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这个问题亟待解决。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学生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本文就此谈点看法。
1.认识高中数学特点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
2.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能力品质、教学观念、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学生让教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因此学生应该根据教师的特点,从适应教师的目的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教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4.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绕着教师转,被动地学习知识和方法。
5.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6.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应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教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得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7.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学生拿到题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逐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8.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教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教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学生要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
9.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10.要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学生要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学生能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解题后,学生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11.要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学生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进行订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12.要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学生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教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的思想方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生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钻牛角尖,浪费时间。
13.要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
14.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每学完一节一章后,学生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5.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
为了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学生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就无从复习巩固。而且在做笔记和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能加强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理解力。
16.要养成写数学学习心得的习惯,提高探究能力
写数学学习心得,就是记载参与数学活动的思考、认识和经验教训,领悟数学的思维结果。把所见、所思、所悟表达出来,能促使自己数学经验、数学意识的形成,提高对数学概念、知识结构、方法原理进行系统分类、概括、推广和延伸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从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提高探究能力。
1.认识高中数学特点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
2.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能力品质、教学观念、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学生让教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因此学生应该根据教师的特点,从适应教师的目的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教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4.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绕着教师转,被动地学习知识和方法。
5.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6.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应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教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得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7.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学生拿到题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逐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8.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教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教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学生要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
9.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10.要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学生要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学生能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解题后,学生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11.要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学生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进行订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12.要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学生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教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的思想方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生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钻牛角尖,浪费时间。
13.要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
14.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每学完一节一章后,学生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5.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
为了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学生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就无从复习巩固。而且在做笔记和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能加强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理解力。
16.要养成写数学学习心得的习惯,提高探究能力
写数学学习心得,就是记载参与数学活动的思考、认识和经验教训,领悟数学的思维结果。把所见、所思、所悟表达出来,能促使自己数学经验、数学意识的形成,提高对数学概念、知识结构、方法原理进行系统分类、概括、推广和延伸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从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提高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