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读书写字的工具,更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本文拟就教学环节的设计来浅论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关键词:语文
人文性 教学环节
教育,出自心灵,又造就心灵。要是语文教师对学生具有真挚的情感,必能使学生感悟到情真意切。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只有创设了融合的情感氛围,创造了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每一次,每一堂语文课,走进语文教育的世界,总有一些伟大的智慧、情感、人格在闪耀光芒,有几多感悟散发着智慧的馨香,有几番寻觅思索启迪着我们的心智。一次次耕耘只为将感动我心的梦想与奋斗去感动更多的年青人,为将使我迷恋的美去迷恋我所面对的年青人,将片片灵感化为丝丝雨露去浸润更多的心田。莫泊桑说:“安慰安慰我吧,娱乐娱乐我吧。使我忧愁忧愁吧。感动感动我吧。让我做做梦吧。让我欢笑吧。让我恐惧吧。让我流泪吧。使我思想吧。”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些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负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不能人为地割裂。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地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
确定教材之后,还要研究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语文教材中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美德。语文教学中只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就能在感知理解课文文化内涵的同时,滋养自身的人文素质。我认为可以咀嚼词句,感悟人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它给人的启迪,是蕴含在词、句之中的,因此课堂上要抓住文章中那些最能表现其主旨的词句分析、发掘,才能昭显文意,给人教育。如教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一文。作者要表现的是对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从哪里感悟这种态度和精神呢?我引导学生认真咀嚼文章,勾画出“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门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词句,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时二十多年方得出的艰辛。由此看到达尔文对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还可以领悟主旨,熏陶情操词句的分析只是感悟文章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精神所在,使自身情操得到熏陶。
结合到具体教学中,可以再现文境,诱发情愫。课文中蕴含了大量积极的人文情操,饱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这些情感如能再现文境,学生的情感就能与作者的情感得以沟通,所以要把文中的境界融入学生脑海中去感受,去领略,从而产生共鸣。还可以借助诵读,感知情愫。诵读是学生感知作品意境,与作品产生共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学习《滕王阁序》、《前赤壁赋》这类写景抒情的名家名作,其文绘声绘色,传情传形,凝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道德情操;它的语言犹如一杯美酒,甜美浓烈,耐人寻味。课堂上,完全可以借助朗读、听录音、范读、自读,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获取美感,陶冶情操。
同时,课堂结构要改变,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的单向型直线交流。教师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等等健康的情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的角色作用于每个学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信息量大大增加,能力获得发展。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氛围下,写作教学陷入了为作文而作文的困境,教师为设计应试题目绞尽脑汁,学生为写应试作文搜肠刮肚。无感而发何以有情,无情之文何以感人?有一首《“人”字歌》:“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现在的学生,就其心灵的一翼一一“情”来看,普遍患有一种“冷漠症”。其原始病根在于家庭的“温室效应”,如今的父母大多是“有了儿子当儿子,有了孙子当孙子”,一律成了新型的“孝子”一一孝敬子女。于是被溺爱的变了形的子女们,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贪得无厌者有之,以怨报德抱德者有之,惟独知恩图报者鲜有之。试问:如此无情之人,如何能写出有情之作?作为语文老师,应该经常让学生来讨论“寸草春晖”,让学生阅读最伟大的母亲的故事,也阅读报答母亲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或者身边的母亲的故事,做一些能体现对母亲感情的事。“春晖普照”,只要唤醒了“寸草”们的良知,何愁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鸿扬人文精神,他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
人文性 教学环节
教育,出自心灵,又造就心灵。要是语文教师对学生具有真挚的情感,必能使学生感悟到情真意切。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只有创设了融合的情感氛围,创造了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每一次,每一堂语文课,走进语文教育的世界,总有一些伟大的智慧、情感、人格在闪耀光芒,有几多感悟散发着智慧的馨香,有几番寻觅思索启迪着我们的心智。一次次耕耘只为将感动我心的梦想与奋斗去感动更多的年青人,为将使我迷恋的美去迷恋我所面对的年青人,将片片灵感化为丝丝雨露去浸润更多的心田。莫泊桑说:“安慰安慰我吧,娱乐娱乐我吧。使我忧愁忧愁吧。感动感动我吧。让我做做梦吧。让我欢笑吧。让我恐惧吧。让我流泪吧。使我思想吧。”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些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负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不能人为地割裂。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地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
确定教材之后,还要研究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语文教材中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美德。语文教学中只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就能在感知理解课文文化内涵的同时,滋养自身的人文素质。我认为可以咀嚼词句,感悟人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它给人的启迪,是蕴含在词、句之中的,因此课堂上要抓住文章中那些最能表现其主旨的词句分析、发掘,才能昭显文意,给人教育。如教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一文。作者要表现的是对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从哪里感悟这种态度和精神呢?我引导学生认真咀嚼文章,勾画出“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门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词句,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时二十多年方得出的艰辛。由此看到达尔文对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还可以领悟主旨,熏陶情操词句的分析只是感悟文章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精神所在,使自身情操得到熏陶。
结合到具体教学中,可以再现文境,诱发情愫。课文中蕴含了大量积极的人文情操,饱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这些情感如能再现文境,学生的情感就能与作者的情感得以沟通,所以要把文中的境界融入学生脑海中去感受,去领略,从而产生共鸣。还可以借助诵读,感知情愫。诵读是学生感知作品意境,与作品产生共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学习《滕王阁序》、《前赤壁赋》这类写景抒情的名家名作,其文绘声绘色,传情传形,凝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道德情操;它的语言犹如一杯美酒,甜美浓烈,耐人寻味。课堂上,完全可以借助朗读、听录音、范读、自读,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获取美感,陶冶情操。
同时,课堂结构要改变,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的单向型直线交流。教师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等等健康的情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的角色作用于每个学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信息量大大增加,能力获得发展。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氛围下,写作教学陷入了为作文而作文的困境,教师为设计应试题目绞尽脑汁,学生为写应试作文搜肠刮肚。无感而发何以有情,无情之文何以感人?有一首《“人”字歌》:“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现在的学生,就其心灵的一翼一一“情”来看,普遍患有一种“冷漠症”。其原始病根在于家庭的“温室效应”,如今的父母大多是“有了儿子当儿子,有了孙子当孙子”,一律成了新型的“孝子”一一孝敬子女。于是被溺爱的变了形的子女们,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贪得无厌者有之,以怨报德抱德者有之,惟独知恩图报者鲜有之。试问:如此无情之人,如何能写出有情之作?作为语文老师,应该经常让学生来讨论“寸草春晖”,让学生阅读最伟大的母亲的故事,也阅读报答母亲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或者身边的母亲的故事,做一些能体现对母亲感情的事。“春晖普照”,只要唤醒了“寸草”们的良知,何愁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鸿扬人文精神,他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