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日常交际中,理解会话中言语的意思需要一定的语境,分析会话中言语的意义也离不开特定的语境。会话的交际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在会话中,某一言语形式在特定语境中也可能有多种功能;要理解会话的真实意义必须要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并且要运用语境理解会话中的真实含义。
关键词:会话 言语功能 语境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生理和心理现象,语言的使用与多种因素有关,学习一种语言不仅仅意味着学习一种符号系统,它还意味着学习与语言有关的所有其他东西。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理解言语的意思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心理过程,要理解言语的真实意思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即语境。语言学研究中,语境几乎是每个语言学家都感兴趣的一个领域;语境从字面意义看是语言表达的情境,语言研究中的语境是指文本范围内的上、下文。Malinowski(1923)、Halliday(1978)等都对语境的概念作了重要的解释,他们把语境当作客观存在的事物,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言语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Skehan(1998)提出的语言理解模式中说明了语言知识所涉及到的各种知识之一就有有关语境知识的解释:语境知识可以理解为情景知识,它包括物理环境、参与者知识和上下文知识,比如已经说过的、将要说的等。王德春(1990)提出语境就是时间、场合、地点、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可见,掌握语境的特征对理解日常生活中交际的意义非常重要。
二会话中言语功能的形式与不同语境的关系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主要是通过话语来表达某种意图的,但有时说话者的意图与言语的表达在表面上没有直接的必要的联系,这就是说话者言语里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同时,听话者必须依靠语境去理解说话者的“弦外之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打鼓听声,听话听音”,离开了语境就无法分析话语中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意与语境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语境是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言外之意所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语境对言外之意的表达起制约作用,对言外之意的理解也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在会话中,如何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其理解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语境要素的选择过程,听话者需要敏锐地捕捉相关因素,有效地调动自己已有的各种背景知识,选择与特定言语交际相关的语境要素,建构出相适应的言语环境,以便更快、更有效地理解话语,提高效率。
如日常问候语“How do you do?”、“Hello!”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谁说等,都会有不同的语境因素起作用。即使在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纯粹地教学生理解语言的功能,掌握语音、语调外,也会讲解这几种问候语的使用环境。在实际交往中,要使会话顺利进行、有意义,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
在会话中,不难发现某种交际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例如,以“道歉”为例(何自然,1997:204:1),在一般情况下直接使用表达歉意的形式:I’m Sorry./I apologize;通过解释或描写事件发生的情景和过程表达歉意;承认自己负有责任或犯错误:It’s my fault./I’m to blame;许诺或保证不让类似事件灾发生:I won’t be late again;主动提出补偿:I’m sorry,but I will make up for your loss.
在日常生活的会话中,某种语言功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直接表达出来,也可以间接表达。例如,当你在办公室或家里等地方不高兴、厌烦、生气想要对方离开时,可以用陈述句直接说明。间接表达的语言形式,其字面意义通常和语言功能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在会话中,对这些话语的理解主要依赖于使用这一话语的语境。例如想要听话者离开,说话者可以陈述理由,表达某一语言功能越间接对其理解就越要依赖于其产生的语境。在会话中,有时与上面的情况相反,某一语言形式在特定语境中可能有多种功能。例如:
A:How do you think about John?
B:Well,I think John is a machine.(Levinson,1983:118).
在这一会话中,B的回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功能,它可能包含:“‘John’很冷漠”,“‘John’工作效率高”,“‘John’工作起来不知疲倦”或“‘John’喘气声很大”等意义。若脱离语境就难以确定它究竟表达哪一种含义。再如:
A:It’s so cold here.
B:Yes,it is.
在这一会话中,A可以是对室内气温的判断(陈述事实),B是对A这一判断的赞同;也可能是A要求听话人关上窗子(表达请求),这时B可通过眼神、表情等判断出这一请求并去关上窗子,或者A看见听话人B身着单薄,而间接提出应多穿衣服以免着凉感冒(提出建议)等等。有时在会话中,交际双方可利用语境来理解对方的意图。例如:
A:The phone is ringing.
B:I’m in the bath.
A:OK.(过去接电话)
首先,利用会话合作原则(Grice,1975:41)我们知道A、B两人在进行互相连贯的会话。虽然三句话语法正确,语篇结构也完整,但它们的字面意义并不连贯。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看出它们之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运用语境理解会话的真实含意
通常情况下,交际双方往往有着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者为了有意识地构造或重新构造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语境,以达到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不仅要使自己的话语与一定的语境相联系,同时要表达自己的交际目的,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
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人们可借助面部表情、语气、语调等提示语境来分析会话中说话者的真实含意(胡春洞,1998:113)。请看例子:
A:Are you busy?
B:No.
