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创新教育方式,在内容、方法及形式等三方面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C-0035-02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在全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面向新青年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他们已经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体之一,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向外界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更是活跃于各种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众多社交平台,“互联网+”对高职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站在学生的角度客观思考“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了解青年所需,才能提供青年所求,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一)价值观更加多元化
互联网是一种融合性极高的信息平台,容纳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思想,高职学生在长期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正在不断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方面通过塑造多元文化类型和价值理念,影响着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使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另一方面也为高职学生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创设了条件,搭建了展示平台。
高职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的环境促使他们成长为思维最为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为迅速的一个群体,他们更倾向于自我、更强调独立性,在价值和审美取向上可谓求新求异,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程度显著。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培养高职学生求新立异、独立自强的优秀特质,另一方面也要顺应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新技术新生活方式的叠加效应,正确引导这一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道德观更加复杂化
由于高职学生的道德观普遍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导致高职学生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具有多重标准,在道德冲突中的行为选择上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1.高职学生道德选择中更关注自我。高职学生成长在物质更丰富的时代,可以说他们对“贫乏”没有概念,难以理解和奉行“艰苦奋斗”的行为准则,特立独行与及时行乐的道德思想盛行。此外,这个群体由于更容易跟随潮流时尚,处事叛逆,个性独特,常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容易形成“自私”的形象,他们更加关注自我的成长,并转化为服务自我发展的实际行动。
2.高职学生道德观重构受社会发展变革深刻影响。由于新时代物质资源更加丰富、信息沟通更便捷、思想更开放包容的原因,在这个年代背景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道德观形成环境更自由、平等,所以他们更关注的是自身需要和高品质的生活,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思想的接受程度更高。社会的发展、新技术的变革以及成长经历正共同影响着他们自身道德观的重构。
二、创新教育方式,实现更好的思想教育沟通和交流
中國迈入新时代,“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今天我们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伟大时代,也注定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推动者。”如何让学生在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中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和精髓,同时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我们进一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应该始终坚持的理想信念。以下就如何有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提出思考:
(一)内容上,有机地融入十九大精神,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首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覆盖全体思政课教师的学习与宣讲、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支持理论研究三方面专题培训与学习,通过分层次分批次开展机制化培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讨活动,建立起“网络+课堂+社会”三级研讨活动体系,在研讨、磨课过程中将十九大精神落实到思政课程大纲的每一个专题章节。其次,要求每个思政课教师都要做研究,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角度去选题。比如,“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等,在深入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的重要方法。
(二)方法上,站在学生立场,补充专业信息,深入分析新时代国家与青年一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因此,从学生的立场、老师的角度和传输的过程,在方法上做好一些相关专业信息的充实和补充,是帮助高职学生紧跟上“互联网+”时代,提升学生思辨及信息处理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针对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在回顾中国极不平凡的历史和当下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过程中,学会站在学生立场,分析学校及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大好发展前景,让学生从自身利益与诉求出发,思考如何同党和国家一起,把握面临的机遇,跨入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再如,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本校情况来举例,回顾学校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绩及展望未来学校发展新愿景,用数据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与同学们共享“校荣我荣”的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学生个性化的网络学习代替了传统单一化的讲授教学,课堂已经成为师生互动讨论的场所。对思政教师而言,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在信息处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具备一种融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为一体的信息素养能力,也是将信息处理与教学实施相融的一种创新能力。此外,学生个性化的网络学习又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实施分类教学,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因材施教。
(三)形式上,用年轻人的方式讲信仰,灵活运用形式,达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效果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要和年轻人做朋友,了解年轻人的喜好,用年轻人喜欢、能接受的方式来讲信仰,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首要的是要改变我们老一套的话语体系, 转换话语表达的方式,比如灵活运用一些网络术语,创设一些更应景的语境,达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效果。
伴随网络极速发展而长大的一代,虚幻的网络世界不可避免成为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理想国,他们遇到问题或吸收信息更倾向于依赖多元化的网络平台。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各自的研究角度,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网络公众平台,坚持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与学生交流互动,推送各类信息,向学生分享感受与体会。就辅导员而言,还可以选择建立网络公众平台,随时随地服务、引领学生,做到“学生在哪里,辅导员就要跟到哪里”。再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思政教学APP开展思政教育,其内容可以涵盖学习、家庭、情感、工作等方方面面,发布诸如《中国“五四”青年节的来由》《“一二九”与当代青年》等博文,让学生形成节日期待,让思政教育工作系列化、生活化。
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要真正做到和学生做朋友,说到底是把工作做到心里去,让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这就要求思政教师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育人”。教师要有热情和激情,就像培养扶持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去关心每个学生,投入热情去讲课,给学生的成长过程支持、辅导、呵护。也就是说,思政教师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实现思政教书与育人的契合统一。
总之,针对当前思政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枯燥刻板等问题,加上高职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多元化的特点,思政教育再是强行灌输、照本宣科、一味说教已经行不通了,我们需要的是启发互动、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这是我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1)
【作者简介】周 华(1978— ),男,广东南海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管理。
