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冬寒气降得早,从南到北,不管阴晴雨雪,基本上都是一片凛冽。在这种时候,连办公室里最讲究“节食”、“减肥”的小姑娘,也不再拘束了,而是一下班就随大流,跟着大家一起去火锅店“冬补”。
席上筷子不停,嘴也没闲着,话题从时政大事扫到明星八卦,到最后居然在一个点上定住了,那就是:为什么大冷天吃火锅这么舒服?用时下流行的俏皮话来说——为什么吃了涮羊肉,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舒服得“不要不要的”?大家七嘴八舌一番下来,所有的结论汇成一句话:什么时候吃什么,还是中国传统的饮食哲学厉害。
在传统中国人看来:人,无论王侯将相、村氓野夫,不过都是天下万物中的一份子,应该“依四时而动”。按照这个理论,其实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尽相同,不过只要大方向把握住,跟着时令节气吃东西,总归不会太离谱。拿《红楼梦》举例子,林黛玉的身子弱,是大观园人尽皆知的。不过就是这么一位病怏怏的林妹妹,也能够跟着大家一起吃“螃蟹宴”,这是为何?因为重阳金秋吃螃蟹,顺应时节,再加上佐餐喝的黄酒,只要不贪吃、多吃,螃蟹的寒气是不会郁结于体内的。
有意思的是,一向被认为是与中医“水火不相容”的西方医学,居然从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中医“冬补”之说。中医讲究“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因为经过春夏秋三个季度的劳作,人体已经到了需要休养生息的阶段,所以才要在寒冷的冬日减少外出,食疗进补。如此这般,才可以调阴阳、活气血、通经络。而西方医学则认为:人体在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作用下,冬天是一年四季中免疫力最弱、抵抗力最差的时候,最容易被细菌、真菌侵袭、感染,所以在冬天应该特别注意保健品的摄入。
说到这里,恐怕各位看官心里也都要小小地不平一下了:西方饮食体系里也有一些“补”的概念啊,不光中医有吧。没错,但那基本上都是从营养学、生物学、病理学的角度而言。而且用某同事的话说,“西方思维指导下制造出来的补品太功利、太直接了,什么钙片、鱼肝油、维生素片,缺什么就给你吃什么,一大把五颜六色的药片端到眼前,赤裸裸的。甚至为了骗小孩子吃,还加上色素、香精,勾兑出水果味。看来他们心里清楚明白,这些玩意儿根本不好吃。”
而最传统的中国人,冬天会怎么“补”呢?换句话说,该怎么吃呢?
为此,笔者特意请教了一位通晓中医的长辈,获益匪浅,这里将听来的经验分享给诸位,以供参考。按照中医的理念,适用于冬季进补的食物非常多,但大概可以分为平补、温补、滋补三大类。一般来说,气虚者宜多吃热性食物,叫温补;血虚者宜多吃寒性食物,叫滋补;气血充沛者,则吃一些平性食物即可,叫平补。
落实到具体食材上,平补类的食物包括猪肉、猪内脏、鸡鸭类、蛋类、豆腐、芹菜、萝卜、蜂蜜、桂圆、各种蘑菇等;滋补类的食物包括甲鱼、鲫鱼、淡菜、海带、生蚝、扇贝、海蜇、鸭梨、橘子、苹果、荸荠、香蕉、绿豆、红小豆、银耳、燕窝等;而温补类的食物则包括牛肉、羊肉、海参、鱿鱼、鹿肉、牛奶、大枣、核桃、红薯、土豆、芋头、黑木耳、葱、姜、蒜等。
单子一列才发现,原来我们那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补法,其实是相当狭窄的。另外,老前辈额外叮嘱道:如果家中暖气充沛甚至过热,就更不能靠大吃牛羊肉来进补。因为室内温度过高,人容易出汗,是一种“泄”的表现,与“冬藏”的规律相逆,不符合顺应四时的养生理论。这种时候,一是适时开一开窗户,二是多吃平补食物,少吃温补食物,不然很有可能气血攻心,导致上火。
