极探索并实践技师培养,技师培养成功破题。
二、主要目标与创新
破解技師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难题,做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进而为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参考。学制技师培养以企业的真实生产为依据开发课程,以企业师傅为主实施双导师制,强化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技师评价采取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三、实施过程
学院在现代学徒制、工作场所学、职业成长规律等理念的指引下,积极开展企校双制技师培养。
(一)企校双制典型企业选取
企校双制技师培养更加注重合作企业的选取。在合作企业的选取过程中,学院从广州地区合作意向企业现状、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合作办学基础、企业岗位工作情况、设备情况、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可行性分析,最终将第一个技师班设置在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因为,广州机床厂各车间涵盖了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工作能力需求,既有初级的单一技能工种供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又有具有综合性较强工作供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充分满足技师班学生对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研修的需要。
(二)学习机制建设
技师能力形成过程实质上是院校培养与岗位成才不同阶段相融合的过程,从院校主导的“校企合作”培养到企业主导的“企校双制”培养是贯穿高技能人才从初学者到熟练者培养的不可或缺的完整培养路径。
1.学制类型。3年制技师班学生将以“职工 学生”的身份,分别直接进入广州机床厂装调车间、维修改造等车间进行预定技师实践课程内容学习;5年制技师班学生采用“2 3”的模式,其中“2”指以学生身份在广州市技师学院内完成预定2年的高级工课程学习,“3”指以“职工 学生”的身份在广州机床厂装调车间、维修改造车间内“工学结合”完成预定3年的技师实践课程学习;“2”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由学院制定,企业负责审核;“3”的课程方案由企业制定,学院审核;企校双方根据课程方案的课程性质选派“师傅”和“教师”进行指导;企校双方共同负责教材的选择、开发。
2.双制内容。(1)技师班专业(工种)、人数根据广州市机床厂有限公司相应岗位需求确定;(2)课程方案由学院制定,广州市机床厂有限公司审核;(3)广州市机床厂有限公司第一年为学徒期,第二学年技师课程实践之前,达到广州市机床厂有限公司正式员工要求的,可获得企业员工合同,享受相应岗位工资等待遇;(4)校企双方根据课程方案的课程性质选派“师傅”和“教师”进行指导;(5)广州市机床厂负责制订并执行学生在机床厂实践的管理细则;(6)校企双方在企业建立“工学一体工作学习站”;(7)采用“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情况和相应等级职业技能鉴定。
(三)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是“企校双制 工学一体”的核心内容和落实载体,课程内容必须是以真实生产为载体的动态课程。在具体建设步骤上,学院采取“两步走”的方式确认课程内容。一方面学院课题组开展企业调研,分析企业典型生产活动,确定企业典型生产岗位及任务,为以工作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提供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国际流行的实践专家访谈形式开发工学一体化课程,邀请职教专家赵志群教授亲临学院主持课程开发,与企业实践专家、骨干教师共通过探索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12项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结果证明,实践专家访谈会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学院企业调研形成的典型生产任务基本吻合。
技工院校企校双制技师培养实践研究
(四)双导师队伍
“企校双制”技师培养阶段是学生进行真实工作的工学一体化学习阶段,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典型地反映了职业的全貌,以此培养学生实践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为此,学院采取“双导师”制的形式落实教学组织:在以企业为主导的前提下,学院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咨询和辅导作用;企业培训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按规定要求完成生产任务;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生产活动项目为主线,以车间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岗位任务、现代管理要素与学习目标相结合,全面促进职业综合能力发展。 (五)综合职业能力评价
1.过程性评价。(1)工学日志。企校双制技师培养过程中,学院重视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生产任务,撰写工学日记,记录每天的工作任务、技术要求、工艺步骤等,教师要及时对工学日志加以批改,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等。(2)月度评价。学院每隔一个月就会对每位学生开展一次企校双制工学一体过程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职业素质、车间现场、工余学习3个维度14个项目。(3)业绩记录。企校双制技师班以真实生产为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或承担着大量的生产任务,因此,学院要求学生要及时的将生产任务总结,记录工作业绩,作为技能成长的重要措施。
2.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评价方案严格按照《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规范》以及《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手册》要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考核,在具体的考核中注重核心能力、职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业绩、贡献。考核项目包括:核心能力评价、工作业绩评价、生产现场能力考核以及理论知识考试。目前,首届技师班的6名学生已通过企业首批技师鉴定。
