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时代发展,民办院校新工科建环专业的发展受到经济形式和新一批学生思潮的影响。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同类院校调研结果,总结建环人才发展中的不足,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途径两方面思考专业建设方向,从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更新、教师系统、竞赛学分、工程实践等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加强专业建设,增进院校专业空中联系,增强专业区域性影响力,为本专业长远发展提供有效实施途径。
关键词:民办院校;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招生
一、引言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教育也需要应时代需求,与时俱进,新工科教育以“创新性、需求性、导向性、科学性、应用性”为思想指导,寻求有效途径。在612个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涵盖的19个专业类的项目群里鲜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简称“建环”)的专项研究,在时间上可能延滞建环专业的同步发展[1-3]。而专业建设政策落实,措施执行,必需要有强劲地针对性,不应错扣式的扣扣子,张冠李戴,針对不同专业,需要有不同的方针政策[4]。而新工科建设已有数年,总结过去探索式的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开拓思维,继续深化改革新工科教育工作,是目前建环专业发展阶段的一大紧急任务。
二、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工科“新”的涵义不断升级,高等工程教育应主动适应当前时代的特征,动态化布局多样性、个性化、交叉跨界整合的新培养模式[5]。
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成才,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精准定位,灵活应变:
1.明确专业方向。传统的建环专业注重建筑环境领域的应用,如今,能源问题突出,能源应用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把建筑室内环境的控制延展到能源领域。在培养传统设备工程师的基础上,亦可培养能源工程师,多点输出,拓宽人才覆盖面。
2.增设学科前沿课程。建环专业特点是融合建筑、电气、环境、机械、控制工程等多学科类别,大部分学科发展迅速,知识、技能更迭频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突出两点:(1)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总结并形成适合本专业的交叉知识系统,并逐步融合成交叉课程体系,形成新的一门课程;(2)专业前沿课程设置。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明确现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内容,做好市场调研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每届人才培养中适合建环专业的前沿课程
3.邀请工程师进课堂。建环专业主要以工程类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定期开设工程师课堂、讲座、交流大会等能促使学生接触真实项目,感受工程氛围,体验工程文化,并从中找到自身不足,明确定位,加强学习。
4.增加竞赛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专业竞赛的学分,促进学生学习动力,推动教师指导竞赛,以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在教研室增派师资,成立竞赛小组,并负责收集国内外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大小赛事、学术会议、技能培训等资讯,建立团队公众号,推送与专业相关的业内新闻、资格证书考试、新技术应用等实时信息。
5.增加学生助教的机会。民办院校本专业教师人数少,工作量相对偏大,选拔班里优秀的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课程任务,比如软件课,部分学生可能提前学完了,也考过相关证书,可让这部分学生传帮带,优秀的学生可由老师单独布置有难度的课程任务,达到深度上的锻炼。其次,理论课程,可以选取责任心强的同学负责课程预习资料的查询,复习资料的总结,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探讨上课形式,浓厚学习氛围。分工协作的“双师“教学模式能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助力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三、招生就业
近年来,受到国内经济形势的转变,学生思想动态的转向,本专业招生数量连年下滑,尤其是民办院校。针对本专业招生就业工作不能有一丝懈怠,而本专业就业率一直处于高位,工作重心应向招生工作倾斜。为此,本文对招生工作有以下思考:
1.增强各院校间的空中联系。在高校专业群中分享各高校优秀的专业课程资料、专业管理体系、专业办学经验、专业经营方式、专业建设方向,公开共享,各自取长补短,共谋专业长远发展。同时,加强校际交流,增加专业影响力,提升国内专业知名度,稳定各校生源量。同时,教师因个体的专业能力有限,教学水平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把传统的教育资源进行共享整合,打通优质资源底层,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弥补个体,把点状分散的教育资源聚合为网状分布的数据平台,让各地区的学生能有接触名师名课的平等学习机会,突破本校教师水平的限制,还能提升办学水平,扩大专业地域影响力。
