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化自觉理论,探究文科生历史教育规律,促进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有着特殊的时代价值。本文从文化自觉理论的视角,阐述了养成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意义,以中学历史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了影响文科生文化自觉意识形成的因素,提出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审美取向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文化自觉意识 历史教育 文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01-02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认识了解,对文化规律纪律正确准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担当担任。[1]中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作为一个文科生,是否能够能形成对历史学习的自觉意识,能否形成对自己的发展诉求、对社会的文化期许、对国家的信心建立是中学教育的一个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中学历史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一、文化自觉意识的内涵
文化自觉,是1997年由费孝通先生提出、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发展逐步成熟起来的一种学术理论。从存在论来看,文化自觉其实是人的自觉,人的自我觉悟、自我觉醒,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从价值论来看,文化自觉即是价值的自觉,是人对价值的追求和选择。[2]对于高中生、尤其是文科生而言,因当在文科学习中主动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明确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存在状况、现实使命和未来走向,并根据自己的规划确立自己今后在文化事业中的发展目标。
二、历史教育对培养文科生文化自觉意识的意义
文化的自觉历史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世界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程和各国探索具有自身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历程,便是文化逐渐走向自觉的过程。在当代,一个不能理性认识本国和世界历史的人是不能具备现代化精神的、是难以拥有独立人格的、是无法把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方向的。因此,中学历史作为基础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精神文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文科生而言,历史则更是在塑造独立人格、培养高尚情操、树立长远眼光和分析问题的态度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作为新媒体的直接体验者和推广者,中学生从网络中获取了大量有关自身群体文化、社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政治形势等信息。而且中学文科生较之理科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阅读量更大,在加上文科学习的倾向性,使得他们对于此类文化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发散能力,加之与丰富的网络信息相互刺激,使得文科生更加容易形成文化的自觉意识。文科学生一旦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就能够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3]
三、影响文科生文化自觉意识形成的因素
(一)对文科方向的选择
高中生在进行学科方向选择时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在文科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无论个人对选择文科报以或功利或随意的动机,理科成绩不理想似乎都会成为他们选择学业方向的最终决定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文科生在文化选择上普遍相对被动,文科生对于社会科学的态度由“兴趣”自主转变为“探究”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学生的文科意识乃至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都是靠后期的文科教育和训练而逐步实现。这其中,历史教育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身经历和兴趣是决定中学生对某门课程学习态度的主要原因。建构主义学说认为,人的学习是基于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来实现知识的新的建构。在历史教学中,自身兴趣和历史素养往往成为文科生取得历史学习成果先机,而这些学生也成为在文科学习中最先获得开启文化自觉之门钥匙的人。然而对于多数文科生而言,选择文科本就是一个无奈且被动的过程,更遑论对历史及文化的自我感知和探索动力了。因此,通过结合历史的学科特点分析及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主体对历史文化的初始选择观念,是排除一系列教学因素之后,影响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对自身形象的塑造
文化自觉意识首先体现为对人的关注。人物贯穿于文科生历史学习的始终,因此相较于理科生,文科生更容易较早确立自己的崇拜对象。根据美国教育家皮亚杰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高中生(17~18岁)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最终关键阶段,如何确立自己在群体中的形象,如何实自我审视和他人评价的统一,在高中生迈向成人阶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中,崇拜对象无疑是高中生评价自己、规划自己的重要的参考,通过了解崇拜对象的生平事迹,善于接纳和思考的高中生必定会从中汲取到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在高中生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三)对多元信息的把握
