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高职教育定位不清晰的问题,近年来全国上下进行了大讨论,并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分析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总结了职业人三要素并分析其关系,提出培养职业人的具体措施,对高职学生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人;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基本素质
一、前言
目前就业市场,表面上看人才供大于求,实际上,很多行业却出现“一将难求”的现象,这说明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需求不完全匹配。另外,当前信息技术更新和市场需求变化越来越快,一个人已经很难靠一份固定工作或固定技能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核心技能,学校应有意识地渗透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各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高职教育进行一系列改革,目前“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高职课程体系重点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里所指的职业能力除了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然而,在具体实施中,还是一味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有些院校则将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集中放在课外的活动中,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完全分割开,效果不佳。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强而其他能力弱,不利其以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在分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探讨高职教育如何更好将学生培养成职业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倡导过:“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1]。由此可见,教育既要社会发展服务,也要为个人发展服务,要把学生作为“全人”来培养,而不能把学生作为“做事”的工具来训练[2]。应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意识”,而不能把学生作为接收知识的口袋来灌输知识。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事业,它的唯一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的最高顶峰是人的完善,简单来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有用,完善的人。因此,不管是何种类型与层次的教育,都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只是侧重点有不同而已。
(二)高职教育必须培养职业人
人类智能的多元化,决定了教育类型、层次的多元化。不可否认,高职教育首先具有教育的本质,同时应该具备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和层次的显著特征。首先要探讨职业教育与普通学科教育的区别。目前对职业教育特性比较认同的有“老三性”--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和新三性--适应性、中介性、产业性,然而,这些属性仍是其他教育类型所共有的,不能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学科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即有明确职业方向的职业人。
(三)高职教育应培养怎么样的职业人
教育的本质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应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既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围绕“能力本位”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指导性建议。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深入开展,高职教育应更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是不争的事实,使学生走出校门能快速进入职业角色并可持续发展。那么,高职教育应培养怎么样的职业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应具备三要素:扎实的专业能力、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
三、贯穿融合,更好将学生培养为职业人
(一)职业人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要素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职业执行力,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如图1所示。①专业能力是职业执行力的直接表现,扎实的专业能力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必备条件。②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执行力的保障,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颁布的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适性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③职业基本素质是职业执行力的根本,没有良好的职业基本素质,再强的能力也难以发挥出来。职业素质包含的内容很宽,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八个范畴[3],每一范畴又包含很多方面的内涵。经过广泛调研,从用人单位反馈的调查表看,其中责任心、毅力、工作作风和团队精神是作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目前,很多院校都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的重要性,但多数院校集中在课外,通过课外活动或专门的课程进行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分割开,效果并不理想。三要素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应将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二)培养职业人具体措施
要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职业人,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方联动,共同努力。
1.校企联合培养
如图2所示,建立校企紧密合作、共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实训条件、管理机制等方面建设,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评估教学计划并持续改进,共同推荐就业。
在此培养过程中,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标准、行业规范及生产过程,归纳提炼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对人才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要求,归纳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学习行动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强化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把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贯穿始终。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在校内外积极创设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感性认识,并在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学习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提高职业核心能力。
2.教师引导监督
课堂是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主要学习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的核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更贴近今后的工作,效果会更明显。
首先,教师要重构教学内容,根据工作过程主体形成特定职业素质需要的知识、经验、对策,以工作项目、工作任务、案例、日常行为、岗位体验活动、岗位实践活动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根据内容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环境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贴近企业机制。
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从单向、垂直、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向双向、网络化、灵活化方向发展,采取项目化、任务式、案例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的综合。在工作项目训练、案例认知、环境熏陶、规范约束中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渗透养成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
最后,细化考核标准,培养习惯。教师的考核标准不再是单一对专业能力的考核,还必须包含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的考核内容。当然,在每一次课中考核的内容不可能包含所有的能力和素质,但需要教师根据每次课的特点,细化考核标准,有侧重点地培养相应的能力与素质。
3. 学生自我教育
要成为一名职业人,仅仅靠教师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的改革,都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更加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既定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充当一名指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学生自身应该非常明确每门课、每次课的目标,包括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的目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全面发展。另外,多参加课外的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素质。
四、结束语
本文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分析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三要素的职业人,根据三要素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提出应将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最后从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引导监督、学生自我教育三方提出培养职业人的具体措施,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必翰、杨玉华.从教育本质浅谈高职高专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2): 118-119.
[2] 尹萌芽.通识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实施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 (7): 33-36.
[3] 胡冰.论高职教育中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体系[J]. 2009, (7):146-147.
[4] 杨东进.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2008,(9):36-38.