2.加大企业进校合作办学力度。校方积极寻求意向合作单位,与企业合作办学,亦可合作申办一特色学院,实行校企股份制、理事会等办学体制,新建新型工程学院或卓越工程师班级,企业与学校共同出资出力、共同管理,联合培养与国家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学生不仅可以享受企业带来的先进学习设备,还可以获得实习机会,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共赢。
3.加强定向输入生源和输出人才的培养模式。民办院校生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设施、师资的建设。增加从职业院校和成人扩招等途径的输入性生源,明确大类招生和按专业招生各自优势,找到适合本专业最优的招生方式,两者并行能较大程度缓解小专业生源问题。同时学校应加快建设人才培养硬件,能为这类人才提供优越的学习资源,打通本、硕、海外学习通道,提高输出人才质量,进而提高输出签约率,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
4.校友助推专业宣传。建立各级校友联络群,鼓励优秀校友对学校本专业的认可和推广,在校友中建立良好的专业口碑,在业内获取专业的评价,集合各方校友力量,在各地空中和落地宣传。鼓励校友进驻学校招聘,建立长期人才输出关系。
5.融媒体对专业高频报道。校内的专业影响力是决定专业口碑的第一传播链,本校生对专业的高度了解能很大程度地影响生源,建设好专业的正向报道和做好专业建设是在学生中扩张影响力最为有效的途径。
四、总结
在新工科建设形势下,从学生端出发,通过课程体系完善、加大实践力度、增加竞赛学分等方法,从教师端出发,通过教学水平、实践能力、新兴技术掌握程度、教学方式的升级等途径实现我校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和改革。同时,加强专业招生宣传力度,集校友、教师、院校资源、企业用人评价等各方来综合招生,缓解目前本专业生源量下降的现状。为专业更好地长远发展,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关切专业动向,行动起来合力共建本专业。
参考文献
[1]周光礼. “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72-76.
[2]闫长斌,杨建中,梁岩.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意识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土木工程类专业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32.
[3]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4]蔡磊,向艳蕾,管延文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5):9-13.
[5]刘伟,姜斯宪,刘川生等.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8-15.
关键词:民办院校;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招生
一、引言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教育也需要应时代需求,与时俱进,新工科教育以“创新性、需求性、导向性、科学性、应用性”为思想指导,寻求有效途径。在612个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涵盖的19个专业类的项目群里鲜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简称“建环”)的专项研究,在时间上可能延滞建环专业的同步发展[1-3]。而专业建设政策落实,措施执行,必需要有强劲地针对性,不应错扣式的扣扣子,张冠李戴,針对不同专业,需要有不同的方针政策[4]。而新工科建设已有数年,总结过去探索式的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开拓思维,继续深化改革新工科教育工作,是目前建环专业发展阶段的一大紧急任务。
二、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工科“新”的涵义不断升级,高等工程教育应主动适应当前时代的特征,动态化布局多样性、个性化、交叉跨界整合的新培养模式[5]。
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成才,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精准定位,灵活应变:
1.明确专业方向。传统的建环专业注重建筑环境领域的应用,如今,能源问题突出,能源应用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把建筑室内环境的控制延展到能源领域。在培养传统设备工程师的基础上,亦可培养能源工程师,多点输出,拓宽人才覆盖面。
2.增设学科前沿课程。建环专业特点是融合建筑、电气、环境、机械、控制工程等多学科类别,大部分学科发展迅速,知识、技能更迭频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突出两点:(1)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总结并形成适合本专业的交叉知识系统,并逐步融合成交叉课程体系,形成新的一门课程;(2)专业前沿课程设置。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明确现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内容,做好市场调研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每届人才培养中适合建环专业的前沿课程