对于文科生而言,各类有关历史的影视作品是增长见闻、扩充知识的良好途径。尤其在国家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类影视的制作、传播和再传播不再是少部分专业人士的专利,信息资源的普及和人民欣赏要求的提高也使得社会观念逐渐变得更加多样,以往看似观点鲜明、内容严肃的历史题材影视所传达的内容也随着这种风潮而改变。对于善于利用网络资源的高中文科生而言,除去在课堂时间观看的纪录片或者历史影视资料以外,在课余时间则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多种国别、各个时代、各类严谨程度和面向各种群体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因此,是否能够有意识的选择有历史学习价值的影视,是否能够区分影视和史实之间的距离,是否能够在影视中发现并思考问题,是能够反映文科生文化素养和自觉意识的一个侧面检验方式。
(四)对历史知识的管理
文化自觉意识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各种信息的概括能力和对各国文化的把握能力。在信息资源空前丰富的今天,青少年应当具备一定的对信息的筛选、理解、接受、使用能力,学会对获取的知识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有效的积累和合理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要端正接纳新知识的态度,用客观的态度看待获取的信息,避免来者不拒和全盘否定等错误观念。事实上,高中文科生在文化自觉意识形成的初步阶段对于此类问题仍然表现的相对被动,学习历史对他们而言获取的更多是“方法”本身而不是真正的方法。到了第二阶段,即高二正式分科之后,程度较好的文科生在分析当代国际问题时,会逐渐认识到历史因素只是考虑问题的一个方面,不能生搬硬套,陷入形而上的错误。对于文科生而言,获取这种能力是文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五)对学科价值的判断
当今文科学生基本都有一定的实践精神,能够有意识的将自己的学校生活同社会生活链接,通过提高文科科目学习能力从而积累对社会问题的处理能力。首先表现为有一定的前沿思维,能够主动规划全球化形势下自己应当具备的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是有一定的自觉意识,认为个人的文化素质同社会的文化风气是紧密相关的,自己有权利且有义务为此发挥积极的作用。
同样的,一些相对消极和非常消极的想法也广泛存在于文科生的思维当中,不少文科生基本或者完全否定了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必要性,乃至历史的现实实用价值、高考择选专业的方向和未来的就业前景。这些想法不仅存在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当中,部分“好学生”同样有此类疑惑。
事实上我们不难估计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
首先,这源自于历史的学科性质,历史学习注重思维和积累,历史素养也不是一种通过大量练习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的“技能”,所以历史就成为了文综中的一块“难啃的骨头”。如今教育改革后部分可自行选择除了语、数、英之外的科目,历史因为不容易拿分便往往被寻求高考分数保障的学生和家长放弃,这之后历史学习的唯一价值似乎就成了通关考试的培训,在考试结束后就彻底失去学习的价值。
其次,困难的就业前景遏制了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进一步学习历史的想法。同样,历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以历史为专业的学生就业后无法为需要快速建设的社会创造高能效的贡献,因此在同等学历背景下,历史生很难获取与自身成才代价所同等的社会回报。文、史、哲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影响了学生和家长的报考选择,此类学生因就业压力过大产生的极端负面心理和行为也成为了教育和心理研究者的关注的课题。甚至有学者建议大学不应将历史作为本科的学习科目,青年人也不应把历史作为自己的谋生之路。更有学者提出合理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保证经济来源的前提下把历史作为一个终身爱好来进行研究。
种种现实使得本就以“通识”为目标的中学历史教育变得更加专注于考试成绩,而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也往往被课本的编写、教师的能力和学校的安排所束缚,在这三种因素当中,教师和学校是相对灵活的因素。由于学生的主观感受绝大程度影响了他们对于一门科目的学习态度和认识水平,所以,历史教育者应当合理探究学生学习心理,认识到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有哪些对分数之外的要求,并且结合学生的接受程度来制定培养计划,让学生从作为一个文科生的自觉逐渐建立起对文化的自觉。
四、对历史教育在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的实施建议
当代历史教育对于社会文化建设的任务首先在于教育学生反思人类社会几千年文化的得失,从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全球化和信息化带给人类社会的挑战和任务。而作为一个以文化社会科学为主要学业方向的学生,历史学习的作用则更为面对文化冲突、文化转型时的态度和选择。
中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应局限于传统意识里的水平,那些对人文社会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和那些有着懵懂文化意识的学生,教育就应该更进一步,在他们萌生文化自觉意识之初就应当把握珍惜的发展机会,尽力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减少阻力、创造机会,打造属于文科生自己的学习空间,而非是效率和直接利益催动的社会发展基本需求所挤压。对于文科生而言,因当在文科学习中不断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明确其文化存在状况、现实使命和未来走向。学生一旦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就能够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今社会的发节奏已经决定了学校不再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知识传递机构,而更应该是一个与社会不断保持连接、发生互动的重要关系点。中学教育也不应再仅以通识为教育目标,而因在学生对社会和自我产生初步同一性定为之初就应该开始为他们搭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唯有不断的反思和进步,我国的文化才可以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下生存,唯有教育的积极作为,我国文化人才才可以推动我国的文化事业继续向前不断发展,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杜开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