四、条件保障
(一)政策支持
技师学院培养技师正处在探索阶段,配套政策仍不充分,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如技师的社会地位问题、校企合作培养技师的优惠政策、技师考评鉴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等仍需要完善。
(二)制度保障
在技师培养过程中,技工院校与企业、与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签订的系列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根本利益,规定了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到企业所需,避免校企合作流于一纸文件的浅显做法。
(三)企校双赢
在技师培养的过程中,技工院校要学会换位思考,考虑到企业所需、学生所需,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影响,选取可塑性较强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双制培养,使企业的企校双制行为成为人力资源储备的有效途径。
五、主要成效、成果與社会推广
(一)“国内到国际”的影响
国际著名职教专家大师、德国不莱梅大学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原教育部职教所副所长吴秀方教授陪同下,考察了学院与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合作的技师班后,他认为:学院“企校双制”技师培养模式在中国是首创,很有价值,(这种)以企业为主,通过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规范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双导师制以及人才评价体系来培养技师的案例很成功的,非常有价值,希望进一步完善,做好探索提升,争取再拿到国际职教论坛上作经验介绍。
(二)“普通到骨干”的成效
自2010年首届技师班成立以来,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逐步跨入新纪元,获得的成绩与经验逐步推广,遇到的教训不断改善。目前技师班已扩展到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模具制造等4个专业,为合作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储备:有学员被公司委以重任赴扬州管理分厂,有学员拿到双技师证入职即上任车间主管,有学员列入企业精英培养对象,前往意大利等国家地区接受高级别培训等等。
(三)“点到面”的提升
在技师培养的过程中,学院感到“点对点”合作对培养过程的全面性和稳定性还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学院目前力推开展以行业协会为桥梁的“企业联盟”为合作方式的“点到面”合作,实现“企校双制”上升为“校盟双制”,促进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稳定性。为此,在广州市模具协会的支持下,学院牵头成立模具联盟,整合行业的信息、资源,实现“共育共用”高技能人才,并在模具工业协会六届四次会员大会上宣布由学院牵头的广州市模具人才培养“校协企联盟”正式成立,为下一步技师培养奠定了“双制”基础。
(四)“零”的突破
广州市技师学院在技师培养过程中以企业为主导,通过多元整合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双导师制,加强过程管理,采取企业标准评价技师的系列改革实践,推动学院站在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前沿。目前,首届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技师班已有6名学生通过企业评价,取得技师职业资格,由此证明了技师学院培养技师是可行的、有效的。
(五)“多方”的赞同
技师培养取得的成就、付出的努力、汲取的经验为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同时也引起国内外职教专家、院校同行、行业企业等广泛认同与关注。在技师培养课题鉴定会上,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领导、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领导及车间师傅、技师班学生代表、企业高技能人才考评组组长、职教专家等则对“企校双制技师培养”价值的有效性、应用推广性加以肯定,并表示广州市技师学院的技师培养经验值得全国学习。
六、体会与思考
(一)技师的院校培养是前所未有的,又是势在必行的,技师培养是目前最高层次的技工教育,是技工的精英教育,这项教育培养应由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技师学院来承担。
(二)技师学院承担培养技师任务,只是意味着充当这项教育培养工作的主体,在整个教育培训过程起重要作用,并不是表明学生仅仅在技师学院的校园里成长为技师,恰恰相反,本研究主题正是技师学院如何与企业更紧密地合作,在企业的主导下完成培养任务。
(三)“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方针,以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学的授课方法,以基于真实生产、项目研修的课程设置形式是决定技师培养模式的最基本属性。
(四)要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行双导师制是关键、课程改革是核心、校企合作是途径、政策突破是保障。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关键词:技工院校;企校双制;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00-00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李宗国(1966-),男,广州市技师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510410)
翟恩民(1962-),男,广州市技师学院高级讲师、副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广东 广州/510410)
陈林生(1969-),男,广州市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510410)
吴 浩(1984-),男,广州市技师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广东 广州/510410)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立项课题,编号:GRK2011A02,成员李宗国、翟恩民、陈林生、吴浩等。