正如《黄帝内经》所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
席上筷子不停,嘴也没闲着,话题从时政大事扫到明星八卦,到最后居然在一个点上定住了,那就是:为什么大冷天吃火锅这么舒服?用时下流行的俏皮话来说——为什么吃了涮羊肉,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舒服得“不要不要的”?大家七嘴八舌一番下来,所有的结论汇成一句话:什么时候吃什么,还是中国传统的饮食哲学厉害。
在传统中国人看来:人,无论王侯将相、村氓野夫,不过都是天下万物中的一份子,应该“依四时而动”。按照这个理论,其实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尽相同,不过只要大方向把握住,跟着时令节气吃东西,总归不会太离谱。拿《红楼梦》举例子,林黛玉的身子弱,是大观园人尽皆知的。不过就是这么一位病怏怏的林妹妹,也能够跟着大家一起吃“螃蟹宴”,这是为何?因为重阳金秋吃螃蟹,顺应时节,再加上佐餐喝的黄酒,只要不贪吃、多吃,螃蟹的寒气是不会郁结于体内的。
有意思的是,一向被认为是与中医“水火不相容”的西方医学,居然从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中医“冬补”之说。中医讲究“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因为经过春夏秋三个季度的劳作,人体已经到了需要休养生息的阶段,所以才要在寒冷的冬日减少外出,食疗进补。如此这般,才可以调阴阳、活气血、通经络。而西方医学则认为:人体在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作用下,冬天是一年四季中免疫力最弱、抵抗力最差的时候,最容易被细菌、真菌侵袭、感染,所以在冬天应该特别注意保健品的摄入。
说到这里,恐怕各位看官心里也都要小小地不平一下了:西方饮食体系里也有一些“补”的概念啊,不光中医有吧。没错,但那基本上都是从营养学、生物学、病理学的角度而言。而且用某同事的话说,“西方思维指导下制造出来的补品太功利、太直接了,什么钙片、鱼肝油、维生素片,缺什么就给你吃什么,一大把五颜六色的药片端到眼前,赤裸裸的。甚至为了骗小孩子吃,还加上色素、香精,勾兑出水果味。看来他们心里清楚明白,这些玩意儿根本不好吃。”
而最传统的中国人,冬天会怎么“补”呢?换句话说,该怎么吃呢?
为此,笔者特意请教了一位通晓中医的长辈,获益匪浅,这里将听来的经验分享给诸位,以供参考。按照中医的理念,适用于冬季进补的食物非常多,但大概可以分为平补、温补、滋补三大类。一般来说,气虚者宜多吃热性食物,叫温补;血虚者宜多吃寒性食物,叫滋补;气血充沛者,则吃一些平性食物即可,叫平补。
落实到具体食材上,平补类的食物包括猪肉、猪内脏、鸡鸭类、蛋类、豆腐、芹菜、萝卜、蜂蜜、桂圆、各种蘑菇等;滋补类的食物包括甲鱼、鲫鱼、淡菜、海带、生蚝、扇贝、海蜇、鸭梨、橘子、苹果、荸荠、香蕉、绿豆、红小豆、银耳、燕窝等;而温补类的食物则包括牛肉、羊肉、海参、鱿鱼、鹿肉、牛奶、大枣、核桃、红薯、土豆、芋头、黑木耳、葱、姜、蒜等。
单子一列才发现,原来我们那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补法,其实是相当狭窄的。另外,老前辈额外叮嘱道:如果家中暖气充沛甚至过热,就更不能靠大吃牛羊肉来进补。因为室内温度过高,人容易出汗,是一种“泄”的表现,与“冬藏”的规律相逆,不符合顺应四时的养生理论。这种时候,一是适时开一开窗户,二是多吃平补食物,少吃温补食物,不然很有可能气血攻心,导致上火。
正如《黄帝内经》所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