[3]郑卫中.试论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北京,2013:210
作者简介:
李卓雯(1992—),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历,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关键词】文化自觉意识 历史教育 文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01-02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认识了解,对文化规律纪律正确准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担当担任。[1]中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作为一个文科生,是否能够能形成对历史学习的自觉意识,能否形成对自己的发展诉求、对社会的文化期许、对国家的信心建立是中学教育的一个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中学历史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一、文化自觉意识的内涵
文化自觉,是1997年由费孝通先生提出、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发展逐步成熟起来的一种学术理论。从存在论来看,文化自觉其实是人的自觉,人的自我觉悟、自我觉醒,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从价值论来看,文化自觉即是价值的自觉,是人对价值的追求和选择。[2]对于高中生、尤其是文科生而言,因当在文科学习中主动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明确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存在状况、现实使命和未来走向,并根据自己的规划确立自己今后在文化事业中的发展目标。
二、历史教育对培养文科生文化自觉意识的意义
文化的自觉历史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世界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程和各国探索具有自身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历程,便是文化逐渐走向自觉的过程。在当代,一个不能理性认识本国和世界历史的人是不能具备现代化精神的、是难以拥有独立人格的、是无法把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方向的。因此,中学历史作为基础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精神文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文科生而言,历史则更是在塑造独立人格、培养高尚情操、树立长远眼光和分析问题的态度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作为新媒体的直接体验者和推广者,中学生从网络中获取了大量有关自身群体文化、社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政治形势等信息。而且中学文科生较之理科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阅读量更大,在加上文科学习的倾向性,使得他们对于此类文化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发散能力,加之与丰富的网络信息相互刺激,使得文科生更加容易形成文化的自觉意识。文科学生一旦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就能够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3]
三、影响文科生文化自觉意识形成的因素
(一)对文科方向的选择
高中生在进行学科方向选择时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在文科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无论个人对选择文科报以或功利或随意的动机,理科成绩不理想似乎都会成为他们选择学业方向的最终决定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文科生在文化选择上普遍相对被动,文科生对于社会科学的态度由“兴趣”自主转变为“探究”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学生的文科意识乃至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都是靠后期的文科教育和训练而逐步实现。这其中,历史教育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身经历和兴趣是决定中学生对某门课程学习态度的主要原因。建构主义学说认为,人的学习是基于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来实现知识的新的建构。在历史教学中,自身兴趣和历史素养往往成为文科生取得历史学习成果先机,而这些学生也成为在文科学习中最先获得开启文化自觉之门钥匙的人。然而对于多数文科生而言,选择文科本就是一个无奈且被动的过程,更遑论对历史及文化的自我感知和探索动力了。因此,通过结合历史的学科特点分析及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主体对历史文化的初始选择观念,是排除一系列教学因素之后,影响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对自身形象的塑造
文化自觉意识首先体现为对人的关注。人物贯穿于文科生历史学习的始终,因此相较于理科生,文科生更容易较早确立自己的崇拜对象。根据美国教育家皮亚杰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高中生(17~18岁)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最终关键阶段,如何确立自己在群体中的形象,如何实自我审视和他人评价的统一,在高中生迈向成人阶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中,崇拜对象无疑是高中生评价自己、规划自己的重要的参考,通过了解崇拜对象的生平事迹,善于接纳和思考的高中生必定会从中汲取到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在高中生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三)对多元信息的把握
对于文科生而言,各类有关历史的影视作品是增长见闻、扩充知识的良好途径。尤其在国家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类影视的制作、传播和再传播不再是少部分专业人士的专利,信息资源的普及和人民欣赏要求的提高也使得社会观念逐渐变得更加多样,以往看似观点鲜明、内容严肃的历史题材影视所传达的内容也随着这种风潮而改变。对于善于利用网络资源的高中文科生而言,除去在课堂时间观看的纪录片或者历史影视资料以外,在课余时间则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多种国别、各个时代、各类严谨程度和面向各种群体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因此,是否能够有意识的选择有历史学习价值的影视,是否能够区分影视和史实之间的距离,是否能够在影视中发现并思考问题,是能够反映文科生文化素养和自觉意识的一个侧面检验方式。
