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招呼语的跨文化适用差异及其教学研究

来源 :留学生·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国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招呼语可以促进人们彼此之间情感交流,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但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风俗、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差异,招呼语使用不当会产生一些误解。国外汉语学习者也往往有这种困扰。本文通过对中、英招呼语的比较研究,提出我们在国际汉语教学中要掌握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注重招呼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内涵,从而使跨文化交流更加和谐。
  [关键词]招呼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汉语教学
  作者: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1701
  一、引言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F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样,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适用的招呼语也具有明显的文化印记,反映了各国、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如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气候多变,天气对英国人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因此,以谈论天气状况作为主题的招呼语就不足为奇了。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招呼”的定义是:用言语或动作表示问候。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greetings(译作“打招呼”或“问候”)是指:Words youuse orthingsyoud0 when you meet someone.即当你和他人见面时所使用的话语或所表现的行为。通过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得知,无论中外对于“打招呼”的定义表述如何,打招呼的目的都是相同的,情感发出的起点都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建立与他人之间的交际关系而向他人发出友好的问候行为。招呼语对人际交往以及跨文化交际(交流)都有很大的影响,掌握招呼语的特点,有利于我们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减小国外学习者的母语对汉语的“负迁移”效应,为推动国际汉语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汉英招呼语的区别
  就汉、英语言本身而言,两种语言渊源不同,表述形式相异,因此汉、英招呼语存在一些差异。汉英招呼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会话结构、表达方式以及语用类型等方面。
  (一)会话结构的不同
  英语招呼语的会话结构包括三个内容:招呼、称呼以及进一步的问候,如“Hi,myfriend.How areyou?”(你好,朋友。近来怎么样?)等等。而在中国人的对话中,还包括询问对方的具体动向。这类中式招呼语基本上己失去语言本义,仅为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而在西方国家询问他人的动向则属个人隐私,除非对方是自己特别熟悉的人,否则会被认为唐突无礼,因此不适合作为交谈的话题。
  (二)表达方式差异
  一方面,体现在用词差异上,具体又分称呼和寒暄两种情况。在称呼方面,西方人无论师生、上下级或是长幼关系,彼此间多直呼其名,以体现亲切、平等,往往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如:Mr.Jack,Mrs.White等)来称呼对方。而中国人的称呼相对严谨,如“老李、小王、周大姐”,尤其是师生、长幼、上下级间不能以名相称,否则被视为不礼貌、没教养的表现。在汉语中,寒喧是招呼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要走了啊?”即为一种寒暄,而英语中则无“Are you ready to go?”的说法。
  (三)语用类型不同
  语用主要侧重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所表达的内容以及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许多情况下学生对于招呼语的误用并非因为无法理解招呼语的字面意义,而是因为未能做到与具体的语言背景相结合,理解其语用功能。招呼语按照语用功能来分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l、“问候型”
  英语中有如“Good morninW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或“Hello”等,要西方国家这些问候语适用非常普遍。而在我国,除了一些广播、电视等媒体常用“早上好”、“晚上好”等来问候观众或听众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都使用“你好”或“早啊”以表示问候,且使用程度远不如西方人讲“Good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普遍。
  2、“询问型”
  英语中有“Howareyou?”“what’sup?”等表达方式,汉语中有“吃了吗?”、“要去哪儿呀?”、“出门啊?”、“好多天没见了。你到哪儿去了?”等。这些语句在更多情况下的语用功能是表达人们见面时的寒暄,并不含有真实的询问的意思。
  3、“评价型”
  评价就是见别人在干什么事用一种赞扬或祝愿的语气打招呼。中国人在见面评价时多用赞扬语,如:“真努力呀,一定能考出好成绩!”有时也会使用中性语,即通过客观描述他人正在做的事情作为打招呼的方式,如“大扫除啊!”西方人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大实话”,很难理解汉语这种打招呼方式。他们适用的具有“评价”意味的招呼语则是对人外表的欣赏,如:“Oh,lovelv girl!”“Wonderful dress!”,或者评价天气状况,如:“Nice day!”
  综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招呼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汉语招呼语重在关切和尊敬,而英语招呼语则重在问候。汉英招呼语的差异和冲突是由汉英两种文化的不同特性所决定的:英语文化以个体为中心,重视个人行动独立自主和个人领地神圣不可侵犯。这体现出来的正是文化的要求。而汉文化以群体依存为特征,注重相互关切和自谦尊人,强调感情的沟通和彼此的关切。汉英招呼语正反映出这些不同的文化特点。
  三、招呼语教学方法
  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导致英汉招呼语适用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导致其使用时产生了一些误解。当然,这些误解是可以利用比对教学法来消除的。这正是国际汉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比对教学,我们让国外留学生充分了解中外文化禁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差异,学会正确使用中国招呼语,让汉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   (一)语言知识
  在学习汉语招呼语的过程中,外国留学生很容易受到自己母语的影响。因此在讲授招呼语时应对英汉招呼语加以比对。具体说来,对来自于将英语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的国家的留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教学法加深学生对汉语招呼语的理解,学会正确适用招呼语。
  教师在讲解如何正确使用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其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内涵。由于各民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道德文化、伦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语言中的称呼方式也存在着许多差异。西方人认为长辈与晚辈、师生、上下级之间并没有尊卑差异,是平等的,而这在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长幼有序、卑贱有别,因此汉语习惯在称呼的对象前加上职称、职业、辈分等等,以此表示尊重,如“张老板您好!”比“张先生您好!”更合适。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社会特点,更好的适应中国人的思维和习惯,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满足交际需要。
  (二)语境适用
  外国留学生基于不同的原因来中国学习汉语,如个人职业或工作的需要,或中国文化的魅力。无论如何,在教学时应向学生讲解招呼语背后的文化含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招呼语。语言学家沃尔森(N-Woltson)曾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所以在国际汉语教学中要强化文化伦理、语境语意等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知识的传授。
  中国人集体观念很深,而西方人个体主义特点鲜明,这便造成了双方对于隐私容忍度的不同,中国人对于别人询问自己私人问题的态度往往更为宽容。此外,中国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思维的特点,就招呼语来说往往问候的意义多于询问;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更为直接,因此对汉语的招呼语多以理解字面意义为主,这就可能造成误解。如在解释中国人说“去哪儿?”“要出去啦?”等涉及隐私的招呼语时,应告诉学生这是中国人表达关心的一种思维表现,并非是为了窥探他人行踪、干扰他人的私生活,而是一种“中国式的礼貌”,这样更有助于留学生减少反感情绪,并对我们的文化加以理解和接受。
  (三)历史文化
  汉语具有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招呼语中包含的与历史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贬己尊人准则为例。贬己尊人准则是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礼记·曲礼上》中讲,“夫礼者,自尊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也就是说,“自卑而尊人”是对任何人而言的,对富贵之人应如此,对小商小贩亦应如此。这个礼貌准则到了现代“卑”的成分逐渐被“自贬”和“自谦”的成分取代。根据贬己尊人准则,在指谓对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而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举”,要“尊”。
  在讲授招呼语时,应该让学生了解诸如此类的历史文化信息,这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正如上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英招呼语适用差异体现了汉语和英语的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语境下其社会成员在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等方面的不同特质。正是由于招呼语背后后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打招呼又是建立和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强化招呼语的语言内涵和适用语境的教学。这对国外留学生掌握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大有裨益。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