3.邀请工程师进课堂。建环专业主要以工程类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定期开设工程师课堂、讲座、交流大会等能促使学生接触真实项目,感受工程氛围,体验工程文化,并从中找到自身不足,明确定位,加强学习。
4.增加竞赛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专业竞赛的学分,促进学生学习动力,推动教师指导竞赛,以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在教研室增派师资,成立竞赛小组,并负责收集国内外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大小赛事、学术会议、技能培训等资讯,建立团队公众号,推送与专业相关的业内新闻、资格证书考试、新技术应用等实时信息。
5.增加学生助教的机会。民办院校本专业教师人数少,工作量相对偏大,选拔班里优秀的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课程任务,比如软件课,部分学生可能提前学完了,也考过相关证书,可让这部分学生传帮带,优秀的学生可由老师单独布置有难度的课程任务,达到深度上的锻炼。其次,理论课程,可以选取责任心强的同学负责课程预习资料的查询,复习资料的总结,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探讨上课形式,浓厚学习氛围。分工协作的“双师“教学模式能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助力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三、招生就业
近年来,受到国内经济形势的转变,学生思想动态的转向,本专业招生数量连年下滑,尤其是民办院校。针对本专业招生就业工作不能有一丝懈怠,而本专业就业率一直处于高位,工作重心应向招生工作倾斜。为此,本文对招生工作有以下思考:
1.增强各院校间的空中联系。在高校专业群中分享各高校优秀的专业课程资料、专业管理体系、专业办学经验、专业经营方式、专业建设方向,公开共享,各自取长补短,共谋专业长远发展。同时,加强校际交流,增加专业影响力,提升国内专业知名度,稳定各校生源量。同时,教师因个体的专业能力有限,教学水平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把传统的教育资源进行共享整合,打通优质资源底层,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弥补个体,把点状分散的教育资源聚合为网状分布的数据平台,让各地区的学生能有接触名师名课的平等学习机会,突破本校教师水平的限制,还能提升办学水平,扩大专业地域影响力。
2.加大企业进校合作办学力度。校方积极寻求意向合作单位,与企业合作办学,亦可合作申办一特色学院,实行校企股份制、理事会等办学体制,新建新型工程学院或卓越工程师班级,企业与学校共同出资出力、共同管理,联合培养与国家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学生不仅可以享受企业带来的先进学习设备,还可以获得实习机会,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共赢。
3.加强定向输入生源和输出人才的培养模式。民办院校生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设施、师资的建设。增加从职业院校和成人扩招等途径的输入性生源,明确大类招生和按专业招生各自优势,找到适合本专业最优的招生方式,两者并行能较大程度缓解小专业生源问题。同时学校应加快建设人才培养硬件,能为这类人才提供优越的学习资源,打通本、硕、海外学习通道,提高输出人才质量,进而提高输出签约率,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
4.校友助推专业宣传。建立各级校友联络群,鼓励优秀校友对学校本专业的认可和推广,在校友中建立良好的专业口碑,在业内获取专业的评价,集合各方校友力量,在各地空中和落地宣传。鼓励校友进驻学校招聘,建立长期人才输出关系。
5.融媒体对专业高频报道。校内的专业影响力是决定专业口碑的第一传播链,本校生对专业的高度了解能很大程度地影响生源,建设好专业的正向报道和做好专业建设是在学生中扩张影响力最为有效的途径。
四、总结
在新工科建设形势下,从学生端出发,通过课程体系完善、加大实践力度、增加竞赛学分等方法,从教师端出发,通过教学水平、实践能力、新兴技术掌握程度、教学方式的升级等途径实现我校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和改革。同时,加强专业招生宣传力度,集校友、教师、院校资源、企业用人评价等各方来综合招生,缓解目前本专业生源量下降的现状。为专业更好地长远发展,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关切专业动向,行动起来合力共建本专业。
参考文献
[1]周光礼. “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72-76.
[2]闫长斌,杨建中,梁岩.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意识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土木工程类专业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32.
[3]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4]蔡磊,向艳蕾,管延文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5):9-13.
[5]刘伟,姜斯宪,刘川生等.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8-15.