(責编 丁 梦)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C-0035-02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在全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面向新青年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他们已经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体之一,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向外界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更是活跃于各种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众多社交平台,“互联网+”对高职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站在学生的角度客观思考“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了解青年所需,才能提供青年所求,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一)价值观更加多元化
互联网是一种融合性极高的信息平台,容纳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思想,高职学生在长期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正在不断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方面通过塑造多元文化类型和价值理念,影响着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使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另一方面也为高职学生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创设了条件,搭建了展示平台。
高职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的环境促使他们成长为思维最为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为迅速的一个群体,他们更倾向于自我、更强调独立性,在价值和审美取向上可谓求新求异,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程度显著。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培养高职学生求新立异、独立自强的优秀特质,另一方面也要顺应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新技术新生活方式的叠加效应,正确引导这一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道德观更加复杂化
由于高职学生的道德观普遍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导致高职学生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具有多重标准,在道德冲突中的行为选择上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1.高职学生道德选择中更关注自我。高职学生成长在物质更丰富的时代,可以说他们对“贫乏”没有概念,难以理解和奉行“艰苦奋斗”的行为准则,特立独行与及时行乐的道德思想盛行。此外,这个群体由于更容易跟随潮流时尚,处事叛逆,个性独特,常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容易形成“自私”的形象,他们更加关注自我的成长,并转化为服务自我发展的实际行动。
2.高职学生道德观重构受社会发展变革深刻影响。由于新时代物质资源更加丰富、信息沟通更便捷、思想更开放包容的原因,在这个年代背景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道德观形成环境更自由、平等,所以他们更关注的是自身需要和高品质的生活,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思想的接受程度更高。社会的发展、新技术的变革以及成长经历正共同影响着他们自身道德观的重构。
二、创新教育方式,实现更好的思想教育沟通和交流
中國迈入新时代,“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今天我们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伟大时代,也注定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推动者。”如何让学生在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中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和精髓,同时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我们进一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应该始终坚持的理想信念。以下就如何有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提出思考:
(一)内容上,有机地融入十九大精神,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首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覆盖全体思政课教师的学习与宣讲、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支持理论研究三方面专题培训与学习,通过分层次分批次开展机制化培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讨活动,建立起“网络+课堂+社会”三级研讨活动体系,在研讨、磨课过程中将十九大精神落实到思政课程大纲的每一个专题章节。其次,要求每个思政课教师都要做研究,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角度去选题。比如,“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等,在深入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的重要方法。
(二)方法上,站在学生立场,补充专业信息,深入分析新时代国家与青年一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因此,从学生的立场、老师的角度和传输的过程,在方法上做好一些相关专业信息的充实和补充,是帮助高职学生紧跟上“互联网+”时代,提升学生思辨及信息处理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针对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在回顾中国极不平凡的历史和当下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过程中,学会站在学生立场,分析学校及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大好发展前景,让学生从自身利益与诉求出发,思考如何同党和国家一起,把握面临的机遇,跨入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再如,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本校情况来举例,回顾学校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绩及展望未来学校发展新愿景,用数据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与同学们共享“校荣我荣”的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学生个性化的网络学习代替了传统单一化的讲授教学,课堂已经成为师生互动讨论的场所。对思政教师而言,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在信息处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具备一种融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为一体的信息素养能力,也是将信息处理与教学实施相融的一种创新能力。此外,学生个性化的网络学习又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实施分类教学,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因材施教。
(三)形式上,用年轻人的方式讲信仰,灵活运用形式,达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效果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要和年轻人做朋友,了解年轻人的喜好,用年轻人喜欢、能接受的方式来讲信仰,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首要的是要改变我们老一套的话语体系, 转换话语表达的方式,比如灵活运用一些网络术语,创设一些更应景的语境,达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效果。
伴随网络极速发展而长大的一代,虚幻的网络世界不可避免成为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理想国,他们遇到问题或吸收信息更倾向于依赖多元化的网络平台。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各自的研究角度,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网络公众平台,坚持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与学生交流互动,推送各类信息,向学生分享感受与体会。就辅导员而言,还可以选择建立网络公众平台,随时随地服务、引领学生,做到“学生在哪里,辅导员就要跟到哪里”。再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思政教学APP开展思政教育,其内容可以涵盖学习、家庭、情感、工作等方方面面,发布诸如《中国“五四”青年节的来由》《“一二九”与当代青年》等博文,让学生形成节日期待,让思政教育工作系列化、生活化。
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要真正做到和学生做朋友,说到底是把工作做到心里去,让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这就要求思政教师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育人”。教师要有热情和激情,就像培养扶持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去关心每个学生,投入热情去讲课,给学生的成长过程支持、辅导、呵护。也就是说,思政教师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实现思政教书与育人的契合统一。
总之,针对当前思政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枯燥刻板等问题,加上高职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多元化的特点,思政教育再是强行灌输、照本宣科、一味说教已经行不通了,我们需要的是启发互动、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这是我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1)
【作者简介】周 华(1978— ),男,广东南海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管理。
(責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