这是A想和B谈一个重要的事情,就问“Are you busy?”对方回答No时,不是简单地认为对方一定想接待,而是注意对方说No的语调来准确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No用降调表示肯定、有空,可以接待;No用升调表示不肯定、没有空,但可以接待;用降升调,表示虽然肯定、不忙,但不一定想接待。No有如此复杂的交际含义,完全要根据语气、语调、表情等提示语境来判断。
在会话中,双方说出的话语有时包含情景语境。会话中的情景语境是指话语所出现的环境,但并不是这个环境中的所有的人、事物和过程都包括在内,而是指与话语理解相关的环境因素,韩礼德(Halliday,1978)把情景语境描述为说话时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有机结合的意义结构。话语范围就是会话中交际双方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包括话题(而决非仅仅指话题),它决定话语的用词即交际内容。话语基调是指由交际者双方稳定的社会地位和临时的交际地位所决定的角色关系,它决定话语的语气和情态。话语方式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交际方式和说话者特有的修辞方式,它决定话语中句子的主位建构和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这三者共同决定会话中话语的含义。
Brown & Yule(1983:64)认为,话语理解过程中“类比原则”起着重要作用,即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达到理解的目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师可以提供假设语境,学生理解了这个语境就理解了会话中话语的含义。例如:
A:It’s 7 o’clock.I wonder if Jack could come.
B:Either he will come or he won’t.
在这一会话中,可看出B的应答是同义反复,它本身的逻辑形式决定了它的真实性,因此,它似乎没有意义,也不传递什么信息,不把它放到语境中,就难以理解其中的话语含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造假设情景语境,其实这一会话可创造出多种情景语境,学生可能有自己类似的经验,这样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理解这一句子就不难了。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语境并非静态的、绝对的,而是动态的、相对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日常交往中,有时说出的话语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要理解这样的话语,需要具备该语言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并把话语放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来理解。例如:
A:You know,Tom has become a millionaire!He’s so young.
B:That guy has got a Midas touch.
要理解B的话语,需要知道“Midas”所指何意——原来它是指古希腊国王Midas的点金术。
在会话中,表达语言功能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或间接,而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交际的具体语境,即交际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在有些会话中,潜藏着未被揭露出来的语言或非语言环境的隐性语境,它包括先前会话所产生的语境暗含以及言语交际相关的某些百科知识等主观因素,会话的参与者所说出的言语行为在形式上变化的程序以及根据参与者而选择的特定话语,都可反映出语言交际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态度、语气等。因而,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隐性语境多见于幽默话语中。请看下面一则会话:
A:How do you like it?
B:It’s come out…very well,I think.I suppose you’ll tone down the…green?
A:No.Tone it down?
B:Don’t you find it a bit…gaudy?
A:No.Not at all.Of course,if you don’t like it…
B:No,I do.No,really.It’s…it’s probably just the light…(Dubin & Olshtain,1986:132).
从上面的这组会话中,可根据会话中双方的言语特征判断出下面一些典型隐性语境:A可能是一位妻子,刚刚在商场里买了一件自己觉得很不错的首饰且已佩带在身上,她欣喜地想问她丈夫B的感觉如何。丈夫B可能感觉那首饰真的不好看或和他太太不般配,但很可能是觉得所选首饰太贵,所以他的态度不是很坚决,回答有点犹豫,可又不想扫他太太的兴致,于是就用了这些话语:I think、I suppose、a bit…gaudy、It’s…it’s probably just…丈夫B很心疼花钱,又想哄他太太,或者对首饰确实有点不喜欢的心情就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其中的幽默也可通过隐性语境判断出来。
四结语
语境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不仅包括客观因素,同时也包括诸多主观因素。会话中的言语所涉及的并不仅是语言本身,它还包括言语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一个人发出的每个话语都有表达在该时刻该情景说话人的思想或感觉的目的和功能。有的是为共同行动或建立纯社会群体纽带服务;有的是为传递说话人强烈情感的需要。”(Malinowsky,1923)说话人通过双方情景语境的构建,辅助以言语传递的隐性信息非常重要,这一信息是交际的主要目的所在。在交际过程中,无论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的心理因素都是潜在的语境因素,听话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听话人会话语的接受,而交际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过程。会话中语境的种种特点制约着言语的意义,而且往往是不包含在词语概念意义之内却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语境意义。语言中的多义、歧义、类比、隐喻、概念合成等语义现象都与语境息息相关,因此,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要抓住言语的真实意思,就必须根据会话时的语境特征加以正确理解。
参考文献:
[1] Brown,G.and Yule,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UP,1983.
[2] Dubin,F.& Olshtain,E.Course Design[M].Cambridge:CUP,1986.
[3] 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Cole,P.& Morgan,J.L.(eds)Syntax-and-Semantics 3: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4] 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UP,1983.