破解技师培养难题,做好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是技工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广州市技师学院主动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探索技师培养新理念、新方法,通过企校双制、双导师制、工学一体学习机制建设以及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等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技师学院学制技师培养的新路径。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国家已经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升为国家人才战略。广州市技师学院具有63年的办学历史,被誉为珠三角地区高技能人才的“黄埔军校”,具有承担培养技师的光荣使命。学院勇于承担高级工、技师培养重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开拓创新,转移升级培养策略,积极探索并实践技师培养,技师培养成功破题。
二、主要目标与创新
破解技師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难题,做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进而为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参考。学制技师培养以企业的真实生产为依据开发课程,以企业师傅为主实施双导师制,强化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技师评价采取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三、实施过程
学院在现代学徒制、工作场所学、职业成长规律等理念的指引下,积极开展企校双制技师培养。
(一)企校双制典型企业选取
企校双制技师培养更加注重合作企业的选取。在合作企业的选取过程中,学院从广州地区合作意向企业现状、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合作办学基础、企业岗位工作情况、设备情况、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可行性分析,最终将第一个技师班设置在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因为,广州机床厂各车间涵盖了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工作能力需求,既有初级的单一技能工种供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又有具有综合性较强工作供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充分满足技师班学生对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研修的需要。
(二)学习机制建设
技师能力形成过程实质上是院校培养与岗位成才不同阶段相融合的过程,从院校主导的“校企合作”培养到企业主导的“企校双制”培养是贯穿高技能人才从初学者到熟练者培养的不可或缺的完整培养路径。
1.学制类型。3年制技师班学生将以“职工 学生”的身份,分别直接进入广州机床厂装调车间、维修改造等车间进行预定技师实践课程内容学习;5年制技师班学生采用“2 3”的模式,其中“2”指以学生身份在广州市技师学院内完成预定2年的高级工课程学习,“3”指以“职工 学生”的身份在广州机床厂装调车间、维修改造车间内“工学结合”完成预定3年的技师实践课程学习;“2”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由学院制定,企业负责审核;“3”的课程方案由企业制定,学院审核;企校双方根据课程方案的课程性质选派“师傅”和“教师”进行指导;企校双方共同负责教材的选择、开发。
2.双制内容。(1)技师班专业(工种)、人数根据广州市机床厂有限公司相应岗位需求确定;(2)课程方案由学院制定,广州市机床厂有限公司审核;(3)广州市机床厂有限公司第一年为学徒期,第二学年技师课程实践之前,达到广州市机床厂有限公司正式员工要求的,可获得企业员工合同,享受相应岗位工资等待遇;(4)校企双方根据课程方案的课程性质选派“师傅”和“教师”进行指导;(5)广州市机床厂负责制订并执行学生在机床厂实践的管理细则;(6)校企双方在企业建立“工学一体工作学习站”;(7)采用“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情况和相应等级职业技能鉴定。
(三)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是“企校双制 工学一体”的核心内容和落实载体,课程内容必须是以真实生产为载体的动态课程。在具体建设步骤上,学院采取“两步走”的方式确认课程内容。一方面学院课题组开展企业调研,分析企业典型生产活动,确定企业典型生产岗位及任务,为以工作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提供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国际流行的实践专家访谈形式开发工学一体化课程,邀请职教专家赵志群教授亲临学院主持课程开发,与企业实践专家、骨干教师共通过探索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12项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结果证明,实践专家访谈会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学院企业调研形成的典型生产任务基本吻合。
技工院校企校双制技师培养实践研究
(四)双导师队伍
“企校双制”技师培养阶段是学生进行真实工作的工学一体化学习阶段,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典型地反映了职业的全貌,以此培养学生实践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为此,学院采取“双导师”制的形式落实教学组织:在以企业为主导的前提下,学院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咨询和辅导作用;企业培训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按规定要求完成生产任务;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生产活动项目为主线,以车间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岗位任务、现代管理要素与学习目标相结合,全面促进职业综合能力发展。 (五)综合职业能力评价
