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可见,如何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认识,分析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进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成为做好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遵循认识规律,引导个人认识
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观念。所以,认识也是心理倾向定势的表现之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中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还要努力研究中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中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中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
二、适应需要动机,激发人生追求
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
不难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和认真解决中学生的需要,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首先要学会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中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努力学习上来。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正确引导学生在个人与集体需要发生矛盾时,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使个人行为与集体的需要协调一致。
三、实施情感渗透,升华理想信念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因素,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
当代中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动荡、微妙的。他们常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失望。他们的情感一般易于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有时也表现为内向性和闭锁性,这是由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自信心很强,不愿意把内心秘密和真实思想轻易向别人吐露。
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去关心、感化、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发挥情感在生活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只有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才能较深刻地了解德育对象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才可能启动情感、引导爱憎、培养意志,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四、重视意志品格,塑造完美个性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当代的中学生多数是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人生道路比较顺利,受挫折少。面对社会急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刺激,面对中学生活的新特点,他们的心理定式被打破,意志脆弱的心理缺点有所暴露。当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恋爱受到挫折时,一些学生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感。因此,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心理规律,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一要通过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和实践,帮助中学生增强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的自觉性,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坚持性和在情感与理智发生冲突时的自制力等,使其成为意志坚定的一代新人;二要通过用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指导学生,用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鼓舞学生,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其追求的方向明确、目标具体。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职业教育中心)
一、遵循认识规律,引导个人认识
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观念。所以,认识也是心理倾向定势的表现之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中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还要努力研究中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中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中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
二、适应需要动机,激发人生追求
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
不难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和认真解决中学生的需要,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首先要学会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中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努力学习上来。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正确引导学生在个人与集体需要发生矛盾时,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使个人行为与集体的需要协调一致。
三、实施情感渗透,升华理想信念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因素,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
当代中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动荡、微妙的。他们常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失望。他们的情感一般易于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有时也表现为内向性和闭锁性,这是由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自信心很强,不愿意把内心秘密和真实思想轻易向别人吐露。
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去关心、感化、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发挥情感在生活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只有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才能较深刻地了解德育对象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才可能启动情感、引导爱憎、培养意志,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四、重视意志品格,塑造完美个性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当代的中学生多数是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人生道路比较顺利,受挫折少。面对社会急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刺激,面对中学生活的新特点,他们的心理定式被打破,意志脆弱的心理缺点有所暴露。当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恋爱受到挫折时,一些学生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感。因此,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心理规律,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一要通过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和实践,帮助中学生增强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的自觉性,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坚持性和在情感与理智发生冲突时的自制力等,使其成为意志坚定的一代新人;二要通过用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指导学生,用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鼓舞学生,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其追求的方向明确、目标具体。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