[5] S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Edward Arnold,1998.
[6]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 胡春洞:《英语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 王德春:《语言学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周幼华,男,1966—,安徽肥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关键词:会话 言语功能 语境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生理和心理现象,语言的使用与多种因素有关,学习一种语言不仅仅意味着学习一种符号系统,它还意味着学习与语言有关的所有其他东西。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理解言语的意思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心理过程,要理解言语的真实意思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即语境。语言学研究中,语境几乎是每个语言学家都感兴趣的一个领域;语境从字面意义看是语言表达的情境,语言研究中的语境是指文本范围内的上、下文。Malinowski(1923)、Halliday(1978)等都对语境的概念作了重要的解释,他们把语境当作客观存在的事物,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言语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Skehan(1998)提出的语言理解模式中说明了语言知识所涉及到的各种知识之一就有有关语境知识的解释:语境知识可以理解为情景知识,它包括物理环境、参与者知识和上下文知识,比如已经说过的、将要说的等。王德春(1990)提出语境就是时间、场合、地点、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可见,掌握语境的特征对理解日常生活中交际的意义非常重要。
二会话中言语功能的形式与不同语境的关系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主要是通过话语来表达某种意图的,但有时说话者的意图与言语的表达在表面上没有直接的必要的联系,这就是说话者言语里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同时,听话者必须依靠语境去理解说话者的“弦外之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打鼓听声,听话听音”,离开了语境就无法分析话语中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意与语境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语境是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言外之意所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语境对言外之意的表达起制约作用,对言外之意的理解也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在会话中,如何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其理解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语境要素的选择过程,听话者需要敏锐地捕捉相关因素,有效地调动自己已有的各种背景知识,选择与特定言语交际相关的语境要素,建构出相适应的言语环境,以便更快、更有效地理解话语,提高效率。
如日常问候语“How do you do?”、“Hello!”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谁说等,都会有不同的语境因素起作用。即使在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纯粹地教学生理解语言的功能,掌握语音、语调外,也会讲解这几种问候语的使用环境。在实际交往中,要使会话顺利进行、有意义,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
在会话中,不难发现某种交际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例如,以“道歉”为例(何自然,1997:204:1),在一般情况下直接使用表达歉意的形式:I’m Sorry./I apologize;通过解释或描写事件发生的情景和过程表达歉意;承认自己负有责任或犯错误:It’s my fault./I’m to blame;许诺或保证不让类似事件灾发生:I won’t be late again;主动提出补偿:I’m sorry,but I will make up for your loss.
在日常生活的会话中,某种语言功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直接表达出来,也可以间接表达。例如,当你在办公室或家里等地方不高兴、厌烦、生气想要对方离开时,可以用陈述句直接说明。间接表达的语言形式,其字面意义通常和语言功能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在会话中,对这些话语的理解主要依赖于使用这一话语的语境。例如想要听话者离开,说话者可以陈述理由,表达某一语言功能越间接对其理解就越要依赖于其产生的语境。在会话中,有时与上面的情况相反,某一语言形式在特定语境中可能有多种功能。例如:
A:How do you think about John?
B:Well,I think John is a machine.(Levinson,1983:118).
在这一会话中,B的回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功能,它可能包含:“‘John’很冷漠”,“‘John’工作效率高”,“‘John’工作起来不知疲倦”或“‘John’喘气声很大”等意义。若脱离语境就难以确定它究竟表达哪一种含义。再如:
A:It’s so cold here.
B:Yes,it is.
在这一会话中,A可以是对室内气温的判断(陈述事实),B是对A这一判断的赞同;也可能是A要求听话人关上窗子(表达请求),这时B可通过眼神、表情等判断出这一请求并去关上窗子,或者A看见听话人B身着单薄,而间接提出应多穿衣服以免着凉感冒(提出建议)等等。有时在会话中,交际双方可利用语境来理解对方的意图。例如:
A:The phone is ringing.
B:I’m in the bath.
A:OK.(过去接电话)
首先,利用会话合作原则(Grice,1975:41)我们知道A、B两人在进行互相连贯的会话。虽然三句话语法正确,语篇结构也完整,但它们的字面意义并不连贯。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看出它们之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运用语境理解会话的真实含意
通常情况下,交际双方往往有着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者为了有意识地构造或重新构造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语境,以达到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不仅要使自己的话语与一定的语境相联系,同时要表达自己的交际目的,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
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人们可借助面部表情、语气、语调等提示语境来分析会话中说话者的真实含意(胡春洞,1998:113)。请看例子:
A:Are you busy?
B:No.