1.过程性评价。(1)工学日志。企校双制技师培养过程中,学院重视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生产任务,撰写工学日记,记录每天的工作任务、技术要求、工艺步骤等,教师要及时对工学日志加以批改,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等。(2)月度评价。学院每隔一个月就会对每位学生开展一次企校双制工学一体过程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职业素质、车间现场、工余学习3个维度14个项目。(3)业绩记录。企校双制技师班以真实生产为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或承担着大量的生产任务,因此,学院要求学生要及时的将生产任务总结,记录工作业绩,作为技能成长的重要措施。
2.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评价方案严格按照《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规范》以及《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手册》要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考核,在具体的考核中注重核心能力、职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业绩、贡献。考核项目包括:核心能力评价、工作业绩评价、生产现场能力考核以及理论知识考试。目前,首届技师班的6名学生已通过企业首批技师鉴定。
四、条件保障
(一)政策支持
技师学院培养技师正处在探索阶段,配套政策仍不充分,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如技师的社会地位问题、校企合作培养技师的优惠政策、技师考评鉴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等仍需要完善。
(二)制度保障
在技师培养过程中,技工院校与企业、与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签订的系列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根本利益,规定了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到企业所需,避免校企合作流于一纸文件的浅显做法。
(三)企校双赢
在技师培养的过程中,技工院校要学会换位思考,考虑到企业所需、学生所需,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影响,选取可塑性较强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双制培养,使企业的企校双制行为成为人力资源储备的有效途径。
五、主要成效、成果與社会推广
(一)“国内到国际”的影响
国际著名职教专家大师、德国不莱梅大学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原教育部职教所副所长吴秀方教授陪同下,考察了学院与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合作的技师班后,他认为:学院“企校双制”技师培养模式在中国是首创,很有价值,(这种)以企业为主,通过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规范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双导师制以及人才评价体系来培养技师的案例很成功的,非常有价值,希望进一步完善,做好探索提升,争取再拿到国际职教论坛上作经验介绍。
(二)“普通到骨干”的成效
自2010年首届技师班成立以来,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逐步跨入新纪元,获得的成绩与经验逐步推广,遇到的教训不断改善。目前技师班已扩展到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模具制造等4个专业,为合作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储备:有学员被公司委以重任赴扬州管理分厂,有学员拿到双技师证入职即上任车间主管,有学员列入企业精英培养对象,前往意大利等国家地区接受高级别培训等等。
(三)“点到面”的提升
在技师培养的过程中,学院感到“点对点”合作对培养过程的全面性和稳定性还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学院目前力推开展以行业协会为桥梁的“企业联盟”为合作方式的“点到面”合作,实现“企校双制”上升为“校盟双制”,促进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稳定性。为此,在广州市模具协会的支持下,学院牵头成立模具联盟,整合行业的信息、资源,实现“共育共用”高技能人才,并在模具工业协会六届四次会员大会上宣布由学院牵头的广州市模具人才培养“校协企联盟”正式成立,为下一步技师培养奠定了“双制”基础。
(四)“零”的突破
广州市技师学院在技师培养过程中以企业为主导,通过多元整合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双导师制,加强过程管理,采取企业标准评价技师的系列改革实践,推动学院站在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前沿。目前,首届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技师班已有6名学生通过企业评价,取得技师职业资格,由此证明了技师学院培养技师是可行的、有效的。
(五)“多方”的赞同
技师培养取得的成就、付出的努力、汲取的经验为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同时也引起国内外职教专家、院校同行、行业企业等广泛认同与关注。在技师培养课题鉴定会上,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领导、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领导及车间师傅、技师班学生代表、企业高技能人才考评组组长、职教专家等则对“企校双制技师培养”价值的有效性、应用推广性加以肯定,并表示广州市技师学院的技师培养经验值得全国学习。
六、体会与思考
(一)技师的院校培养是前所未有的,又是势在必行的,技师培养是目前最高层次的技工教育,是技工的精英教育,这项教育培养应由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技师学院来承担。
(二)技师学院承担培养技师任务,只是意味着充当这项教育培养工作的主体,在整个教育培训过程起重要作用,并不是表明学生仅仅在技师学院的校园里成长为技师,恰恰相反,本研究主题正是技师学院如何与企业更紧密地合作,在企业的主导下完成培养任务。
(三)“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方针,以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学的授课方法,以基于真实生产、项目研修的课程设置形式是决定技师培养模式的最基本属性。
(四)要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行双导师制是关键、课程改革是核心、校企合作是途径、政策突破是保障。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