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太极拳回归本源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2003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旅游行业20多年,长期与外国人打交道,介绍中国历史,宣扬中国文化,慢慢与佛教、京剧、太极拳等绝大多数同龄人不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元素发生了联系。在工作中,我也顺便教教外国游客太极拳,于是有意无意地开始了探寻太极拳真谛之路。不料,越学越觉得迷雾重重,不知朝什么方向努力。最近,经好友引荐,得以拜识著名太极拳家关永年老师,从此,这条探寻之路变得霍亮开阔,虽然仍然艰辛,但如同在黑夜里明明白白看到了远处的曙光。
  对外宣传介绍中国文化的需求,倒逼我不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因为如果中国文化的知识不能明显高于外国人,甚至不及外国人,或没有传统文化自信心,那还怎么跟外国游客谈中国历史和文化?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到,当下相当多的国人,正有意或无意地冷落摈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年轻人听京剧,拉二胡,练书法,打太极拳,一定会被人看做不合时宜的另类;而看韩剧,练瑜伽,练跆拳道则是都市白领的时髦追求。瑜伽来自印度,自有其博大精深之处,但我们本土同样博大精深的太极拳为什么就灰头土脸,难登大雅之堂?在大家的印象里好像瑜伽属于高大上,太极拳只是公园里老人晨练的项目,甚至街头的娱乐杂耍。太极拳和其他武术好像成了没地位的下里巴人的玩意儿,一般入不了成功人士的法眼,进入不了国内的主流文化。我们中国人扔掉了祖传的奇珍异宝,舍近求远去够西方的高级玩意儿,最后丧失了固有的文化属性,迷失了自我。中国人的文化符号里,还保留多少原本属于或只属于中国人的东西?是该中国人醒醒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了。
  当然,造成这种局面有多重原因,本人水平有限,胜任不了如此宏大的课题,单就太极拳而言,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历史原因是,太极拳和气功等流行于民间的传统养生功法在文革期间被妖魔化,其间许多年很少有人习练,大家对其已经陌生,要么对其印象停留于武侠传奇的故弄玄虚上,要么它成了公园里行动迟缓的老年人活动筋骨的权宜之计。这些曾经辉煌过的传统养生健体功法被伤了根,不再枝繁叶茂。现实原因是,如今社会上不少骗子招摇撞骗,花样繁多,防不胜防,即使你认同太极拳,但鱼龙混杂,谁真谁假?有大街上做广告的,有网上宣传的,有公园里挂条幅招生的,你跟谁学?如雾里看花,看不真切,还不如跳舞打球来的实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方法与目的变化使太极拳多多少少偏离其本源,使不少人认为它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国家把太极拳规范化并列人体育比赛项目,使其外形动作的规范成了比赛唯一的标准,少有人注意其意念与内功的修炼。群众性的太极拳活动也不注重意念与内功的修炼,公园里晨练的老年人只需要稍微活动一下身子,只要求简单易学,太难了怎么普及?所以,社会上有一个把太极拳体操化的风气。再者,现代人心气上浮,追求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减肥,阅读,健身等都要追求快速度,难以沉下心来,细细揣摩习练太极拳。
  我最早学的是体操式的太极拳,不懂什么叫放松,意念,阴阳,内功,只是尽量把外形做流畅一些,最主要就是慢,好像慢动作的运动就是太极拳。后来学正宗的太极拳,明白了不少道理。不过它讲究的是先把外形拳架练好,天长日久,内气自生。这是一条无比艰辛的练拳之路,拳架稍有偏离,便产生滞碍僵化,内气难通。我练习摸索了2年多,自感前途渺茫,成功之路遥遥无期。关老师的出现无疑是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使我在暗室里看到了希望。关老师教拳与我所知的老师完全是反着来了。他不拘泥于拳架,而是直指内功,要求拳路和功法同修。有了松功,通了内气,练什么拳都像躯体有了灵魂,通盘皆活。相对于拳路,他更注重练桩功,并用身体听学生的劲儿,发现阻滞之处并加以纠正引导,使学生尽早获得松功,这比只练拳架来得更加快捷。于拳架娴熟精准后找内功,如同在一个庞大的迷宫里寻找出路,可能多次重复弯路,耗时耗力,有多少人练一辈子都没走出去。而关老师告诉我,身旁有几道墙,拆了它们,就出去了。如何拆这几道墙,他有方法,还给你助力,只要坚持不懈,何愁不成?关老师认为,内家拳,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与气功同源,都讲究修心练意,身心放松,内气通达,以达到身心健康、功夫上身的基本目的。