这是A想和B谈一个重要的事情,就问“Are you busy?”对方回答No时,不是简单地认为对方一定想接待,而是注意对方说No的语调来准确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No用降调表示肯定、有空,可以接待;No用升调表示不肯定、没有空,但可以接待;用降升调,表示虽然肯定、不忙,但不一定想接待。No有如此复杂的交际含义,完全要根据语气、语调、表情等提示语境来判断。
在会话中,双方说出的话语有时包含情景语境。会话中的情景语境是指话语所出现的环境,但并不是这个环境中的所有的人、事物和过程都包括在内,而是指与话语理解相关的环境因素,韩礼德(Halliday,1978)把情景语境描述为说话时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有机结合的意义结构。话语范围就是会话中交际双方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包括话题(而决非仅仅指话题),它决定话语的用词即交际内容。话语基调是指由交际者双方稳定的社会地位和临时的交际地位所决定的角色关系,它决定话语的语气和情态。话语方式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交际方式和说话者特有的修辞方式,它决定话语中句子的主位建构和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这三者共同决定会话中话语的含义。
Brown & Yule(1983:64)认为,话语理解过程中“类比原则”起着重要作用,即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达到理解的目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师可以提供假设语境,学生理解了这个语境就理解了会话中话语的含义。例如:
A:It’s 7 o’clock.I wonder if Jack could come.
B:Either he will come or he won’t.
在这一会话中,可看出B的应答是同义反复,它本身的逻辑形式决定了它的真实性,因此,它似乎没有意义,也不传递什么信息,不把它放到语境中,就难以理解其中的话语含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造假设情景语境,其实这一会话可创造出多种情景语境,学生可能有自己类似的经验,这样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理解这一句子就不难了。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语境并非静态的、绝对的,而是动态的、相对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日常交往中,有时说出的话语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要理解这样的话语,需要具备该语言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并把话语放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来理解。例如:
A:You know,Tom has become a millionaire!He’s so young.
B:That guy has got a Midas touch.
要理解B的话语,需要知道“Midas”所指何意——原来它是指古希腊国王Midas的点金术。
在会话中,表达语言功能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或间接,而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交际的具体语境,即交际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在有些会话中,潜藏着未被揭露出来的语言或非语言环境的隐性语境,它包括先前会话所产生的语境暗含以及言语交际相关的某些百科知识等主观因素,会话的参与者所说出的言语行为在形式上变化的程序以及根据参与者而选择的特定话语,都可反映出语言交际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态度、语气等。因而,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隐性语境多见于幽默话语中。请看下面一则会话:
A:How do you like it?
B:It’s come out…very well,I think.I suppose you’ll tone down the…green?
A:No.Tone it down?
B:Don’t you find it a bit…gaudy?
A:No.Not at all.Of course,if you don’t like it…
B:No,I do.No,really.It’s…it’s probably just the light…(Dubin & Olshtain,1986:132).
从上面的这组会话中,可根据会话中双方的言语特征判断出下面一些典型隐性语境:A可能是一位妻子,刚刚在商场里买了一件自己觉得很不错的首饰且已佩带在身上,她欣喜地想问她丈夫B的感觉如何。丈夫B可能感觉那首饰真的不好看或和他太太不般配,但很可能是觉得所选首饰太贵,所以他的态度不是很坚决,回答有点犹豫,可又不想扫他太太的兴致,于是就用了这些话语:I think、I suppose、a bit…gaudy、It’s…it’s probably just…丈夫B很心疼花钱,又想哄他太太,或者对首饰确实有点不喜欢的心情就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其中的幽默也可通过隐性语境判断出来。
四结语
语境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不仅包括客观因素,同时也包括诸多主观因素。会话中的言语所涉及的并不仅是语言本身,它还包括言语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一个人发出的每个话语都有表达在该时刻该情景说话人的思想或感觉的目的和功能。有的是为共同行动或建立纯社会群体纽带服务;有的是为传递说话人强烈情感的需要。”(Malinowsky,1923)说话人通过双方情景语境的构建,辅助以言语传递的隐性信息非常重要,这一信息是交际的主要目的所在。在交际过程中,无论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的心理因素都是潜在的语境因素,听话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听话人会话语的接受,而交际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过程。会话中语境的种种特点制约着言语的意义,而且往往是不包含在词语概念意义之内却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语境意义。语言中的多义、歧义、类比、隐喻、概念合成等语义现象都与语境息息相关,因此,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要抓住言语的真实意思,就必须根据会话时的语境特征加以正确理解。
参考文献:
[1] Brown,G.and Yule,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UP,1983.
[2] Dubin,F.& Olshtain,E.Course Design[M].Cambridge:CUP,1986.
[3] 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Cole,P.& Morgan,J.L.(eds)Syntax-and-Semantics 3: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4] 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UP,1983.
[5] S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Edward Arnold,1998.
[6]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 胡春洞:《英语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 王德春:《语言学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周幼华,男,1966—,安徽肥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