作者简介:
周钦河男(1975-),籍贯:广东潮州,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博士生, 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网络化测控技术。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人;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基本素质
一、前言
目前就业市场,表面上看人才供大于求,实际上,很多行业却出现“一将难求”的现象,这说明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需求不完全匹配。另外,当前信息技术更新和市场需求变化越来越快,一个人已经很难靠一份固定工作或固定技能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核心技能,学校应有意识地渗透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各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高职教育进行一系列改革,目前“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高职课程体系重点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里所指的职业能力除了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然而,在具体实施中,还是一味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有些院校则将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集中放在课外的活动中,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完全分割开,效果不佳。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强而其他能力弱,不利其以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在分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探讨高职教育如何更好将学生培养成职业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倡导过:“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1]。由此可见,教育既要社会发展服务,也要为个人发展服务,要把学生作为“全人”来培养,而不能把学生作为“做事”的工具来训练[2]。应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意识”,而不能把学生作为接收知识的口袋来灌输知识。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事业,它的唯一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的最高顶峰是人的完善,简单来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有用,完善的人。因此,不管是何种类型与层次的教育,都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只是侧重点有不同而已。
(二)高职教育必须培养职业人
人类智能的多元化,决定了教育类型、层次的多元化。不可否认,高职教育首先具有教育的本质,同时应该具备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和层次的显著特征。首先要探讨职业教育与普通学科教育的区别。目前对职业教育特性比较认同的有“老三性”--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和新三性--适应性、中介性、产业性,然而,这些属性仍是其他教育类型所共有的,不能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学科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即有明确职业方向的职业人。
(三)高职教育应培养怎么样的职业人
教育的本质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应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既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围绕“能力本位”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指导性建议。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深入开展,高职教育应更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是不争的事实,使学生走出校门能快速进入职业角色并可持续发展。那么,高职教育应培养怎么样的职业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应具备三要素:扎实的专业能力、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
三、贯穿融合,更好将学生培养为职业人
(一)职业人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要素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职业执行力,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如图1所示。①专业能力是职业执行力的直接表现,扎实的专业能力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必备条件。②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执行力的保障,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颁布的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适性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③职业基本素质是职业执行力的根本,没有良好的职业基本素质,再强的能力也难以发挥出来。职业素质包含的内容很宽,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八个范畴[3],每一范畴又包含很多方面的内涵。经过广泛调研,从用人单位反馈的调查表看,其中责任心、毅力、工作作风和团队精神是作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目前,很多院校都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的重要性,但多数院校集中在课外,通过课外活动或专门的课程进行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分割开,效果并不理想。三要素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应将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二)培养职业人具体措施
要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职业人,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方联动,共同努力。
1.校企联合培养
如图2所示,建立校企紧密合作、共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实训条件、管理机制等方面建设,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评估教学计划并持续改进,共同推荐就业。
在此培养过程中,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标准、行业规范及生产过程,归纳提炼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对人才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要求,归纳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学习行动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强化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把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贯穿始终。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在校内外积极创设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感性认识,并在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学习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提高职业核心能力。
2.教师引导监督
课堂是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主要学习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的核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更贴近今后的工作,效果会更明显。
首先,教师要重构教学内容,根据工作过程主体形成特定职业素质需要的知识、经验、对策,以工作项目、工作任务、案例、日常行为、岗位体验活动、岗位实践活动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根据内容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环境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贴近企业机制。
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从单向、垂直、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向双向、网络化、灵活化方向发展,采取项目化、任务式、案例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的综合。在工作项目训练、案例认知、环境熏陶、规范约束中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渗透养成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
最后,细化考核标准,培养习惯。教师的考核标准不再是单一对专业能力的考核,还必须包含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的考核内容。当然,在每一次课中考核的内容不可能包含所有的能力和素质,但需要教师根据每次课的特点,细化考核标准,有侧重点地培养相应的能力与素质。
3. 学生自我教育
要成为一名职业人,仅仅靠教师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的改革,都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更加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既定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充当一名指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学生自身应该非常明确每门课、每次课的目标,包括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的目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全面发展。另外,多参加课外的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素质。
四、结束语
本文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分析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三要素的职业人,根据三要素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提出应将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最后从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引导监督、学生自我教育三方提出培养职业人的具体措施,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必翰、杨玉华.从教育本质浅谈高职高专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2): 118-119.
[2] 尹萌芽.通识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实施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 (7): 33-36.
[3] 胡冰.论高职教育中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体系[J]. 2009, (7):146-147.
[4] 杨东进.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2008,(9):36-38.
作者简介:
周钦河男(1975-),籍贯:广东潮州,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博士生, 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网络化测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