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们对疾病的研究、预防、诊断和治疗从过去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能的医学模式,转变为凭借大量的临床证据为依据并结合病人的实际状况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现代医学模式。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因素分析;治疗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尤其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易患的常见病,在治疗中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手段,此类疾病仍占据着病死率的榜首。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的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心脑血管疾病虽然发病急,但是稍加注意还是能发现其早期征兆的。心脑血管疾病在发病前,有许多早期征兆,但由于表现较轻,常被人们误认为是身体衰老的正常表现而被忽略。这就造成很多人平常看似非常健康,可却突然发病的悲剧。如果经常发现以下症状,证明你可能患上心脑血管疾病了,应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无力、心悸、气短、胸闷、后背牵引型疼痛、头痛、肢体麻木、记忆力减退、嗜睡、精力不足及头晕等。
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
(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肥胖等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糖尿病现已被视为冠心病的等危症。代谢综合征的提出,使心血管、内分泌,神经,肾病等学科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演变和进展到临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均有一系列病理、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参与,包括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功能、血栓形成、脂质代谢、炎症反应、血压调节、胰岛素敏感性等,因此认识到,除了以上传统的危险因素外,还有一些新的危险因素应该受到重视和积极治疗。
(二)综合干预
心血管病的干预冶疗观念正在发生转变,过去一直强调对单一可控制危险因素的干预治疗,而今众多临床证据以及治疗指南均强调应进行总体心血管危险的评估与管理。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具有协同作用,导致心血管危险性远远高于单一危险因素作用的简单相加。日本的降脂干预临床研究((J-LIT),在糖尿病、吸烟、有冠心病家族史、HDL- C降低等危险因素中,每增加一项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成倍增加。
糖尿病引起心血管损害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吸烟史;高血压史;血脂水平;血糖水平及糖尿病年限;体重指数;体力活动;家族史。目前认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合并存在时,具有危险叠加作用。具有一项危险因素时,冠心病的相对危险为9%;两项时为25%;三项时为77%;四项时为143 %,即患冠心病相对危险性增长了16倍。目前认为,无论是高血压、糖尿病还是冠心病患者,都要平衡饮食、戒烟限酒、减肥、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均应常规给予ACEI或ARB、他汀类、阿司匹林,有适应证的患者,要给予同时服用P受体阻断剂。这是因为他们都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和神经内分泌以及心血管重构过程。
二、常用药物治疗方法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给药前,要做好全面的评估,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了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的目的和基础资料,并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指导。对于高危患者,要使得他们了解自己药物的配伍禁忌,使得患者了解自己的用药能力,并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着医生要求,科学合理的用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物;强心苷药物;降血脂及抗血栓药物;抗心绞痛药物。
心血管疾病患者就是以老年人为主,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身体机能不断衰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变因子的侵袭。心血管疾病复杂,且容易存在合并症。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药品不断被研制处理啊,药理的作用不断扩大。一般,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临床上,通常对病患以联合用药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此提高防治的效果;以减小药品剂量来降低用药副作用发热发生率。若在临床上联用药不合理,则会使药物之间的药理起作用,配伍不当,对患者的生命有严重威胁。就以上心血管治病用药治疗的统计资料来看,心血管疾病应从以下几个小点来强化用药的合理性。
对患者进行科学地评估,精确地诊断:在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合理配药之前,必须是要对患者的病情危险系数进行科学地评估,明确诊断出患者的病情,在结合病患的其他方面的需求,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坚持用药的原则,给患者做安全用药指导:坚持合理用药,首先开始用药应以低剂量为先,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其次若出现某种药物的疗效差,或者其耐药性强的,不应以加大剂量和加用别的药物进行治疗,而应换另一类药物,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最后,在使用药品时,选用24h均具有降压效果的药剂,以保证药品的长效性[4]。
在给药后,应为患者做好安全的用药指导。事先应认真核对药品,对其进行评估。对患者的相关基础资料及治疗目标均要详细了解,对一些高危的病患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准确识别出来;患者是否存在药物禁忌等方面必须做好调查了解,判定患者的自行用药能力以及其他的生理状况,如患者的听力、视力、记忆力、是否信赖药物以及其的精神状况等是否正常,以此避免患者误服药物等现象发生[5]。
掌握服药的昼夜节律:医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系统的昼夜节律较显著,一般人的血压,下午时段会升高,夜晚将降低,凌晨时候血压出现小高峰。特别是冠心病以及高血压,发作的时段一般在清晨,由此可见这些疾病并不是在一天中随机发作的。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方面,服用药物方面的时间选择上,应遵循昼夜节律来进行,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恒异,昆黄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0:44-45.