(四)对历史知识的管理
文化自觉意识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各种信息的概括能力和对各国文化的把握能力。在信息资源空前丰富的今天,青少年应当具备一定的对信息的筛选、理解、接受、使用能力,学会对获取的知识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有效的积累和合理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要端正接纳新知识的态度,用客观的态度看待获取的信息,避免来者不拒和全盘否定等错误观念。事实上,高中文科生在文化自觉意识形成的初步阶段对于此类问题仍然表现的相对被动,学习历史对他们而言获取的更多是“方法”本身而不是真正的方法。到了第二阶段,即高二正式分科之后,程度较好的文科生在分析当代国际问题时,会逐渐认识到历史因素只是考虑问题的一个方面,不能生搬硬套,陷入形而上的错误。对于文科生而言,获取这种能力是文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五)对学科价值的判断
当今文科学生基本都有一定的实践精神,能够有意识的将自己的学校生活同社会生活链接,通过提高文科科目学习能力从而积累对社会问题的处理能力。首先表现为有一定的前沿思维,能够主动规划全球化形势下自己应当具备的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是有一定的自觉意识,认为个人的文化素质同社会的文化风气是紧密相关的,自己有权利且有义务为此发挥积极的作用。
同样的,一些相对消极和非常消极的想法也广泛存在于文科生的思维当中,不少文科生基本或者完全否定了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必要性,乃至历史的现实实用价值、高考择选专业的方向和未来的就业前景。这些想法不仅存在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当中,部分“好学生”同样有此类疑惑。
事实上我们不难估计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
首先,这源自于历史的学科性质,历史学习注重思维和积累,历史素养也不是一种通过大量练习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的“技能”,所以历史就成为了文综中的一块“难啃的骨头”。如今教育改革后部分可自行选择除了语、数、英之外的科目,历史因为不容易拿分便往往被寻求高考分数保障的学生和家长放弃,这之后历史学习的唯一价值似乎就成了通关考试的培训,在考试结束后就彻底失去学习的价值。
其次,困难的就业前景遏制了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进一步学习历史的想法。同样,历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以历史为专业的学生就业后无法为需要快速建设的社会创造高能效的贡献,因此在同等学历背景下,历史生很难获取与自身成才代价所同等的社会回报。文、史、哲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影响了学生和家长的报考选择,此类学生因就业压力过大产生的极端负面心理和行为也成为了教育和心理研究者的关注的课题。甚至有学者建议大学不应将历史作为本科的学习科目,青年人也不应把历史作为自己的谋生之路。更有学者提出合理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保证经济来源的前提下把历史作为一个终身爱好来进行研究。
种种现实使得本就以“通识”为目标的中学历史教育变得更加专注于考试成绩,而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也往往被课本的编写、教师的能力和学校的安排所束缚,在这三种因素当中,教师和学校是相对灵活的因素。由于学生的主观感受绝大程度影响了他们对于一门科目的学习态度和认识水平,所以,历史教育者应当合理探究学生学习心理,认识到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有哪些对分数之外的要求,并且结合学生的接受程度来制定培养计划,让学生从作为一个文科生的自觉逐渐建立起对文化的自觉。
四、对历史教育在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的实施建议
当代历史教育对于社会文化建设的任务首先在于教育学生反思人类社会几千年文化的得失,从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全球化和信息化带给人类社会的挑战和任务。而作为一个以文化社会科学为主要学业方向的学生,历史学习的作用则更为面对文化冲突、文化转型时的态度和选择。
中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应局限于传统意识里的水平,那些对人文社会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和那些有着懵懂文化意识的学生,教育就应该更进一步,在他们萌生文化自觉意识之初就应当把握珍惜的发展机会,尽力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减少阻力、创造机会,打造属于文科生自己的学习空间,而非是效率和直接利益催动的社会发展基本需求所挤压。对于文科生而言,因当在文科学习中不断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明确其文化存在状况、现实使命和未来走向。学生一旦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就能够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今社会的发节奏已经决定了学校不再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知识传递机构,而更应该是一个与社会不断保持连接、发生互动的重要关系点。中学教育也不应再仅以通识为教育目标,而因在学生对社会和自我产生初步同一性定为之初就应该开始为他们搭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唯有不断的反思和进步,我国的文化才可以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下生存,唯有教育的积极作为,我国文化人才才可以推动我国的文化事业继续向前不断发展,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杜开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
[3]郑卫中.试论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北京,2013:210
作者简介:
李卓雯(1992—),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历,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