  社会上练太极拳的有多少人把太极拳与气功当做毫不相干的东西完全割裂开来?非常多。说到太极拳,就是练拳,松功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大家都不谈,认为拳练好了松功自然上身。没有人明示除了拳架外应该怎么练内功。而关老师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站桩练松功,将来此功一得,拳怎么练怎么有,怎么练怎么活。我虽然初练不久,只有一些轻微的热胀麻的感觉,还未体会到松功的无穷奥妙,但是在意识上更上了一层,不再拘泥于外形,而是更着重意的放松放远,拳练得松活多了,回归到太极拳的本道上来了。有明师指路,走对方向,是至关重要的,否则,走得越多,离目标越远。
  可喜的是,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生命力顽强,在关老师这样真正武术人努力下,不少人慢慢认识到传统功法的妙处,太极拳渐渐在民间有了一丝暖意,练拳的主力中已经有了相当部分的中青年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各种教学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难免有不少人走入歧途和误区。关永年大师倾毕生心血孜孜以求,师从数位名师,得来功夫极其不易,万分珍惜,本不欲教学外传。有感于社会上纷纷乱乱的教拳活动容易误人子弟,他出于慈悲之心,不忍洁身自好,于是毅然出山,决定写书教拳,以正本清源,还太极拳的源头本质,把毕生所得奉献给社会上有缘有德有志之人,弘扬太极文化。正如唐三藏有感于当时佛教经典杂乱不全,大家理解各异,便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真经,奉献社会,以正视听。关老师自感年岁已高,为太极拳得不到大力传承而担忧,多次谆谆教诲,希望我等继承传统,发扬光大,言语之间,寄予厚望。我虽不才,既得关老师认可,便立志不负老师重望,珍惜良机,认真习练,将之作为毕生追求目标,融入到一辈子的生活当中去。练好了,近则强身健体,工作进步,家庭和睦,远则传授众人,造福乡邻与社会,继承太极拳传统,实现关老师宏愿,与己与人与社会,善莫大焉!衷心祝愿关老师的书能顺利出版,造福更多读者。
其他文献
我于1954年投在无极国术研究社门下,拜宋连弟为师,传授无极十二形(就是地支十二生肖)拳术套路、器械等武术业技。又在1964年后,于东北角宫北大街(即现在的古文化街,俗称娘娘宫)的福神街内的小花园,受赵宝山、兰怀仁二位老师继续传授无极十二形、拳术套路及器械等武术业技。深得无极武术老精髓,使我受益匪浅。  无极武术有靠板、打凳及刀、枪、剑、戟、氕功、桩功等等。现在就来说说靠板及打凳的功夫。他是靠自身
期刊
无极拳在无极功夫中是比较高的境界,学习难度比较大,演练要求高,要有一定的功夫才能练习,我在三年前学习了无极拳,一直坚持练习,至今颇有收获。练习无极拳要求:  一、无极拳练习要求动作缓慢,自开式至结尾要保持一个速度,我开始学习无极拳时,练起来掌握不住速度,快慢不均匀,而且不时有发力的动作,不能匀速练习。初学时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练习,经过三年多练习以后,自己开始有体会。  二、外看轻柔舒缓,实则神气内
期刊
我自小贪玩,喜欢登高爬梯,玩枪弄棍,到青年时期,经人介绍,来到无极门下,拜高凯庭先生为师学武。  我师父八岁练功,九岁正式磕头拜无极门第四代传人徐永庆先生为师。此后我师父刻苦练习无极武术,十六岁就替师父带徒,十九岁在天后宫创立了“无极国术研究社”。此后培养学生无数,并在天津武术界有很高的声望。在这样的师父指导下学习武术,我深感荣幸。  罗汉功十八式是学无极武术所必须锻炼的基本功夫,它和抻腰煨腿有着
期刊