[2] 林丽霞,张路平.临床常用药物的不合理配伍与分析[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6:642-643.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因素分析;治疗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尤其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易患的常见病,在治疗中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手段,此类疾病仍占据着病死率的榜首。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的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心脑血管疾病虽然发病急,但是稍加注意还是能发现其早期征兆的。心脑血管疾病在发病前,有许多早期征兆,但由于表现较轻,常被人们误认为是身体衰老的正常表现而被忽略。这就造成很多人平常看似非常健康,可却突然发病的悲剧。如果经常发现以下症状,证明你可能患上心脑血管疾病了,应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无力、心悸、气短、胸闷、后背牵引型疼痛、头痛、肢体麻木、记忆力减退、嗜睡、精力不足及头晕等。
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
(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肥胖等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糖尿病现已被视为冠心病的等危症。代谢综合征的提出,使心血管、内分泌,神经,肾病等学科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演变和进展到临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均有一系列病理、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参与,包括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功能、血栓形成、脂质代谢、炎症反应、血压调节、胰岛素敏感性等,因此认识到,除了以上传统的危险因素外,还有一些新的危险因素应该受到重视和积极治疗。
(二)综合干预
心血管病的干预冶疗观念正在发生转变,过去一直强调对单一可控制危险因素的干预治疗,而今众多临床证据以及治疗指南均强调应进行总体心血管危险的评估与管理。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具有协同作用,导致心血管危险性远远高于单一危险因素作用的简单相加。日本的降脂干预临床研究((J-LIT),在糖尿病、吸烟、有冠心病家族史、HDL- C降低等危险因素中,每增加一项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成倍增加。
糖尿病引起心血管损害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吸烟史;高血压史;血脂水平;血糖水平及糖尿病年限;体重指数;体力活动;家族史。目前认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合并存在时,具有危险叠加作用。具有一项危险因素时,冠心病的相对危险为9%;两项时为25%;三项时为77%;四项时为143 %,即患冠心病相对危险性增长了16倍。目前认为,无论是高血压、糖尿病还是冠心病患者,都要平衡饮食、戒烟限酒、减肥、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均应常规给予ACEI或ARB、他汀类、阿司匹林,有适应证的患者,要给予同时服用P受体阻断剂。这是因为他们都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和神经内分泌以及心血管重构过程。
二、常用药物治疗方法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给药前,要做好全面的评估,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了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的目的和基础资料,并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指导。对于高危患者,要使得他们了解自己药物的配伍禁忌,使得患者了解自己的用药能力,并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着医生要求,科学合理的用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物;强心苷药物;降血脂及抗血栓药物;抗心绞痛药物。
心血管疾病患者就是以老年人为主,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身体机能不断衰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变因子的侵袭。心血管疾病复杂,且容易存在合并症。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药品不断被研制处理啊,药理的作用不断扩大。一般,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临床上,通常对病患以联合用药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此提高防治的效果;以减小药品剂量来降低用药副作用发热发生率。若在临床上联用药不合理,则会使药物之间的药理起作用,配伍不当,对患者的生命有严重威胁。就以上心血管治病用药治疗的统计资料来看,心血管疾病应从以下几个小点来强化用药的合理性。
对患者进行科学地评估,精确地诊断:在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合理配药之前,必须是要对患者的病情危险系数进行科学地评估,明确诊断出患者的病情,在结合病患的其他方面的需求,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坚持用药的原则,给患者做安全用药指导:坚持合理用药,首先开始用药应以低剂量为先,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其次若出现某种药物的疗效差,或者其耐药性强的,不应以加大剂量和加用别的药物进行治疗,而应换另一类药物,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最后,在使用药品时,选用24h均具有降压效果的药剂,以保证药品的长效性[4]。
在给药后,应为患者做好安全的用药指导。事先应认真核对药品,对其进行评估。对患者的相关基础资料及治疗目标均要详细了解,对一些高危的病患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准确识别出来;患者是否存在药物禁忌等方面必须做好调查了解,判定患者的自行用药能力以及其他的生理状况,如患者的听力、视力、记忆力、是否信赖药物以及其的精神状况等是否正常,以此避免患者误服药物等现象发生[5]。
掌握服药的昼夜节律:医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系统的昼夜节律较显著,一般人的血压,下午时段会升高,夜晚将降低,凌晨时候血压出现小高峰。特别是冠心病以及高血压,发作的时段一般在清晨,由此可见这些疾病并不是在一天中随机发作的。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方面,服用药物方面的时间选择上,应遵循昼夜节律来进行,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恒异,昆黄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0:44-45.
[2] 林丽霞,张路平.临床常用药物的不合理配伍与分析[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6:64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