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参,字子輿,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二十四孝之“噬指痛心”
曾参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以孝著称。曾参年少时,家里很穷,他常常到山里打柴。一天,家里突然来了客人,而曾参在山中打柴还没有回家,他的母亲不知道怎么通知他,于是就用牙齿咬自己的手指。曾母这边一咬手指头,曾参在山里就感觉到心痛。他知道这是母亲正在呼唤自己,便马上背柴回家,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来到,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在家礼待客人。
曾参,就是后世所称的“曾子”,是孔子“三千六弟子,七十二贤人”中“七十二贤”之一。曾子还被后人尊为“宗圣”,是儒家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积极传播儒家主张,还曾教导孔子的孙子子思。
为什么家里的老人过世后要风光大葬?为什么逢年过节后辈要祭奠去世的长辈?这些习俗其实都和曾子有关系。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这个概念由此提出。所谓“慎终追远”,就是指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自己的祖先。因此,后世提倡家里有老人过世要举行隆重的葬礼,死后守孝,逢年过节要祭祀父母及祖先……这些都是“慎终追远”的体现及“变种”。
二十四孝中“噬指痛心”的故事,流传倒不是十分广泛,远不及“孟宗哭竹”“卧冰求鲤”等出名。有人怀疑这个故事是从《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中蔡顺的故事嫁接而来:
(周)磐同郡蔡顺,字君仲,亦以至孝称。顺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噬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来,吾噬指以悟汝耳。”母年九十,以寿终。
故事编者将其附会于曾子,或许是希望借助曾子的名气宣扬孝道。这则故事中,曾子之母啮指而能通感于曾子,寓意至诚之心能在亲人之间相互感应。这听起来很玄,颇有现在所说“心电感应”的味道。不过,曾参至孝倒是确有其事,《韩诗外传》《说苑》《孔子家语》均有记载。
据记载,一次,曾子在瓜地里除草,将瓜苗的根斩断了,其父曾皙就拿起拐杖揍他。曾子被打得昏倒在地上,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他起来后担心父亲还在生气,赶紧询问父亲:“您老人家还在生我的气吗?”鲁国的人认为曾子的做法是大孝,就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孔子听后对门人说:“曾参如果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认为自己没有错误,就请人转告孔子。孔子却说了一番道理:“曾参,你没有听说过舜的故事吗?舜的父亲用小竹鞭子轻轻打他时,他就忍受着。如果用大拐杖打他,他就逃跑。经常叫他做什么,他随时都在;如果要加害于他,就找不着他。今天你父亲将你胖揍一顿,你却拱手站着不逃走。如果你父亲万一失手将你打死,他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旁人的非议,你这不是给你父亲挖坑吗!”这就是成语“小受大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等的来历。意思是说,轻打就受、重打就逃开。
曾子的这种孝行,在孔子看来是一种“愚孝”,在今天看来也是愚不可及,但是对于今人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多顺着老人,不忤逆,遂其所愿,这样老人心情舒畅就能更长寿。
——二十四孝之“噬指痛心”
曾参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以孝著称。曾参年少时,家里很穷,他常常到山里打柴。一天,家里突然来了客人,而曾参在山中打柴还没有回家,他的母亲不知道怎么通知他,于是就用牙齿咬自己的手指。曾母这边一咬手指头,曾参在山里就感觉到心痛。他知道这是母亲正在呼唤自己,便马上背柴回家,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来到,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在家礼待客人。
曾参,就是后世所称的“曾子”,是孔子“三千六弟子,七十二贤人”中“七十二贤”之一。曾子还被后人尊为“宗圣”,是儒家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积极传播儒家主张,还曾教导孔子的孙子子思。
为什么家里的老人过世后要风光大葬?为什么逢年过节后辈要祭奠去世的长辈?这些习俗其实都和曾子有关系。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这个概念由此提出。所谓“慎终追远”,就是指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自己的祖先。因此,后世提倡家里有老人过世要举行隆重的葬礼,死后守孝,逢年过节要祭祀父母及祖先……这些都是“慎终追远”的体现及“变种”。
二十四孝中“噬指痛心”的故事,流传倒不是十分广泛,远不及“孟宗哭竹”“卧冰求鲤”等出名。有人怀疑这个故事是从《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中蔡顺的故事嫁接而来:
(周)磐同郡蔡顺,字君仲,亦以至孝称。顺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噬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来,吾噬指以悟汝耳。”母年九十,以寿终。
故事编者将其附会于曾子,或许是希望借助曾子的名气宣扬孝道。这则故事中,曾子之母啮指而能通感于曾子,寓意至诚之心能在亲人之间相互感应。这听起来很玄,颇有现在所说“心电感应”的味道。不过,曾参至孝倒是确有其事,《韩诗外传》《说苑》《孔子家语》均有记载。
据记载,一次,曾子在瓜地里除草,将瓜苗的根斩断了,其父曾皙就拿起拐杖揍他。曾子被打得昏倒在地上,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他起来后担心父亲还在生气,赶紧询问父亲:“您老人家还在生我的气吗?”鲁国的人认为曾子的做法是大孝,就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孔子听后对门人说:“曾参如果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认为自己没有错误,就请人转告孔子。孔子却说了一番道理:“曾参,你没有听说过舜的故事吗?舜的父亲用小竹鞭子轻轻打他时,他就忍受着。如果用大拐杖打他,他就逃跑。经常叫他做什么,他随时都在;如果要加害于他,就找不着他。今天你父亲将你胖揍一顿,你却拱手站着不逃走。如果你父亲万一失手将你打死,他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旁人的非议,你这不是给你父亲挖坑吗!”这就是成语“小受大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等的来历。意思是说,轻打就受、重打就逃开。
曾子的这种孝行,在孔子看来是一种“愚孝”,在今天看来也是愚不可及,但是对于今人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多顺着老人,不忤逆,遂其所愿,这样老人心情舒畅就能更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