少年时代的我,比较瘦弱,经常被健壮好斗的孩子当“练手”的靶子,自己是长子,下有弟妹。男儿当自强,所以从那时即萌生要习武强壮身体,不弱他人的念头。  三年度荒时期,我母亲省吃俭用给孩子,加之劳累过度致病,于1961年底因医药短缺病故,时年不满39岁,撇下六个儿女,那时我只有14岁,小弟不满两周岁。因母亲逝世给我极大的悲怆,致使我思虑过度,失眠病倒,只好休学,自己走到健康的低谷。  就是在那个时候,经
期刊
无极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最神奇的部分之一,既是一种健身强体的技能,同时也是一种注重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它可高贵气质,修炼身心,可提高人对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信心,使人得到勇气和力量。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师从高铁静师父开始了无极武术的习武生活,师父对我的谆谆教诲、悉心培养和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使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学子逐渐成为对无极武术和社会有
期刊
中华武术是我们的祖先为了自己的生存,在同大自然斗争中,特别是猎食大型动物过程中而产生的一种技巧和防身术,也是中华武术的雏形。雏形时期的武术是以力为主,技艺性相对差些。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物质(实用价值的物质形态)的产生、存在,一些人要占有并逃避他人的染指,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争斗和械斗。这就是战争的萌芽状态,也是为这种功防技巧和防身术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特别是冷兵器时代,这种社会需求
期刊
武术門派中的练功方法.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但都离不开刚和柔的方法。或刚或柔,或刚柔相间。过刚则失其刚为猛,过柔则失其柔为绵。用刚之时,在于瞬间,即转为柔,以柔屈伸,反复克刚。用柔之时,心存刚力,为外柔内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气力相合,所向披靡?  无极功不但有踢桩、靠板、鹰爪力等功夫的练法,而且还有柔韧的一面。这样才能在使用中,该刚则刚,该柔则柔,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发挥水平。在通过踢
期刊
蓟辈创业传世无极功实属不易,为使无极功夫世代流传,并不至变形走样,失去真谛,写出规范动作,实为无极真谛,望学者认真学习,不负前人之苦心。  无极功十二形习之简单,但功夫练好实属不易,参照以下动作说明,恐只能演练姿式动作,但里面的内涵,如身法、力道及至用法仍需下番苫功研习,练习者切不可轻视其动作简朴无华,更不可半途而止,枉负前人传艺之苦心。  此十二形不可轻传、不可妄传、不可失传,得艺看以德为重,有
期刊
题记:本文主人公冯丹旻,吉林大学毕业,现为中船总北方重工专利事务所代理,天津开发区丹邦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是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教授、高级工程师。  我和冯丹旻先生的首次相遇,是在一次研讨武林文化的会议上。中等身材、面庞略黑、体格强壮的冯先生,虽已76岁的年纪,但言谈举止仍像一位年轻人,说话幽默风趣,坦直爽朗,颇具侠义之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是在2014年读书节,我家乡汉沽的新华书
期刊
在天津市汉沽区的武术圈内,提起邵义会老师,大家都知道他痴迷中华武术,是个几十年如一日刻苦用功的练家子。  邵义会的家族,与中华武术素有渊源。其先祖邵益谦,1403年远离家乡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就任顺天府海防千总,率军队聚墩台、居恒城,以防日倭海盗侵犯。后世居汉沽营城繁衍后代至今。到邵义会父亲这一辈,其父、大伯、叔叔都酷爱武术。邵义会九岁时,其叔叔就教他习练少林拳,那时因年幼拿不动刀枪,叔叔就给他做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